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孔子的富民思想

2024-02-19唐秀敏

西部学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富民百姓论语

唐秀敏

(苏州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苏州 215000)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今河南),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同时在教育、政治、经济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主张。他强调“爱人”,注意处理统治者和民众之间的关系,讲求民富君足。他的富民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包含“患不均、实现大同”的内容,“薄税敛、使民以时”的措施,以及讲求社会公平正义,其目的是促进人民生活富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孔子富民思想提出的背景

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是古今中外所有仁人志士的理想,同时它也被视为一个社会的最高文明景象。孔子富民思想的提出既受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也展现出他个人的理想追求。

(一)社会背景

春秋时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动荡,冶铁技术的发展让铁器类工具得以广泛使用,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出来,同时,人口数量增加,形成“土地小狭,民人众”(《史记·货殖列传》)的不平衡状态,使得之前的土地制度不能适应人多地少的新局面。一方面农奴想要扩大耕地面积,获取更多的土地自主权,另一方面各国诸侯开拓疆土、掠夺财富、增加剥削收入的欲望愈加强烈。诸侯分立、僭礼越权已成为常态,各诸侯国为求更多的土地、人口、财富,频繁发动战争,扩张自己的领地,以求提高政治地位和壮大军事、经济力量。

接连不断的战争破坏了原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百姓居无定所、饥寒交迫成为常态。除此之外,各国诸侯贪婪地征收徭役兵役,过多侵占了民众的必要劳动时间,导致他们原本穷困的生活雪上加霜。孔子强调保证百姓温饱的重要性,认为百姓只有能够吃饱饭,才会信任国君,而现在天下大乱,与他崇尚的周公时代完全不同,他想尽最大的努力让百姓过上之前那种和谐有序、衣食无忧的生活,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战火频繁、民不聊生,这和他心中的理想社会千差万别。

(二)个人原因

首先,孔子的童年是不幸的,他幼年丧父,少年丧母,本应是无忧无虑的年纪,却经历了失去至亲之痛。独自一人长大的孔子,从小就经历了生活的艰辛,体会到下层人民生活的不易,所以他特别希望人民能够富裕起来,不用为了一日三餐发愁,不用为了上交赋税流离奔波。“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尽管从小就经历了这么多的磨难,但孔子并没有抱怨这个社会,而是继续学习,希望有一天能得到贤明君主的任用,进而恢复周礼,让百姓安居乐业。

其次,孔子的富民思想和他的义利思想分不开。“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他认为追求利益是每个人的自然本性,关键在于取得的方式要合乎道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孔子将利分为“公利”和“私利”,在他看来公利绝对是排在第一位的,是遥遥领先的,应该将公共利益放在首位。在关于百姓的利益问题上,孔子明确表示,要尽最大努力去满足百姓的利益。也就是说,天下百姓的福祉应该是做事情的出发点,凡事要看看是否符合百姓的需求,使他们获得利益。

二、孔子富民思想的内容

孔子基于仁的立足点,倡导“泛爱众”,强调要关心民众的利益,他的富民思想从短期看是“患不均”,从长远来看是实现大同。

(一)患不均

萧公权概括说:“儒家贵民,法家尊君。儒家以人民为政治之本体,法家以君主为政治之本体。”[1]孔子主张实行仁政,强调以仁为本,也就是以人为本。他思想中的大部分内容都和爱民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极力反对王侯将相和平民百姓之间存在巨大的贫富差距,对这种贫富悬殊持有反对态度。他评价“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的人为圣人,圣人是孔子心中的理想人格,很少有人能够达到圣人这个层面。这也就是说能够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的人并不多,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大部分人只能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的层面,即自己要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每个人不仅想着自己的利益,同时要兼顾他人的利益,大家互帮互助,都能得到该有的财富。

孔子对弟子冉求和子路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这里的“均”不是我们今天说的“平均、均匀”的意思,而是说“各得其分、各得其所”,即处于不同阶级地位的人都能得到属于自己的合理分配。要求统治者不应该忧虑人口稀少而是应该忧虑分配不公,不应该忧虑社会贫穷而应该忧虑社会不安定,从这段对话中不难看出,孔子反对将分配不公放在第一位,认为如果分配不公,百姓就不会富裕和长寿,会造成下层百姓永远处于被剥削的位置,降低他们的生活水平。社会财富不能恰如其分地分配,这是孔子最担忧的事情,上层的人家有万贯,下层的人家贫如洗,收入分配极其悬殊,这会引发激烈的矛盾和冲突,阻碍社会发展。

(二)实现大同

孔子讲求“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他一生都在为了复兴周礼而努力,然而除了周礼,他还有更大的目标想要实现,这就是建立他心中最理想的社会——“大同”社会。孔子这样描述“大同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大同社会的本质是“天下为公”,这就意味着大家共同享有国家、天下的所有财富以及权力,在这个社会里不分你我,大家一起进行生产,创造出的财富属于集体,不会再出现富人过着奢侈的生活,穷人饿死在路边的现象。每个人都会清除自己的私欲,一心只为“天下为公”这个目标奋斗,最终达到政通人和的理想社会状态。

孔子讲的“大同”社会,反映了人民对现实社会的愤懑和不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尽管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在当时不可能实现,但对于后世的发展是有重要借鉴意义的。大同社会的理想状态并不在于过多地强调生产力的高度发达或者物质、精神的极度丰富,而是在于这个社会能够在维系道德人伦稳定有序的基础上,实现人与人之间真正的互爱和关怀。每个人都能够从“公”的角度行事,也可说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2]。

三、孔子富民思想的目的

孔子重视民众生活的思想从侧面反映出春秋时期民众的作用日益增长、地位得到提升。孔子之所以提出富民思想,一方面是为了获得民众的支持,以便更好地维护政治的稳定;另一方面是为实现他的仁政主张打基础,“富而教民”是他富民思想在政治上的体现。

(一)维护政治统治

政治和经济往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提到经济必然离不开政治,同样孔子富民思想的提出也是为了维护当时的统治秩序,在他看来经济是从属于政治的。

春秋末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纷乱不断,孔子认为在这样的乱世首先应该保持内部稳定。社会财富分配公正合理正好利于保持内部稳定,“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每一个人都得到他应得的财富后,就不用担心贫穷;社会成员之间和睦相处,就不用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关于财富分配公平的问题必须得到解决,如果社会财富分配不合理,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变大,进而引起人们内心的不平衡,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严重者甚至会造成社会动乱。孔子的富民思想并不像有的先秦思想家那样将富民与富国的关系看作是对立的,而是将富民与富国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为藏富于民的治国主张找到了理论依据[3]。

(二)富而教民

孔子倡导“爱人”,直接意图是要求统治者“爱民”,即爱惜劳动者,因为他们是财富的生产者,在当时又是最需要关爱的人[4]。孔子的“均平”思想并不意味着让百姓富起来就结束了,他的长远目标是“富而好礼”。孔子到卫国,弟子冉有看到卫国人口众多,便问:“既庶矣,又何加焉?”孔子答曰:“富之。”冉有再问:“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庶”“富”“教”是孔子治国理政的“三步曲”,第一步是有充足的人口,接着是让百姓富起来,最后是对百姓进行教化。他的富民思想已经达到了第二个阶段“富”,只差最后的“教”,因而又提出“富而好礼”的主张,强调对百姓进行教化,让他们喜好礼仪。随着封建制的确立和发展,实行“富而后教”的仁政让民众心悦诚服,不仅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还能够改善百姓的生活。

四、孔子实现富民思想的措施

孔子回答鲁哀公问政时说:“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孔子家语·尊贤》)“省力役”的直接目的是保证生产有充足的民力,孔子主张“使民以时”,告诫统治者要利用好农闲,不要在农忙的时候征派徭役。“薄赋敛”是减少向百姓征收赋税,让百姓能够宽裕一些。

(一)富民:使民以时

重视农业生产是先秦各派思想家共有的经济观点。在古代,农业是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情况,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的生活,也影响到统治秩序的稳定[5]。孔子的富民思想包含着重视农业生产的成分,提出了一些富民措施。

首先,孔子主张“使民以时”。仲弓问仁,孔子的回答是“使民如承大祭”(《论语·颜渊》)。这句话的意思是役使民众好像去承担重大祭祀一样,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统治者过度役使百姓的情况是经常出现的。春秋时期大量荒田被开垦出来,借助这种有利条件,不违背农业生产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正常进行农业生产无疑会给百姓带来更多财富。孔子曾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为了保证农时,顺利地进行农业生产,统治者必须“节用而爱人”,不要铺张浪费、极度奢侈,这是对百姓最大的爱护。役使百姓的时候要避开农忙时节,确保百姓能够顺应农时完成农业生产,这样做既没有让国家财富受到损失,也没有耽误百姓的农业生产,还有利于社会稳定发展。

富民的另一个举措就是“废山泽之禁”,让人们能够充分利用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要求人民不要用大绳横断流水来取鱼、用带生丝的箭射鸟,不射归巢的鸟。孔子的“废山泽之禁”体现出他有长远发展的目光,即不仅让自然资源可供当前百姓利用,还要给后代留有资源。如果是一味地过度开垦或者是过度保护,都不利于人民的生产生活,过度开垦导致子孙后代没有可以利用的资源,过度保护导致当代人无法发展经济,这两种办法都不是最好的办法,最好的办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满足后代人的需求,即采取“中庸”的办法。安于自然,乐于自然,人的责任在于周备天地的化育,曲尽辅助万物的生长、发展,自然界的发展和谐有序与人类遵循自然规律的和谐有序合二为一[6],有利于百姓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二)惠民:薄税敛

在分配方面,孔子从缓和阶级矛盾的立场出发,提倡实施轻赋薄敛的政策。他反对横征暴敛,主张适当地关心人民利益。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孔子评价子产有四种美德,其中就包括养民也惠,朱熹《集注》曰:“惠,爱利也。”也就是对百姓要爱之、利之。孔子之所以重视惠民,是因为在他看来,爱利恩惠恰恰是百姓的民生关切所在[7]。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这里的“君子”“小人”是作身份地位区分的,并不涉及品德的高低,“小人”即平民百姓的意思,孔子是想说对于百姓应该用利益来引导他们,肯定了民众的求利心理。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合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鲁国原来实行十取其一的税率,称之为“彻”,实行初税亩制度后,税率就成了十取其二。有若劝诫鲁哀公收取十取其一的税率,鲁哀公觉得十取其二都不够怎么能少收,有若的回答是百姓的用度都足够了,君王怎么可能不够,百姓的用度不足够,君王怎么能够够呢?虽然这是有若对鲁哀公的回答,其实也从侧面表现出孔子的“惠民”思想。孔子说的“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就是要求统治者不要不合于义而取之于民,不要过多地干预百姓的逐利行为,而应关注百姓的愿望和要求,让他们依据自己有利的条件来进行生产活动,以最少的成本换取最大的价值,这种做法既有利于增加百姓收入,又有利于社会安定。

税收作为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之一,对执政者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孔子却主张减轻赋税,是因为他看到百姓为了躲避过多的赋税住在虎灾严重的地方时,由此发出了“苛政猛于虎”(《礼记·檀弓下》)的感叹。“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论语·述而》)季氏占有的财富远远超过了周公,但是冉求还在为季氏搜刮钱财,孔子对于冉求的做法十分不满,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述而》)孔子认为应该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而不是趋炎附势有钱有权的人。在孔子眼里,百姓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有一致性,百姓富裕了,国家也就富裕了。

五、结语

尽管孔子提出富民思想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当时的政治统治,他所想要实现的“大同”社会也只是一个乌托邦一样的存在,可是在当时的社会他能够关注到百姓、主张均平思想是难能可贵的,他这种重视百姓的思想被后世所继承,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在践行共同富裕思想的当代,孔子的富民思想值得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富民百姓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兴边,富民,发展更均衡
富民,幸福如花绽放
如何读懂《论语》?
不让百姓撇嘴骂
百姓记着你
振兴志 三代百姓“奋斗史”——思想始终“钉”在治穷富民
百姓看家“风”
茶果飘香 富民一方
《论语·为政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