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的推拿学德医交融创新改革 *
2024-02-18王建伍李华南王金贵
董 桦 王建伍 李华南 王金贵※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193;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拿手法生物效应三级实验室,天津 300193)
近年来,为提高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国家提出高等学校进行专业课程思政,注重立德树人,明确德医交融的教育宗旨,并与各专业课程进行融合,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1]。开展专业课程思政可促使学生增强职业意识,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既可满足医术需求,又体现了人文关怀、革新德育路径、重视思政教育背景下的医务工作人员职业态度[2]。同时,专业课程思政授课中,教师要重视将学生的学习方式与课程思政进行整合,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增强学生对职业的认可[3]。高等医学院校如何将“德医交融”理念融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在培养医技精湛的医学生时,加强医学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教育,培育出德医双馨的高素质综合能力医学生,将内容完整、效果显著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临床专业课程模式,是目前的一个重要课题[4]。
推拿学是中医学的宝贵财富,是阐述、研究推拿临床应用的一门中医学科,同时也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作为针灸推拿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它较其他学科,如内科、儿科等,除了需向学生们介绍专业的医学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临床应用能力及手法熟练操作能力等必要技能。推拿学课程的内容和教学作用具有鲜明的特点,对学生们在技术和职业素质方面的要求也更高。因此,在推拿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植入思政教育,将“德医交融”模式贯穿针灸推拿学专业课程教学活动,挖掘、运用学科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渗透给学生,可提高教学质量,且对培养学生高尚的医德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学生成为德术双馨的医疗卫生人才具有非常必要的作用。文章将结合推拿学德医交融方面课程思政进行探索,并为今后本学科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提出一些新的研究思路。
1 推拿学的课程思政实践推进路径
1.1 重视情境化教学模式的运用运用情景呈现的方式开展教学,通过角色扮演或者选用生活场景中的实例,让学生们在课程中能够感受专业知识与思政课程的融合,在自然的情景中提高学生对推拿专业的兴趣。在推拿手法教学中,可以以古代推拿相关名人轶事举例,如设置张仲景救自缢死者的场景,让学生们了解胸外按压最早源于中国,增强专业自信;举例在“德医交融”模式下,推拿学常见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如何选择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使学生对知识点内化[5]。
1.2 加强推拿医史学习以中医推拿学的发展历史为例,学习中医推拿科的历史起源、基础理论的形成以及诊疗技术的进步,发展与兴盛、危机、新生等历史阶段。中医推拿学发展各个阶段、各位医家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当时的历史背景。在讲授中医推拿学历史的同时,让学生们从中深刻领会中医推拿学的发展和中华民族命运紧紧连在一起;让学生们深知中医药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探索和长期社会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每一位中医人都应具备这种孜孜不倦、上下求索的精神。让学生们主动融入医史学习,在加深了其对推拿专业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也实现了教书育人的目标。
1.3 创新教学方法 提升教学质量中医推拿学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线,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法,将课程思政要素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中。线上录制课程思政短视频,制作具有思政要素的课件,让思政育人润物细无声;建立班级微信群,教师课前将思政要素金句、PPT 课件、短视频发到微信群或学习通软件中,让学生参与、讨论、交流以影响学生,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
2 目前推拿学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2.1 推拿学课程思政在教学中存在两张皮现象课程思政的初衷是教师梳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这个过程中要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态度、情感的启发及促进其在价值观方面的思考[6]。可以理解为将德育元素融入课程专业知识的载体中,顺畅而无痕迹化地传递给学生。但目前推拿学授课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认识仍存在偏差,习惯性地将思政元素用类似上思政课的方式教授给学生,使思政部分显现于专业课上,仅限于完成授课任务,导致“两张皮”的现象发生,即搞专业课教育的往往不懂思想政治教育,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往往忽视专业课的学习和研究[7]。这样于专业课程教育中将思政教育再次化为显性,违背了课程思政的真正目的,不仅影响专业课程本身的完整性和连贯性,使思政元素显得突兀,还影响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
2.2 推拿学课程思政过程中存在形式化课程思政在一定程度上使专业课程的结构得到了丰富,对于课程思政来说这是一个契机,对于专业课来说是一项挑战。虽说丰富的课程体系对于思政资源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优势,但当我们运用这些资源时,会出现选择上的困难。这表明,不同的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难易程度并不一致,如相对于理工科课程,文科课程的设计难度相对较小[8]。因此,推拿学课程同样存在注重形式而轻视实质的课程思政。一方面,生搬硬套地过度使用思政课程的资源;另一方面,运用原本教学模板进行授课,使课程重难点被压缩讲授,学生无法获得专业课的精髓,导致学习产生走马观花之感。
2.3 推拿学课程思政的功利化国家大力扶植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任务建设,并在部分地区开设课程思政试点;各级单位积极响应号召,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并为保障建设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一系列激励与保障措施,包括教学成果奖、专项经费支持等。个别授课教师为了个人目的而申请课题,将专业课包装成“思政精品课”,去申报课程思政项目,未真正立足于专业的发展要求[9]。申报书流于形式,看似很吸引人,但课程内涵不足,完全违背了课程思政的初衷。
3 探索思政教育融入推拿学专业教学的新模式
3.1 结合情景呈现教学方法情景设置以角色扮演、录像、图片、生活场景为主,要结合社会现象、有新意、能够引起强烈的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受推拿专业知识与思政的融合。针对推拿学课程特点并结合教学要求,将情景呈现教学方法与案例教学法相互融合,在临床推拿学常见病的教学中做临床示范,探索思政教育在推拿学教学上的路径。
首先,确定推拿教师团队,将推拿学治疗各论中12个章节融入思政教育,并选择能够表明案例效果类型和层次的教学案例。通过创建临床真实案例来完成思政课案例情境与问题的设计,选择绝大多数学生所关注的、具有相当复杂程度的道德与法律问题,将问题设置于社会现实生活的情境之中,运用所学推拿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
其次,将适宜的临床教学案例合情合理地融入课堂中。通过课上互动,让思政教育知识切入点符合专业课程内容,与其交相辉映。教师时刻提醒自己,确保学生在掌握足够推拿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恰到好处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教育,而不喧宾夺主。
最后,在完成授课时进行问卷调查与总结点评。结果显示,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感悟熟练、精准的推拿技术在临床疾病的预防、诊断和疗效的评价等方面的广泛应用意义,使学生学习推拿学的兴趣增加、思辨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3.2 结合抗疫体现推拿疗法的广泛性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巨大的精神财富。通过讲述人民英雄在抗疫过程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精神,让学生们领悟到医者的责任和担当,激发他们从医的热情;对学生进行医学奉献精神教育,激励他们以担当、奉献为荣。
推拿功法具有活血行气、疏经通络、理筋整复、滑利关节的作用,疫情期间以推拿导引功法调整机体功能状态,从而起到调神、调身和调息的作用,还可调整患者心肺功能和精神状态。这些无不体现推拿在抗疫中的作用,使学生体会到推拿学科在抗疫中的优势。
3.3 构建课程思政的评价机制首先,设置学生对课程教学的评价。通过学生的问卷反馈结果,避免授课教师对课程专业和思政元素设置失衡。另外,设置教师自评,包括推拿学授课目标达成度评价及学习效果完成度评价。同时,还囊括同行专家评价,主要根据推拿学课程设置的“育德功能”指标及“价值引领”观测点,考核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教师育德意识和能力以及课程思政教学成效。
其次,将参与推拿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教师授课情况和课程思政产生的反馈,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评价、评优奖励、职称晋升的重要内容。
3.4 用身边经历坚定学生文化自信中医推拿学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元素。在中医推拿学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讨论,使其意识到作为一名医务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精湛的技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作风,更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操守,树立正确的三观,方可更好地为临床、患者服务。这有助于提升中医推拿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中医药专业教育、人文教育与思政教育同行并重,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文化素养、爱国情怀,亦有助于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和文化自信的提升。
4 讨论
思想政治教育有它自己的体系和内容,中医药大学作为培养未来医疗行业专业人才的主战场之一,不仅肩负着立德铸魂、培养德医兼备的医务者的使命,同时还承担着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的责任。实行“德医交融”模式,用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即仁、和、精、诚引导教学,不仅有助于拉近与医学生的距离,更可以提高中医药课程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推拿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作用的发挥,有赖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统领,从而引领整个专业课程教学的进步。
在探索推拿学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建设思路[10],创新教学方法、展开情境化教学、融入思政课程元素,以推拿医学史为抓手,进行“德医交融”模式探索,逐步探究和完善推拿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架构和运行机制。推拿学课程思政的推行鼓励自主创新。同时,统一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对思政元素的认知,鼓励具备学术引领力的学校、教师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进行百花齐放的新型教育模式的探索[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