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新背景下信息科技“泛在的数据”大单元教学策略
2024-02-18严俊
严俊
【摘 要】作为新课程的执行者,我们要迭代原有的教学设计、教学理念、知识结构和素养目标,将原本注重技术和知识点的信息技术教育转变为更加注重科学素养的信息科技教育。本文以信息科技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泛在的数据”为例,从关注教学活动的主题育人、知识呈现、情境支撑三个方面进行设计与实践,为信息科技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双新背景;信息科技;大单元;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4)01-070-03
2022年4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这一举措标志着信息科技课程已正式成为国家课程的一部分。2023年秋季,新版小学信息科技教材正式投入使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实施,强调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同时兼顾学科逻辑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信息科技教学如何有效落实新课标理念?首先,我们要坚持科技导向和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培养学生的适应力、胜任力和创造力,增强科技自信自立。其次,我们要强化课程育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学活动的设计应围绕四维度核心素养和六条信息科技学科逻辑主线开展,同时体现学科大概念、主题式、综合化、体验性的特性。
聚焦情境应用:项目化“主题育人”内容设计策略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致力于在信息科技教学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往的信息技术课程更注重技术导向,这使其在支持素质教育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方面存在缺陷。因此,我们需要将过去重视操作和知识技能的信息技术转变为强调科学和素养的信息科技。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融入红色主题、劳动主题、爱国主题等教育,重视学生思想品德和价值观的塑造。
思想性是教育的灵魂。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而不仅仅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工具人。以往我们的教师对于这门课的理解更偏重于学生对技术的熟练掌握。因此,新课标、新课程实施后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思想性是教育的内在要求。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外在表现,更要关注他们的内在发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帮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思想性是教育的长远目标。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些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成为有思想、有理想、有追求的人。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信念。
在教学“泛在的数据”单元时恰逢“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前,课堂伊始教师抛出第一个问题,你们了解“九一八”事变吗?很遗憾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小部分学生大致了解一些其中的信息。教师在描述了整个事件经过后,呈现一组数据“侵略者侵华战争掠夺的资源统计表”,再次提出问题:从这些数据中你看到了什么?是怎么想的?让学生充分地了解历史并勇敢地面对和尊重历史。紧接着教师又向学生呈现了“辉煌中国”中我国高铁、高速公路、港口吞吐、国家电网等数据,真实的数据展现了现在中国的力量,同样由学生讨论并说说想法。学生们踊跃发言,内心无比激动,由之前的愤愤不平到后来的自豪感满满,知道新中国来之不易,懂得缅怀先烈的意义所在。由此强化了学生爱党爱国情感,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整合核心概念:结构化“知识呈现”活动融合策略
这里所指的整合核心概念包括两个维度,两者相辅相成。一方面关注教学活动单元整体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活动的大单元整体设计、实施和评价,使学生能够在整个大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1]。另一方面是融入大概念,如学生学习数据这一单元不仅限于其本身的知识与技能,而是让学生建立“大数据对行业及国家发展的重要性”“现阶段高科技‘卡脖子问题”等学科大概念意识。
1.整体规划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教师需要明确整个大单元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的要求,确保大单元的教学活动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授“泛在的数据”这一单元时,教师确定大单元的主题和学习重点,然后根据这些要求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要求学生能通过学习数据形式、数据价值、数据安全等内容,构建起信息意识,树立社会责任意識。教师在单元第二课“多样的数据”中重点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1世纪的发展历程,以图片、视频、表格等形式呈现给学生,如视频“辉煌中国”中涵盖的大量关于“1960-2021年世界前十国家GDP变化”的数据信息、动态图。从单一的表格、静态图表到视频和动态变化表,让学生对数据呈现形式有更深层次的认知,进而从数据的变化中感知祖国发展的速度,内心自豪感油然而生。从生活中的普通数据到涉及个人、行业、国家的机密数据,学生从数据的价值程度感知保护数据安全的重要性。
2.知识融合
在单元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将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整合,使学生能够在一个大的知识体系中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在本单元中教师通过时间线的方式,将中国近代历史各个事件和时间相整合,使学生能够形成一个清晰的历史文化脉络。又如,教师在出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时,设疑:中国2010年GDP总额排名已是世界第二(学生已初步了解GDP的概念),那么人均GDP呢?学生在数学课中已学过平均数,通过已有的知识结构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马上能通过电脑中的计算器算出人均GDP值。教师再出示其他国家地区的人均GDP值,学生对比数据后小组讨论得出结论,虽然总值排名在前,但人均值离世界发达国家还有很长的距离。通过这些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历史、数学、人文等知识,有效地树立学生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教育本该是润物细无声,相信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可以让学生的知识、核心素养有质的升华。
3.项目驱动
教师可以在单元的教学活动中设置一些项目式任务,通过给学生设定具体的任务和目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以本校学生劳动情况调查数据创设情境,通过情境创设、明确问题、图表呈现、数据解读分析、总结评价五个环节实施教学,整个项目式学习贯穿“泛在的数据”“数据证明观点”两个单元。
新课标倡导真实性学习,强调真实情境,解决真实问题,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因此,教师采用STEM、跨学科、项目化等教學方式,可以打通学科间的壁垒,建立与现实的联系,从而更有效地达成以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目标。
4.评价反馈
教师在大单元的教学活动结束后,要及时收集学生的作业、测试和表现等评价信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总结和反馈。这有助于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进一步的教学调整提供依据。
(1)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在双新背景下,信息科技课堂教学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应围绕信息科技学科的核心素养进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和指标,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突出评价的激励和引导作用。
(2)实施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是信息科技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如中小学信息科技在线平台、在线问卷、学习分析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3)加强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是信息科技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补充。学生通过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整学习策略;通过同伴评价了解他人的学习情况,拓宽学习视野。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5.拓展延伸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拓展学生的学科知识和跨学科知识,融入大概念使学生能够在一个大的知识领域中形成更加丰富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在教学“泛在的数据”单元时,教师引入了历史、社会、科学、人文等知识,以及一些热门的社会新闻,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也可以帮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建立知识结构。同时,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法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
立足思维建构:进阶化“情境支撑”探究体验策略
新老教材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上已截然不同,教师要想达成更好的育人效果,必须要有真实、创新的情境来支撑和贯穿整个教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体验和理解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1.设计互动性强的活动
在教学中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例如,在教授“数据的安全”一课时,教师把学生分成五个小组,模拟一起游戏盗号的诈骗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问答环节、小组讨论等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2.利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教师可以使用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加生动地感受所学内容。例如,通过“多样的数据”中的动态图“1960-2021年世界前十国家GDP变化”,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61年数据的变化过程。又如,在教授“数据的安全”一课时,教师把计算机感染病毒前因后果以动画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同时播放一些与数据泄露相关的新闻视频片段,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据泄露的危害和防范措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引入游戏元素
将游戏元素融入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数据的价值”一课时,教师设置竞赛环节,让学生通过小组比赛的形式看看哪组发现的数据价值多,体验多角度发现数据价值带来的不同效果。同时,教师还可以设置奖励机制,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比赛;还可以采用游戏化的方式进行教学,如设置关卡、任务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应用所学知识。
4.情境式自主探究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动、具体、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自由度和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例如,在教授数据安全的相关知识时,教师让学生提前调查社会上发生的诈骗案例,研究一下当前市场上常见的数据安全问题和解决方案,并在课堂分角色(如警察、社区工作人员、教师、志愿者等),进行分享和讨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 语
新课标已全面落地,我们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过分关注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熟练,而应将焦点从“教学方法技巧”转向“教学育人目标”。立德树人、塑造学生的核心素养——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是信息科技课程的育人追求。作为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实践者,我们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同时兼顾学科逻辑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迭代原有的教学设计、教学理念、知识结构和素养目标,将原本注重技术和知识点的信息技术教育转变为更加注重科学素养的信息科技教育。
参考文献
褚清源. 大概念教学:为素养而教的时代选择[N]. 中国教师报,2022-12-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