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下知识产权人才协同培养研究
2024-02-18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尚 岗 刘 惠
分析国内外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政策、实践研究动态,构建和实践适合我国的知识产权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专家访谈、实证研究、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针对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协同育人机制、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以三螺旋理论(政府-高校-企业)为指导,以创新型知识产权人才为培养目标,以三层次能力培养(“知识产权认知-知识产权实践-知识产权应用”)为抓手,以“新理论、新教学、新协同、新师资、新评价”5个要素为教育体系,构建“知识产权人才协同培养模式”。
十八大以来,我国相继发布了有关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相关文件,形成了国家战略层面的建设机制。国家知识产权局也出台了一系列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文件和工作方案,推动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培养,在《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1]和《“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等文件中对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做了决策部署。2019年、2020年、2021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和教育部批准了三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均设在高校图书馆。近年来,围绕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很多高校图书馆和知识产权有关部门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但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路径、模式等诸多方面尚未形成共识,如何深化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是目前的迫切任务。
1 国内外研究动态
(1)国外研究动态。在理论研究方面,20世界70年代末,国外开始探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研究知识产权人才内涵,如Coe and Helpman(1995)等[2]。二是研究知识产权人才的分类和特征,如Louise Starkey(2010)等[3]。三是从政府、高校和产业三个层面探讨美国、日本等国家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模式和经验,如Clark,Ker(2001)等[4]。
在对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实施方面,国外研究也较早,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方面有很多具体的实施措施[5-6]。美国大体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实施:一是政府层面,出台战略规划、政策、提供资金等;二是高校层面,集中优势师资力量,建立了培养基地等;三是产业层面,发展专利型等密集产业,为知识产权人才提供发展空间[7-8]。
(2)国内研究动态。国内对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始于21世纪初[9],到如今主要从四个方面开展研究:一是探讨知识产权人才的内涵;二是探讨知识产权人才重点需求类型;三是对知识产权人才进行分类;四是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与路径研究。
国内实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高校[10],如开设知识产权课程、成立知识产权学院[11],并且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以重点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但大多数知识产权学院规模较小、师资力量稀缺、培养基地较少[12]。
2 需求分析
随着中国知识产权工作的快速推进,构建新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时代主题,中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需要与总体知识产权工作时间进度保持一致。根据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效果,可以将知识产权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的应用范围扩大,辐射作用加强。因此,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将与产业需求相吻合[13],为国家未来知识产权发展储备人才。
(1)助力高校推广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随着国家对知识产权的重视,高校积极推进[14]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研究。知识产权人才协同培养模式为人才培养体系设计和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和新模式,可以向高校相关学科专业推广,充分发挥该培养模式的辐射和示范作用。
(2)促进就业和人才发展。目前,各领域需要大量知识产权相关人才,高校需要重视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增加资金投入、加强师资建设等[15],要与就业单位之间进行密切交流,关注需要何种知识产权人才,了解就业单位岗位需要[16]。知识产权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的构建对完善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对学生的知识积累和专业技能等方面有显著帮助。
(3)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教师本身专业素养[17]的高低对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水平的影响巨大。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师不应局限在单一教学的狭隘领域,而是要嵌入到学生的专业学习中,与学科专业教师协作开展整合式教学,促使教师理论与实践教学水平显著提高。
3 培养模式研究
(1)培养模式基本思路。以三螺旋理论[18](政府-高校-企业)为指导,为提高知识产权创新人才质量,依托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重新确定 “知识产权认知-知识产权实践-知识产权应用”三层次能力培养,采用基于混合式教学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分层多阶教学体系,完善和建设产学研基地,着重建立校政协同、校地协同、校企协同的“三协同”知识产权育人机制。融合“新理论、新教学、新协同、新师资、新评价”5个要素构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创建了协同创新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总体框架图如下(见图1)。
图1 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新模式
(2)建立基于混合式教学方法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分层多阶教学体系。采用混合式教学方法,建立分层多阶的教学内容,且融入思政元素,同时与中国知识产权远程教育平台内容相结合。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将“问题导向式”、“案例研究式”及“嵌入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相互融合,设计多层面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的群体的层次和培养目标,灵活设计分层次、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探讨适合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多元化混合教学模式。
(3)以组织、人员、政策三落实为抓手,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从组织、人员、政策三方面落实推动知识产权教学团队的建立。组织落实:设立知识产权教育标杆岗;人员落实:引进知识产权高学历青年教师、提升知识产权教师教学水平、聘请国内外专家任教等多种形式,建立适用于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要求的长期稳定的教师队伍;政策落实:制定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4)建立校政协同、校地协同、校企协同的“三协同”育人机制。与地方政府共建政产学研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撑双创人才培养;组建由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双创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导师库,共同开展双创理论和应用研究。完善和建设“产学研”基地,实现学校与企业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知识与素养结合、阶段学习与终身学习结合。加强高校、企业、政府之间的协同,设计好高校和企业培养的各个环节,保证高校培养、企业培养环节的人才培养质量。
(5)建立三层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结果导向和持续改进三层面(“课程教学体系层面-专业建设层面-学校教学层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成由教学管理制度、毕业生质量反馈机制、社会质量评价机制等人才培养全流程质量保障体系,实现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的稳定性,保障教学教育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