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学生党员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路径探析
2024-02-16袁萍,刘明
袁 萍,刘 明
(潍坊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潍坊 261053)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激励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1]。这不仅为新时代我国医疗卫生人才教育创新发展指明了实践方向,也为医学院校加强学生党员教育培养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当前,着力锻造先锋队伍是医学院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医学院校学生党员教育培养的实践理据,探讨学生党员发挥骨干带头作用所面临的现实境遇和挑战,从其成因探寻进一步优化学生党员率先垂范的有效实施路径,更好地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和民族复兴提供人才保障。
1 医学院校学生党员教育培养的实践理据
1.1 党建引领夯实育人阵地的必然要求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随着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的拓展和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深入,高校党建工作创新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同时,也对全面加强学生党员思想政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基层党建新成效的提升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价值。医学院校学生党员的专业技能、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能够反映医学院校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因此,能否通过“党建+ 育人”的方式建构育人阵地新秩序,直接关系着医学院校育人体系的整体构建。另一方面,新时代青年党员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信念、有爱国情怀,投身健康中国建设,是医学院校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关键主题。因此,提高学生党员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示范,也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延续和深化。
1.2 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应有之义
党员思想教育是医学院校德才契合培养模式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关系到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1)探索符合医学人才培养特点和规律的基层党建、育人新路径,培养高素质医疗卫生人才,通过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新型党建育人模式,加强党建统领,着力提升医学生党员的胜任力,满足健康中国战略发展新需求。(2)通过循序渐进的培育、引导,以先锋示范引领的力量赋能育人使命。2022 年8 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十四五”卫生健康人才发展规划》,提出遵循卫生健康行业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发挥人才引领作用。医学院校在提升学生党员专业技能水平的同时,应注重发挥学生党员的作用,教育引导其争做青年医学生全面发展的“排头兵”“模范生”,潜移默化地影响身边同学,更好地引领其成长成才。
1.3 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
2016 年8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2]。2021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3]。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健康中国建设正在迈向新发展征程的重要关口,对医疗卫生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面对前所未有的时代变革,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与健康事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医学生党员不仅是青年学生群体的先进分子,更是健康中国建设主力军的引领者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者。树立为人民服务理念,把认识上的自觉转化为实践中的坚定,对于引导广大医学生做民族复兴的栋梁,为推进我国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 医学院校学生党员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现实掣肘
尽管医学院校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呈现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但是由于目前部分院校学生党员教育工作在力度、广度、效度、深度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和不足,不仅影响了学生党员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而且阻碍了学生党员教育质量和实效性的提升。
2.1 思想根基不牢固,理论知识待加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员、干部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坚定理性信念、增强党性[4]。目前,部分学生党员对学习党的基本理论的主动性、自觉性不足,导致理论知识不系统、先锋模范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理论学习有待加强。部分学生党员很少对党的理论知识进行学习,理论知识不扎实、思想认识不深刻、政治觉悟不高。(2)带头作用有待增强。当代大学生处在和平的政治环境之中,没有经过磨炼,也没有经过艰难困苦的锻炼,加之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导致一些学生党员思想多元化、价值观多样化,入党后有自我放松的倾向,不能保持党员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2 方式载体不新颖,有效性有待提升
目前,部分院校对学生党员教育创新认识不深刻、对育人与育才规律把握不准,在实效性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党员的学习积极性,教育效果不理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方式缺乏创新,社会价值的导向作用不明显。医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存在学业紧、任务重、时间少的客观情况,若不创新党员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不将其与学生的成长需求相结合,很难真正实现党员学习教育的实效性。目前,一些党员教育载体陈旧落后,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导致党员教育质量不佳。(2)思维缺乏创新,共性与个性不统一。医学教育特点鲜明,医疗卫生关乎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因此决定了医学教育与人才培养的特殊性,也使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这一特殊性尤为显著。然而,目前部分医学院校学生党员教育工作尚未结合医学生的成长特点,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导致教育成效不显著。
2.3 协同融合不紧密,实践平台待优化
在教育对象、方法手段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如果不创新党建实践育人模式,学生党员在传统观念下将无法实现突破与提升,也就无法体现实践过程的内在价值。目前,部分院校的党建实践育人的组织实施、活动设计及目标实效性等都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1)协同性不足,缺乏实效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但是,目前一些实践活动与理论脱节,实践协同育人的创新性不足,学校、社会协同推动党建工作的合力没有完全形成,导致社会实践原本的育人功效大打折扣。(2)融合性不足,缺乏针对性。落实高等医学院校党建育人任务应以提升综合能力和道德素养为着力点。然而,目前部分医学院校学生党员实践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紧密,存在重表象、轻本质的情况,无法满足医学生群体成长成才需求,教育引导学生党员的作用较弱。
2.4 考核评价不全面,制度机制待健全
党员教育培养的制度机制是高校党建工作落到实处的重要保障,是确保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常态化、制度化的关键环节。尽管有的院校也制订了翔实的党员教育工作计划,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的情况较为常见,导致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出现“盲区”“空挡”。具体表现为一些院校党员教育机制不健全,存在碎片化教育现象,尚未形成系统、科学的教育体系,导致部分党员入党后思想放松、理想信念动摇,进而出现参与组织生活不积极、集体观念缺乏、服务奉献意识不强等现象。这些问题制约着学生党员示范引领作用的发挥,也是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一些院校考评监督的制度化、常态化建设仍显不足,考核存在形式化、表面化的现象,监督不到位,缺乏激励机制,削弱了学生党员发挥作用的内外约束力。
3 充分发挥医学院校学生党员示范引领作用的路径
基于学生党员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现实掣肘探索创新路径,重点从加强学习、创新载体、搭建平台、完善机制等角度找准思想铸魂的关键点、学有所获的突破点、学有所用的切入点、制度保障的着力点,构建富有医学院校特色的党建育人新格局。
3.1 强化理论武装,筑牢党性修养之基
(1)提高学习成效,上好党性修养“必修课”。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为根本,坚定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是学生党员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强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建设的战略任务,保持全党在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2]。一方面,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活跃党组织生活,创设有助于学生党员提高理论素养的有效载体。通过学生党员轮训、集中学习研讨活动、各类专题培训、专题民主生活会等,系统地、有计划地组织好学生党员集体学习,推进学生党员深入学、融入学、贯彻学,增强对党的先进思想、基础知识和创新理论的学习成效。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党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作用,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通过各种形式分享学习成果,如定期开展经典诵读,“学理论思想、树先锋形象”“学党章、学党史”等主题党日活动,让学生党员在主动思考、交流讨论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切实增强理论学习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2)突出能力建设,打造思想教育主力军。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的主阵地,是加强与改进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在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离不开高质量教师队伍。一方面,加强教师队伍能力建设是实现育人实效、强化阵地保障的关键。为此,应加强以教师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等为重点的培训,组织开展集体教研活动,着力提高教师思想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打造一支党性过硬、业务熟练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另一方面,教师队伍要注重教育内容、载体和方法常为常新、与时俱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进医学生党员,使其对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真学、真懂、真用,巩固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
3.2 创新载体,让学生党员学有所获
(1)丰富教育内容,巩固线下教育主阵地。以基础阵地为抓手,完善教育内容体系。一方面,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中心等教学场地,精心设计、灵活确立教育内容,扩大受众范围,打造育人全覆盖式场域。如依托多媒体教室,结合不同专业学生实际情况,开展有深度又有温度的理论宣讲、研讨等活动,增强参与的广泛性。另一方面,打造集展览、宣讲、教育为一体的多功能学校教育主阵地,发挥教育的基础阵地作用。如依托校史展览室,开展疫情防控主题展览、校友卓越贡献主题展览,增强教育的有效性。依托学校红色资源和党性教育红色基地,找准红色文化与党员思想教育切入点、聚焦点、结合点,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育人功能,打造红色文化铸魂育人品牌。如定期组织“先锋队伍”实地参观党性教育基地,通过红色校园巡游、红色体验主题党日活动等开展常态化教育活动。
(2)优化载体形式,筑牢线上教育“新堡垒”。信息技术与育人融合是推动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进一步创新的着力点。①充分利用信息化的特点,让党员教育在网上“动起来”。尽可能抢占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虚拟场域的传播空间,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学生党员教育工作革新的最大增量。如依托微信公众号、微博,打造“线上党校”专栏,开展“党员应知应会”打卡学习活动,实现党员教育全覆盖。②借助网络新媒体平台,注入先锋模范“强心剂”。用先锋带动全体,用榜样激励广大医学青年,强化述优传优新导向,推动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多元化开展。如深入挖掘优秀学生党员的先进事迹,借助抖音、微信、B 站等学生熟知且经常使用的新媒体平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以点带面加强社会责任、道德素养等养成教育。
3.3 搭建实践平台,让学生党员“学有所用”
(1)制订协同策略,解决实效性不足的问题。搭建形式多样的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实践育人平台,使学生党员在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一方面,发挥医学专业优势和特色,以增强干事创业本领为着力点,搭建多种形式的教育、实践和服务平台,拓展“党建+ 实践”的“1+1”新模式,开展党性修养、技能素养综合提升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党员服务地方发展、满足人民健康需求的能力。通过组织“先锋队伍”义务巡诊、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等活动,打造接地气、有生气的“党建+ 志愿”特色实践育人品牌。另一方面,依托校地党建共建,打造“党建+校地合作”协同育人新模式,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将组织生活会开在实践现场,厚植学生党员成长“土壤”,培养学生争先创优意识。
(2)制订融合策略,解决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增强实践育人高度、精度和深度,真正实现教育成果转化为行动自觉。一方面,坚持因专业制宜,聚焦医学人才培养特点,对标健康中国战略,开展灵活多样、丰富实用的“党建+ 专业”育人模式。通过搭建党建、思政、专业、实践融合平台,开展有利于在学以致用中践行医学生使命的主题教育实践,让“党建+ 专业”成为医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和亮点特色,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党员的奉献精神,提升服务能力。另一方面,总结提炼医学院校党性教育实践活动成功案例,实现“党建+”常态化、长效化,推动高校党建与高等医学教育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以高质量的党建引领推动医学院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3.4 做好设计,探索“全链条”制度机制
(1)建立全员参与、全过程跟踪、全方位覆盖的育人机制。遵循医学教育规律和医学人才成长规律,建立全员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全程跟踪的有机衔接机制,构建全方位覆盖的多维协作机制,切实把党员教育工作贯穿医学人才培养全过程。首先,建立全员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学生党员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党组织和基础党支部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需要辅导员、班主任、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各尽其责,增强教育的整体性、协调性和融通性。其次,形成全程跟踪的有机衔接机制。依托制度的规范性、稳定性,对党员教育成效进行常态化、全过程跟踪。最后,构建全方位覆盖的多维协作机制。针对新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毕业生党员等不同阶段的学生党员实行分类教育,突出教育的针对性和连续性,推进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使教育的各环节环环相扣,为学生党员更好地发挥骨干带头和桥梁作用夯基固本。
(2)健全完善学生党员考核评价机制。考核评价是党建工作的重要环节,学生党员示范引领作用的大小、效果的好坏需进行评价衡量。首先,结合不同专业特点和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加强学生党员考核评价制度建设。在政治素养、专业学习、参加组织活动、履行职责义务和日常生活行为表现等方面,形成具体、精准、常态化的考核评价机制。其次,丰富评价的渠道和方式,激励学生党员将先锋模范意识转化为自觉追求,充分发挥“头雁”领航作用。如建立评估、筛选与培训制度,考查党员的入党动机、党性认识和思想素质;建立“先锋指数”考核评价机制,并形成全覆盖面的评价体系,使学生党员的引领作用在思想、学习、工作、生活中落地生根。总之,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构建包括党员培养、发展、教育、管理、考评监督等的“全链条”长效机制。探索创新“全链条”制度机制,把好党员“入口、培养、接收”关,真正实现学生党员培养、发展、教育和管理的延续与统一。
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对高素质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探索医学院校学生党员示范引领作用的发挥路径就是为了在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的基础上进行优化与创新,影响、带动医学生整体发展。为此,新时代医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在系统分析现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探索,深入推进学生党员教育工作,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从而使其更好地服务健康中国建设和满足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