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应释放最大诚意尊重中国核心利益
2024-02-18陈珂
陈珂
2023年或许是近些年来中美关系起伏最大的一年。2月初“气球事件”偶发,随后蔡英文“过境”美国,双边关系一度陷入“谷底”与“冰点”。直至5月,为缓解紧张局势,双方在外交、经贸、军事安全、气候变化等多个关键领域恢复交流,此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等美国官员接连访华。在下半年的积极互动背景下,11月中美元首最终在旧金山会晤,使双方关系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将2023年置于中美建交45周年来的历史进程中,最能揭示双方相处之道。1月16日,中国驻美国大使谢锋在中国驻美国使馆举办的纪念中美建交45周年暨新春招待会上致辞时,阐述了中美关系45年发展的历史经验:中美不打交道行不通,對话合作、互利共赢是目标方向;想改造对方不切实际,相互尊重、求同存异是基本前提;冲突对抗谁都无法承受,和平共处、管控分歧是底线原则。
2024年伊始,中美在各层面保持着积极的互动。接受《中国报道》记者采访的专家一致认为,中美两个大国的关系不应该是你输我赢、你兴我衰的零和博弈,未来双方应妥善管控分歧、互利共赢,美国应就尊重中国核心利益释放出最大诚意。
今年1月1日,中美两国领导人就双方建交45周年互致贺信。习近平主席指出,中美建立外交关系是两国关系史和国际关系史上的大事件。美国总统拜登称,1979年建交以来,美中之间的联系促进了美国、中国和全世界的繁荣和机遇。
着眼于45年的长时间轴,北京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王勇在接受《中国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中美建交的积极意义值得铭记,几十年来,双方增进了彼此安全以及国际社会和地区的稳定。渐渐升温的经济往来和人文交流,是两国相处的重要底色。
45年来,总体向前的中美关系也历经风雨,甚至存在严重分歧。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袁征表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诉求关乎主权和领土完整、安全、发展等核心利益,而美国调整对华政策时不断彰显其霸权主义,对这些核心利益形成挑战。
袁征向《中国报道》记者梳理出一条时间线,苏联解体后,世界政治体系呈现一超多强格局,美国对中国政策以接触为主。2001年,全面对外开放的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总量开始突飞猛进,并在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
“2011年,奥巴马在任上实行了‘亚太再平衡’战略。现在回过头来看,就标志着美国全球战略在调整,对中国的防范也在增加。”袁征说,此后,制衡大于接触的对华政策延续到2017年特朗普时期并得到强化。2018年,特朗普政府从贸易争端开始,使中美关系在政治、经济、外交、科技、军事等层面遭遇剧烈变动。拜登上任后将中国视为“21世纪全球最大地缘政治考验”,并评估认为,未来的国际秩序将会由持久而且激烈的大国战略竞争,且主要是中美战略竞争所决定。
“美国从权力现实主义、霸权护持的立场出发,制定对华政策并不断对其进行调整,中美关系中竞争的一面已经显著大于合作的一面。”接受《中国报道》记者采访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涉外关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汪曙申指出。
当地时间2023年11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美国旧金山斐洛里庄园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中美元首会晤。
袁征表示,在此背景下,美国不顾合作大局,已经多次侵害到中国核心利益,包括大打“台湾牌”“南海牌”“新疆牌”“香港牌”,严重侵犯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散布所谓“民主对抗威权”叙事,攻击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尤其在发展权利上,中美发生贸易摩擦后,美国又在科技领域对中国进行出口管制、限制投资和人员交流,阻挠中国的经济发展。”他说。
粗略统计,自2018年5月美国公布“实体清单”以来,已有1000多家中国企业和个人被列入其中。近两年,美国还拉动其盟友构筑“小院高墙”,进行所谓对华“去风险”,企图重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
2022年5月31日,美国“国防优先”组织研究员奎因·马席克曾在美国《华盛顿时报》网站撰文指出,华盛顿需要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利益——尤其是它的核心利益,以及这些利益为何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这将对制定成功的对华政策和有效处理美中关系大有帮助。
2022年11月,拜登在中美元首巴厘岛会晤后作出“五不”“四无意”表态,即“美国尊重中国的体制,不寻求改变中国体制,不寻求‘新冷战’,不寻求通过强化盟友关系反对中国,不支持‘台湾独立’,也不支持‘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无意同中国发生冲突。美方也无意寻求同中国‘脱钩’,无意阻挠中国经济发展,无意围堵中国”。
在袁征看来,对华强硬目前在美国国内已成为共识,中方对此要有清醒认识,并在核心利益上不退让。汪曙申称,中国方面认为“竞争”不足以概括复杂的中美关系,“修昔底德陷阱”并非必然,宽广的地球完全容得下中美各自发展、共同繁荣,美国也应意识到这一点,双方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在双边关系的新起点上继续互利共赢。
汪曙申坦言,中国在处理对美关系中必然会考虑台湾问题,美国仍然是我们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完全统一的最大外部阻力。台湾问题涉及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关系第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1月13日,台湾地区“大选”落幕,民进党籍参选人赖清德和萧美琴以微弱优势当选台湾地区下一届正、副领导人。美国大选也将于今年11月举行,当前,现任民主党籍总统拜登正竞选连任,前任共和党籍总统特朗普在民调上领先于其他共和党候选人。据媒体推断,“特朗普VS拜登”的场景很有可能再次上演。
汪曙申认为,不能忽视大选之年领导人更替对台海局势的影响。美国的政治争斗、党派对决对中美关系将产生负面作用,台湾问题也会被两党作为竞赛对华强硬的筹码。此外,赖清德是台湾政坛的“深绿”势力代表,自称“务实的台独工作者”,其上台后,两岸和平统一或将遭遇挑战。
台湾地区选举结束后,拜登第一时间表示“不支持台湾独立”。国台办回应称,拜登在巴厘岛和旧金山等场合多次表示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不支持“台独”,不支持“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希望美方将这些表态落到实处。
对此汪曙申分析,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2023年10月巴以冲突爆发,均牵扯了美国在全球的外交与安全布局。从应对全球地缘政治危机的角度看,美国现阶段更加倾向于台海地区保持和平稳定,不愿再陷入一场难以管控的地缘安全冲突。此外,他认为,在民主党高层人士看来,关于台湾问题,中美在长期斗争中既互不信任、相互警惕,又保持着一定的耐心和必要的相互约束。“从这个意义上讲,拜登政府必须要对中美建交过程中处理台湾问题达成的协议和共识,给予尊重和执行。”
回顾美国传统的对台政策,汪曙申强调,无论美国由哪个党派执政,都不会改变“以台制华”战略。他称,中美建交后,美国对台政策框架随着冷战结束以及台湾地区走向选举政治而不断调整,总体上包括“一个中国政策”“双重威慑”“双轨政策”这三大支柱。但近年来随着中美关系中竞争成分的增加,三大支柱已发生变化。
当地时间2023年2月28日,美国华盛顿特区,国会山,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前国家安全顾问H.R. McMaster在众议院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的听证会上发言时,一名抗议者打断了他。抗议者们举着“中国不是我们的敌人”和“停止对亚洲人的仇恨”的标语。
汪曙申分析表示,从特朗普时期开始,美国越来越通过虚化“一中政策”的内涵,对冲“一个中国”原则,为美台实质关系的提升创造更大的空间。“双重威慑”方面,一方面威慑中国大陆不得对台使用武力,另一方面约束台湾宣布“独立”从而导致战争的行为。但近些年美国把重点放在了前者,比如推进“印太战略”,将“台湾有事”纳入联盟体系当中进行讨论和因应,也由此发展对中国大陆的集体威慑,同时加快对台军售频次,推出军事援助、融资等新的政策工具。不过在当前,“双轨政策”的拥护者认为维持现状仍然重要,不想台湾成为颠覆中美战略稳定的引爆点。
在汪曙申看来,眼下,民进党当局全面迎合美国的战略,美国也对民进党采取庇护的政策,这使得中美双方在台湾问题上极易陷入行动—反制—行动的负面螺旋。这一现象在过去近8年蔡英文执政期间得到了证实,不仅增加了中美稳定双方关系的障碍和难度,也容易引发台海形势紧绷,包括政治上的对抗和军事上的对峙。
“正因如此,中美双方保持政治和军事沟通管道就显得非常重要,美国在国内政治变动中尤其需要妥善处理涉台问题。”汪曙申认为,双方政策的影响面更大,遵守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是双方管控矛盾分歧、防止对抗冲突的关键,也是中美关系最重要的防护和安全网。王勇补充说,在台湾问题上中国坚守底线,运用外交智慧,保持战略的信心、定力和耐心都非常重要。
尽管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核心,但不是全部。美国美利坚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赵全胜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美中双方共同纪念两国建交45周年为进一步改善双边关系提供良机,使双方回顾建交历程,认识到彼此间重大的共同战略利益。
袁征指出,建交45年来的经验表明,中美利益深度捆绑,应做大做实合作面,扩大利益交集。双方首先要明确的是,维护全球的战略稳定,避免正面对抗和冲突,既符合两国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
王勇认为,当前,中美在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为全球稳定繁荣发展提供公共产品上要共同承担起大国责任。同时在俄乌冲突、巴以问题、朝鲜半岛等问题上,要通过磋商帮助管控分歧,共同给地区热点问题降温,而不是火上浇油。
近几年,在美国对中国发起贸易摩擦、科技封锁等的背景下,有学者对以往经贸是中美关系压舱石的认知开始出现松动。但值得注意的是,各种不利因素下,2022年的中美经贸额依旧达到历史新高,为6900亿美元。袁征称,经贸的压舱石作用并未根本改变。
2023年中国GDP总量超126万亿元,预计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望超过3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3年美国GDP总量将超过26.85万亿美元。袁征认为,中美两个经济大国开展经贸往来事关世界经济的繁荣,今后在贸易往来,包括稳定全球供应链的过程中,双方不合作将会非常糟糕,合作则是双赢。此外,他也观察发现,美国同中国“脱钩”并不现实,当前美国通货膨胀严重,就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从中国进口物美价廉的商品有关。
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被认为是中美关系中最容易展开和取得成果的领域。2021年,中美重启气候变化对话合作渠道。去年7月,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克里访华。据外媒报道,克里在同时任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的会谈中表示,希望双方采取“一些重大举措,向世界发出信号”,表明中美两国是如何认真对待人类面临的共同威胁的。
2023年11月,中美共同发布《阳光之乡声明》。紧随其后,全球最新一届气候大会即COP28在阿联酋举行,中美《阳光之乡声明》为推动各国达成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起到了极大的正面作用。
谈及双方未来可以合作的其他领域,王勇尤其提到,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值得期待,特别是中国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如果和美国的全球基础设施投资倡议对接,将会使双方获益。
袁征指出,公共卫生、军备控制与核不扩散、打击跨国犯罪、保护知识产权、打击恐怖主义等领域均有合作空间。他举例称,双方在就军控和核不扩散,以及一些敏感材料的出口管控方面,或展现出合作意愿,或已有务实行动。
袁征和王勇均强调,所有合作的前提是雙方要对彼此的关切有深刻的认知,遵守处理中美关系的三个原则,即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此外,要保持沟通渠道畅通,避免相关领域的合作进程因偶发因素而停滞。王勇表示,一个利好因素是,当前中美关系正延续“旧金山愿景”,沟通、理解、合作的成分在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