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现状调研及心理帮扶路径探讨
——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

2024-02-19毛璟玲李湘玉贺圆圆

西部学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困难资助育人

毛璟玲 李湘玉 贺圆圆

(湖南中医药大学,长沙 410208)

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提出高校应大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1]。其中资助育人是“十大”高校育人体系中的一项重要任务[2]。2017年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答记者问时曾说,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要着力实施“两个转变”,其中之一就是由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3]。近几年高校资助育人多停留在物质和经济资助层面,如何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大学生实现“扶困”到“扶智”和“扶志”的转变[4],成为高校资助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

作为中医类高校,对于医学生这一特定群体,准确了解和把握其心理发展需求,是深化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高精准资助成效,达到综合扶智目的的关键。本调查研究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采用访谈调研法、文献调研法、问卷调研法相结合的方式,对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调研,收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家庭情况、月消费水平、在校综合表现以及心理特征等相关数据,采用分类统计和交叉分析的方法,对不同性别、专业、年级的受访者进行分析,以探究“资助育人”现状和“心理育人”在资助过程中的重要性。

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现状调研分析

本调查研究被调查对象中女生398人、男生115人,共发放问卷718份,回收问卷513份,有效回收率71.45%。

(一)受助学生困难成因分析

1.原生家庭困难是受助学生贫困的本质原因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对象中有74.41%的学生成长在农村,82.87%的学生是农村户籍,96.36%学生父母未受高等教育,84.74%学生父母职业层次为社会底层,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具有相对复杂性,父母是否受高等教育、父母的职业层级属于哪一层、属于农村户口还是非农户口、幼时成长环境等信息都可以作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判定的客观依据[5]。由此可见,很大一部分受助学生来源于贫困家庭,原生家庭的问题成为受助学生群体产生心理状况的首要因素。

2.因病致贫是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首要原因

对于家庭中有成员长期患慢性疾病、突发重大疾病或者因病去世的困难学生要给予高度关注,这部分受助学生往往不愿意透露自己或者家人的病情隐私,因此精神压力和心理压力较普通受助学生更大,在做好因病致贫临时困难补助等相关资助工作的同时,应当及时关注这部分同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化解压力、健全人格。

(二)学生消费情况分析

学生月消费情况大数据分析可以作为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依据,大学生阶段学生主要的生活来源来自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比如每月生活费只有600—1 000元区间的大学生,可能会利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弥补经济上的不足。

(三)现行资助政策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

1.赠与—激励型资助与赠与—保障型资助对于学生自信心、积极性的不同作用

高校现行的资助主要分为赠与—激励型资助和赠与—保障型资助,赠与—激励型资助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社会类奖学金为主,赠与—保障型资助主要是指国家助学金或其他高校补贴。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明显更倾向于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因为其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有着正向、积极的影响,而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反过来作用于学生获得更多的资助奖项,对于受助学生来讲是个生活与学业并进的良性循环。

2.现行资助政策满意度与心理压力分析

一是受助学生对现行资助政策满意度分析。对于现行资助政策、资助流程以及资助公正调查研究显示,奖学金带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向且积极的影响,绝大多数学生是满意的,受助学生立志专注学业、选择考研、增强自信心、当好学生干部、回报父母等,即便是产生心理负担,也会努力学习以再次获得奖学金、对得起父母的支持,不辜负自己,回报社会等,这样就将压力变成了动力。

二是受助学生个性化建议分析。希望学校在资助过程中全面、准确了解学生。此建议源于学生与老师信息不对等、资助信息未及时更新等情况,高校应当建立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做到实时更新学生真实状况,不漏掉一名需要帮助的学生,杜绝错判、漏判,把资助给到真正有需要的学生,做好资助后监督、教育、引导工作。希望评选流程更加私密一些。由此建议可以看出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较为敏感乃至自卑,不愿被公开家庭、疾病、贫困等状况。建议取消班级民主评议,遏制抱团行为。此建议来源于班级民主投票环节,这个环节是资助评定公平公正的环节,但有一些学生对此进行质疑,原因是民主评议存在拉票,或者靠人缘的情况,导致资助与贫困等级不相匹配。

三是受助学生心理压力及激励程度分析。受助学生心理调节能力有待加强。从调查结果看,有的学生自卑心理与极强自尊心指标都超过了30%。能够进行自我调节的学生自控力强,化压力为动力,即使有心理情绪也能够自我化解,从其他层面找补情感缺失,但受助学生往往无法调节心理压力。受助学生自我情绪排解能力弱。调查显示心理压力较大的学生,自我情绪排解能力弱,或发泄情绪渠道有限,与父母、朋友沟通交流少,容易累积负面情绪,从而产生紧急危机状况。

二、高校资助育人政策优化探讨

(一)从受助学生需求出发,合理设置勤工助学岗位

从调查情况看,多数学生认可勤工助学方式,但有考研或者就业的需求受助学生普遍希望勤工助学正好契合学生的学业课程或者安排在周末、寒暑假不耽误学习的时间,这就需要高校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设身处地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推荐介绍时间合适、兴趣使然或专业合适的勤工助学岗位。实践证明,尊重学生发展需求,掌握受助学生思想特征,提供合适的资助方式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有效途径。

(二)合理配置赠与—保障型资助与赠与—激励型资助

高校应当着眼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基本生活水准,组织落实好国家、政府、社会和学校层面的赠与—激励型资助,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实际困难,树立自信心,找到自身价值所在,潜心求学,努力成长成才。

(三)组织好民主评议,寻求公平的方式让受助学生应助尽助

受助学生对于资助过程中的民主投票形式存在质疑,认为主要是靠人际关系而不是真正的贫困情况。高校资助评议者、辅导员、班级干部应当合力寻求更合适的资助评议方法,在民主评议的基础上,寻求更加公平的方式让受助学生应助尽助。

(四)资助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受助学生隐私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身份较为在意,他们介意别人知道他们受助学生的身份,介意同学了解家人及自身的疾病等个人隐私信息,有的受助学生会因此产生自卑、极端的情绪。辅导员等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应关注受助学生的心理状况,尽可能地理解学生的情绪,并及时进行针对性疏导,在资助过程中注重保护受助学生的隐私,让他们获得应有的尊重。

(五)促进综合能力培养,提升受助学生发展潜能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人际交往上的投入较少,自卑、不够自信、情感压抑等心理问题比较常见。高校应当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专业技能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发展潜能,帮助学生平稳、顺利完成学业。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各项学术、社团活动,获得锻炼和提高,扩大自己的朋友圈,在自我发展之余更能够温暖他人。

三、高校资助育人的心理帮扶路径

学生资助工作是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然而在现实中还面临一些问题,表现在重经济资助、轻精神心理激励,发展性资助的“造血”功能认识不到位,“四位一体”资助助人机制缺失,资源分配偏重“扶困”,“扶智”“扶志”倾向偏弱[6],受助学生自主意识淡薄,解困能力弱。因此,高校在资助育人过程中应关注学生内在需求,不仅要从经济上和物质上去扶持,更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动态,重视学生的人格发展[7],加强思想引领,组织好感恩公益和社会创新实践活动。

(一)完善受助学生心理帮扶机制

一是建立专人帮扶机制。根据受助学生经济和心理健康状况,个性化地开展受助学生心理帮扶活动,建立专人帮扶机制。汇集政府、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力量,共同对受助学生进行心理、学业、经济、就业等进行全方位的帮扶。

二是完善朋辈帮扶机制。在切实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安排心理专干教师、辅导员、班干部、学长学姐定期对受助学生进行心理问询,及时了解受助学生的心理状况,尤其是在其未获得内心希冀的资助时,要第一时间对受助学生进行心理帮扶,帮助他们了解资助政策,参加勤工俭学等,从而解决实际困难,努力完成学业。

(二)塑造积极的人格

一是积极开展心理育人,培养受助学生人格自信和优秀品质。高校应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引导受助学生学会运用心理学方法进行自我认知,调节个人心理状况,减轻负面情绪[8];鼓励高校教师尤其是辅导员在日常的思政教育和教学中熟练运用心理学理论,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针对确有心理问题的受助学生,要善于运用心理学干预方法帮助他们解开心结,提升受助学生耐挫能力。

二是努力加强德育引领,培养受助学生的感恩和奉献意识。调查结果显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目前普遍存在重资助轻育人的现象,有的受助学生容易产生“拿来主义”的依赖思想,不利于培养受助学生自强自立精神和感恩之心。为此,高校要在“输血型”的无偿资助方式中融入“造血型”的资助方式,加强德育教育,采取针对性措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组织受助学生参与校内外实践教育活动,培养感恩意识、奉献精神,塑造积极的人格品质。

(三)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

一是形成友善互助的校风。强化全体教师的育人意识,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态,教师和班干部帮助学业困难的受助学生,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形成亦师亦友的良好校园环境,引导受助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从根源上消除自卑心理。

二是建设良好的班风和学风。一方面,辅导员、班主任和班干部要随时关注学生动态,全面了解受助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生活情况,进行个性化帮扶。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学生干部的力量,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营造勤学好思学习环境,潜移默化地转变受助学生心理状态,培养积极乐观的学习和生活态度。

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吸引力的校园文化活动和乐观向上的同伴引导能够转化和减轻受助学生内心的压力和自卑等消极情绪。高校作为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主阵地,应从实际出发,组织开展学生感兴趣、愿意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帮助受助学生尽快融入集体生活,提升人际交往能力[9],增强自信心、成就感和幸福感,为圆满完成学业打好基础。

四、结语

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的初心和使命是让每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获得教育公平,要把“扶困”与“扶智”“扶志”结合起来,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实现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的有机融合,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着力培养受助学生提升综合能力,形成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回馈社会的良好品质[1]。

猜你喜欢

困难资助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困难中遇见团队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选择困难症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有困难,找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