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在新媒体摄影艺术中的应用与影响
2024-02-15张洪梅
摘 要:本文深入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新媒体摄影艺术中的应用背景,重点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对新媒体摄影艺术产生的深远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方法,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旨在通过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合理运用,在新媒体摄影艺术领域充分展现技术的先进性。在人工智能的强大支持下,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新媒体摄影艺术的创作水平,还能进一步拓展摄影艺术的边界,挖掘出更多创新可能性。此外,该研究还强调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新媒体摄影艺术中的应用价值,有助于推动摄影艺术未来向人工智能方向深入探索和长远发展,为摄影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人工智能;技术;新媒体;摄影艺术
中图分类号:J4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35-00-03
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的领域内逐渐渗透,作为跨学科的技术方法,人工智能技术在新媒体摄影艺术中的应用,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决策能力,为新媒体摄影艺术带来了新的创作思路,提高了新媒体摄影艺术水平,促使新媒体摄影艺术行业向着更广阔的方向发展。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过程中,新媒体摄影艺术和智能化手段的融合,旨在实现行业创新发展的目标,推动新媒体摄影艺术产业的创新化、融合化发展。
一、人工智能技术在新媒体摄影艺术中的应用背景
在20世纪50年代,摄影领域就已经开始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主要是用于图像的增强和图像的处理,其中包括灰度转换技术、锐化技术、边缘检测技术,此类技术均可以用于图像清晰度的改善,对图像的细节、质感进行优化。早期的图像处理技术包括图像分类,目标检测图像分割,此类技术的应用,可以分离图像中的不同元素,识别和分类元素,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摄影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基础。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观众对摄影艺术作品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摄影艺术的发展要注重突破传统的拍摄与后期处理模式,结合观众对摄影作品多样化的审美需求,改变传统摄影艺术在表现手法和创作思路上的单一性,适应观众的需要。
二、人工智能技术给新媒体摄影艺术带来的影响
(一)提高了创作效率
人工智能技术在新媒体摄影艺术产业中的运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创作者的创作效率,减少烦琐的手动处理投入时间,创作者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艺术创作本身,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拍摄功能、自动化图像处理功能,创作者可以高效率地进行拍摄和后期处理,提高创作效率。在新媒体摄影创作前期,人工智能可依据大数据与算法,为创作者提供场景预测与推荐,摄影平台中,有大量不同类型、风格摄影作品的拍摄地点、时间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能对数据进行分析,洞察不同场景在特定时段的拍摄效果。例如,当创作者计划拍摄城市夜景,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结合季节、天气、城市灯光布局等信息,推荐最佳拍摄地点与时间,如特定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区域在节日期间灯光璀璨,创作者可以提前规划行程,节省寻找合适拍摄场景的时间。智能摄影设备的应用中,借助人工智能构建自动拍摄模式,根据预设场景模式或识别到的拍摄场景,人工智能技术自动调整拍摄参数并触发拍摄,提高拍摄效率与作品质量[1]。
(二)丰富了创作风格
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新媒体摄影艺术的创作,可以有效地优化创作风格,丰富创作内涵,打破传统的摄影风格模式下的界限,创作者可以在作品的创作中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丰富艺术表达方式,提高摄影艺术的创作水平,在多元化的风格中,带给人们更多的艺术体验,增强了摄影艺术创作的包容性和多元性。人工智能能够深度学习和模仿历史上各种经典摄影流派的风格特点,如对大量19世纪银版摄影作品的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精准捕捉银版摄影那种高对比度、细腻质感等特征,提取其中独特的色调表现,创作者利用相关人工智能技术工具,上传拍摄的数码照片,一键生成具有银版摄影风格的作品,将现代场景置于复古的艺术氛围中。人工智能为新媒体摄影艺术带来了融合虚拟元素的能力,创造出超现实的视觉风格,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生成的图像,如奇幻的生物、神秘的建筑、奇异的自然景观,与现实拍摄的场景无缝融合,构建出存在于幻想世界中的场景,画面看起来既奇幻又真实,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创作者可以在多元风格基础上进行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发展出独一无二的个人风格,强调新媒体摄影艺术的风格多样性。
三、人工智能技术在新媒体摄影艺术中的应用方法
(一)自动生成摄影作品
人工智能技术在新媒体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应用,可以用于自动生成摄影作品,此类作品通常具有一定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视觉效果,基于生成对抗网络进行创作,生成对抗网络是由生成器和判别器组成,对大量摄影作品数据进行学习,模仿各种已有的摄影风格。在训练过程中,接触大量的复古胶片摄影作品,生成器会尝试学习胶片摄影中的风格特征,如独特的色彩颗粒感、偏黄偏红的色调、柔和的光线过渡等,判别器则负责判断生成器生成的图像是否符合真实胶片摄影的风格。在反复对抗训练中,生成器可以生成具有逼真复古胶片风格的摄影作品,创作者利用该技术,轻松获得具有特定复古风格的影像,为新媒体摄影创作带来独特的视觉元素。
除了单纯模仿,生成对抗网络还能融合不同风格的元素,创造出全新的独特风格,如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意境与现代都市摄影相结合,学习水墨画中留白、墨色晕染的表现手法,对现代都市摄影中建筑的线条感、光影对比特点进行分析,生成器在创作过程中,把水墨画的空灵意境融入现代都市建筑的画面中,从色彩和构图层面,生成周围环境带有水墨晕染效果的独特摄影作品,形成建筑轮廓如同墨线勾勒的融合创新风格,打破传统摄影风格的界限,为新媒体摄影艺术带来全新的视觉冲击[2]。
(二)辅助摄影创作
基于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进行新媒体摄影艺术的创作,创作者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作用,提高摄影创作水平,例如,创作者可以选择最佳的拍摄角度,对构图、光线进行合理的选择,在后期处理照片的过程中,也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照片处理效果。从优化拍摄角度的层面,人工智能应用借助先进的图像识别与分析技术,对拍摄场景进行全面解读,在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开启摄影设备,开始实时扫描场景中的元素,如在拍摄城市街景时,识别高楼大厦、街道、行人、车辆等物体,分析其中的空间分布、比例关系、视觉焦点,依据大量优秀摄影作品的数据模型,为创作者推荐最佳拍摄角度。例如,场景中有标志性建筑,人工智能技术会根据建筑的外形特点、周围环境、光线方向,建议创作者站在某个特定位置,以仰拍角度进行拍摄,目的是突出建筑的高大雄伟,避免周围杂物干扰画面主体,使拍摄出的照片充满视觉冲击力。在拍摄特定主体时,聚焦主体特征进行角度优化,如拍摄人物时,分析人物的面部轮廓、肢体动作、服装造型等,如果人物面部线条优美,人工智能技术会推荐从侧前方45度角拍摄,展现人物面部的立体感,捕捉到人物的眼神交流,增强照片的情感表现力。在拍摄动物时,人工智能技术根据动物的习性和姿态推荐合适角度,如拍摄猫咪的过程中,猫咪处于慵懒卧姿时,人工智能技术建议降低拍摄高度,以平视角度拍摄,使画面贴近猫咪的视角,营造出亲切自然的氛围。
人工智能熟知各种经典构图法则,如三分构图、对称构图、引导线构图等,在拍摄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分析画面中的元素分布,实时判断当前构图是否符合经典法则,给出优化建议。例如,拍摄自然风光时,人工智能技术检测到画面中有一条蜿蜒的河流,将会提示创作者利用引导线构图,将河流作为引导线,把观众的视线引向远方的山峦,增强画面的纵深感,提高作品对观众的吸引力。当出现画面主体分布不均匀的情况时,人工智能技术会提醒创作者按照三分构图法则,将主体放置在画面的四个交叉点附近,强化画面的平衡性和和谐性,在此基础上,实时监测拍摄画面的变化,场景中出现新元素,或是主体位置发生改变时,及时提供构图调整反馈,提醒创作者调整相机位置或变焦,以保持画面的完美构图,提高作品质量。人工智能能够精确分析拍摄场景中的光线条件,包括光线强度、方向、色温等,在室内拍摄时,人工智能技术检测到灯光的位置和亮度,判断光线是否均匀,是否存在阴影过暗或高光过曝的问题。在光线较暗的情况下,人工智能技术会建议创作者开启设备的补光功能,或者调整拍摄位置,利用窗户等自然光源进行补光,以获得清晰明亮的画面,提高画面效果[3]。
(三)分析和理解摄影作品
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的新媒体摄影艺术中,创作者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摄影作品进行分析、理解,了解照片背后的情感故事,对照片中的隐藏信息进行挖掘。基于深度学习算法,人工智能技术高精度地识别摄影作品中的主体和场景元素,以先进的卷积神经网络为例,在大量图像数据的训练下,卷积神经网络能够精准分辨出照片中的人物、动物、建筑、自然景观等主体。以城市风光摄影作品为例,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迅速识别出高楼大厦、街道、车辆等主要元素,明确画面为城市场景,并进一步识别出标志性的地标建筑,初步推测作品的主题方向。
除了识别主体和场景,人工智能技术还擅长捕捉摄影作品中的细节元素,如画面中的微小物体、人物的表情、物体的纹理等,以人物摄影作品为例,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识别出人物主体,捕捉到人物细微的表情变化,包括嘴角的微笑、眼神中的情感等细节,解读作品传达的情感和意图。人工智能可以对摄影作品中的场景元素、光线条件进行分析,推断出拍摄地点和时间,如识别照片中的标志性建筑、植被类型、气候特征等元素,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确定拍摄地点的大致地理位置,如拍摄于特定历史时期和地点的摄影作品中,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可以了解当时当地的社会风貌、文化特色,甚至重大事件,丰富观众对摄影作品内涵的理解。
(四)图像生成与合成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对新媒体摄影艺术领域内的创作方法进行创新,创作者可以在深度学习技术、生成对抗网络技术下,进行图像合成、图像生成,形成逼真图像,甚至可以将未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场景合成起来,创作出独具特色和创意的作品,突破传统摄影手段的限制。变分自编码器、生成对抗网络等深度学习模型,学习大量图像数据的模式和规律,能够生成新的图像,生成逼真的自然风光、人物肖像等图像,真实感强,可以根据用户的喜好和需求进行定制。
人工智能技术支持多模态图像生成,结合文本、语音等多种模态的数据,根据用户输入的文本描述,生成与之匹配的图像,例如,用户输入“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在海边散步的情侣”,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生成符合该描述的图像。在图像混合与拼接中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多张图像进行混合或拼接,可以形成具有新意的图像作品,如合成不同时间、地点、人物的图像,创作具有独特风格的摄影作品,形成时空穿越的效果[4]。
(五)自动化图像处理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协助创作者对图像进行自动化的处理,结合新媒体摄影艺术发展中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优势,工作人员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对图像进行自动化的处理,完成图像的去噪、构图的优化和色彩的调整等任务,协助创作者改善图像质量。人工智能技术根据图像中的主体、线条、空间分布等因素,给出构图建议,如使用平衡构图法、对比构图法、重复构图法等,使画面更加和谐、生动,识别并自动调整图像的视角和透视关系,使画面符合视觉习惯,增强立体感。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自动识别并校正图像中的色彩偏差,转换色彩风格,创作者可以根据用户的喜好和需求,将图像转换为不同的色彩风格,如黑白、复古、电影色调等,为图像增添独特的艺术效果,智能分析用户选择的颜色,并推送最匹配的对冲色调,帮助用户轻松掌握色彩搭配技巧,提高画面色彩的丰富性。
四、新媒体摄影艺术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未来展望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新媒体摄影艺术的创作中,工作人员面临着时代的挑战,因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摄影作品出现同质化的现象,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对现有的摄影作品进行学习模仿的过程中,进行摄影作品的创作,将会使大量的摄影作品缺乏个性、独特性,而且创作者有可能会在人工智能技术自动生成作品的影响下,而出现失去创作动力的情况。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新媒体摄影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要明确未来的发展趋势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广阔应用前景,发挥其关键的作用,协助创作者加强对摄影作品的优化创新,探索更多元的风格流派,提高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水平,创作高质量的摄影艺术作品[5]。
五、结束语
人工智能技术在新媒体摄影艺术领域内的应用,可以使创作者进一步拓展创作思维,应用创新工具和创作方法,进行艺术创作,新媒体摄影艺术创作的效率大幅度提高。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推翻传统的摄影思维、单一思路,引领人们探索人机协作的路径和方法,提高新媒体艺术摄影的发展水平,为行业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1]李崧.新媒体环境下摄影艺术与展览面临的挑战[J].艺术研究,2022,(04):154-156.
[2]刘奕.新媒体时代摄影艺术的发展分析[J].艺术品鉴,2022,(08):93-95.
[3]江娅.新媒体时代下摄影艺术发展趋势[J].旅游与摄影,2022,(08):123-125.
[4]姜梦婕.新媒体时代摄影艺术的发展分析[J].旅游与摄影,2022,(02):119-121.
[5]李振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影视摄影教育创新模式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2,(17):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