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探索 *
2024-02-19李百龙邢喜平
李百龙 邢喜平 王 鑫
(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院长办公室,甘肃 兰州 730020)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和瑰宝。加强中医医院的中医药文化建设,对中医医院巩固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提高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中医医院文化建设的内涵
首先,中医医院的文化具有现代医院文化的特征,包含医院价值观、医院精神、物质文化、医院制度、行为文化等,体现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应急处置、慢病管理、康复保健、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等内容。
其次,中医医院的文化应体现中医药文化的内涵。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1],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这是中医医院文化有别于西医医院文化的显著特征。中医医院的中医药文化建设内容广泛、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
2 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意义
2.1 促进中医药文化繁荣发展中医医院是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中医医院文化建设则是中医药文化宣传的主阵地、是实践中医药文化的主力舰、是创新中医药文化的主战场[2]。中医医院的中医药文化氛围浓厚、中医药特色突出,中医药在治疗、预防、保健方面成效显著,才能更好展现出中医药的魅力、中医药文化的魅力,也才能更好地吸引群众关注中医药及中医药文化。因此,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必须要加强中医院的中医药文化建设。
中医药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指出,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对于推进中国特色健康文化建设、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文化素养、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与民心相通等具有重要意义[3]。这更加凸显了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2.2 加强中医医院自身建设的需要中医医院有别于西医医院,即要有显著的中医药文化特征。如果中医药文化指征不明显甚至弱化,意味着中医医院的西医化,中医医院自身定位和建设规划出现了偏差,影响其对自我价值的认同,不利于其建设与发展。
加强中医院的中医药文化建设,能够凝心聚力,加强职工对中医的认同,能构建医院核心竞争力、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管理等各项工作水平的提高。
3 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实践
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是一所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近年来围绕满足人民群众中医药服务需求,多措并举推进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成果显著。2018 年,该院特色医院文化建设工作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表扬,被评为特色鲜明、具有较强借鉴意义的医院。文章通过系统梳理和总结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文化建设探索和实践经验,为推进中医医院文化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自2009 年12 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第二批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试点单位以来,既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和《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等文件精神,又深入挖掘具有地方特色、本院特色的医院文化。
3.1 打造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医院环境中医院的环境形象是中医药文化的外在展现形式。在中医院的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中,应充分彰显临床科室的中医药文化特色,体现中医院的独特优势,提高中医院的竞争力[3]。
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整体环境形象从建筑风格、内部装潢、诊疗环境、形象识别等方面,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营造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文化氛围,打造具有显著中医药文化特色的医院环境。医院门诊楼前广场,竖立着一座用甘肃省著名的洮砚石雕刻的针灸鼻祖皇甫谧、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的双面雕塑,彰显中医古典与现代融合之美。门诊二楼草药房、免煎颗粒药房对面布置设立岐黄论道雕塑、甘肃省中医药道地药材展区和中药炮制文化走廊,展示甘肃中医药文化,让患者在等待取药时可充分游览、了解。门诊四楼布置敦煌壁画文化展区,体现甘肃特有的敦煌文化。住院部入口以砂岩浮雕的形式展现“黄河文化”“丝绸之路文化”,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医院还在花园设计了八卦图等体现中医药文化的元素;在门诊楼后的花园开辟院内百草园,种植了草药并附以中草药品种和功效的介绍。
医院营造浓郁的临床科室中医药文化氛围,充分利用宣传栏、橱窗、展板、信息发布系统,宣传党的中医药政策、名老中医个人简介、相关科室特色、中医适宜技术、养生保健知识、中医药知识,体现医院核心价值观念、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优化医院的公众形象和品牌价值、提高社会大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度。
3.2 培育具有中医药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医院价值观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既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中的“仁”“和”“精”“诚”理念,又融合时代文化特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建立一套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核心价值体系,并在院徽、院训、宗旨、发展战略、院歌等形式中展现。
院徽采用徽标式结构,整体外观为圆形,中英文名字环绕。主色调采用绿色,中央以太极图作为视觉中心,并极具创意的将针灸银针与太极图完美融合,暗合中文“中”字。两片绿色中草药好似托举的双手,捧起了代表中医文化的太极图与针灸针。整个院徽突出了中医医院、中医特色主题,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评为中医药标志性文化作品三等奖。院训“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出自唐代名医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强调医务人员孜孜不倦、勤奋不懈。院歌将百草飘香、银针闪亮、医祖岐伯、《黄帝内经》、针灸推拿、中医骨伤等中医元素贯彻其中,强调中西医结合。
3.3 加强中医传承中医药文化能不能得到大众的认可与肯定,疗效是关键要素。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非常注重中医传承创新发展,对经过实践证明效果显著、受到群众普遍欢迎的名老专家的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中医特色制剂进行传承和推广。
医院成立了宋氏正骨科,传承骨伤科宋贵杰教授首创的宋氏理筋手法,采用非手术方法治疗各种骨科疾病。在甘南舟曲泥石流灾害伤员救治过程中,医院医务人员采用宋氏正骨手法及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保住了一位年轻患者的双腿。经过创新后,医院临床使用的“三步三位九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显著效果。医院还成立了郑氏针灸科,传承甘肃省针灸名家郑魁山的针灸学思想,并为了提高临床科室的治疗效果向全院住院患者提供针灸辅助治疗。另外还举办了为期一年的“全院学针灸”活动,编写学习手册,每周开办针灸学习讲堂,让全院医护人员了解针灸、推广针灸治疗。
目前,医院有院内中药制剂58种,这些中药制剂正在广泛应用于院内临床。医院研发的针穴外敷药袋等产品也在逐渐推广。
2021 年,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承建的国医大师周信有、全国名中医张士卿传承工作室项目通过验收;启动第四批全省五级中医药师承工作,共有17位指导老师、34名学术继承人参与。
3.4 完善职工行为规范体系医护人员的一言一行是患者了解和接触医院文化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因此需要制定针对医院职工的医院行为规范[4]。
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各种规章制度、工作规范以及员工手册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中,编辑印制并下发《文化手册》《员工手册》《医院制度汇编》等,规定员工行为规范、医德规范、管理理念、服务标准及中医特定礼仪,从语言、举止、礼仪以及服务方式、服务流程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建立富含中医药文化特色的行为规范体系。
医院适时举办职工礼仪培训,及“唱院歌”比赛、“中华诵”经典诗文诵读大赛、医院文化知识竞赛、微电影比赛等活动。每月第一周行政交班时,所有参会的院领导、科主任、护士长齐唱院歌;在全院职工大会等大会前,全体参会者齐唱院歌。这些措施使职工对医院文化和中医药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增强了职工的责任感和凝聚力。
3.5 加强人文关怀维护医院正常运转的主体是“人”,即广大员工,也是医院得以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围绕“以员工为本”的人本管理理念,健全关爱帮扶机制[5]。医院管理者要加强对本院职工的关心,了解他们在工作、生活、感情当中遇到的困难,尽可能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职工感受到单位的温暖;进而激发职工良好的心理感应,让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身本职工作,促进医院整体发展。
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工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设立了重大疾病救助金、困难职工补助金,用来帮助大病职工和困难职工。遇到职工家属丧葬等事宜,工会组织分管院领导、相关科室开展慰问。另外,工会会组织职工疗养,让大家在忙碌之余,身心都得到调整与修养;为每位职工发放生日礼券,让大家感受到医院的关怀;组织爬山、趣味竞赛、球类比赛、歌唱比赛等文体活动,活跃全院氛围。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各科室、各部门职工之间的友谊得到了增进,医院凝聚力得到了增强。
3.6 传播中医文化医院通过自媒体宣传中医药文化。网络媒体主要包括医院官方网站、今日头条号、微信公众号、微博。纸质媒体包括《甘中附院报》和《医友》(刊型第G01—0179 号),主要是向卫生系统工作人员和中医爱好者及支持者宣传中医药文化,刊登本院职工的文学、摄影作品,实行稿酬制并免费赠阅。
当归是甘肃省具有代表性的道地中药材,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甘肃的道地药材、了解岷归,医院于2016年启动了《印象当归》专题片的拍摄、制作工作。《印象当归》专题片用影像的形式向观众展示岷归的各方面价值,展现这一古老药材的体系和它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背景,更深入地探讨岷归的重要性及独特性。
医院每年定期开展“冬病夏治”“膏方节”“营养周”等宣教活动,以及参加“文博会”“药博会”“药交会”等,展示医院中医适宜技术和中医药特色产品、院内制剂等,向社会大众传播中医文化,展示中医文化的魅力。此外,医院与甘肃电视台、甘肃文化影视频道、甘肃都市频道合作,宣传中医药文化和养生保健知识。
3.7 发挥医院社会公益性公立医院的文化建设应始终坚持公益性[6]。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充分发挥社会公益性,积极开展健康义诊等志愿活动,向基层及社会大众传播中医文化和中医药养生健康知识。目前注册的志愿者人数约400余人。每个工作日都有3~5名青年志愿者在门诊大厅开展导医服务,或结合卫生健康主题日活动开展义诊宣教活动,或进行进乡村、进社区志愿活动,或在兰州市老年公寓等开展志愿活动。医院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公益事业,为偏远地区学校师生捐助衣物、图书及学习用品等;医院职工为患有白血病的甘肃中医药大学学生捐款。
4 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成效
通过对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视,巩固了中医药为主的发展方向,文化建设发挥了发展助推器的作用。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药特色鲜明,能够为患者提供优质的中医药诊疗服务,深受患者好评。尽管建院仅有30 年,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在省内已经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先后获评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甘肃省精神文明单位。2013 年、2019 年,医院2 次通过三甲复评,医疗服务水平全面提高,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中医特色突出的综合性三甲中医医院。
4.1 业务量快速增长新成立了正骨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肿瘤科、心脏介入科、外周介入科等科室,科室设置更加合理、诊疗更加规范。与2008年相比,医院的门诊人数增长3 倍,住院患者人数增长9 倍。医院还获批国家级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全科医师培训基地、中医药适宜技术省级传承基地、甘肃省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省内外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大。
4.2 专科建设取得成效2008 年以来,医院增加了2 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重点专科、3 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1 个省级重点专科;至目前,有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重点专科2 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4个,省级重点中医药专科15个,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7 个。2008 年以前,医院没有省级临床医学中心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现有2 个省级临床医学中心(甘肃省针灸推拿临床医学中心、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临床医学中心)、3 个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甘肃省中西医结合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甘肃省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甘肃省中西医结合消化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且正在申报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项。
4.3 名医队伍不断壮大医院注重中医传承,建成9 个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1个长江学者工作室、1个岐黄学者工作室、1 个省政府参事工作室。汇集40 余位名老中医(包括1 位国医大师、2 位全国名中医),成立了甘肃省名中医工作站;其中1人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2人当选甘肃省优秀专家。
4.4 对外交流扩大中医影响力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抓住“一带一路”的契机,开展对外交流,扩大中医的国际影响力。医院成立吉尔吉斯斯坦中医药中心和中国-巴西圣保罗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派驻医师在当地开展中医诊疗、针灸教学及适宜技术的培训。2021年,医院与泰国卡塞姆拉医院签署了医疗科研合作友好协议,开启了双方医疗、科研、学术领域的友好合作。2021年8月,为了帮助泰国抗击疫情,医院生产“甘肃方剂”预防方剂1000人份和轻症治疗方剂500人份,捐赠泰国卫生部。
5 小结
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党委将文化建设作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动承担引领文化建设的重任[7],相继将文化建设纳入医院“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发展规划。医院成立了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下设文化建设工作办公室,统筹推进全院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坚持党建引领,全院各科室、各部门共同参与、齐抓共建,逐步形成职责分明、分工协作、有效落实、逐步推进的医院文化建设责任体系和保障机制。在建设中,坚持中医药文化与时代文化特征相融合,坚持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医院发展规划相衔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不断提升中医药文化建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