APP下载

高校劳动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关系研究

2024-02-19朗韦丹

南北桥 2024年1期
关键词:高校教育劳动教育综合素质

[摘 要]素质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隶属于精神层面,可以深刻反映教育体系的直接成就与发展思想,并为国内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助力,而高校作为培养优秀人才的关键场所,应以综合素质为改革重点,通过相应措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并发挥出劳动教育的关键价值,为今后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和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高校教育;综合素质;劳动教育;对策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项目名称]2022年度广西警察学院辅导员工作研究专项课题“高校劳动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关系研究”。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劳动精神始终占有重要地位。高校通过开展劳动教育、普及劳动精神,可以充分培养新时代青年学子的家国情怀、劳动热情以及核心素养,保证我国教育领域的发展更具有全面性、综合性以及前瞻性。

1 高校劳动教育概述

劳动教育是当前共产主义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有计划和有目的地执行劳动教育,可对学生能力塑造加以正向影响,并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增强提供支持。高校劳动教育并非以创造资金财富为主要目标的生产活动,而是通过开展相应组织行为,使大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并达到一定的劳动教育目标,使其主动获取劳动知识以及实践技能,最终形成学生完整的劳动教育。当前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一方面包括教学计划内的劳动工作,如课程实验、生产实习、公益劳动以及毕业设计等[1];另一方面,主要为教学计划外的劳动工作,如勤工俭学、家教服务、支教服务等,具体内容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劳动观念教育工作的开展,要求大学生根据正确的劳动观念来指导并深刻影响其行为结果,在此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应以学生对劳动的态度为出发点,使学生明确正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劳动技能教育也是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此项工作要求教师以实践技能为中心,有计划和有组织地帮助学生掌握劳动生产知识,学会生产实践技能,为未来的劳动工作做足准备[2]。同时,劳动技能教育能够增强专业的实践能力,也将为学生的日后就业以及多领域工作提供保障[3]。

2 高校劳动教育的发展目标与重要意义

2.1 发展目标

伴随国内经济的蓬勃发展,如今高校教育已从经营模式逐渐转变为大众化模式,对高校人才素质的要求也逐渐升级。为充分增强大学生的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高校劳动教育应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承担重要任务。因此,劳动教育的切实推行,不仅要开展理论指导,更应要求大学生通过参加实践活动以及生产项目获得综合性的实践经验,从而为未来我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参考。为贯彻落实高校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可划分成以下具体目标。首先,使学生热爱劳动,了解社会现状,增强其爱国主义精神[4]。其次,在未来专业发展领域中,使学生能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缩小职业差距,增强未来社会求职过程中的核心竞争力与综合能力。第三,提高学生的基础能力,帮助学生提升分析、解决和创新等能力,并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最后,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应当以培养综合性人才为目标,考核大学生的知识、能力、品德和身体素质,全面锻炼其综合素养,秉承全面教育和全面发展的原则,使劳动成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切入点,帮助学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5]。

2.2 重要意义

劳动教育是我国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也是国内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充分融合,能够全面塑造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具备以下重要意义。首先,劳动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指导内容之一,是提高我國学生素质教育研究的主要工作,也是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而在劳动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多以中小学层面培养工作为主,高校的劳动教育未引起足够社会重视,因此通过开展高校的教育实践,将充分推进劳动教育理论的研究,丰富我国劳动教育的理论体系,并对未来完善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内容具备重要理论意义。其次,高校劳动教育在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当代社会具备重要现实意义。其一,劳动教育是理论与现实连接的纽带,高校劳动教育可将大学生的书本知识与技术实践过程相结合,使学生进一步深化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专业知识,并将其运用至实践过程中;其二,劳动教育可充分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意志力,使其成为身心健康的优秀人才;其三,劳动教育是塑造学生思想品德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团结协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使其在劳动教育中形成吃苦耐劳精神与服务社会等优秀品质;其四,劳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为学生未来就业指导方向提供助力,帮助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全面提高核心素质与综合能力,不断完善自我,最终超越自我[6]。

3 目前高校劳动教育面对的挑战与不足

3.1 缺乏系统管理

高校教育中劳动项目的贯彻落实离不开系统的管理与控制。一方面,部分高校针对劳动教育缺乏相应的物质支持,难以在有限的资金成本中获得理想的教育成果。与此同时,资金投入大多在知识层面,对劳动教育的实践重视不足,而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要配备相应劳动工具和教育设备,还要准备充足的时间与场所,方便高校学生更好地落实劳动内容。另一方面,劳动教育的系统管理应当具有足够的制度保障,科学、完善以及清晰的规章制度是劳动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必备要素。然而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部分高校并未提供职业的实践劳动教师为学生执行专业课程,多由辅导员等职位人员进行担任,因此高校的劳动教育开展缺少合理的资源平台以及教师队伍,致使校内未形成良好的劳动氛围,使得劳动教育工作流于表面。

3.2 忽视劳动课程

由于较多高校的教育理念以文化课程学习为重点,忽视对学生实践性、创业性能力的塑造,因此学生的劳动教育课程次数普遍较少。与此同时,在我国蓬勃发展的进程中,知识与人才成为市场的重要需求目标,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也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依据,但单一开展知识层面的教育将形成高分低能现象,实践经验的缺少也使我国大学生难以承担未来企业中的综合性工作[7]。除此以外,部分高校的劳动教材缺乏时效性,陈旧的知识点和理论教学也使学生难以适应现代实践需求,尤其以计算机、材料以及生物等行业为例,其教材必须要紧跟学术前沿,帮助学生在后续工作中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3.3 评价机制匮乏

劳动教育作为国内高校的必备课程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以实践教育为例,部分高校的评价机制与考核标准过于老旧,难以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保障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发挥其作用,高校教师应构建一套完善的评价机制,并结合有效的考核标准来评估学校的教育质量与成果。与此同时,在我国劳动教育的考核过程中,应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主要目标,充分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并根据社会发展完善教育内容,使劳动教育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提升劳动实践的理论探讨和现实尝试,增强劳动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3.4 传统教育影响

在我国的传统教育理念中,有“劳心者治人,且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导致部分高校以文化知识学习作为重点授课内容,而这种一味强调书面知识的学习模式忽略了实践以及劳动,致使劳动教育内容从学校教育中被排除。同时,部分教师和家长将脱离体力劳动作为未来学生的职业规划,认为减少劳动是学生受教育的根本目的[8]。除此以外,一些高校为迎合劳动教学任务,开设各项课程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将理论学习作为开展劳动教育的主要形式,只有较少高校以实习教学、职业实习、创新实验以及科学创造等方式进行劳动教育。因此劳动教育工作并未得到理想效果,还需要进行系统性的优化与革新。

4 有效开展高校劳动教育的优化对策

4.1 重视政府管理

政府部门与高校劳动教育开展紧密相连,为确保劳动教育的切实进行,要强化政府管理行为,为我国大学生群体的就业以及综合素养塑造打下基础。首先,国家应在制度以及相关条例中对劳动教育工作给予肯定,保证劳动课程在学校必修课程中的地位,促使学校将实践课程及劳动作业纳入正常教学计划,通过外部的监督与控制,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与管理。其次,高校劳动教育的落实需要稳定的资金与环境支持,因此政府应加大对高校硬件设备的管理,配备完善的工作学习设施,强化政府管理工作,定期投入资金,使高校劳动教育的物质供应得到保障,从而改善我国劳动教育现状。最后,政府可运用宣传等手段,增强民众对劳动行为的正向认知,形成良好的劳动氛围,提高社会各界对劳动的关注度,倡导尊重劳动、重视劳动与欣赏劳动的社会风气,塑造和谐的劳动教育环境,从而帮助高校劳动教育顺利开展。

4.2 保证课程落实

作为承担劳动教育的主体对象,高校应在相关制度的要求下保证劳动课程落实到位。首先,应打破传统教育思想,优化课程教学内容,重视现代劳动教育的观点,坚持实事求是,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创新性、独立性以及自主性等素质,打破传统教育思想对家长和学生的束缚,重视实践与创造思维。其次,为防止高校劳动课程管理形同虚设,高校领导及相关部门应提供合理的课程安排,充分支持劳动教育的开展。对劳动教育的考核机制也应当予以重视,充分提高学生对劳动课程的积极性,并坚持灵活性和多样性的课程原则,鼓励学生积极投入感兴趣的劳动课,扩大劳动教育的经验成果。最后,高校可构建劳动教育沟通平台,打开学生参与劳动课程的具体路径,并将其与未来就业内容相连接,提升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与综合素养,实现我国劳动教育与专业能力的融合与发展,对当前教育模式给予升级和创新。

4.3 提升学生活力

大学生作为接受劳动教育的主体,其参与教育过程的积极性将直接影响课程的落实效果。因此,为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成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大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使其热爱劳动教育,主动参加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与此同时,在教育课程开展过程中,不仅要对大学生的参与意识进行培养,还要提高大学生的团结能力和交流能力,使其对劳动教育课程具备全面和客观的认知。由此可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教育应与时俱进,将教学、科研、服务等综合教育作为学生教育的重要趋势。同时,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高校教师可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制定相应规则,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4.4 构建新型格局

高校不仅承担着推进劳动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还对劳动教育工作的开展起到引导作用,因此高校教师应充分营造劳动教育的正向氛围,提供良好环境,并在环境的衬托下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在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时,家庭因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家庭作为学生接触的首个环境,其对个体思维行为的影响较为深远,学生通过父母与家庭环境认识世界,且家庭成员的行为也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教育意义具备终身性。因此,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应当结合家庭教育,并在家庭的帮助下使劳动教育的开展更加有效。除此以外,社会因素也会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产生制约,在当前市场环境影响下,部分企业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质疑,甚至产生负面刻板印象,认为大学生的能力与现实行业需求已经脱节,导致社会对高校劳动教育仅存在形式化的认可。为使高校劳动教育顺利落实,应当充分构建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新格局,为学生的劳动实践提供更多机会,促进高校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就业形势日渐严峻的现代社会,高校劳动教育不应仅作为理论知识进入课堂,而是应将实践思想与现实紧密相连,作为培养先进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的劳动教育将为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价值,并以明确的实践为导向,为学生日后的就业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郭建如,邓峰. 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配性研究 ——基于高校毕业生学用匹配及就业质量的视角[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8(1):112-122.

[2]谢莉. 信息化时代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方法与模式研究——评《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产业转型升级下的机遇与挑战》[J]. 人民长江,2021,52(11):237.

[3]霍楷,林梦娇. 一流学科竞赛推动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22):68-70.

[4]刘丽丽,陈涛. 基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 科技资讯,2018,16(13):129,131.

[5]岳欣. 拓展训练对高校体育教学的作用与影响[J]. 网羽世界,2021(20):59-60.

[6]陈永生. 大学生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研究 ——评《高校创新创业与劳动教育》[J]. 人民长江,2023,54(3):245.

[7]陳大鹏.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勤工助学的育人价值和实践途径[J]. 教育教学论坛,2023(2):161-164.

[8]邓薇薇.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乡村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实践路径[J]. 农业科技与信息,2023(3):193-196.

[作者简介]朗韦丹,女,广西宜州人,广西警察学院,讲师,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高校教育劳动教育综合素质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