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iteSpace 的教师激励研究热点主题与演进趋势研究

2024-02-10马晶林

科教导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激励机制理论研究

马晶林,胡 燕

(江苏开放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36)

教师作为知识创造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度和教书育人职责的热诚度是影响学校发展力、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如何构建完备的教师激励机制是教育管理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为较全面地展示“教师激励”研究领域的研究动态及演变趋势,本文运用CiteSpace 可视化软件对文献进行计量与可视化分析,基于软件处理结果和人工判读,从“教师激励”研究的发展现状、研究热点和演进趋势等多维度出发,系统、直观地展示“教师激励”领域的研究全景。

1 研究设计

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中“期刊”为研究对象,筛选方式具体如下:利用“高级检索”功能进行检索(检索日期为2023 年6 月8 日);主题设置为“教师激励”;鉴于高水平期刊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将来源类型设置为“核心期刊”和“CSSCI”;剔除非学术性文献以及与研究主题不相关文献后得到有效文献619篇;以Refworks 格式导出文献题录等信息后,将导出的数据信息导入CiteSpace 可视化软件中进行分析。

2 教师激励研究概况

2.1 发文量趋势分析

“教师激励”研究成果的时间分布可以较为直观地展示该研究领域的年产出成效,反映研究热度和发展速度。文献中最早一篇文献是学者张国才(1992)介绍联邦德国、日本、菲律宾以及英、美等发达国家对高校教师的激励措施,文章中所提出的“提高经济待遇”“重视精神激励”“建立学术假制度”“提供晋升机会”等激励措施至今仍有实践价值和借鉴意义[1]。图1 中的关键时间节点为2010 年前后,这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相关。此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2018)、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2018)等相关文件精神的颁布和贯彻落实,使得“教师激励”研究持续受到研究者与实践者的关注。

图1 “教师激励”研究发文量趋势图

2.2 文献来源期刊分析

图2 展示了“教师激励”研究来源期刊及分布情况,619篇样本文献分布于185 个期刊中。《教育与职业》《中国成人教育》《教育与管理》等7 种刊物的载文量均超过15 篇,占发文总量的32%,是“教师激励”研究的重要阵地。可以发现期刊覆盖学科主要集中在教育管理领域;所有期刊中学报共计51 个,占载文期刊总数的28%,这体现“教师激励”在内容上与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发展更加契合。

图2 “教师激励”研究来源期刊占比情况图

2.3 作者与机构合作网络分析

分别运行CiteSpace 可视化软件的Author 模块和Institution 模块,得到图3 和图4。从图3 可以看出,发文量大于等于3 篇的作者为刘宇文、徐涌金、安雪慧等12 人,这些作者形成了作者合作网络共现图谱中的关键节点。图3 网络密度为0.0016,作者合作关系松散;从合作网络来看,教师激励研究初步形成了3 个研究团队,一是陕西师范大学常芳等组成的研究团队,二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安雪慧等人组成的研究团队,三是北京大学王蓉等人组成的研究团队。图4 可以看出,样本文献来源于577 个研究机构,主要包括师范类和综合类本科院校、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以及各类科研院所。网络密度为0.0008,较低的网络密度表征机构间松散的合作关系,尚未形成稳定的跨院校、跨区域的合作关系。

图3 “教师激励”研究作者合作网络共现图谱

图4 “教师激励”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共现图谱

3 教师激励研究热点分析

3.1 关键词词频分析

关键词是对文献的研究主题、创新论点进行集中描述和高度概括的词或词组,反映了成果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方向。从表1 可以看出,在1992—2023 年间,关键词“激励机制”出现频次最高。激励机制是由激励制度及其相关的系列配套措施有机组合而成的一个系统,其中激励制度是激励机制运行的基础[2]。此外,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还包括“高校教师激励”“激励策略”“高职院校教师”“乡村教师激励”等。中心性大于0.1 的被称为关键节点。在出现频次5 次以上的关键词中,中心性最高的分别是“激励策略”“激励理论”“教师队伍建设”等,这些关键词在网络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链接不同关键词的枢纽作用显著。此外,“地方高校”“双因素理论”“激励状态”等出现频次虽低于5 次,但仍作为重要的学术词汇被学界所采用。

表1 “教师激励”热点关键词一览表

3.2 关键词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可以直观呈现出某一研究领域内的主题结构,以推断出研究热点。从图5(p93)可以看出,S=0.9578,Q=0.8869,分别大于0.7 和0.3 的标准,表明聚类结果令人信服。筛选排名前10 的聚类词条,发现“教师激励”研究热点内容包括“教师激励”“高校教师”“内在激励”“激励策略”等方面,综合考虑高频关键词的词频、中心性以及聚类结果,“教师激励”的研究热点可以总结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图5 “教师激励”研究的关键词聚类图谱

第一,教师激励影响因素研究。吴崇等(2016)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从组织、领导者、个体、政策环境、社会与文化环境等方面对地方高校教师激励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相较于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对教师的激励作用更为显著[3];戴丽丽和李群(2018)从知识四维度角度研究数学教师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激励因素[4];刘剑(2013)认为,教师绩效考核体系“高效、公正、具有激励机制”是激发教师潜能的关键因素[5];马玉霞(2012)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收入与福利、学生的成功、教师个人发展与晋升的机会等是对教师起重要作用的激励因素[6];雷万鹏和马红梅(2019)研究学生成绩对教师工资的影响,认为应改革教师评价标准、建立更具包容性的激励制度以达到教育目标[7]。

第二,教师激励策略研究,包括激励的创新机制与创新实践研究、教师激励存在的问题及改善路径研究等,这是“教师激励”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对象广泛,涉及不同行政区域、不同教育层次、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从教师所在教育系统来看,涵盖小学、中学、大学等各个阶段,“教师激励”研究大多着眼在高校。从教师地域分布来看,涉及乡村教师、民族地区教师、欠发达地区教师、农村教师等。从教师所在学校类别来看,涉及高职院校教师、民办高校教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独立学院教师等。从教师身份来看,涉及全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等。从教师所在学校性质来看,涉及研究型院校、应用型院校、教学型院校等。从教师教授的课程来看,涉及体育教师、美术教师、数学教师、创业教育教师、思政教师等。绩效评价和考核手段的科学性,是制约激励机制发挥效用的关键因素。起瑞颖和张星星(2022)从“岗课赛证融通”角度研究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评价激励机制的优化路径[8];宋信强和徐顽强(2021)以广东省属10 所本科高校为研究对象,探讨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的价值均衡模式[9];胡娟和陈嘉雨(2021)从教师聘任与评价制度角度构建大学教师的评价激励机制[10];唐宁(2020)从内部治理角度研究高职院校专业评价激励制度的设计[11]。

第三,教师激励理论研究,侧重研究教师激励的内在逻辑及理论的运用,也包括对国外较为经典的激励经论和教师激励实践的研究。在激励理论研究方面,主要包括三类。其一,按照激励性质展开的分类研究,例如李闯(2009)提出教师激励机制可分为成就激励、环境激励、能力激励、物质激励[12]。其二,按具体激励举措开展的研究,有以改变行政导向、改革评聘制度、改革工资制度为主的政策激励;也有奖金激励、带薪休假激励等物质激励;还有荣誉激励、培训激励、情感激励等非物质激励。学界主流观点认为,我国高校教师激励机制主要由薪酬激励、职称激励、考核激励、荣誉激励等方面构成[2]。其三,基于不同视角、依据不同理论开展的研究,例如,双因素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强化理论、心理契约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人力资源理论等,致力于根据教师个人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注意环境因素的重要性,选择多样化激励手段,平衡教师个人努力程度、个人目标、绩效成果、激励之间的系数,增强激励的针对性和应用效果,提升教师积极性,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在对国际经验的借鉴研究方面,通过对诸如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等国外学校的激励机制的经验介绍,探讨历经上百年建设的国外教师激励机制,对我国教师激励机制构建的启示。

第四,不同类型教师激励举措的激励效果研究。如前文所述,教师激励举措可以划分为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其中非物质性激励主要围绕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促进教师个人成长而采取的畅通晋升渠道、提供进修机会、构建交流合作平台等举措。这些不同激励举措是否达到预期效果,也是研究者们关注的问题之一。赵鑫全(2012)利用回归分析发现,激励策略对教师教学效能普遍具有正向作用[13];杨雅婷(2016)以地方性科技政策和全国性法律法规为切入点,提出现行激励机制的完善方案,以提高教师科技成果转化效能[14];白玲和徐雷(2022)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职称晋升为教师科研提供有效激励,但教师晋升后科研产出下降[15];虞华君和刘广(2022)基于内外激励视角,研究薪酬激励、考核激励、晋升激励与教学过程、教学结果的关系,认为教师激励机制应更多关注教学过程[16];刘新民等(2019)通过建立Stackelberg博弈模型研究发现,教师进修激励机制可以有效提升高校绩效水平[17]。

4 教师激励研究演进趋势

4.1 热点关键词时间线分析

趋势分析(Trend Analysis)是按时间片段统计前沿关键词的分布情况,以表现研究的阶段性特点以及走向。如图6 所示,“教师激励”研究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探索起步期(1992~2003 年)。虽然此阶段里年均发文量为5.2 篇,年载文量增速缓慢,但是在这一阶段诸如“学术假”“激励策略”“高校教师激励”“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之类的核心关键词已然出现。第二阶段为高速发展期(2004—2010 年)。此阶段发文量与第一阶段相比,表现为爆发式增长的趋势,年均发文量33 篇,研究者们对教师激励研究热情高涨,涉及的关键词数量增多、聚类类目齐全。第三阶段为稳定与深化期(2011 年至今)。此阶段发文量增速放缓,年均发文量为25 篇,但总体发文量超过探索起步期、高速发展期发文量之和,并且随着国家治理主题的变迁、高等教育领域政策的导向,新的关键词不断涌现。

图6 1992—2023 年“教师激励”研究关键词时间线图谱

4.2 热点关键词突现分析

突现词(Burst Terms)是短期内突然出现的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分析突现词可以挖掘研究热点的历时性演变和未来可能出现的研究热点,见表2(p95)。从关键词突现强度来看,“乡村教师激励”最强,其后依次是“教师激励机制”“大学教师”“研究型大学”“教师积极性”“教师管理”“高职院校教师”等,这些研究方向当下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

表2 1992—2023 年“教师激励”突现关键词一览表(部分)

从关键词突现时间来看,“激励因素”“心理学”“劳动报酬”“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出现时间早,较早地进入研究者视野。其中“激励因素”最早出现与1993 年,“教师积极性”最早出现于1996 年,说明研究者最先注意到是哪些因素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而后在此问题上探索提升教师积极性的手段和措施。近年来“教师队伍建设”“分类管理”“民办高校教师激励”“乡村教师激励”等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

可以观察到,“教师激励”研究具有一定的延续性,虽然在不同阶段学界使用的关键词、研究侧重点不尽相同,但是这些关键词体现出“教师激励”研究在内涵上向纵深演进、在外延上向外延伸。例如,教师激励理论在不同时期均得到关注,包括突现于1993 年的“心理学”、突现于2003 年的“信息不对称”、突现于2004 年的“需要层次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突现于1994 年的“激励理论”、突现于2005 年的“公平理论”、突现于2009 年的“产权理论”、突现于2010 年的“场域理论”、突现于2014 年的“双因素理论”、突现于2016 年的“心理契约理论”等。从“教师激励”研究对象上,“高等院校”“公立学校”“研究型大学”“义务教育学校”“高职院校”“应用型院校”“民办高校”依次成为研究者的热点研究对象。

5 研究结论及前景展望

综上所述,国内对“教师激励”研究保持了一定的研究热度,归纳这些研究成果演进逻辑可以发现,“教师激励”研究呈现出研究对象多元化、研究内容学理化、研究领域前沿化的趋势。第一,从“教师激励”研究概况来看:年载文量大幅增长;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研究者之间、研究机构间之间未形成稳定的跨学院、跨区域的合作关系。第二,从研究特点与研究前沿来看,研究热点包括教师激励影响因素研究、教师激励策略研究、教师激励理论研究、不同类型教师激励举措的激励效果研究等四个方面。从热点关键词时间线分布上来看,“教师激励”研究历经探索起步(1992—2003 年)、高速发展(2004—2010 年)、稳定与深化(2011年至今)三个时期。这些研究现状带给我们如下启示:

5.1 拓宽研究视野

相较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外“教师激励”研究,国内“教师激励”研究起步较晚,正处于稳步发展阶段。“教师激励”本身是一个综合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在学科融合日益加强的当下,“教师激励”研究应综合借鉴发展多学科优势、摸索交叉学科研究,拓展研究视角,不断扩大影响力。

5.2 挖掘研究深度

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不同类型学校已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多种激励方式并存的激励体系,但距高效发挥激励机制的设计初衷还有一定的距离。研究者与实践者应注重挖掘教师激励理论研究的深度,以理论发展推动实践进步,推动构建立足于学校发展实际、倡导正确价值导向、激发教师高效履职、充分促进教师个人发展的教师激励机制,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实现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激励机制理论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湿地恢复激励机制的国际立法及启示
激励机制助推节能减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