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音乐作品《春舞》的创作及演奏
2024-02-15杨小媚
摘 要:《春舞》是孙以强创作的一首钢琴曲,融合了西方创作手法与新疆民族音乐元素。其节奏优美跳跃,营造出欢乐的氛围,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魅力。该作品融合了中西方音乐文化,还为民族风格钢琴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增强了人们对这类乐曲及民族音乐传统文化的热爱。从旋律、节奏等多方面为听众带来了新颖的体验,让人们接受新音乐形式,弘扬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本文将从创作背景、音乐风格、节奏节拍、演奏技巧等方面分析《春舞》这部作品,以更好地理解和演奏。
关键词:钢琴;《春舞》;演奏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35-00-03
孙以强为旅美钢琴家、作曲家,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后于美国华盛顿大学音乐系取得硕士学位。他创作的作品颇具中国民族风格,广受国内外观众的喜爱。钢琴曲《春舞》生动描绘出新疆人民热情欢乐的场景。新疆曾是丝绸之路要塞,文化交流频繁,人文环境独特,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音乐文化特色鲜明,值得深入探索。我国民族音乐历史意义重大,人们通过学习和认知能够增进对其的热爱,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春舞》旋律柔美且震撼,表现力强,希望通过本文研究让更多人领略其民族风格与艺术魅力,更加热爱民族音乐。
一、钢琴音乐作品《春舞》的创作背景
《春舞》是孙以强于1980年创作的钢琴音乐作品。当时,中国的钢琴音乐正逐步走向活跃,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众多创作者深入基层体验生活以开展艺术创作,作曲家借作品来抒发当下的情感。作曲家在体验新疆民族生活采风期间,对新疆人民的生活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被日常生活中的精彩画面深深吸引。于是,以自己独特的创作形式谱写了钢琴曲《春舞》。这部作品深刻地刻画出新疆人民辛勤劳作、充满活力、热情好客的美好品质,同时也表达了孙以强先生内心的情感[1]。
《春舞》是极具民族性、地方性、创新性的作品,引子部分旋律优美,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从音域、节奏型、旋律等各方面来看,都具有鲜明的新疆维吾尔族音乐特色,在中国近现代钢琴作品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二、演奏中增强《春舞》音乐表现力的发力点
(一)突出作品的节奏感
钢琴音乐作品的节奏感是其重要的艺术体现。富有节奏的乐曲宛如灵动的生命,充满了无限活力。它能够引领听众依据节奏的韵律摆动身体,从而使听众顺利地融入音乐所营造的情境中,深入赏析作品,进而强化情感上的共鸣。《春舞》这部作品具有极强的节奏感。其节奏设计主要以新疆手鼓舞节奏为基础,精心打造出了若干切分音。这种创作手法使得《春舞》完美地保留了新疆舞曲独特的艺术韵味,带给人们律动感强烈、活泼且灵动的深刻印象[2]。
在《春舞》的部分乐段中,切分节奏贯穿始终。然而,这些切分节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依据音乐主题的发展进行巧妙调整。低声部始终保持着切分节奏的特色,这种节奏模式几乎贯穿全曲。在其他一些乐段中,乐曲开始头呈现为二声部的结构,随着音乐的发展,逐渐增加到三声部。在这一过程中,低声部和中声部之间巧妙地融入了切分节奏。这样的设计极大增强了乐曲整体的律动感,也更加鲜明地突出了本曲“舞”这一主题。对于演奏者而言,这要求他们精准地处理好切分音,并适当地运用齐奏的方式来增加音乐的力度,以提升感染力,打动听众的心灵,从而使作品独特的节奏特征更加鲜明。
(二)巧用和声织体突出音乐特征
《春舞》的和声呈现出东西交融的独特风貌,它巧妙地将新疆舞曲的元素与西方和声融合起来。在塑造艺术形象时,采用三度叠置和弦与非三度叠置和弦相结合的方式。
1.情绪波动处的三度叠置和弦处理
在那些情绪波动较为剧烈的地方,三度叠置和弦如减三和弦、小三和弦等的运用别具匠心。如在某些乐段中,当音乐情绪逐渐推向高潮时,减三和弦的出现为音乐增添了紧张、不安的氛围。演奏者必须谨慎处理,保持音量轻柔,且乐句连贯。如在50—55小节中,减三和弦的运用使得音乐仿佛在诉说着一种内心的挣扎与激动。轻柔的音量避免了过于强烈的冲击,而连贯的乐句则让这种情绪得以持续流淌,展现出新疆舞曲那种含蓄而深沉的艺术韵味[3]。
2.叙述性部分的叠置和声特色
《春舞》中存在叙述性很强的部分,其中包含了叠置和声,如二度叠置、五度叠置等。这些叠置和声为音乐的叙述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和层次感。在不同的乐段中,速度和力度的变化与叠置和声相互配合,营造出不同的音乐效果。
一方面,五度和声音程微弱处的演奏要点。有些乐段中的五度和声音程声音微弱,这就要求演奏者用较轻的力度去演奏,而且触键要清晰。例如,在80—85小节,五度叠置和声的微弱表现仿佛是在轻轻诉说着故事中的细节,演奏者清晰的触键使得音符更加纯净、清透,富有跳跃感,让听众能够清晰地感受到音乐所传达的情感。另一方面,平稳力度乐段的演奏要求。有些乐段需要以平稳的力度演奏,不能随意改变触键的位置以及力度的强弱。比如,在100—108小节,平稳的力度使得旋律音程更加和谐且富有动感,仿佛是在平静地叙述着故事的发展,让听众沉浸在音乐所营造的氛围中。
3.“托卡塔”与“音阶式”织体的运用
“托卡塔”这种创作手法在《春舞》中得到了运用,它赋予了演奏即兴的特点。演奏者需要妥善处理分解和弦,对演奏速度进行合理调节,让音阶交替出现,以此来提升30—36小节、134—135小节等乐句的演奏质量。在这些小节中,“托卡塔”式的演奏使得音乐充满了活力和动感,仿佛是人们在欢快地舞蹈,即兴的特点也为演奏增添了更多的可能性和趣味性。
除了“托卡塔”式的演奏之外,演奏者还得借助“音阶式”织体来诠释乐句,如67—71小节,重点发挥其衔接过渡的功能。“音阶式”织体在这里就像是一座桥梁,将不同的音乐段落巧妙地连接在一起,使音乐的发展更加自然流畅,让听众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不会感到突兀[4]。
三、钢琴音乐作品《春舞》的演奏分析
(一)引子部分的演奏分析
《春舞》的引子部分轻柔安静且富有想象空间,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将听众带入一个充满诗意与神秘的情境中。这部分旋律线条较为舒缓,音符之间的跨度不大,给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感觉,仿佛是在描绘新疆那广袤无垠的大地在晨曦中的朦胧之美,或是那静谧的葡萄园在晨雾中的若隐若现。
在触键方式上,应以轻柔、细腻的触键为主,避免过于强烈的力度,以免破坏这种宁静的氛围。演奏者可以采用贴键弹奏的方式,让手指轻轻触碰琴键,使声音轻柔地响起,仿佛是微风轻轻拂过琴弦。在节奏的把握上,要严格按照谱面的节奏进行演奏,保持节奏的稳定和均匀,让音乐在平稳的节奏中缓缓流淌,引导听众逐渐沉浸在音乐所营造的意境中。例如,在引子部分的1—18小节、22—30小节中,可能会出现较长的音符时值,这时演奏者需要保持音符的持续和连贯,可通过控制气息和身体的放松来实现。演奏者在这部分要传达出一种静谧、期待的情感。就像在清晨,静静地站在新疆的大地上,感受着那清新的空气和即将到来的美好。通过轻柔的触键和舒缓的节奏,让听众也能感受到这种宁静与期待,为后续音乐的展开做好情感铺垫[5]。
(二)首部的演奏分析
首部在引子的基础上逐渐展开,出现了具有新疆手鼓节奏特点的音乐,风格热情奔放。这部分的旋律变得更加活跃,音符的跳动感增强,节奏也更加鲜明有力。它生动地描绘了人群围着火堆尽情歌舞的欢快景象,让人仿佛能看到人们手舞足蹈、欢声笑语的场景。
演奏者弹奏中触键时,需要适当增加力度,以体现出这种热情奔放的风格。可以采用断奏和连奏相结合的方式,断奏用于突出节奏的重音部分,让音乐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连奏则用于连接旋律线条,使音乐更加流畅。例如,在表现手鼓节奏时,可以用断奏清晰地弹出重音,模拟手鼓敲击的声音。同时,在弹奏连音时,要注意手指的连贯和声音的圆润。在节奏方面,要准确把握新疆音乐的节奏特点,注意重音的位置和节奏的变化。孙以强在这首作品中的重音节拍运用变化丰富,有的将重音放在第三拍上,有的放在了第五拍上,演奏者需要仔细分辨并准确表现出来[6]。
在首部几个章节的演奏中,演奏者要将那种欢快、热烈的情感充分展现出来,让听众感受到新疆人民的热情好客和对生活的热爱。通过有力的触键和鲜明的节奏,将这种欢乐的氛围传递给每一位听众,使他们仿佛置身于那个热闹的场景中。
(三)展开部的演奏分析
展开部是音乐情感和主题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的部分。在这部分中,音符的变动给人一种力量的感觉,仿佛围着篝火舞蹈的人群中出现了男子,激情澎湃,将载歌载舞的盛大节日画面更加生动地映入脑海中。音乐的层次更加丰富,旋律的发展更加复杂多变,各种音乐元素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宏大而壮观的音乐景象。
在技巧运用上,需要充分发挥钢琴的表现力。可以运用各种装饰音,如颤音、滑音等,来丰富旋律的色彩和表现力。例如,在65—89小节中旋律线条上适当加入颤音,能够增强音乐的情感表达,使其更加富有感染力。同时,在力度的控制上要有较大的变化,从轻柔到强烈,再到轻柔,通过力度的对比来突出音乐的层次感。在节奏方面,要灵活处理节奏的变化,根据旋律的发展和情感的需要,对节奏进行适当的伸缩和调整,使音乐更加富有动感和张力。
演奏者要将这种激情澎湃、宏大壮观的情感通过音乐传递给听众。要让听众感受到那种充满活力和激情的节日氛围,以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丰富的技巧和强烈的情感表达,使音乐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以触动听众的心灵。
(四)尾部的演奏分析
尾部的音乐又回归于宁静,给人幽静美好的意境体验。这部分的旋律线条较为简单,音符的数量相对较少,节奏也变得舒缓起来。它就像是一场盛大的节日过后,人们渐渐散去,大地又恢复了平静,只剩下那宁静而美好的回忆[7]。
触键方式再次回到轻柔、细腻的状态,让声音轻柔地响起,逐渐减弱。演奏者可以采用弱奏的方式,让音符轻轻地飘落,仿佛是夜空中闪烁的星星逐渐消失在远方。在节奏上,要保持稳定而缓慢的节奏,让音乐在宁静中缓缓结束。例如,在尾部的94—101、110—113小节中,可能会出现较长的休止符,演奏者要充分利用这些休止符,让音乐在停顿中产生一种余音绕梁的效果。
演奏者要传达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情感,让听众在音乐结束后仍能沉浸在那种美好的意境中。就像是在经历了一场热烈的狂欢之后,内心变得平静而满足,回味着那些美好的瞬间。通过轻柔的触键和舒缓的节奏,给听众留下一个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在不同的部分,演奏者要根据音乐的特点和情感的变化,灵活运用各种演奏技巧,准确把握节奏、力度和情感的表达,使听众能够充分感受到这首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四、结束语
《春舞》作为孙以强先生的代表作,不仅展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丰富内涵,也体现了中西方音乐文化的深度融合。在作品的创作中,作曲家通过对新疆音乐特色的充分挖掘与现代钢琴语言的结合,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演奏实践中,《春舞》对演奏者的技术与表现能力提出了严苛要求,同时也为钢琴教育与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通过对该作品的深入分析与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钢琴音乐的艺术魅力,也能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创新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杜礼,徐燕琴.钢琴作品《新疆舞曲》与《春舞》中的节奏探析[J].名家名作,2024,(29):11-13.
[2]戴慧博,李策.孙以强钢琴曲《春舞》中新疆音乐元素运用研究[J].乐器,2024,(08):44-47.
[3]王伟.孙以强《春舞》中西方浪漫主义风格与中华传统民乐特色的融合与呈现[J].景德镇学院学报,2024,39(02):92-97.
[4]康国威.孙以强钢琴作品《春舞》的曲式结构分析及演奏诠释[J].黄河之声,2024,(07):54-57.
[5]余梦瑾.民族化、本土化特色融入钢琴创作发展的可行性——以《春舞》为例[J].绥化学院学报,2023,43(11):95-97.
[6]闫梅.中国钢琴作品《春舞》的音乐特征和演奏技巧分析[J].作家天地,2023,(20):147-149.
[7]刘蓉蓉.中国钢琴作品《春舞》的音乐结构及演奏技巧分析[J].黄河之声,2023,(08):146-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