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现代中医研究生的思考 *
2024-02-18李淏冯利
李 淏 冯 利
(1.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血液肿瘤科,北京 100700;2.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中医科,北京 100021)
中医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历经家传、师承与院校教育的变革,现代中医药教育模式的再探索已然成为寻觅中医传承方法的实践。不同于基于理化生研究的现代医学及其教学,承接了古代先贤智慧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医学科更注重传承。传承既包含师者的传,也包含学生的承,更强调师生的相互作用。研究生培养是师承与院校教育模式的结合,文章通过梳理中医高层次人才培养现状,提出现有模式存在的问题,结合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五位一体的中医研究生培养”方法,为现代中医药教育模式提供新方案。
1 中医高层次临床人才培养现状
从《黄帝内经》时期的黄帝师承岐伯、雷公师承黄帝,到仲景立论伤寒,再到河间、易水、孟河、燕京诸派纷争,古代中医传承一直延续着或亲炙或私淑的师徒之路。1956 年,北京、上海、成都、广州4 所首批中医药高等院校成立,标志着中医教育由师承走向院校。1981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了我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其学科、专业和指导教师名单,将中医药人才培养推向更高层次。
目前,中医高层次临床人才培养主要包括本科阶段的专业知识积累,硕士阶段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及博士阶段的专科医生规范化培训。2015 年发布的《关于开展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1],明确提出了“5+3+X”的专科医师培养模式。然而,在中医高层次临床人才培养过程中亦存在一些问题,如培养定位不明,专业研究生对科研过度追求,导致临床能力不足,培养目标难以落实;人才层次不清,高校对于各阶段的教学均基于教材,少有指南更新,更罕见前沿分享,临床更等同视之,甚则刚毕业的专业博士还不如在临床打拼3 年的专业硕士,更难与已升中级的本科同学较量。
因此,如何进行中医高层次临床人才培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高等中医院校进行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更需要诸位硕博导师结合自身教学特点进行思考与实践。
2 五位一体的中医研究生培养实践
2.1 潜移默化的医德教育每位医学生入学时都会进行宣誓,承诺献身医学,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每位中医学生入学后都会学习《大医精诚》,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以为苍生大医。经此教育,相信每位医学生都愿善待患者、倾尽所能,相信每位学生都愿为患者着想、替患者分忧。作为医生,需要用言语和行为安抚患者紧张焦虑的心情,并向其陈述病情。在介绍病情时,一言一行都是医生向患者传达爱心的信号。所以作为老师,要特别注重对学生在言行上的示范和引导,要教会学生通过一个手势、一个眼神,甚至一句话去表达对患者的善意。
老师的言行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治疗效果欠佳时的自责自省、患者病情好转时跃然脸上的喜悦之情,对患者的悉心劝导、对家属的反复叮咛,平息家属的焦虑、安抚患者的心情,都会在不知不觉间影响学生,使其与人为善、至精至诚。诚然恶性肿瘤是令人谈之色变的疾病,但随着新药的研发、患者生存期的延长,将肿瘤作为慢性病长期管理已是治疗的必然选择。在如今的自媒体时代,公众号上老师亲自上镜科普,为患者答疑解惑;学生们也倾尽所学,撰文科普。一则“生病不可怕,别自己吓自己”的视频,消除患者对放化疗的疑虑;一篇“什么是‘发物’”的带图文章,消除了家属对饮食禁忌的担忧。这不止是在科普,那份能联系到专家团队的安心,那一声声感谢的话语,又何尝不是老师在潜移默化地教导自己的学生。《师说》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医德从不是嘴上说说就能教会,也绝非一朝一夕能令学生信服。不顾生死支援疫情是大医之行,让学生心驰神往;日复一日治病救人同样亦是大医之为,让学生心悦诚服。
2.2 持之以恒的经典积累无论古今,中医经典的背诵都是中医学习的重中之重。对研究生而言,在背诵的基础上,更需要理解与实践。不同学生的基础是不一样的,老师对经典的重视程度亦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热情。老师在学生入师门时即应提出对经典背诵的要求,在专题组会中对学生进行考核,从重点条文到全部熟背,从死记硬背到临床运用;学生逐条背、老师逐条讲;有别于大课的灌输知识,组会更注重交流讨论。如,乌梅丸出自《伤寒论》哪条、配伍如何理解、在肿瘤治疗中如何应用,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加强理解。更有专题报告如“经方乌梅丸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体会”,将老师多年临证心得传承给学生。老师临证多用经方,尤善用乌梅丸治肿瘤寒热错杂阶段。学生通过对老师的临床验案加以总结[2],发现老师临证过程中针对患者恶寒烦热、饥不欲食、食后饱胀等寒热错杂症状,治以乌梅丸调其寒热阴阳多有验效。
经典背诵非一朝一夕之功,门诊处方不仅是考查背诵情况,更是临证提点;组会探讨既有经验传授,更有思想碰撞。尤其在诊疗飞速进展的肿瘤学科,沉心于经典、实践于临床,每每起效,让人感慨于古代先哲的智慧,对经典的积累亦更加渴望。对于中医研究生的培养,师者所授不应止于科学前沿,更应紧扣中医、传承经典。
2.3 倾囊相授的经验传承古代师承,先令侍诊以考察其品行,再令背诵以夯实其基础。医书难求,衣钵亦难承。现代中医研究生教育,采用跟师模式,却以3 年为期,期间主要进行专科专病的经验传承。门诊跟师,或于引导患者中体察患者所需,或于师者言行中学习沟通交流方法,或于书写病历时掌握疾病发展规律,或于誊抄处方时推敲用药经验;诊候悉心整理,若有所悟,向师者求教,即有醍醐灌顶之感。病房学习,或于问诊查体间深入了解疾病,或于汇报病例时梳理诊疗思路,或于师者提问后查缺补漏,或于病情波动时蹙眉凝思;每日认真处置,积年累月,再专题讨论,即恍然而有所悟。
本科学生之惑尚属对知识的不解,而研究生的惑则更多为实践之后,亦或涉及老师的经验学研。硕博师门的经验传承是师者倾囊相授,这一点较传统师承模式有重大突破,使得中医学生在接受本科教育后,能快速掌握专科专病的诊疗思路,既有助于专科医师培养,更适应现代医学细分诸科的体系。
针对肿瘤邪实而正气虚、正虚而邪更甚等特点,医家临证多从虚[3]、瘀[4]、痰[5]、毒[6]等论治,亦有医家强调平衡[7]之关键。冯利教授提出“平衡阻断”法治疗肿瘤[8],并在癌性躯体痛[9]、恶性腹水[10]、骨转移[11]等合并症治疗中多有效果。皆言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平衡阻断”法更强调时机,冯利教授在公开讲座中提及恶性肿瘤脾胃气虚、胃强脾弱、寒热错杂三阶段,然用药时机非一书一论可详记,必待侍诊以习之。
2.4 汇通中西的科研实践不同于传统中医的从个案积累到理论形成,现代医学在探寻规律的同时,更注重循证证据与机制探索。相较于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对实验的注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重点仍是临床能力。而不同层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定位应有差异,硕士阶段更注重专科培养,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博古纳今、中西结合,寻找规律,可为基于临床的科学实践助力;博士阶段则定位于专病,更进一步追求前沿、突破前沿,但应知实验为术、临床亦为术,相辅相成,以探索规律而证道。
中西结合是中医发展的必经之路,医教研协同是中医高层次临床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要发展中医药,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中医研究生应中西并重,用科研方法解决临床问题,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原理。
在中医临床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临床问题,进而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索。针对肿瘤患者骨转移及合并症状,冯利教授指导学生基于成功个案[12]总结临床验方,并从生存质量[13]、骨转移疼痛[14,15]、贫血[16]等角度实施随机对照研究以验证;在明确临床疗效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探索机制[17-19],在实践中教导学生发现临床规律、解读中医原理。
2.5 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相较于本科的班级,研究生培养主要在导师团队中进行,文献报告会是国内外医学研究生培养的主要教学方式。其以研究生汇报、学生提问及讨论和教师点评等方式进行,增加英文汇报、综述汇报、前沿汇报等要求,在提高研究生的文献检索、总结归纳、英语交流能力的同时,敦促学生紧跟研究前沿。研究[20]表明,文献报告会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实践证明,这样的培养方式行之有效,团队有博士后曾应邀出国进行实验研究,亦有博士后出国进行学术报告并在国际会议中担任同声传译。
类似形式的组会,如疑难病例讨论、研究进度交流、中医经典学习等,各有千秋。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不仅限于学术交流,适当的课余活动、兴趣分享,则有助于拉近师生距离、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等,是繁忙学业与临床压力的有效调节,是传统文化与社会科学的丰富实践,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具体体现,值得推广。
3 思考与展望
从师承教育到院校教育,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教育的重要转变,家传-师承-院校教育模式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又一次探索。助理医师、医师的大量培养有助于缓解医务人员紧缺的压力,中医高层次临床人才的培养则有益于中西医结合、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原理。师承与院校教育模式不是相互割裂的,二者各有优劣、相互补充。屠呦呦先生于《肘后备急方》中寻得青蒿截疟之良法,张伯礼院士等于抗疫前线总结出“三药三方”造福百姓。实践证明,现代中医学教育也能传承先贤经验,也能为国家培养栋梁。
传承是中医教育不变的话题。其所传所承的,不仅是名方、名药,更有师德、医德。中医研究生培养应走道术结合之路,以德载道,以仁爱心、精诚心,成就为学、为医、为研之道;以方承术,以一把草、一根针,汇通古今、中外、教研之路。中医研究生培养应在传承的基础上加强创新,适应时代发展,运用科学方法研究中医,鼓励学生边汲取经验边勇于创新。创新是更好的传承,让中医在临床实践中颇有建树,更在基础研究中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