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文旅局“卷”疯了,如何实现流量变现?
2024-02-18李士萌
李士萌
1月23日,哈尔滨道里区建筑艺术广场上,鄂伦春族舞蹈快闪吸引了许多南方“小金豆们”驻足观看拍照。
哈尔滨元旦假期“爆火”狂揽近60亿元后,各地文旅局再也坐不住了。
近日,各地文旅官方账号“疯狂输出”,为了抢夺流量、吸引游客,奇招频出:通宵赶制宣传视频,一天连发70多条内容,主打“量变总会发生质变”;推出官方喊麦视频,大玩网络热梗;文旅局长亲自下场引流;请出各大明星为家乡代言等。
各地文旅激烈的“打榜竞争”之下,网络“流量”能否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客流量”?网红城市的“出圈”秘籍究竟是什么?淄博和哈尔滨的成功能否复制?这些问题似乎仍待时间检验。
各地都在摩拳擦掌,找寻“出圈”秘籍。如何才能拿到“网红城市”入场券?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汤景泰总结近些年频繁出圈的文旅案例发现,“城市”正成为一个特别重要的传播主体。比起“大水漫灌”式的宣传手段,打造以“城市”为单位的IP,精准发力,或许可以帮助不少地方文旅宣传打开局面。
“曾经,中国很多城市被吐槽千城一面,到处都是高楼大厦,没有地方特色。随着地方传播意识的增强,各地也开始寻找自己独特的‘人设’和标签。” 汤景泰说,从淄博烧烤到贵州“村超”,从天津跳水大爷到“尔滨”,不少城市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城市标签。
事实上,许多城市并不缺乏IP,只是未能找到正确的“流量入口”。
“网红是情感点爆的产物,要成为网红城市,有基本的路径遵循和情感密码,那就是厚积薄发、用心服务、引起共情。”苏州大学文化与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社会学院旅游系主任黄泰说。
回溯淄博和哈尔滨的爆火历程,离不开一个“情”字。无论是两地政府,还是当地民众,都展现出欢迎八方来客的热情,尽力做好服务,让游客“宾至如归”。
“凡人小事叙写城市故事是网红城市打造过程中的常用手段。”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网络学研究室主任孟威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从淄博的“学子报恩”,到老板娘为赶高铁小伙一对一烤串;从哈尔滨冰雪大世界诚意解决“游客退票”事件,到东三省热情招待被网友昵称为“砂糖橘”的广西小游客……不胜枚举的温情小故事,串起了外地游客对网红城市的美好向往。
汤景泰认为,城市宣传在新的传播环境中也经历着范式转移。原来城市宣传往往走宏大叙事的路线,而现在年轻的消费者更倾向买单“温情化”“个人化”的内容。例如天津跳水大爷这个群体,曾经是被媒体忽略的群体,但又有一定的奇观性,经由短视頻平台的舆论发酵,成为年轻人前往天津旅游的新打卡点。
1月26日,在河南省安阳市高铁东站,安阳市龙安区文广体旅局局长宋亚明化身“福星”,携昆玉山景区“众仙”为旅客送新年祝福。
除了“温情牌”,汤景泰指出,淄博和哈尔滨等一众爆火的城市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性价比相对较高。国家统计局2020年数据显示,与同级别的副省级城市相比,哈尔滨的物价水平处于中游偏下水平。“受消费能力、整体社会心态转变等因素的影响,现在的年轻人更偏爱性价比高且让人有归属感的旅游目的地。”
值得注意的是,哈尔滨和淄博历史上都是重工业发达的城市。黄泰指出,过去的成功与当下的失落形成对比,他们都渴望能够再一次成功,能够成为焦点、能够被关注和被认同,这是他们成为网红城市最厚重的情感基础。
长期在哈尔滨进行餐饮文旅创业的刘晓强告诉《中国报道》记者,哈尔滨沉寂多年,人口持续外流,这次哈尔滨能火起来,大家都很珍惜来之不易的机遇。
“从绝对意义上来说,网红城市的成功没有统一的路径模式。”黄泰说,虽然网红城市不可能被简单地模仿和复制,但任何偶然性事件都是必然性不断累积的结果,成为“网红”虽不可强求,但可以认真践行、用心期待。
急剧增长的曝光也为城市带来许多未知风险,这既包括舆论层面,也包括现实层面。
孟威指出,城市常会借力“热梗”“热词”等方式爆红,短期内聚集起高流量,但这常是一种表象。从网民心理层面看,一方面,人们对此种“造星”手法已不陌生;另一方面,久而久之也会对此产生疲劳,甚至反感。“提升人们对于城市的美好印象,关键还在于城市本身的吸引力,要经得起现实检验。”
孟威认为,地方政府在与网络流量共处的过程中,做好宣传规划和传播创意的同时,要着力整合城市功能,提供完善的设施、周到的服务、惠民的举措等,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并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文化输出,引导人们提升对城市深层次文化内涵的认知与体验。
“有些风险因素在打造城市形象时要引起警惕。”孟威举例,比如过度炒作话题、滤镜美化风景等会造成虚假宣传的印象,一些庸俗化的议论也会降低城市格调。同时,也要警惕负面舆情影响,关注舆论动态,及时回应,未雨绸缪,做好风险防范。
“爆火之后,城市治理的短板和薄弱地带会被更大程度曝光,如果处理不当,存在舆论反转的可能性。”汤景泰提醒。
面对潜在的“黑天鹅”风险,哈尔滨文旅厅厅长何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实时关注着评论区的评论,换位思考,让游客感到舒适和被尊重,尽量解决游客的不满意。
“在评论区,游客对什么不满、游客需要什么等,我们都积极处理。比如有游客说在圣·索菲亚大教堂旅拍时,如果有个月亮就更好了,我们就弄了一个大大的人工月亮。有游客说哈尔滨天太冷了,我们就造了很多的小暖房子。游客想吃我们的冻梨,不知道怎么吃,我们就特意弄出了冻梨摆盘。”何晶说。
汤景泰认为,面对涌来的滔天“流量”,政府首先在心态上不能飘,也不要怕,更不要过分谦卑。其次在行动上,要做好正确引导。
盲目追随流量的入局者往往会遭遇失败,去年大火的淄博烧烤就是例子。已有报道指出,“十一”过后,淄博部分烧烤店辞退了六七成员工。
“现在淄博的网约车很多,但单子很少。”在淄博从事网约车的李燕(化名)说,原先生意火爆的时候,从早晨7点左右出车到晚上10点,能挣四五百元。不少本地人都是在那时入的行。但现在已基本没有什么游客,也没有那么多单子,李燕每天的收入也锐减至200多元。
黄泰指出,网红城市客流在短期内的大起大落,可能会造成体验下降、秩序混乱、安全隐患、投资盲目等系列问题,因此,要用灵活的手段提高城市的应急管理和服务能力,用可持续的理念引导城市旅游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旅游消费环境,充分盘活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为游客提供充足、暖心的旅游服务保障。
“网红就像流星,固然有它闪耀的一刻,但最终还是要归于平静。”汤景泰说,比起借势割韭菜,更重要的是,要借此机会打造良好的城市声誉。
不少舆论都在讨论“淄博烧烤是不是凉了”。黄泰认为,现在判断淄博烧烤“凉了”似乎还为时过早。“我们对于‘长红’旅游地的理解,应该是以年度为周期。只要旅游地能够在其宜游的季节持续地火热发展下去,其本身就是一种长红,比如,去年火起来的淄博烧烤,如果今年夏季依然能够火热,则说明其网红效应依然存在。”他说。
2023年8月28日,天津大爺狮子林桥跳水引围观。
淄博一家烧烤店的老板告诉记者,如今进入烧烤淡季,“生意没有那么忙了”,但还算稳定,可以维持。
“尽管此前淄博的文旅资源相对薄弱,但现象级的网红事件已经成功树立其品牌,深深影响并激发了其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潜能。”黄泰说。
去年“五一”过后,淄博文旅持续发力,深度挖掘本地历史文脉,打造“齐文化”品牌。“五一”“十一”等节假日,音乐节、美食节、露营季、非遗市集等活动层出不穷,不断刷新着淄博旅游的新“副本”。
短期来看,哈尔滨这次爆红也为当地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溢出效应。令刘晓强等行业内人士感到欣慰的是,这次政府并没有强制管控价格,而是以倡议的方式建议大家珍惜哈市“出圈”机遇,不盲目调整价格,提供质价相符的优质服务。“政府既尊重游客,也尊重市场。”
刘晓强发现,在哈尔滨的民宿老板微信群里,之前很少有互动,偶尔会有一些抱怨和吐槽,这次意外“走红”后,群里的互动不断,群友相互分享好的服务经验,比如要帮旅客接站,换房间时要帮旅客提行李等,不少民宿老板会效仿,“良性竞争推动大家一起向前”。
“因为我选择的餐饮赛道并不是本地特色,所以没有吃到很多红利,但我相信,文旅行业带动的本地消费能力的提升,在未来会对各行各业产生积极影响。”刘晓强说。
刘晓强也打造过自己的网红餐饮店。他认为,流量的选择并不完全随机,对IP本身有很高要求。“实际上,哈尔滨这次爆火我并不意外。”哈尔滨本身就有非常独特的旅游资源,冬季有冰雪景观,夏天可以避暑,客流一直不少,真正的淡季只有3—4个月。同时,哈尔滨本身也有较强的承接能力,据刘晓强了解,即使在人流激增的情况下,很多民宿也并没有完全满房,仍有10%—20%的空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