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牌音乐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路径
2024-02-15李冰睿
摘 要:曲牌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播与传承的重要载体,它以独特的音乐语言和创作思维,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曲牌通过其固定的曲调程式和灵活的变化手法,构建了一套完整的音乐表达系统,它不仅承载着特定的音乐语法规则,更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特征。每一首曲牌都是历代音乐家智慧的结晶,通过口传心授、师徒相传等方式,世代延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传承体系。然而,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曲牌音乐正经历前所未有的价值变化,本研究聚焦曲牌音乐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文章深入分析了曲牌音乐当前的传播途径、传承群体特征及面临的传承困境,探讨了创新发展的实践路径,并提出构建长效传承机制的建议。
关键词:曲牌音乐;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35-00-03
曲牌音乐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进入新时代,曲牌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1]。基于此,深入研究曲牌音乐在当代社会的传承现状,探索创新发展路径,构建长效传承机制,对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曲牌音乐的当代传承现状
(一)曲牌音乐在当代社会的传播途径
1.当代戏曲音乐中的曲牌传承
戏曲作为曲牌音乐最重要的载体之一,通过专业院团的舞台演出、戏曲院校的教学实践等方式,系统性地传承和发展曲牌音乐。各大戏曲院团在传统剧目演出中严格遵循曲牌程式,同时在新编剧目中创造性地运用曲牌元素,使其在继承中创新。
2.当代曲艺音乐中的曲牌传承
曲艺艺术中继承和发展了大量的传统曲牌,专业曲艺团体通过定期演出和曲艺创作,使曲牌音乐在说唱艺术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3.当代民间乐种中的曲牌传承
各地民间器乐演奏中保留了丰富的曲牌音乐资源,如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等,这些乐种通过世代相传的师徒教学、乐社活动等方式,保持着曲牌音乐的活态传承。
4.民歌类曲牌的传承
严格意义上的曲牌主要存在于戏曲、曲艺和民间器乐中,但民歌中类如“鲜花调”“孟姜女调”等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传并发展出诸多变体,其体式、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与传统曲牌有同工之处,有学者将其称为“民歌曲牌”或“类曲牌”。此类曲牌通过民间艺人口传心授的方式按民歌的发展规律得以保存和传播[2]。
(二)曲牌音乐的继承群体分析
1.民间乐人、乐社是曲牌音乐传承的基层力量
民间乐班和艺人通过世代相传的方式,保持着曲牌音乐最原生态的演奏与演唱传统。这些民间艺术组织往往扎根于特定的地域文化土壤中,以师徒相授、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独特的地方曲牌风格。他们在乡村庙会、民间节庆等场合的定期演出活动,使曲牌音乐与民众生活保持着密切联系。
2.“非遗”传承人及专门保护机构构成了曲牌音乐传承的重要支撑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众多优秀的非遗音乐传承人得到认定和扶持。各级“非遗”保护中心、文化馆等机构通过系统的记录、整理和研究工作,为曲牌音乐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专业支持。这些机构还定期组织传习活动,促进传承人与学习者之间的交流。
3.专业演出团体是曲牌音乐传承的中坚力量
各地戏班、剧院的专业演员在舞台实践中不断传承和发展曲牌音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他们通过日常排练与演出,积累丰富的表演经验,在保持传统曲牌规范的同时,也在创作实践中探索创新表现手法。专业院团还培养了大批青年演员,为曲牌音乐的传承注入新鲜血液。
4.专业院校体系为曲牌音乐传承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人才保障
专业院校通过系统的教学体系,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功底与表演技能的专业人才。教师群体凭借深厚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准确把握和传授曲牌音乐的艺术特征与表现技巧。学生群体在接受专业训练的同时,也在传统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可能[3]。
(三)曲牌音乐面临的传承困境
1.受众减少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曲牌音乐的受众群体逐渐萎缩。传统曲牌音乐的艺术特征与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之间存在明显差距,特别是年轻一代对其艺术魅力的理解和接受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由于缺乏系统的音乐和文化熏陶,很多人难以理解和欣赏曲牌音乐的艺术内涵。同时,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使人们缺乏静心品味传统音乐的时间和耐心,导致曲牌音乐的社会影响力持续下降。
2.传承者断层
曲牌音乐传承面临着严重的人才断层问题。一方面,老一辈艺人逐渐凋零,而新一代传承人的培养又面临诸多困难。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尚待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创新。另一方面,传统的师徒传承模式在现代社会难以为继,年轻人从事传统艺术事业的积极性不高。职业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也使很多潜在传承人望而却步。这种传承链条的断裂,严重威胁着曲牌音乐的延续。
3.谱本散佚
大量珍贵的曲牌音乐谱本面临着散佚的风险。历史上曲牌音乐主要依靠手抄谱本流传,许多重要的曲谱因保管不善或年代久远而损毁。一些仅存于民间的珍贵谱本缺乏系统的收集和整理工作,随着老艺人的离世,这些宝贵的音乐资料可能永远消失。同时,传统记谱方式与现代记谱法之间的转换工作进展缓慢,影响了曲牌音乐的保护和研究。谱本的流失不仅意味着音乐作品本身的消失,更是整个传统音乐文化体系的重大损失[4]。
二、创新发展传统曲牌音乐的实践路径
(一)融合现代音乐元素的曲牌音乐创作
传统曲牌音乐的现代创作实践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创作理念上,既要保持曲牌音乐固有的旋律特征和程式结构,又要适当借鉴现代音乐创作手法。一方面,要深入研究传统曲牌的音乐语言、句法结构和表现手法,准确把握其艺术特质;另一方面,要合理运用现代作曲技法,在和声设计、配器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尝试。
在具体创作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在保持传统旋法基础上,适当融入现代和声色彩,丰富音乐的表现力。其次,在乐器编配上,可以尝试中西乐器的混合搭配,既要发挥传统乐器的独特音色,又要借助现代乐器拓展音响效果。再次,在遵循传统“度曲”原则的基础上,可以尝试新的段落组织方式,使音乐结构更加丰富多变。最后,在题材选择上,要注重反映当代生活,使创作内容与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相契合。
(二)数字技术在曲牌保存与传播中的应用
数字技术的创新运用为曲牌音乐的保存和传播开辟了新途径,针对传统纸质谱本,采用高精度扫描设备进行数字化采集,建立曲谱数字档案库。通过OCR(光学字符识别)技术将古谱转写为现代记谱法,便于研究和传承。对已经破损的珍贵谱本,运用数字修复技术进行修复和保护,防止进一步损毁。同时,建立完整的元数据体系,详细记录每份谱本的版本、来源、年代等信息,确保文献资料的系统性保存。
利用专业音像采录设备对老一辈艺术家的演出进行高质量录制,保存宝贵的艺术遗产。通过数字修复技术对历史音像资料进行降噪和音质优化,提升保存效果。建立声音数据库,系统记录不同流派、不同演绎风格的曲牌演出。采用动作捕捉技术记录表演者的演唱身段,实现对表演艺术的立体保存。这种多维度的记录方式,使曲牌音乐的艺术特质得到全面保护。
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建立曲牌音乐数字博物馆,全面展示曲牌音乐的历史发展、艺术特征和代表作品。通过三维建模技术重现历史演出场景,保存传统表演空间的文化记忆。利用全息投影技术,实现珍贵历史演出资料的立体展示。这种创新性的保存方式,使曲牌音乐的历史文化价值得到充分彰显。在传播层面数字平台的建设进一步扩大了曲牌音乐的影响力。专业音乐网站开设曲牌音乐专区,提供丰富的欣赏和学习资源。数字资源库可以实现曲谱、音像资料的在线共享。移动应用程序让曲牌音乐走入寻常百姓家,便捷的互动方式可以增强受众参与感。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有助于了解受众需求,为传播策略优化提供依据[5]。
(三)曲牌音乐的跨界表演探索
当代曲牌音乐的表演实践可以呈现出多元创新的特点。在传统表演形式的基础上,艺术家积极探索新的表现手法。传统的独唱、重唱形式得到拓展,融入多声部演唱技巧,丰富声部层次。器乐伴奏方面,在保持传统配器的同时,尝试引入现代乐器,创造新的音响效果。表演者在身段运用上既保持传统程式的规范,又注重表现力的现代转化,使表演更具感染力。在跨界表演实践中,曲牌音乐与多种艺术形式实现深度融合。与舞蹈艺术结合,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舞剧,让曲牌音乐在肢体语言的配合下展现独特魅力。与戏剧表演结合,在小剧场实验性演出中,探索曲牌音乐的戏剧表现力。在多媒体演出中,可以运用现代声光电技术,营造沉浸式的艺术体验空间,让观众在视听交融中感受曲牌音乐的艺术魅力。
曲牌音乐还可以积极拓展新的表演场域。除传统剧场演出外,可以深入校园、社区等场所,开展小型表演和互动体验活动,在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场所,结合展览策划专题演出,让观众在文化情境中欣赏曲牌音乐。借助数字技术手段,开展线上直播演出,突破地域限制,扩大受众群体。影视领域的表演实践为曲牌音乐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在电影电视剧配乐中,传统曲牌音乐通过专业艺术家的精湛演绎,与剧情深度结合,既渲染情境氛围,又彰显传统文化韵味。在文化纪录片创作中,通过对曲牌音乐的深入记录和展现,生动传达其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
三、构建曲牌音乐传承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加大对民间乐人、乐社的保护与支持力度
在政策支持层面,建立健全民间乐人和乐社的认定与评估机制。对具有代表性的传承群体给予重点扶持。设立专项资金,为其提供稳定的经费保障,支持其开展日常活动和艺术创作。对年长艺人的生活予以适当补助,解除其后顾之忧。
在活动开展层面,为民间乐人和乐社提供固定的演出场所和展示平台。支持其举办定期演出活动,组织交流展演,扩大社会影响力。鼓励其深入社区、学校开展普及活动,传播曲牌音乐文化。协助其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系统记录其艺术实践活动。在传承培养层面支持民间乐人开展师徒带教活动,培养新生代传承人。建立乐社联盟机制,促进不同地区乐社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组织专业培训和研修活动,提升乐人的艺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时,注重对其所掌握的独特曲目和演奏技法进行记录和整理,防止艺术遗产的流失。通过这些多方面的保护和支持措施,民间乐人和乐社在曲牌音乐传承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确保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活态传承。
(二)加强曲牌音乐的社会推广与普及
曲牌音乐的社会推广需要建立多层次、多维度的普及机制。在推广内容方面,要根据不同群体的欣赏基础和兴趣特点,设计层次分明的普及内容。对于初次接触的群体,可以从简单易懂的曲目入手,通过生动的故事讲解激发兴趣。对于有一定基础的爱好者,可以深入介绍曲牌音乐的艺术特征和表现技巧。对于专业爱好者,则可以组织更深层次的鉴赏和研习活动。
在推广方式上,要创新传统音乐的普及模式。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制作短视频、音频节目等,扩大传播范围。开展互动式推广活动,通过小型音乐会、工作坊等形式,提高受众参与度。举办主题展览和讲座,系统介绍曲牌音乐的历史发展和艺术价值。
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建立专业的推广团队。培养具备专业素养的讲解员和推广人员,提升其艺术修养和表达能力。编写通俗易懂的普及读物,制作优质的多媒体资料。建立推广经验交流平台,促进推广方法的创新。同时,邀请著名艺术家担任推广大使,提升曲牌音乐的社会影响力。通过这些措施,使曲牌音乐真正走进大众生活,扩大其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6]。
(三)健全社会参与的资金保障体系
立足民间乐人、乐社保护和社会推广两大核心任务,构建多元化的资金保障体系。政府要设立专项基金,重点支持民间艺术传承,对民间乐人、乐社的日常活动、传承教学、设备更新等给予资助。同时,要支持面向社会的曲牌音乐推广活动、普及材料开发和设施建设。另外,鼓励社会力量定向捐助民间艺术团体,用于支持民间乐社举办展演活动、开展艺术普及活动等。最后,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曲牌音乐的推广工作,支持开发普及资源、建设实践基地、组织艺术实践活动。
建立定向帮扶机制。设立文化传承项目,为曲牌音乐推广提供经费支持。鼓励企业以冠名赞助等形式支持民间艺术活动和社会普及工作。建立项目孵化机制,扶持具有发展潜力的民间艺术团体和创新项目。通过这种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保障体系,为民间艺术传承和社会推广提供稳定的经费支持,确保曲牌音乐的传承发展工作能够持续、有效地开展。在资金使用过程中,要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确保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和效益性,充分发挥资金在促进曲牌音乐传承发展中的保障作用。
四、结束语
曲牌音乐的传承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分析当前传承现状,探索创新发展路径,构建长效传承机制,为传统曲牌音乐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在保持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发展,让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未来,随着各项机制的不断完善,曲牌音乐必将在传承创新中实现更大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冯光钰.曲牌:中国传统音乐传播的载体和特有音乐创作思维[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01):1-15.
[2]秦序.曲牌思维:中国传统音乐思维的一个突出亮点[J].人民音乐,2024,(09):60-64.
[3]谭嗣钰.中国传统曲牌音乐思维研究[J].音乐天地,2021,(10):13-17.
[4]程晖晖.中国传统曲牌对当代音乐创作的意义——以【二郎神】在笛曲《幽兰逢春》中的应用为例[J].中国音乐,2015,(02):143-146.
[5]林宇.弋阳腔传统曲牌音乐研究——兼论音乐属性与戏曲行当的关系[J].剧作家,2023,(01):94-99.
[6]张天鹰.论传统音乐曲牌的研究视角与模式选择——兼论研究中需把握的三对关系[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21,(02):3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