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农业供应链金融发展模式研究
2024-02-19黄文玲
[摘 要]在当今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地改变了各个行业的运作方式和商业模式。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也在互联网的影响下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其中,农业供应链金融作为“互联网+”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渐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本文旨在探讨“互联网+”背景下农业供应链金融发展模式,阐述农业供应链金融的相关概念,以及“互联网+”影响下农业供应链金融发展创新机理,提出“互聯网+”背景下农业供应链金融发展模式优化建议,以期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农业供应链;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共享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志码:A
传统的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存在信息不对称、融资难、流程烦琐等问题,限制了农业生产者和农产品流通环节的发展。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金融科技的迅猛崛起,农业供应链金融迎来了创新的机遇。农业供应链金融通过引入金融科技和“互联网+”的手段,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实现了信息共享、风险分担和流程优化,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和可及性。
1 农业供应链金融概述
农业供应链金融是指通过金融手段支持和服务农业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包括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等。它通过整合金融机构、农业主体和农产品流通企业等参与者的资源和能力,通过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农业供应链各方的融资和风险管理需求,促进农业生产和流通环节的高效运作。农业供应链金融包括农业生产贷款、农业物流融资、农产品加工贷款、农产品销售融资、农业保险服务、农产品质押融资等。
2 “互联网+”影响下农业供应链金融发展创新机理
2.1 农业产业生态由分散经营转为融合发展
一方面,“互联网+”技术提供了信息共享和交流的平台。通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农业主体之间可以实时分享生产、销售、物流等方面的信息,农业企业、供应商、物流公司等可以通过在线平台共享资源和信息,增加了供应链各环节之间的沟通和合作。以农业供应链软件为例,供应链软件可以实现农产品的溯源管理。通过记录和追踪每个环节的数据,包括种子来源、生产过程、施肥情况、农药使用等,软件可以提供准确的农产品溯源信息。这对于农产品的质量追溯、品牌建设和食品安全管理非常
重要。
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提供了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农业供应链金融可以对海量的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从而提供准确的市场预测、风险评估和供需匹配等决策支持。农业主体可以基于数据驱动的决策进行资源配置和运营管理,提高农业供应链的效益和竞争力。例如,农村淘宝是阿里巴巴集团推出的一个电商平台,它专门为中国农村地区的农产品销售提供服务。该平台通过农村物流配送网络和电子商务技术,将农产品从农民那里直接送达消费者的手中,并提供供应链金融支持。在农村淘宝平台,农民可以将自己种植的农产品上架销售,与消费者直接进行交易。然而,很多农民在农产品上架前需要资金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所需的物资。这时,农村淘宝为其提供了供应链金融服务,即农产品预售模式。农民可以在平台上发布农产品的预售信息,消费者可以提前下单购买农产品,并在收获季节收到货物。这样,农民可以在预售期间得到一部分农产品销售的款项,以满足生产所需的资金。同时,消费者也可以享受优惠的价格并收到新鲜的农产品。通过这一平台及预售模式,农民可以提前了解市场需求并做好仓储准备,实现了技术对决策的驱动与支持作用。
2.2 农业生产服务由寄生发展转为合作共赢
一方面,“互联网+”技术提供了更多的信息透明度和对称性。农业主体可以通过在线平台获取丰富的市场信息、供应链数据和农业技术等知识,使农业生产过程更加透明和公正,为各个环节的合作提供更好的基础,农业主体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合作伙伴的信用和能力,建立起合作的信任关系。例如,“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数据的全面采集和共享。通过传感器、物联网设备和其他数据采集技术,可以收集各种实时数据,如天气信息、环境监测数据、生产数据等。这些数据可以被共享到云平台或其他数据平台,供各方使用和访问。
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促进了农业生产服务的协同合作。通过在线平台,农业主体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技术合作和风险分担等方式的协同合作。例如,农产品生产企业可以与农户合作,共同制定种植计划、提供技术指导和提供农资支持。这种合作共赢的模式使得农业生产更加高效、稳定和可持续。“NST”是一家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社,它通过线上平台连接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户,实现产销对接和合作共赢。在这个模式下,农产品生产企业将自己的种植技术、市场需求和销售渠道与农户进行深度合作。农户通过“NST”的线上平台,获得农产品种植的技术指导和市场信息,包括种植方法、农药使用、灌溉技术等。同时,“NST”还为农户提供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和销售保障,确保他们的农产品有销售市场。
2.3 农业大数据由经营工具转为经营思维
一方面,“互联网+”技术提供了全面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功能。通过传感器、无人机、遥感技术等手段,可以实时、准确地获取农田、作物和气象等方面的数据。这些数据经过处理和分析,可以揭示农业生产规律、趋势和风险,为农业经营提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农业大数据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经营的精细化管理。通过数据分析,农业主体可以对种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农业环节进行精准管理。例如,根据土壤分析和气象数据,可以制定精确的灌溉和施肥计划,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从而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2.4 各生产要素之间实现化整为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农业供应链金融将各生产要素进行分散化管理,实现了化整为零的模式。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为农业供应链金融提供了平台支持。通过在线平台,农业生产者、供应商、金融机构和消费者等各个生产要素可以实现高效的信息共享和交流。这种平台化的模式使各个生产要素能够更好地协同工作,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利用。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促进了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分散化管理。通过在线平台的建设,农业生产者可以直接与供应商和金融机构进行合作,实现资源、资金和技术的直接对接。这种分散化的管理模式省去了传统农业供应链中的中间环节,简化了流程,提高了效率。
3 “互联网+”背景下农业供应链金融发展模式优化建议
3.1 坚持政府政策指导,积极响应政策号召,构建融资通道
政府在推动农业供应链金融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可以引导金融机构和农业主体积极参与,并提供融资支持。一方面,政府可以加大对农业供应链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包括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明确支持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另外,政府还可以提供财政资金的扶持,设立专项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农业供应鏈金融业务,并对其给予利率优惠或风险补偿。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与沟通,构建融资通道。政府可以建立与金融机构的协作机制,双方共同制定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计划和目标。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供应链金融的投入,提供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农业主体的融资需求[1]。
3.2 构建电商交易、物流服务、金融服务、信用管理四大中心
构建电商交易、物流服务、金融服务和信用管理四大中心,可以促进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协同发展,提高整体效率。首先,构建电商交易中心。通过建立专门的电商平台,农业生产者可以直接与消费者进行交易,实现农产品的在线销售和配送。电商交易中心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机会,增加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帮助农业主体提高收入。同时,通过电商平台的交易数据,可以为金融机构提供参考,帮助其更好地了解农业主体的经营情况,为其提供融资支持。其次,构建物流服务中心。物流服务在农业供应链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建立物流服务中心,可以提供高效、快速的物流配送服务。物流服务中心可以整合各个环节的物流资源,优化物流路径和运输方式,降低物流成本,提高配送效率,有助于加快农产品的流通速度,减少损耗,提高农业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效率。最后,构建信用管理中心。农业供应链金融涉及多个参与主体,信用管理至关重要。通过建立信用管理中心,可以收集和整合各方的信用信息,建立信用评价体系,有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交易的透明度和可信度。信用管理中心可以为金融机构提供信用评估依据,帮助其制定更科学的贷款政策,降低风险。同时,信用管理中心也可以激励农业主体提高信用水平,获得更多的金融支持。
3.3 基于农业供应链金融发展需求,制定支撑服务体系
3.3.1 全生命周期管理
全生命周期管理是指在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各个环节和阶段,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以满足农业主体的需求。这种管理方式包括从农业生产、采购、加工、销售到金融服务的整个过程,注重全链条的协同和一体化管理。在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管理者可以建立农业供应链金融的数字化平台,将各个环节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共享,实现信息的流动和透明。通过数据分析和预测,可以为农业主体提供决策支持和风险管理服务,提高农业供应链金融的效率和可靠性。此外,全生命周期管理还可以包括提供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帮助农业主体提升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通过与相关机构合作,提供农业技术支持和市场信息,帮助农业主体了解市场需求和趋势,优化生产和销售
策略。
3.3.2 全客层共享服务
全客层共享服务的目标是促进不同参与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提高整个供应链金融体系的效率和协同性。全客层共享服务可以通过建立一个共享平台或数字化平台来实现。这个平台可以连接农业生产者、供应商、物流公司、金融机构等各种参与主体,使他们能够共享信息、交流合作,并共同参与农业供应链金融的活动。通过全客层共享服务,不同参与主体可以共享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市场需求、供应链信息等。这样一来,农产品的流通和销售将更加高效和顺畅,同时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交易风险。
3.3.3 建设标准化管理体系
在农业供应链金融发展中,建设标准化管理体系是关键的一环。通过建立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可以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稳定性,促进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信息不对称和风险。在实践中,建设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关键要点包括以下三点。第一,制定行业标准和规范。管理者须制定适用于农业供应链金融的行业标准和规范,涵盖金融产品设计、合同管理、风险评估等方面,确保各参与主体在金融交易和合作中有明确的准则和规定。第二,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信息共享平台。管理者须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确保各参与主体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的一致性和互通性。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可以实现实时的数据共享和交流,促进供应链金融的信息透明和效率提升。第三,加强监管和合规管理。企业须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对农业供应链金融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同时,加强合规管理,确保金融服务符合法律法规和行业要求,保护参与主体的权益和利益[2]。
3.3.4 充分应用大数据
在农业供应链金融发展中,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农业供应链金融机构更好地了解农业生产和经营的情况,优化金融服务,提高农业供应链金融的效率和风险管理能力。第一,做好农业生产数据分析。通过收集和分析农业生产的大数据,可以了解不同农产品的生产情况、季节性变化、产量预测等信息,帮助金融机构更准确地评估农业主体的信用风险,制定更合理的贷款方案。第二,供应链数据跟踪。借助大数据技术,可以实时跟踪农产品在供应链中的流通和交易情况,以此加强对供应链的监控和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问题和风险。第三,提供客户画像和个性化服务。通过分析客户的大数据,可以建立客户画像,了解客户的需求和特点。这有助于金融机构提供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3.3.5 建立“政企银”战略联盟
建立“政企银”战略联盟旨在促进政府、企业和银行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共同推动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和创新。第一,政府引导和支持。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提供资金支持和激励措施,引导企业和银行积极参与农业供应链金融,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协调。第二,企业参与和合作。各农业相关企业可以积极参与“政企银”战略联盟,共同制定和实施农业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战略和计划。企业可以分享经验和资源,协助政府和银行制定适应农业供应链金融需求的政策和产品。第三,银行支持和创新。银行作为金融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可以与政府和企业合作,开展农业供应链金融业务。银行可以根据农业供应链的特点和需求,开发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更便捷、灵活和定制化的融资和金融解决方案。
4 结语
在“互联网+”背景下,农业供应链金融迎来了广阔的发展机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农业供应链金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与发展需要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为农业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慧子,邬辛未. “互联网+”背景下农业供应链金融发展模式探究[J]. 南方农机,2023,54(11):3.
[2]刘一成,吴若均,邹璐璐,等. “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研究[J]. 现代商业,2018(3):4.
[作者简介]黄文玲,女,北京人,中国成套工程有限公司,硕士,研究方向:供应链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