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2024-02-18崔香玉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1期
关键词:校本院校教材

崔香玉

[摘           要]  教材建设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课程建设、教学实施等有着紧密联系。通过分析高职院校校本教材现状、容易混淆的定义、校本教材的优势等,探讨高职院校校本教材编写流程管控、评价机制、规划指导、竞争力等方面的问题,提出高职院校校本教材主要改进意见和改进措施。

[关    键   词]  高职;教材建设;校本教材;特色

[中图分类号]  G71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1-0093-04

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及社会实践需要为师生编写的材料,根据一定学科的任务,编选和组织具有一定深度和范围的知识技能体系,是实施教育方针、课程改革的主要载体。通过教材能够引导学生获取体系化的知识,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培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同时也能够丰富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活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地域经济和产业结构发展趋势有着紧密的关联,高职教育立足于服务当地企业,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操能力、综合素养,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开发实用性强的校本教材是高职院校资源建设及教学改革的需要。

一、高职院校教材的类型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越发重视,高职院校也获得了长足发展,对教材建设的需求不断增加,即在政府的指导和监督下,由各个出版社具体运作出版了很多教材,也在各院校内部掀起了编写校本教材的高潮,充实了教材资源,开拓了教学新领域。高职院校使用的教材主要分为统编教材、规划教材、系列教材、校本教材,其中统编教材、规划教材、系列教材通常是由出版社牵头组织编者并出版和推广的正式出版教材;校本教材通常是学校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组织编写队伍完成编写工作并在校内印刷使用的教材。校本教材是高职院校教材建设的重要一环,优秀的校本教材能体现本校办学理念,明确该课程的培养目标,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有效保障教学效果,但同时校本教材也存在着与职业教育脱节、教材质量不过关、形式单一等问题,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应体现该校总体办学特色,适应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

二、高职院校校本教材的定义

校本教材是高职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之一,是丰富课程建设、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中校内编写的教材有着各种各样的名称,如校内教材、自编教材、校内讲义、自编讲义等。主要争论点在教材和讲义,教材又称课本,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它不同于一般的书籍,通常按学年或学期分册,划分单元或章节。主要由目录、课文、习题、实训、图表、注释和附录等部分构成,课文是教材的主体;讲义是对课本及其内容所撰写的总体概要含义,学校所说的讲义通常是教师为学生编辑的讲授资料。高职院校教师编写本校师生使用的教材称为校本教材更贴切,校本教材是根据培养目标、教学目标、课程标准等系统地、综合地将知识结构整合在教材编写内容中,并且有结构、有步骤、有顺序地承载着一门课程的知识,体现着教学做合一的实操流程及环节。

三、高职院校校本教材的优势

(一)高职院校校本教材的开发与使用比较灵活

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具有快捷性、灵活性、区域性等特点。校本教材与正式出版教材相比较,具有编写流程简单、印刷周期短、内容更新较快等特点。同时由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加入编写团队,融合区域经济发展及行业特点,使校本教材理念新颖、呈现内容丰富、素材形式多样,能更好地服务于本校师生。

(二)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基于岗位需求,培养职业能力,提升综合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校本教材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趋势与动态紧密相连、与企业岗位实际工作内容相符合、与岗位职责和职业精神相依托,因此,教材在重教育教学内容的同时,融合了岗位的实操技能和职业素质教育,使学生通过校本教材,提升岗位认知和实操能力。

(三)高职院校校本教材体现本校办学特点及教学理念

高职院校校本教材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标准,确定校本教材的建设目标、建设路径、建设内容、建设原则等。校本教材建设通过对行业的调研,动态调整本校专业群及课程体系,注入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师的教学理念,把企业的具体工作任务设计为项目化实操,创新教材的组织结构与呈现形式,是高职教师探索和实践教学改革的过程,是优化教学资源的过程,也是提升专业能力、教学能力、研究能力的过程。

四、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认识到本教材建设与选用的优势,因此持续开发和使用校本教材,但还存在对教材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一、对校本教材的开发和教材质量管控不严、对校本教材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一)学校层面不够重视教材相关工作,缺乏人手,工作繁多

经调研发现部分院校十分重视教材工作,设有专门教材相关工作机构,多位工作人员分管教材管理、教材建设、研究人员等工作,同时成立了专门的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或教材选用工作委员会或教材管理工作委员会,专门指导校内教材建设、教材研究、教材选用等教材相关工作。但也有一些院校不重視教材工作,没有教材专设机构,只由一人负责课程建设、各种教学(课程)平台管理,同时肩负教材征订、教材管理、教材建设、教材相关平台、教材工作量、教材研究等工作。这些工作涉及面广、量多繁杂,并且全校每学期教材征订、各种教学平台管理等常规教学工作占据大部分工作时间,教材建设、教材研究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高职院校应扩充人员,有序分工开展校内各项教材相关工作。

(二)对校本教材的编写管理不严格

高职院校校本教材与正式出版教材相比较,其编写、印刷、使用等流程相对简单,且目前市面上针对高职院校各专业的教材覆盖面不太广,因此任课教师自行编写校本教材,以此来弥补教学资源缺乏的不足。再加上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都需要开发符合本校学生的教材,因此学校也不限制教师编写校本教材的积极性。通常对校本教材的框架结构、样张、文档格式等有具体要求以外,对其整体内容和质量管控不严格,没有具体的要求及统一的评价标准,只要教师提交申请就可以比较顺利地进行编写,并在授课班级征订和选用校本教材。

(三)缺乏对校本教材的评价机制

通过出版社正式出版的教材通常使用2~3年左右后,由出版社牵头组织编者完成补充说明不完整的内容、增加新形式的习题、更新最新知识点和一体化教学资源等修订工作。但由于校本教材缺乏对教材质量的把关和监管,因此修订也是由任课教师简单地更新一些基础知识点,没有对使用效果的调研及反馈,不能起到提升教材质量的修订作用。缺乏对校本教材的评价机制就不可避免地造成“数量多、质量低”的局面,对校本教材应有相应的跟踪管理和评价体系,才能做好教材建设,提高教材质量,提升教学效果。

(四)校本教材本身缺乏竞争力

首先,高职院校自行开发的校本教材,有相当一部分是不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缺乏高职特色,内容也不符合社会技术的发展需求。其次,教材建设形式比较单一,通常都是普通纸质教材,新形态一体化教材、活页式教材、工作手册式教材、电子教材等形式非常罕见。最后,由于校本教材组织编者较随意、编写时间较紧促、缺乏企业元素、没有很好地形成教材体系,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教材特色不鲜明、教材名称类似、章节内容雷同、重点难点解析不到位、插图过多且不清等问题。

五、高职校本教材建设改进措施

(一)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教材管理与建设工作

2017年4月,国家成立了“教育部教材局”。2017年7月,首次成立了“国家教材委员会”,诸多省份相继成立“教材处”。2019年,教育部发布了《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教材〔2019〕3号),以江苏省教育厅为例印发了《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实施细则》(苏教职〔2021〕11号),各省教育厅也相继印发了教材相关管理办法文件。由此可见,国家非常重视教材工作,专门成立教材相关机构制定职业教材管理实施细则,指导教材建设及选用工作,因此高职院校应按照上级文件要求开展本校校内教材相关的各项工作。

首先,高职院校应配备充足的教材管理和教材研究工作人员,除了开展日常教材选用管理以外,还要大力推行教材建设工作和教材研究工作,对全校校本教材建设全盘指导,同时加强对校本教材编写的过程性管理。

其次,高职院校应出台有可行性的详细而全面的“校本教材管理办法”,规定校本教材的编写条件、编写范围、编写要求、编写内容、编写形式;明确校本教材编写的审核标准、论证、征订使用、跟踪修订、使用反馈及评价机制等工作流程。

最后,高职院校应严格选拔教材研究方面有成就、有经验的专家,成立校内“教材建设与选用工作委员会”,实质性地指导校内教材的选用、管理、规划、建设、研究、评价等工作。比如每年制定本校校本教材的总体建设目标,根据建设的预期效果,对二级学院及教师的校本教材建设质量、应用效果等进行跟踪考核,实现校本教材的常态化应用、阶段性反馈、针对性完善。

(二)高职院校应严格把关校本教材建设工作

首先,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开发和应用需做到“凡编必审”和“凡选必审”。校本教材既是教材建设的过程,又是教材选用的过程,其教材建设阶段应按照“凡编必审”的要求,实施“三步走”编写审核模式,即“编写前”“编写中”“编写后”阶段性地层层把关。第一步为“编写前”审核,教师提交编写申请、编写大纲、教材目录后,按照“教师申请—部门审核—教务处审核—教材建设委员会审核”的步骤审核,通过第一步审核后,可开始编写校本教材正文部分。第二步为“编写中”审核,即“编写团队提交教材样张(包括目录、章节介绍、章节样张、素材和资源规划与数量)—部门审核—教务处审核—教材建设委员会审核”,按照专家建议修改和完善,通过第二步审核后可继续编写校本教材。第三步为“编写后”审核,即“提交完稿—部门论证—教务处审核—教材建设委员会审核”。通过“三步走”审核流程后,校本教材方可印刷并按照“教研室选用—部门审核—教材选用委员会审核—教务处审核”的“凡选必审”选用工作流程申请、审核、征订,并投入日常教学中使用。

其次,严格管控校本教材的编写质量。校本教材的建設应打破“一路绿灯”的局面,制定校本教材的建设标准,着重对校本教材质量把关,提升学校整体教材建设的水平。除了对教材的文档质量、编排内容、数字资源数量等直观的建设标准把关外,还应对教材的内涵建设标准把关,如教材知识体系与章节安排的合理性、教材样张形式和教学流程的完整性、教材内容呈现的准确性与翔实性、教材重点与难点的分布与处理、数字资源的应用与便捷性、理论与实操流程的结合与可操作性等问题。

最后,完善对校本教材的跟踪评价体系。校本教材除了对编写流程、选用征订、编写质量把关以外,还要注重使用教材后的评价与反馈,这样才能不断改进和完善教材。如制定校本教材的评价标准,量化各项评价分值;又如围绕使用校本教材的教师团队和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分析校本教材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即时修订和完善教材;反复地评价、反馈、修订、完善,可以“螺旋式”地提升高职院校校本教材的整体质量和实用性,对本校日常教学工作提供更优质的校本教材,为有效保障教学质量提供条件。

(三)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应符合职业教育的特色

首先,高职院校应根据办学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开展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用性、前沿性特点的校本教材。教材的编写应突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要做到内容精炼、主次分明,确保校本教材的理论性、实用性、系统性、新颖性。

其次,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应明确建设路径。通过对企业的走访、调研、问卷等,分析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实操技能、职业素养,将其作为建设目标,呈现在校本教材的内容当中。校本教材建设以岗位理论知识为背景、以工作流程项目化为载体、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素质为目标,设计好教材内容、实操情境、思政环节。

再次,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应根据项目化教学理念开发教材。高职教学过程应基于实践性强的教学案例,通过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开展教学活动,因此,校本教材应立足于以项目化为背景的实际工作情境案例,编写专业技能知识点和应用流程,避免教学内容单一、教学形式枯燥的书本理论知识。基于“任务驱动、情景体验、真实探究”的思路编写校本教材,可有效结合专业知识与实操技能、工作流程。

最后,高职教材应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技术水平,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方法并达到技能目标的训练方法。同时,高职教材应区别于高等教育教材,基础理论知识以“够用”、技术实操训练以“实用”为目标,素材课多选用图表、图片、实用案例等素材形式,促进对概念和方法的理解,提升对实际应用性的认知。

(四)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应丰富内容呈现形式

高职院校校本教材通常为纸质教材,缺乏趣味性,较难推广,应依托本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融入富媒体和现代教育技术,体现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新媒体应用,使教材动态化、立体化、多样化,从而提高校本教材的应用率。例如,应鼓励开发实用性、灵活性较强的活页式教材,跨平台、便捷性强的新形态一体化教材,操作性强的工作手册式教材等,体现高职特色、形式多样的校本教材,从而弥补纸质教材单一性的不足,添加各类配套教学资源,丰富日常教学资源,使教材动态化、立体化、多样化,增强教材的趣味性,成为高职人才培养以及教育教学的有效保障。

(五)高职校本教材需保证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

首先,高职校本教材中的概念解析、原理论证、公式推导等必须正确无误,数据处理和现象叙述要有充分、可靠的依据;内容要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育目标与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注重与相关课程的衔接;教材内容要体现由浅入深、重点突出、难点分散等教学原则。同时校本教材要做到文字精练、语言通顺、详略适当、阐述清楚、图表清晰,便于自学;计量单位采用标准的国际单位制,名词、术语、符号等应符合国家的统一规定,无统一规定的应采用习惯用法,全书应该一致。

其次,高职校本教材建设应基于教材本体论、教材编制论、教材管理论、教材发展论等教材理论,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在编写校本教材时,应重视对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提升教材的科学性、严谨性。

总而言之,高职校本教材具有内容更新快、编写和印刷周期短、便于及时适应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需要等特点,也是向正式出版教材过渡的重要基础,因此要重视教材建设、细化评估指标、严格分级审核、提高使用门槛、提高管理水平、强化建设目标管理。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建设应推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根据培养目标建立新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学生所应具备的能力培养体系;构建职业能力训练模块,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的培养;还要符合学生的认识和学习规律,注意循序渐进,便于自学,以适当反映技术科学领域内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尹生琴,屠群峰,兰杏芳.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思考与实践[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3):71-74.

[2]张雪萍.高职院校教师自编教材实证研究[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62-64.

[3]朱佳俐.项目化教学背景下高職院校校本教材的开发建设与实践研究[J].职业,2018(2):77-78.

[4]王启龙,孙佳鹏.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教材的特征分析与展望[J].职教通讯,2021(12):31-39.

[5]兰小云.职业院校专业课教材建设现状及对策:基于教师的调查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5):87-92.

[6]翁志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教材建设与管理工作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2(37):29-32.

[7]谌星.“双高”建设背景下国内外高等职业院校活页式教材开发现状分析[J].科教文汇,2022(15):102-104.

[8]刘淑萍,倪锈霞.高职院校新型活页式教材建设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3(15):219-221.

[9]高华.高职教材建设与选用管理研究[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4):73-76.

[10]赵秉成.提质培优背景下高职院校教材建设管理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3(29):85-88.

猜你喜欢

校本院校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