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旅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定位冷思考

2024-02-17吴元芳

江苏商论 2024年1期
关键词:文旅融合旅游

吴元芳,李 纲

(枣庄学院1a.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1b.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山东 枣庄 277015)

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的成立表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正式开启。 机构融合适应了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早于此前已出现。 柴焰指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将成为今后引领中国旅游业发展重要引擎(1)。前几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导致文旅产业整体受挫,而这种冲击也逼着文旅产业必须融合才能发展。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旅游回归本质的必经之途, 因旅游的基本属性是文化,而非经济,它是一种多元化系统结构(2),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和人类文化。 休闲时代伴随社会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已到来,文旅融合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体现,也是休闲经济的重要载体,二者融合已成必然之势。 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呈现出诸多新需求。 文旅产品供给市场需要新型复合型高级服务管理团队、稳定的高端消费群体,更需要学科理论的研究以加强对人才培养的理论引领。 而这些必须在人才培养中落实,地方高校是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但目前面临系列困境。 如何破冰,值得关注研究。

一、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出新需求

文旅融合是一个复杂巨系统,需要相关部门联动。 至少要做到“四个对接”和“一条主线”,即对接市场、对接政府尽可能高水平的支持和引导、对接社会组织机制、对接科技创新,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 融合已成文化和旅游业发展现实所需,但目前处在起步阶段,热闹非凡也乱象丛生,对产业发展提出新挑战。

产品供给方面, 文旅融合的实现需要多学科交叉、多专业融合、多领域协同。但长期以来,旅游被更多地视为一种产业,过度强调经济功能。文化更多地被定位为事业,而忽视经济功能。旅游和文化产品开发和供给兼有产业和事业两种属性。 人为割裂状态所提供的产品已不能满足新时代的新需求, 实现真正的融合任重道远。从消费市场说,文旅融合消费市场潜力无限,但现实消费水平和层次尚需培育。文旅融合的理论研究热潮已显现, 但滞后于快速发展的实践,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研究严重不足。

(一)文旅产品开发与服务需要跨学科专业团队

文旅融合就是要通过旅游产品的文化创意,提升文化的品质和品位,形成文明发展魅力。 目前文旅融合发展、协同发展、深度融合理念并未真正形成,文旅融合的创新产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和人民期盼,融合效果需要评估(3)。文旅融合所有预期的实现,必须要有人才保障和人力要素的来保障。 文旅融合背景下文旅人才需求特征不同以往(4)。 目前所需是跨界复合应用型人才,而这种人才更多的是要通过团队整体实力体现,而非对个体的要求。 如诸多文旅项目的开发、运营与管理,需要多种学科、不同专业旅游从业者协同合作,包括规划设计、产业经营、投资管理、景区景点运营和服务管理部门等相关领域所有从业者共同参与实现。 犹如一台文旅体验节目的成功展演,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不能独自承担所有项目工作,必须发挥团队精神。 文旅融合需要旅游从业者全方位解放思想,创新产品和服务供给,提供新的文旅产品、服务项目及体验项目,必须有团队意识。 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必须思考这种需求。

(二)需要培育高端稳定的消费市场

消费者群体对产品需求和消费能力,是文旅产业驱动要素之一。 有意识培育高质量消费市场,促进公众消费升级,带动更多民众参与文旅融合发展大势中,是文旅融合发展应有之意,也是文旅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必然之路。 目前,中国城市化和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不均衡,现代文旅融合旅游服务体系尚未形成,潜在消费市场十分庞大。 但现实消费市场规模和层次存在短板,居民文旅消费理念和素养不足。 逐步培育高质量消费市场是文旅产业发展的需要。

旅游专业人才既是文旅产品供给者、 服务者,也是消费市场的一部分,又是引导、影响消费市场的示范者和激发者。 从业者自身是重要直接宣传窗口,对产业发展的认同和自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对文旅产业的接受和消费热情,他们的一切都在无声的影响产业发展。 当前文旅人才社会认可度不高,毕业生对就读专业忠诚度不高,尤其地方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突出,行业就业门槛低、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专业相关率低、工资待遇低、流失率高等(5),形成一种文旅行业不景气的刻板印象,造成文旅产业发展被动。 因此,培育高质量文旅消费市场是人才培育单位的应尽之责,这种责任常被忽视。

(三)文旅融合需要深入理论研究以引领人才培养

文化和旅游产业本身庞大而复杂,文化与旅游行政管理受长期条块分割惯性影响,导致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需要多学科交叉理论的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文旅融合”相关研究虽已引起重视,但理论研究成果质和量不足,尚滞后于产业实践。 理论成果在人才培养中渗透不足,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的理论研究更为缺乏。

本文于2022 年4 月在中国知网, 以篇名中有“文旅融合”为搜索条件,共搜索到1961 篇论文。 据统计,2010 年之前没有论文发表, 自2018 年始,发文数才逐渐增加,如表1。 可见学界在文旅机构改革后才开始关注文旅融合,滞后于产业发展实际。成果覆盖学科领域较为广泛。根据研究主题词统计,旅游和文化类学科篇目最多, 分别为1464 和882 篇;图书情报和数字图书馆、农业经济、文化经济、档案及博物馆四类也较多,分别有302、267、224、100 篇,其他学科均在100 篇以下。这是因为,随着国家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快速推进,数字图书馆、博物馆等与文旅横向融合越发显著。 2018 年以来,文旅融合、“旅游+”、“+旅游”在乡村振兴、农业旅游领域发展得到了体现。 学界关于“文旅融合”的研究集中于不同学科角度、 不同领域对文旅融合意义、 实践途径、存在问题、措施建议、效益评价等的应用研究,促进了文旅融合实际发展, 反映了文旅融合的产业综合性、学科广泛性、应用交叉性等特点。

产业发展实践需要学界持续进行理论研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推动理论,理论再指导实践”的原则。 人才培养同样需要学界密切关注,使人才培养紧跟社会发展,以创新理论引领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实时解决人才供求失衡问题。 然而,教育教学类研究一直不被重视。 对前文所述1961 篇与“文旅融合”相关论文内容进行辨别,关于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教育教学理论研究较少,关于高等学校特别是地方高校旅游人才培养的论文更少。

搜到的118 篇教育教学类论文,多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课程教学体系、档案馆及图书馆研学旅行、人才培养路径优化、红色文化旅游等议题展开研究(6-11)。 高等教育及地方高校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存在问题研究较少(12)。2021 年国内几位高教界学者开展的专题论坛及其研究成果,不乏关于地方院校旅游人才培养的研究(13-14)。

文旅高质量发展面临最大挑战或需求, 其实是旅游专业人才的供给不能适应产业发展实际。人才是首要因素、关键动力和根本保障(15-16)。 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教育问题诟病已久, 这不仅是教育领域的问题,也是文旅产业发展特点和特定阶段所决定的。

二、地方高校旅游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局

地方高校是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却面临系列困境。

(一)受专业建设惯性制约,人才培养定位转型迟缓

各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所依托的学科背景、办学层次差异,专业建设发展路径依赖明显(17)。面对文旅融合发展要求, 专业建设发展亟须转型。地方高校旅游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如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课程体系混乱、教学模式陈旧、实践教学薄弱等问题普遍存在。 而学界对解决此类问题,多从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角度提出思路,从完善课程体系、改善教学模式、加强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角度等提出建议。 然而,很多措施“英雄所见略同”,但不可行;或缺乏落实主体,高校自说自话。 老问题继续存在、甚而加剧,新问题层出不穷、应接不暇,人才供给研究与市场需求研究两张皮。 受教育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制约,相对于文旅产业快速推进,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定位转型和发展速度迟缓,对文旅多学科融合的需求响应缓慢,落实创新改革滞后,人才培养面临困境,教育教学改革需逐步积累经验。

(二)应对学生多样化需求,课程设置无所适从

为突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有些高校盲目调整、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一味迎合学生的意愿,不断冲破专业课程体系的框架,使专业定位无法落实。 本文在2017 年和2020 年寒假期间对某高校旅游管理专科、本科毕业生,就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进行跟踪访谈调查。 问及“大学期间影响最大的课程”,汇总反馈信息发现,本专科毕业生提到影响他们最大的课程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明显不同。 18.37%的本科毕业生认为管理学影响最大;10.2%的人认为旅游学概论、经济学或旅游经济学、导游业务、旅游心理学影响较大。 专科生中,25%的人认为管理学和心理学课程影响最大,12.5%的比例认为社交礼仪影响最大。 本专科生都提到的课程有七门,但认为重要的,学生认同比例不一样、没有集中的意见。 学生对课程影响度判断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和多样化。

继续追问对课程学时调整的建议时,学生因自身状况、兴趣,需求各异,意见纷呈。 同样课程,有认为该加强学习,有的则相反,这也反映出一些相同问题。 如对专业核心课程或学科基础课程旅游心理学、导游业务实训等,被调查学生全部认为应该加强。 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行社实习等,大多数学生支持加强。 旅游学概论、旅游财务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经济学、旅游规划与开发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支持加强。 专业选修、通识教育课程,如旅游文化、旅游景观审美等,大多数学生认为与专业无关,虚占学时。 结果说明,学生能意识到专业核心课程是该专业立身之本,应该加强。 对其他专业必修课或核心课程意见不一,选修课程的设置意见更多样,甚至相左。 可见学生对课程学习需求呈多样化、个性化。 同时,按照文旅融合需求,校方认为有些课程要加强开设,如旅游资源学、旅游规划与开发、景观审美等,这使得课程设置无所适从。 学校因一时之需,为了迎合学生、教师的需求,每年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甚至在一套方案执行过程中随意调整。 不严格按照流程和标准规范进行(18),漠视专业本色,使人才培养方案失去严肃性和约束性,培养的学生缺乏专业特色。

(三)受学科发展影响,专业面向宽泛松软

基于管理学和经济学的旅游人才传统培养体系面临挑战。 现在旅游从业人才面临多重尴尬:一边是旅游服务就业门槛低下,低端层次专业毕业生就业难。 一边是高端层次专业旅游人才奇缺,“一才”难求。 处在中间的本科层次旅游管理毕业生就业、创业难,专业就业率和职业保有率低。 这与旅游管理专业招生和旅游学科发展有关。

本文在2019 年1 月在线上开展的一项 “关于全国旅游餐饮院校人才就业问题”的调查。 发现,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工作与本专业相关度较低。 本次线上调查收回1026 份有效返回问卷, 包括旅游管理(占47.76%)、酒店管理(占37.04%)及其他相关专业(占15.2%)的在校生(占97.85%)和往届毕业生(占2.15%)。调查样本对“目前或毕业后最愿意从事的行业”的回答情况,选择“旅游行业”的仅占38.79%;29.82%的学生愿意从事酒店行业, 均低于本专业学生占比。 反映学生学习相关专业后,反而降低了专业认可度。 该结果与麦克思公司受委托对某高校2019 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调查报告结果相似,如图1。

数据显示,53 个被调查的旅游管理本、 专科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仅为32%。 与其他专业相比最低。 从回答的原因看,更多的学生认为专业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 或迫于现实先就业再择业。 这与行业发展及人才市场供需状况有关,也与学校专业培养质量有关。 本文对毕业生的跟踪访谈调查结果也无二致。 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本文认为与学科设置混乱不无关系。

目前中国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体系非常完备,从职业教育到普通高等教育,从中专到高职、本科、研究生,从行业技能培训到职业岗位培训,一应俱全。 据教育部2018 年8 月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6339 号建议的答复”中,针对“旅游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人才供给不足成为制约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明显短板”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在答复文件中对旅游人才培养体系做了很好的梳理。 近几年来,教育部又对各层次人才培养招生目录进行调整。 但在国务院学位办“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旅游管理学仍然是二级学科。 针对这种情况,早在2015 年保继刚就提出“这样一种本科专业和学位学科级别不同的安排,会给旅游管理学科发展带来混乱,不利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的建议(19),但至今并无新变化。 导致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所属学科设置混乱,科研投入和专业建设得不到重视。 本科招生专业分化越来越精细,而产业发展和学科创新研究越来越需要融合、交叉,这种学科设置很难适应文旅融合持续发展的需求,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学科跨度松软、专业边界模糊、就业面向宽泛。

(四)政府支持不足,实践教学落实困难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非常强, 须遵循理论结合实践的办学方针(18)。 而现实中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却是主要短板之一。 本文对毕业生访谈调查, 对问及“在校期间参加的对您目前影响最大的活动”“您在毕业找工作或求学过程中, 认为在大学期间最需要提高的能力”两个问题,本、专科生反映的事项高度相似。 专科毕业生有近45%的人次回答最需要得到锻炼的能力是社会实践和实习实验; 本科毕业生这一回答人次达48%, 均高于他们对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需求。他们认为,在读书期间最需要提高的是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均与专业课无关,这些是在实践教学中能够得到锻炼的能力。

国家要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出台了相应文件,对推动创业和创新具有指导作用。各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积极贯彻这一要求, 从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产教融合教学模式、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改革等角度,做了大量准备和调整。但效果与预期相差甚远。因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需校企双方互利互赢、优势互补、共同参与才能实现,现实中这个前提并不存在。地方院校可能寻求到的合作企业屈指可数,即使名义上签订合作协议,合作也是有名无实,合作双方利益不对等,出现诸多无奈之事。虽然有国家层面的宏观政策和理论引导, 地方院校仍无法使合作落实落地,需政府进行实质性支持与推动。

企业合作动力不足,是因其在合作中无利或获利有限,对文旅企事业单位应承担的人才培养社会责任无强制性约束, 缺少政府层面的鼓励激励机制。 政府有关部门对文旅人才培养重视程度也不足。 文旅行政机构调整后,并没有足够重视人才问题。 如各省市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进工作中,鲜有针对人才工作制订发展规划或实施方案的。 据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2020 年7 月颁布的“山东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中只在保障措施的强化政策集成中提到人才培训引进政策。 尤其当前受新冠后疫情影响,文旅产业发展应受到关注,政府给予实质性支持是当务之急。

三、冷静破冰:多维审视专业发展定位

(一)明确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层次定位

人才培养体系中各层次的人才培养定位不同、分工各异。 开设旅游管理类专业高校中,既有985、211 高校,也有普通高等院校,专业定位与学生目标群体不尽相同(19)。 地方高校数量占到高校数量95%以上,在校学生数也是如此,承担着重要的专业人才培养责任。 地方高校应视基础理论和职业技能教育并重,遵照教育部有关指导意见,切实从“高不成低不就” 的尴尬空间向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转型,以利于解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性矛盾和同质化倾向。 坚决杜绝在人才培养中追求“高而宽”与研究型高校盲目比拼, 因受各种教育资源条件的限制,学生所学难以致用,学生理论素养和学术水平达不到应有高度。 同时,也不该“妄自菲薄”,自降层次,不重视专业核心、基础理论的教育,一味在专业技能上加码,其结果是,与职业院校毕业生争夺就业岗位既无技能优势,也无专业深度优势。 导致地方高校毕业生“夹板生”现象,这会使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也阻碍了旅游业发展。 所以,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层次定位必须明确办学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办学特色和发展方向,守住本层次人才阵地。

(二)确保专业课程体系守正创新

按照教育部及有关部委《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地方高校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实现突破,课程体系应由三大模块构成基本框架, 即核心素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实践技能课程。 各地方高校该专业依托学科基础不同,受路径依赖制约,课程设置不可能完全一致;特色发展的要求,也不必要一致。 但基于旅游学作为一个学科,虽如前文所述目前还不是一级学科,培养方案仍需基于一个相对统一的逻辑起点,要围绕“体验”“非惯常环境”“流动性”“生产性消费”等核心概念设置核心课程(17),再辅以突出地方特色、专业倾向课程,兼顾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信息迭代等需要,增设创新型课程。

守正创新、固本提质,教育和人才成长有自身规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需要有定力和持守,不能类似“打一枪换个地方”的游击战。 课程体系基本框架要相对稳固,地方高校师资力量储备不能快节奏变换,否则,打着创新的噱头,落得罔顾培养质量的事实。 创新是在固本、守正基础上才能实现。 首先要守住旅游管理专业主阵地,壮大根本,再与时俱进,根据需要调整某个节点、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 调整时要有调研、有根据,客观合理、充分论证,按程序进行,而非因人、凭感觉、应一时之需、盲目从之。 总之,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须有明确主阵地、本底色,在此基础上发展特色、引导创新,克服旅游管理专业过于宽泛、宏观的刻板印象。 培养的学生向上发展有深厚理论储备,走向就业有娴熟技能和专业操守,在人才市场具有不可替代性。

(三)稳固提升专业教学水平

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是教学水平,落脚点是高质量专业师资队伍。 当前中国旅游管理学科设置与高校专业设置“错位”,给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带来负面影响,大部分旅游院校尤其地方高校难以招聘到适应需求的高水平教师(19)。 地方高校面临理论教学师资条件与人才培养要求不匹配的困局。 在面临高水平专业师资引进困难、专业招生规模不减的情况下,基本教学任务完成显得捉襟见肘。 跨专业、临时调配师资,有时跨度还非常大,如地质学专业新进博士主讲导游业务、旅行社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实践性强、发展迅速的旅游产业,专业博士来校后没有几年教学积累、不具备行业实践经验, 难于高效胜任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实践教学师资缺乏状况更为严重。如前文所述,学生普遍感受到在校学习过程中实践锻炼不足,大多数地方高校落实实践教学有困难,一个原因就是实践师资缺乏。

基于目前师资队伍现状,教学水平提升陷入困境。 问题的解决,除寄希望于国家加快旅游管理相关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 扩大博士招生计划外,高校还需在自身寻找出路。 尽快实现全面内涵式发展,稳定招生规模。 利用现有资源、师资条件,加强在岗培训,广泛与旅游企事业单位合作,联合建设实习实训基地, 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实践课程主讲。打好理论和实践教学改革组合拳, 提升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高校应遵循教育、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应有规律,理性看待专业的兴废冷热,处理好守正和创新、积累和转型的关系,正确面对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所需人才供求矛盾问题,有所为、有所不为,承担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高校职能的实现,绝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 弯道超车、转型发展,但绝不能浮于形式、追求时尚。

(五)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敬业爱岗情怀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育人是本。 高校要时刻抓住立德树人这根生命线, 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奋斗之中。 对于专业的态度,不能一味强调个性、兴趣。 专业学习、职业选择、行业追求、事业突破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国家全面发展的需要。 专业无绝对冷热、职业绝无贵贱、行业绝无好歹、事业绝无大小。 在人才培养中,通过开设丰富多彩的特色课程、实践活动、教学项目,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团队精神、合作意识,提高学生政治站位、道德素养,敬业爱岗,爱国爱家。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报考专业渐趋理性、文旅发展日益提升,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必将更加业有所长、术有专攻。

猜你喜欢

文旅融合旅游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融合菜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文旅照明的兴起
旅游
旅游的最后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