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背肌功能锻炼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2024-02-18汤艳红
汤艳红
【摘要】 目的 探讨腰背肌功能锻炼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 选择医院2021年1月- 2023年7月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0例,根据组间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護理,观察组患者接受腰背肌功能锻炼。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日本骨科协会治疗分数(JOA)评分和疼痛评分。结果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JOA评分均提高,但观察组患者JO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疼痛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疼痛程度评分均降低,但观察组患者疼痛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护理时,腰背肌功能锻炼更有助于患者改善预后,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并改善患者腰椎功能。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背肌功能锻炼;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 R68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4)03--03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多发于男性的脊柱外科疾病,会导致患者腰部疼痛以及双下肢麻木、坐骨神经痛和马尾综合征[1-2]。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原因是由于腰椎间盘出现退变,纤维环部分或纤维环全部出现破裂,髓核突出,对神经根或马尾神经造成刺激或压迫而引发的综合征。此外,长期坐位工作或弯腰劳动也是诱发腰椎间盘突出的重要因素,会对患者正常生活带来较大影响[3-4]。保守治疗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治疗手段,多数患者经保守治疗后症状可得到缓解甚至治愈。保守治疗主要包括腰背肌功能锻炼、牵引、推拿和针灸等。其中,腰背肌功能锻炼通过对腰背肌肉以及核心肌群进行训练,可改善患者腰椎功能,促进患者行动能力的恢复,已取得良好临床效果[5-6]。本研究采用临床对比观察,进一步验证腰背肌功能锻炼的护理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医院2021年1月- 2023年7月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0例,根据组间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男18例,女7例;年龄40~73岁,平均52.41±3.58岁;病程1~9年,平均6.13±0.31年。观察组男19例,女6例;年龄41~75岁,平均52.69±3.47岁;病程2~10年,平均6.43±0.24年。对比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知情同意,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进行研究。
(1)纳入标准:腰椎间盘突出症确诊患者;自愿加入研究患者;具有完整病例和资料患者;初次发病患者;交流和沟通能力良好患者。
(2)排除标准: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合并腰部其他疾病患者;腰部手术史患者;精神疾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接受常规护理,主要护理内容包括健康宣教,由护理人员向患者讲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原因以及护理目的和预后,同时给予患者生活护理,饮食护理以及康复锻炼指导。
1.2.2 观察组 接受腰背肌功能锻炼,具体内容如下。
(1)健康宣教:于腰背肌功能锻炼前,护理人员将腰背肌功能锻炼的具体内容以及作用和重要性向患者和其家属进行详细讲解,已取得患者和其家属的认可和配合。告知患者在进行腰背肌功能训练时的注意事项,为患者后期锻炼做好基础。
(2)腰背肌功能锻炼:①飞燕式。指导患者在治疗床上取俯卧位,将两侧双手放于身体两侧,并将手臂尽量向后伸展,将下肢并拢并伸直。指导患者将头部以及双侧上肢和下肢同时向上抬起,尽量大角度抬高离开床面,躯体中仅将腹部作为床面接触点,保持该姿势10秒左右,10次为1组。②5点支撑法。取患者仰卧体位,指导患者将双手放置于身体两侧,并将下肢并拢屈髋屈膝,随后指导患者将髋部挺起,以保持躯体为拱桥状,将双膝并拢夹紧后,依靠将头部、双肘以及双足5点进行支撑。每次支撑10秒左右,10次为1组。③3点支撑法。告知患者需采取5点支撑法作为初始姿势,将双上肢抬起后交叉,放于胸前,将头部和双组作为3点支撑法的支撑点,保持姿势10秒左右,10次为1组。④平板支撑法。指导患者将身体呈一条直线,患者用前臂和脚趾做支撑,将腹肌收缩后保持10秒钟再放松,腹肌收缩过程中不可憋气,以此来训练核心肌群。
(3)注意事项: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采取循序渐进原则完成训练,具体训练时间以及训练强度可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决定,进行锻炼时动作要缓慢,慢起慢落。护理人员和其家属应在患者锻炼时进行监护和指导,并于锻炼前做好安全防护措施,保证患者锻炼安全,意外发生后应及时做出应对处理。
1.3 观察指标
(1)腰椎功能性障碍:根据日本骨科协会治疗分数(JOA)量表对患者腰椎功能性障碍进行评估。JOA评分量表包括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活动受限度和膀胱功能4项。29分为最高分,0分为最低分。患者测试分数越低,表明患者功能障碍越明显。
(2)疼痛程度:根据疼痛程度数字评估量表(NRS)进行自我评分。NRS分值范围在0~10分。0分为无疼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疼痛越明显。
1.4 数据分析方法
运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率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JOA评分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JOA评分均提高,但观察组患者JO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评分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疼痛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疼痛程度评分均降低,但观察组患者疼痛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中比较常见,是指患者腰椎间盘向后突出,压迫神经根,使患者出现坐骨神经痛以及腰背痛等临床症状。随着腰间盘突出的不断发展,还会导致患者神经损伤以及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还会导致患者出现偏瘫以及大小便失禁。随着我国居民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年龄也呈逐渐年轻化,除腰椎退行性病变外,长期坐姿不当以及受潮和突然负重也是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的主要原因[7-8]。药物保守治疗以及手术治疗和其他疗法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治疗手段,可以将神经跟压迫情况进行减轻,将粘连处进行松解,进而消除炎症,缓解症状。
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康复护理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将疗效提高,还可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预后进行改善。腰背肌功能锻炼根据患者身体状况以及临床症状作为基础,通过腰椎肌功能锻炼来强化患者腰背肌力量,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肿胀和疼痛等情况,以此来改善患者腰椎功能[9]。在本研究中,采取腰背肌功能锻炼的观察组患者,其护理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療分数较采取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分数更高,与张苗苗[10]研究结果一致。主要原因在于,腰背肌功能锻炼的实施可以将患者肌肉组织代谢能力进一步改善,同时提高血液循环速度,对于损伤修复有促进作用。同时还可将腰背肌肉群力量予以增强,将腰椎力学结构和生理曲度进行快速恢复,以保证腰椎的稳定性,以此来促进腰椎功能恢复。本研究中,采取到飞燕式、五点支撑式、三点支撑式和平板支撑式,均可有效锻炼腰背肌,因其均为横向压力,因此可有效将肌肉功能锻炼的同时,避免神经以及软组织织的过度刺激。患者在护理过程中耐受更好,且锻炼方式更为简单,有利于患者长期坚持。因此观察组患者在腰椎功能恢复的同时,其疼痛感也得到明显缓解。文中数据可有效验证腰背肌功能锻炼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腰背肌功能锻炼可有效促进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功能恢复,操作简单,可提高患者康复效果,并缓解疼痛程度。
4 参考文献
[1] 韦翠银.腰背肌功能锻炼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护理中的作用[J].中外医疗,2020,39(33):152-154.
[2] 刘艳兰.腰背肌功能锻炼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20,33(9):94-95.
[3] 施雯.腰背肌功能锻炼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护理中的作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16):135,137.
[4] 柴秀文.腰背肌功能锻炼联合强化健康认知护理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0,20(2):161-162.
[5] 缪友云,李成,彭小强,等.视频教育结合回授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腰背肌功能锻炼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1):80-82.
[6] 沈晓晴,张青正.腰背肌功能锻炼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护理中的临床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22):122-123.
[7] 魏海燕,骆淑玲.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康复护理中应用腰背肌功能锻炼的临床效果[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15):2176-2177.
[8] 史爽.腰背肌功能锻炼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6):164-165.
[9] 李桂针,钟丽环,龚友梅.功能锻炼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中的重要性与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32(4):611-612.
[10] 张苗苗.腰背肌功能锻炼护理指导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43):152,160.
[2023-09-22收稿]
作者单位:222000 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港一四九医院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