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溺爱带给小学思政课的新挑战及对策

2024-02-12黄富宁

科学导报 2024年5期
关键词:感统独生子女思政课

黄富宁

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底,为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定位做出指示——在众多课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2001年,教育部印发《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出《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从2016年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

1.小学生特点

(1)经过改革开放40余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进入了新世纪,出现了独生子女潮。

根据风笑天等人《一个时代与两代人的生命历程:中国独生子女研究40年(1980~2019)》的研究,这个群体不只是小孩这一辈,甚至是大规模的父母辈,整体大约2亿人。两代人都没有兄弟姐妹,日常没有一个小集体生活,难以形成集体意识,没有礼让谦让、团结协作等较为全面的经历机会,且个性突出,我行我素,自认自“理”——这是当前家庭教育冲突频发的众多导火索中的一根,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是当代小学生群体最明显的第一个特点。

(2)这部分独生子女群体跟祖辈父辈相比,除了儿童一般共性都是普遍活泼好动爱模仿,不爱抽象纯理论的学习内容外,大多在物质生活上有了极大的代际改善。这就形成了一个明显的代际新特点——物质需求大大弱化,精神需求大大增加。

这一群体基本实现了衣食无忧,而且看电视娱乐不再是一个问题,甚至开始显得“落伍”,智能手機或平板电脑大多做到孩子人手一台或二者兼有,且容易获得来自祖辈父辈的双重溺爱,衣食无忧,“想啥来啥要啥来啥”,导致他们易出现情绪化、以自我为中心化、抗挫能力偏弱的特点;纪律团队意识偏弱,缺乏良好的非智力品质和坚定的理想,也存在跟前几代人相比,更为明显的厌学逃学反抗抵触的心理;也正因为有了溺爱的苟且纵容导致的种种,加上物质条件的代际改善,使得他们更具备顺利实现厌学逃学反抗抵触的内、外部条件。

2.课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1)“分数”“内卷”“升重点中学率”等一系列民间普遍存在的家校共识导致小学思政教育课效果不尽如人意。其课程能量大打折扣,科目地位在家长眼里等同于可有可无的,甚至某种程度上说比音乐课美术课还要不受重视的“副科中的副科”——课程未得到充分发展,何谈作用?

(2)小学思政课沿袭传统“填鸭漫灌式”教学模式。这使得授课过程较为僵化单一死板,当代小学生并没有多少上课的兴趣,只是完成任务式的“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而已,下课就忘、回家就忘,反正家长既不关心也不过问,何谈入脑入心出效果?

(3)小学思政教育师资队伍机械式地执行教学安排,较为教条。这个现象有很大可能是因为近5~10年来家校矛盾愈发尖锐,有“怕犯错”“但求无过”的心理暗示束缚着,特别是思政课这一涉及敏感意识形态的科目上,所以更不敢把精力放在当代小学生新时代新变化带来的新问题以及解决这些新问题上。

甘肃人民出版社,《犯罪学大辞书》,1995:父母对待子女的一种错误情感态度和教育方法,是导致教育失败和家庭悲剧的重要因素……父母必须矫正溺爱与娇惯行为,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教育方法。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2001:全心全意地沉湎于对某一对象的爱护、宠爱过甚而无节制。通常指父母长辈对子女的过分宠爱。

华夏出版社,《诊断学大辞典》,2004:照顾者和儿童之间的关系的一种特征。此时照顾者(通常是母亲)庇护孩子,同时也妨碍孩子试图做出独立行动的任何努力。同:过分保护。

四川辞书出版社,《现代汉语用法词典》,2010:过分宠爱(自己的孩子)。含贬义。

(1)溺爱是家庭内部事务,是血缘的,天然排外。某种情况下的压力触发不仅具有对外攻击性,还具有内部攻击性,走两个极端;

(2)父母对小孩,祖辈对孙辈,“上对下”的指向;

(3)溺爱是是非不分、主次不分、轻重不分、长幼不分的,是感性的,甚至是伦理混乱的“长幼无序”的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长辈自己在“纵欲亲情”;

(4)溺爱是明显越界的,非正常的,过度的,无节制的;

(5)溺爱往往包括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叠加;

(6)溺爱是不自知、不自觉、不受控的。从某个角度来说,溺爱是人们对社会压力的应激反应;

(7)溺爱是贬义的,结局往往与悲剧联系起来。

主要谈两个方面:

小学思政课师资队伍没有做足准备应对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的新变化——独生子女潮与“溺生代”叠加的新形势。

该队伍没有觉察出当代家庭已经出现的,之前没有过如此大规模的,较为普遍的,大约2亿人的独生子女群体,以及溺爱现象产生的代际变化,导致了学生课程理解上的鸿沟断层现象的出现,课程效果不佳。当代小学生普遍想什么来什么,要什么来什么,容易得很;甚至手上都有选择要这个还是要那个的“幸福的烦恼”,不费吹灰之力……这是在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朝代、阶段都没有出现过的情况。

小学思政课师资队伍没有意识到当代小学生新出现的“感统失调”(SID)对于正常教学所形成的“教学相耗”“教学冲抵”的消极影响,认识不足。

根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项目号:19YJA890033)李哲等3人的研究,儿童感统失调的抽样检出率达到了26.33%,重度失调率2.55%。这是一组令人感到不安的数据。

小学思政课堂是否据此做出了一些适应性的应对和调整?还是说仅仅是沿袭之前的“填鸭式”“漫灌式”的偏重知识性的教学模式?小学思政课效果是否达到了课标的基本要求还是说家长从不过问孩子这一科的情况?

小学思政课中“以人为本”“以学生為中心”的基本理念,应以弄清楚“当前的小学生群体产生了怎样的新变化”为出发点之一。小学思政课的现状之一就是机械地僵化地执行教学安排、推进教学内容,与当代小学生并没有多少切身的实际的连接点,造成学生的“思政学困”以及家长不重视的双重困局。因为那些新变化衍生的连接点没有被挖掘出来,没有融入课堂,何谈针对这些连接点做教学设计,不接思想的地气、新变化的地气,始终有“教学脱节”的感觉,无法入脑入心,何谈与时俱进?何谈“科学思政”?

这里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两代人独生子女多;感统失调学生多;溺爱综合征学生多;网络(自媒体短视频)影响增多。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些叠加的新情况。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课程融合设计:

1.什么是独生子女?我是不是独生子女?什么是我国的独生子女潮?规模多大?独生子女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我多大程度上符合?

2.什么是感统失调?感统失调自测。如果我们出现了感统失调,怎么办?

3.什么是溺爱综合征?溺爱综合征自测。如果我们出现了溺爱综合征,怎么办?

4.网络里的自媒体短视频与思政课的异同。我们如何看待相互冲突的信息?我们如何融入主流社会价值观中?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感统独生子女思政课
自闭症儿童感统训练玩具设计研究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把握感统训练黄金期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图说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感统失调是怎么回事
不可不知的感觉统合能力
独生子女不能完全继承父母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