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集约利用理念促进节水优先方略落实
——以泗水县为例

2024-02-16景晓林

科学与信息化 2024年2期
关键词:泗水县节水型集约

景晓林

济宁市泗水县水务局 山东 济宁 27320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使得水资源呈现出了短缺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水利部门需要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政策,采取行之有效的节水措施,为节水工作提供科学的指导,确保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能够达到最大,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对此,各地在建设节水工程时,要全面贯彻落实集约利用理念,在此基础上,制定节水优先方略,并通过科学合理的途径,促进方略的有效落实,为节水型社会的建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1 泗水县概述

泗水县坐落于济宁市最东端,是该市唯一的沂蒙革命老县区,是典型的纯山区县,总面积1118km2,64.6万人,受地形地势、气候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该县区多年平均降雨量在706mm左右,水资源总量<3亿m3,平均每个人占有水资源量500m3左右,是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21%,因此该县区严重缺水,给当地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造成了阻碍和影响[1]。

根据国家关于生态文明思想与水利工作方面的指示,泗水县大力开展取用水管理专项整治活动,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泗水县取用水管理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

泗水县深入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的方针策略,采取科学合理的整治措施,不断推进节水型社会的建设进程,为当地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 水资源集约利用的概念

水资源集约利用指的是以水资源总量为前提,秉持“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工作原则,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和完善的管理措施,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水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由此可知,水资源集约理念强调的是效率最高化,效益最大化,从经济学角度出发,该理念能够直观地反映出人类社会在利用水资源的过程中,利用效率的变化情况,这种动态变化过程体现的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如图1所示。

图1 水资源集约利用边际递减规律示意图

通过对图1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可知,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当可变生产要素,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与不变的生产要素如耕地面积以及工业规模等有机结合后,当可变化生产要素呈递增趋势时,当地社会经济水平与生态效益的发展规律为由增递减[2]。

结合上述内容可知,水资源集约利用理念涵盖大量有价值的内容,这就需要泗水县联系现实情况,通过对该理念的深层次研究,制定一系列可行性强的节约措施,助推节水型社会的高质量、高效率构建成为现实。

3 集约利用理念下节水优先方略的落实方法——以泗水县为例

3.1 完善优化节水政策

其一,规范新增取水审批流程。自2021年以来,泗水县共审批、发放取水许可证超140件,为强化取水审批的规范性和科学性,需要细化审批流程,并要求相关人员严格按照既定的审批流程开展工作,在审批过程中一旦发现有人员的申请资料不完善、不合理等,一律不得发放取水许可证。

其二,深化水价制度改革。为充分发挥出价格在节水管理中的调节作用,泗水县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条例,其中包括《关于泗水县居民生活用水实行阶梯价格的通知》《泗价字[2017]36号》等,有关政策条例,为泗水县的取用水计划的顺利落实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经实践证明,采取合理的手段改良节水政策,能够实现理想的工作目标,在各种新型政策条例的支持下,泗水县全年万元GDP用水量2015年为61.59m3/万元,而2022年为42.11m3/万元,由此可知全年万元GDP用水量呈逐年递减趋势,充分展现了节水政策的创新成效。

其三,制定严格的整治政策。为进一步提高取用水计划的执行效力,还需要针对泗水县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整治政策,如在规定期限内按规整治的取用水单位,不再给予行政处罚,但在一定期限内,未能按照要求整治或者拒不整治的取用水单位,要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政策,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针对拒不履行处罚决定的取用水单位,当地有关部门有权申请人民法院强制其执行罚款。

通过创新节水政策,促进水资源的集约有效利用,不仅能够将水资源的浪费量控制在最小范围内,还能够规范取用水单位的行为,确保取用水计划能够落到实处[3]。

3.2 积极开展节水改造

第一,在华村干渠、杨柳干渠以及贺庄干渠,利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建设渠底混凝土防渗工程,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要控制好施工质量和效果。经实践证明,在该工程的作用下,泗水县水利灌溉技术明显升高,已达到0.637。

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先进的节水技术应运而生,如循环用水技术、中水回用技术以及串联用水技术等,为提高各种节水技术的应用质量和效率,实现大规模的应用,当地有关部门需要加大对节水技术的推广力度,在推广过程中,要将节水技术的优势特征以及综合效益等传达到位,确保当地的工业园区以及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能够科学利用节水技术。

具体而言,引进并有效应用节水技术,不仅能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还能够帮助工业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因此在推进节水改造工程时,要做好现代化节水技术推广工作。泗水县的工业园区综合利用节水技术后,该县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已经从2015年的12.98m3/万元,下降至2022年的9.06m3/万元,可见,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成效显著。

第三,安装智能监控水表。传统的水表无法实时监控用户的实际用水情况,给节水改造工程造成了阻碍。因此泗水县开展了智能监控水表的安装工程,为确保智能监控水表能够全面覆盖整个区域,该县共投入116万元,安装了170套远程在线监控智能水表,为用水企业开展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泗水县在建设新的小区时,均采用节水器具,为节水型机关单位的建成夯实基础。

第四,建设城乡一体化工程。在建设该工程的过程中,需要重视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城镇供水系统的升级和优化,确保供水效率符合规范要求。另一方面是要建立专业的供水管网巡查检修队伍,以及完善的巡查检修机制,定期对供水管网进行检查维修,将供水管网的漏损率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在专业检修队伍和现代化检修机制的作用下,泗水县城镇管网漏失率从2015年的12%下降至2022年的9.72%。

3.3 保护管理地下水

2021年济宁市分配给泗水县的地下水用水量指标为3700万m3,但就实际情况而言,该县用水量仅有2056万m3,远远少于用水指标。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大力建设回灌补源工程,促使地下水的采集和补充平衡发展。泗水县共有18眼地下水监测井,其中3眼为重点监测井,该设施的主要作用就是对地下水进行动态化监测,在获取到监测数据后,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保护措施。

其一,对水源地的分布情况展开分析和了解,以此为基础,划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域,该县共划分了两个保护区,一个是泉林村水源地,另一个是龙湾套水厂,为达成预期的工作目标,还需要结合保护区域的实际情况,建设安全保护机制,确保保护区域内的饮水水源具有安全性和可靠性。

其二,建立健全预警管理机制。为提高地下水的管理质量和保护效益,需要利用先进的装置以及信息化技术等,建设预警系统,该系统的主要作用就是监控重要水源的地下水位,以及重要地表水源工程的可供水量,一旦发现地下水位与可供水量存在异常情况,预警管理系统会及时将异常数据传递给相关人员,为管理保护措施的快速落实创造有利条件,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其三,科学建设备用水源地。泗水县需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当地的实际情况为导向,开展备用水源工程,为河湖系生态保护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同时还要积极推进取用水专项整治活动,对水源涵养区以及湿地区等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和防治。

泗水县于2021年1月成立工作组,其主要的工作任务就是对全县的取水用户进行排查摸底,在工作组的努力下,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共排查并登记造册自备井413眼,到2021年底,该工作组共封停282眼自备井,整改133眼自备井。

3.4 建立组织领导机制

为推进节水型社会达标,提高县域水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实现对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泗水县还要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组织领导作用,选择一批综合素养强的人员,作为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该工作组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全面贯彻落实新时期的治水方针,即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在该方针的指导下,推进用水方略,泗水县的用水方略为:优先使用地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积极引用客水、推广再生水、节约利用水。为将治水方针和用水策略落到实处,政府部门召开了“全县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会议”。该会议详细阐述了节水型社会的创建方法,形成了创建的工作合力,并制定了建设方案,为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和理论支撑。在2020年11月,泗水县正式通过全国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复核[4]。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资源的利用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因此各地在建设节水工程的过程中,需要基于当地的气候环境以及水质条件等,有针对性地制定节水措施。泗水县属于比较严重的缺水地区,为保障水资源的供应效率,该县坚持节水优先方略,有效提高了水资源的集约利用水平,为当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助力,促使水资源供需矛盾有所缓解,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泗水县节水型集约
泗水县开展校园周边文化市场专项检查
节水型抽水马桶
扎实开展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切实维护机构编制工作严肃性权威性
泗水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及对策
山东泗水县西瓜产地适宜性分析与发展建议
牢筑节约集约“高压线” 严守国土资源“生命线”——玉环县成功创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
太湖流域:统筹兼顾 多管齐下 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节水型生态灌区建设与展望
集约转型 小城镇发展之路
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节水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