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力,新时代教师的新魅力
2024-02-19黄华斌
黄华斌
教师,本就是一个充满故事的职业,尤其是班主任这个岗位。故事只有被讲述、被表达、被公开、被传播,才更有力量。所以,教师一定要学会讲故事。
从“教育写作”到“生命叙事”
不少教师一谈起写作就头疼。但实际上,写作不是要求教师成为作家或教育专家。在互联网环境下,教育叙事写作已经成为教师的日常表达方式。微信朋友圈、简书、美篇和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教师自发记录自己的感想,写下或长或短的班级管理日志、小故事或者心得。只不过,这些文字停留在对现象的简单记叙上,缺乏思考和系统构建。但经常进行这种碎片化的记录,已经代表教师行走在教育叙事的路上了。比如,“夏风教室”引领的“3X教师成长计划”要求青年教师每天完成200字的习作打卡,这其实就是教育叙事的一种表现形式。
知道“为什么要写作”,我们才有行动的方向和动力。教师写作有4个无法回避的理由:职业特征决定了写作是“基本功”;成长需求决定了写作是“捷径”;教育关系决定了写作是“必修课”;职业状态决定了写作是“特效药”。
除此之外,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还可以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写作——坚持生命叙事。朱永新教授开展的新教育实验提倡生命叙事,即人生就是一个故事,需要人们不断书写。他认为,生命应保持一种“思与诗的状态”,教师应“书写自己的生命传奇”,从而实现对教育生活的理解与超越。
我认为生命叙事这一表述一语双关。它既指教师的写作是对生命过程的叙述和表达,体现对生命的观照,融入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又指教师的职业生活应该成为一部有故事、有主题、有意义的生命叙事。
当教师转变视角,把原先敬而远之或望而却步的写作视为一种工作交流和生命叙事,那么,教师就不会把它视为一种负担。
从“事发现场”到“故事裁剪”
湖北省教育厅教师管理处的赵耿老师是“教育故事力”的推动者,他提出的“发现、实现、呈现”理论特别适合运用到教育叙事写作中。其中,“发现”回答了教育叙事的素材来源问题。只要教师的眼和心在学校、在师生,那么,在教室、在课间、在操场、在师生活动的每一个空间和教育场景,都有故事等待我们去发现。
一是发现课堂。课堂是故事最重要的“生产地”,好课的演绎、智慧的火花、精彩的对话、观点的碰撞、课堂的意外,都是值得教师关注的素材。比如,有一次上课,因为教室外面的篮球赛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我决定提前下课让孩子们出去观看球赛。一个小男生跑过来对我说:“校长,上课就是上课,为什么要停课让我们出去玩呢?这很不严肃。”我很受触动,围绕“成年人不要小看面前的孩子,他们也有自己的思想”这一主题,写下《我被学生上了一课》一文。还有一次观课经历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语文教师放缓自己的教学节奏,她从鼓励孩子大声说话到帮助他们完善表述,耐心地等待每一名学生回答问题。这让我深受触动,于是我写下了随笔《等待的温度》。
二是发现儿童。这是教师最有价值也最有受众的写作方向。站在学生中央,教师会看到很多平时忽略的美好。学生的天真、可爱、童趣、求知欲和想象力,都会制造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任何一个普通的事件,只要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都会有新的发现。教师要用心分析事件,发现事件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办公室门口总有一双眼睛偷偷看我,后来才知道,是一个我曾经为她拍摄过校服照的二年级小女孩。原来,她发现照片中她的校服没有整理好,觉得拍出来的照片不好看,希望我再给她拍一张。这个小女孩爱美的天性触动了我,于是我写下了《门口那双眼睛》。
三是发现“围墙之外的教育”。新的社会环境、教育生态和育人方式变革,决定了教师要“跳出学校看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家校关系、社会实践教育等同样值得教师关注,其中也蕴藏着许多故事。
好素材需要配上好表达,这样才能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事发现场”。一般来说,“事发现场”可以通过4种方式呈现:完整的事件叙述;精彩的片段描写;重要的镜头特写;生动的细节裁剪。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裁剪”,很多教师就是因为不会“裁剪”,而无法清晰而深刻地呈现好故事的价值。无论是哪种呈现方式,教师都要把握3个基本原则: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隐私;教育现场应服务于教育逻辑;力求真实、具体而生动的“现场感”。
从“讲好故事”到“探究本质”
教育叙事与一般叙事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教育性,一篇好的教育叙事应该有“灵魂”,即教師的教育价值观。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一是坚持教育立场。“以生为本”的教育立场十分关键,且必须贯穿文章始终。它不仅决定了文章的构思方向,还决定了作者观察和思考的角度。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从儿童的视角出发,结合法治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审视和解读教育现象。例如,有一次我在一年级某班观课,看见人群中有一个孤独的小男孩,他一个人掰手指、玩笔或东张西望,基本没有参与课堂学习,没有一个同学注意他,教师也没有时间和机会关注他。这一幕引起了我的思考:要防范热闹课堂下的冷落与孤独,教师如何看见每一个孩子?于是,我写下了教育随笔《看见》。还有一次,一个三年级的孩子跑到我面前,举起右手问我:“黄校长,你说5根手指是一样长的吗?”看到他委屈而急切的眼神,我当即意识到这个幼稚问题的背后肯定有故事。一个在我看来爱好广泛、侃侃而谈的男孩,在老师和同学们眼中却是一个调皮捣蛋、成绩平平的男孩。这件事引起我的思考:“5根手指的长短”问的不仅是校长,还是我们的教师和教育。5根手指,各有长短。我们经常看见的可能是孩子的缺点和不足,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可能潜藏着一个孩子的优点和长处。
二是聚焦智慧现场。教育叙事的现场只有闪烁教育的智慧之光,才会产生极具魅力的故事。比如,当孩子情绪失控,家长束手无策向班主任求助时,班主任以书法这一师生共同爱好为教育突破口,点燃学生的自信,找到打开“心锁”的“心钥”。
三是提炼价值收场。教育叙事的“灵魂”在于教育价值观,这就需要教师提炼。如果没有经过提炼,文章就是一盘没有放盐的菜,除了故事还是故事,索然无味。一旦提炼出一个主题,那这盘菜吃起来就有味道了。有怎样的教育立场和思维,就会有怎样的观点。因此,“价值收场”是对“教育立场”的有力呼应。鲜明而小巧、独特而深刻的观点更能让人印象深刻,引发读者共鸣。
从“内容饱满”到“能删尽删”
有的教师擅长记事,却不精于裁剪;有的教师擅长捕捉故事,却不会解释现象,不能看清事件的本质;有的教师擅长表达情感,充满文学味,却不善于提炼观点。因此,一篇好的教育叙事,应该是“故事的场景+文学的表达+教育的内核”三位一体的。具体来说,行文——从教育的角度来叙事;表达——从教育的逻辑来裁剪;立意——挖掘故事的教育意义。我总结了教育叙事的5大亮点,供各位老师参考。
好叙事有“灵魂”,观点深刻或独特。观点是思想的呈现,没有观点的叙事是肤浅的。“卒章显志”是教育叙事常见的手法,即篇末点题。很多教育叙事都有揭示教育哲理、教育智慧的“金句”。这类“金句”不在多,而在精,起画龙点睛之用。
好叙事有“结构”,层次清晰而精致。无论是起承转合的自然过渡,还是总分总结构的完整呈现,都要做到故事主线清晰,纲举目张,层次分明。在众多的教育叙事中,“现象+思考”“故事+感悟”“观点+案例+观点”的结构比较常见。
好叙事有“冲突”,事例典型而小巧。好的叙事,总是因冲突而扣人心弦。时间冲突、关系冲突、认知冲突、利害冲突等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纠结”和“难处”,就是文章最具表现力的地方。
好叙事有“描写”,现场真实而生动。教师要特别注重对故事现场的细节描写,包括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等,尤其是表现教育情怀和教育智慧的动人细节。
好叙事有“眼睛”,标题鲜活而夺目。一个好标题可以精准而亮眼地呈现故事的核心观点和价值,彰显教育智慧。比如,常见的标题有:《爱,就是看见和回应》《我给学生“道歉”》《被学生“保护”的日子》《一念宽容淡墨痕》《一套“货币”让班级“活”起来》,等等。
教育叙事写作的最后一个步骤是“提炼+打磨”,追求语言雅致且精练。语言精练是指文章没有多余的词句,不拖泥带水。我常常用“默读两遍+朗读一遍”的“三读法”修改文章,力求“能删尽删,不多一字”。
教育无小事,事事皆育人;育人无小事,事事皆故事。我们倡导每一位教师培育一颗敏感的教育心和一手“故事力”。只有今天我们讲好学生的故事,明天孩子们才能对我们的故事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