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冰雪运动影像记忆(一)
2024-02-18王瑞
王瑞
二十世纪70年代末,中国体育全面恢复参与世界大赛,首次报名参加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为此,《体育报》社和《新体育》杂志社各派一名记者来吉林省专程采访北方滑雪健儿,吉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委派我协助两位文字记者前往吉林通化拍摄相关图片。
当年12月14日,我随同那两位上海籍的女记者从长春站乘夜行火车抵达通化火车站。我们在通化火车站黎明前的昏黄灯光下,迎到从长白山训练雪场应招赶来的中国当时最优秀的4名滑雪运动员。
若不见他们肩上扛着滑雪板,简直无法从混杂的旅客中判断出这将是中国第一批参加冬奥运的滑雪国手。他们身上唯一使我印象深刻的是被雪山强烈紫外线晒出的红脸蛋,透着北方山沟人的淳朴憨态。从他们身着各自最好服装拍照半身像,我更加确认这些滑雪运动员是中国运动队伍中最质朴的。
我按照记者意图配合介绍文章拍摄的个人半身照,或许因看上去模样太土而被废弃。《体育报》1980年2月1日介绍奥运选手的版面,登载的是他们到北京后换上崭新服装的照片。
准备参加1980年冬季奥运会的通化滑雪选手中,朴东锡及由他亲手调教出的王桂珍是那个时代中国高山滑雪的男女冠军。《体育报》在“我国参赛冬季奥运会的冰雪健儿”专栏中介绍:滑雪老将朴东锡,34岁的朝鲜族老运动员。他是我国高山滑雪的第一批运动健将,在第四届全国全运会高山滑雪比赛中,一人独得大回转、小回转和全能3块金牌。朴东锡出生在“滑雪之乡”通化市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在长白山集训期间朴东锡简直成了“疯人”,清晨天还没亮,他就起来训练。黎明时气温最低,只有零下30-40度,寒风吹在脸上像针扎一般刺人。他毫不畏缩地爬上1000多米的高坡,以每秒30米的速度向下滑降。他常常从山上跌滚下来,衣服被树枝刮烂了,腿也摔伤了,但他毫不松劲爬起来继续练。就是靠这股子拼劲,他在高山滑雪中练出了本领。
全能的滑雪姑娘王桂珍,18岁,通化市人,她最擅长的项目是高山滑雪,最肯吃苦。一次她的肩关节扭伤,在通常情况下是难以进行专项训练的,可是小王却一天也不休息,坚持用一只胳膊持雪仗,保持训练克服了难以平衡协调的困难,很好地完成了每一课的任务。她还常常在训练中完成和男运动员同等数量和强度,男运动员登多高的山,她也登多高的山。近年来连续多次夺得了全国女子高山滑雪的全能冠军。
从采访中获知,通化滑雪队的朴东锡和王桂珍在當年中国高山滑雪中具有绝对优势地位。朴东锡曾是通化业余体校学员,以对滑雪运动之挚爱,坚持不懈地用简陋器材训练,在中国恢复滑雪比赛后,他的技艺远优于其他选手,成为中国高山滑雪第一人,也吸引了一批热爱高山滑雪的青少年。朴东锡以义务教练的身份,悉心调教泼辣好强的少女王桂珍,使她技艺超群。在中国滑雪赛场,两人各自独占鳌头。
出身贫寒家庭的女运动员王桂珍是中国滑雪史上的传奇人物。1987年《滑雪》杂志创刊号刊载了学者兼裁判张连魁撰写的当年第六届全国冬季运动会高山滑雪比赛述评,其中谈到:王桂珍,1961年10月14日生于通化,身高1米67,体重58公斤。1973年开始滑雪训练。1975年参加第三届冬季运动会,获少年女子滑降、回转两项冠军而初露锋芒。进入成年组后,在第四届冬季运动会上,一人囊括女子四个项目的全部金牌。此后在我国女子高山雪坛一直独占鳌头。除第五届冬运会上大回转金牌被解放军选手金雪飞夺走,历届全国比赛金牌非她莫属,1976-1985年成为“王桂珍”时代。她是目前国内唯一参加过两届冬季奥运会的女运动员。1985年全国高山滑雪比赛她又囊括全部金牌后,因结婚退出雪坛。两年后的今天重新披挂上阵的王桂珍,已是孩子妈妈了。
在陪同《新体育》杂志记者何慧娴采访通化业余体校滑雪队时,我初见通化金厂滑雪场。但见冬天灰黑的高山峦岭林带间现出一条白色雪道,当时尚无任何现代滑雪场的机械输导设施,运动员从山头仅用一分钟就滑下山去,必须肩扛雪板一步一步爬上山头。冬季上雪集训期间,体校的滑雪教练和少年学员们分散居住在当地乡村的农民家里。当年的越野滑雪器材靠“自力更生”手工制造,与人类滑雪史上远古时代的木板兽皮材料相比,只是进步到用火烤弯竹板做滑雪板。越野运动员穿着普通棉鞋,踏着竹制的滑雪板,手执竹杆雪杖,驰骋于林海雪原。高山滑雪运动员的特殊靴鞋是他们自己动手,用牛皮特制,雪板装备是用板材和钢板自行打造而成。
1979年12月中旬那日漫天风雪,我们在乡村农舍里采访,在雪道现场拍摄雪中训练课。《新体育》杂志1980年第3期刊登记者何慧娴专访文章“冰雪摇篮”,插图是我拍摄业余体校教练吴景材辅导队员越野滑雪动作的照片,当时还拍下了运动员自制滑雪器具的情景。那是一篇滑雪项目的详细报道,从中可以了解当时鲜为人知的滑雪运动发展生态。
1979年年底,在吉林通化土生土长,从未走出边远山区的4名滑雪选手头一回迈出山沟,从长春转车到北京。他们在国家体委换上崭新的运动服装,生平头一次乘坐飞机,经由香港转赴日本东京。在日本,他们获厂家赠予的现代化滑雪器材,并且在设施先进的滑雪场进行了一个月的短期适应训练,再从东京飞抵大西洋畔的美国纽约,代表中国出战冬奥会。当中国运动员首次亮相冬季奥运会时,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
不到两个月的短暂时间,造就了这几个边陲青年的人生巨变。他们惯踩山沟泥土和山林积雪的双脚,不期然走行在繁华大都市的地面。梦幻传奇式的经历,令人闻之不胜感慨。
1980年2月13-24日,第十三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美国东部纽约州的普莱西德湖市举行。参加比赛的有37个国家和地区的1283名运动员。时任国家体委主任的李梦华带领28名中国选手,参加了滑雪和滑冰的18个单项比赛。其中,亮相冬季奥运会滑雪赛场的中国选手共8名,包括高山滑雪男女运动员各一人,越野滑雪男女运动员各一人,冬季两项男运动员4人。
1980年初,体育科研人员也是从纸媒报刊看到冬季奥运会开幕式报道。连续囊括十余年全国速度滑冰全能冠军的吉林运动员赵伟昌担任旗手,高擎五星红旗,身高两米的吉林省体委副主任、前篮球运动员王凤祥担任领队,引领中国代表团走进会场。中国走向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里程碑就此竖立。
这几位通化的滑雪选手参加冬奥会后,于1980年3月返归故里,我带上照像机去迎接国手返乡。当他们同吉林滑冰选手从车站出口闪现时,身穿色彩鲜艳的羽绒滑雪服,光彩照人。目睹他们蛹化蝴蝶、丑小鸭变天鹅般的形象,唯有那副标志性的红脸蛋儿还似曾相识。我手上的相机快门不知何故,竟一下也没按下。
○责编 陶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