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产教融合的内在机理和路径探析

2024-02-09陈心怡

科技资讯 2024年24期
关键词:内在机理新质生产力资源共享

摘要:在新质生产力时代,知识创新、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本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然而,传统教育模式与产业发展间的脱节问题日益凸显,产教融合这一新型教育生态系统应运而生。它不仅是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还是应对新质生产力挑战、破解人才短缺瓶颈的战略举措。因此,需从新质生产力的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产教融合的理论基础,探寻其内在运行机理与实施路径。通过这一探索,旨在为产教融合的实践创新提供全新思路,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产教融合"内在机理"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G719.2

Exploring"the"Inner"Mechanism"and"Path"of"Industry"Education"Integration"from"the"Perspective"of"New"Quality"Productivity

CHEN"Xinyi

Quanzhou"College"of"Technology,"Jinjiang,"Fujian"Province,"362200"China

Abstract:"In"the"era"of"new"quality"productivity,"knowledge"innovation,"technological"progress,"and"human"capital"have"become"the"core"driving"forces"for"promoting"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However,"the"disconnect"between"traditional"education"models"and"industrial"development"is"becoming"increasingly"prominent,"and"a"new"education"ecosystem"of"industry"education"integration"has"emerged."It"is"not"only"a"profound"transformation"in"the"field"of"education,"but"also"a"strategic"measure"to"address"the"challenges"of"new"quality"productivity"and"break"through"the"bottleneck"of"talent"shortage."Therefore,"it"is"necessary"to"start"from"the"perspective"of"new"quality"productivity,"deeply"analyze"the"theoretical"basis"of"industry"education"integration,"and"explore"its"internal"operating"mechanism"and"implementation"path."Through"this"exploration,"the"aim"is"to"provide"new"ideas"for"practical"innovation"in"industry""education"integration,"in"order"to"better"adapt"to"the"urgent"needs"of"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in"the"new"era.

Key"Words:"New"quality"productivity;"Industry"education"integration;"Internal"mechanism;"Resource"sharing

新质生产力时代的到来为产教融合注入了新的内涵和动力,引发了学界对这一领域的深入探讨。张淼[1]从创新视角出发,揭示了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本质特征,强调了其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和震[2]则深入剖析了产教融合的内涵和基本规律,为理解其运行机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倪睿思等人[3]聚焦地方高校的实践,探索了产教融合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这些研究为本文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启示和实践参考。然而,现有研究多局限于单一维度或特定领域,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视角,难以全面把握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产教融合的内在机理和发展趋势。同时,对于高校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化产教融合、创新实践路径的探讨尚显不足。鉴于此,本文立足新质生产力视角,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系统分析产教融合的内在机理,旨在为深化产教融合实践、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1"新质生产力下产教融合的理论重构

随着新质生产力时代的到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产教融合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亟须从理论高度进行系统性重构。诚然,传统产教融合理论为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但在新的历史方位下,仍存在视野局限、内涵封闭等不足。立足新质生产力视角审视产教融合,创新驱动作为内生动力,催生了产教融合的升级换代。随着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产业发展对知识创新、技术革命、人才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倒逼教育变革不断提速,产教融合进入提质增效、优化重组的新阶段[1]。同时,产教融合作为连接创新链、产业链、教育链的关键纽带,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了持续赋能。高校主动融入区域创新体系,深度参与产业技术研发,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了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

2"新质生产力下产教融合的内在机理

2.1"利益协同机制

纵观产教融合的实践探索,利益协同机制始终是推动校企合作共赢、实现优势互补的关键所在。在新质生产力视角下,高校与企业作为创新发展的重要主体,利益诉求虽有差异,但目标指向高度一致。高校立足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办学初心,期盼获得企业的资金支持、实践平台和就业市场,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企业则希望借助高校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智力优势,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校企双方利益捆绑、命运与共,共同构建产教融合的利益共同体。通过项目合作、平台共建、资源共享等多种形式,实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进而催生“1+1gt;2”的协同效应,形成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2.2"资源整合机制

产教融合的深度与广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多元主体间资源整合的效率与效果。在新质生产力时代,高校与企业分别掌握了不同类型的优势资源,单打独斗难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高校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前沿的科研成果、先进的实验设备,而这正是企业实现创新发展所急需的;企业则积累了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先进的工艺流程、完善的产业配套,能够为高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提供现实土壤[2]。通过产教融合搭建桥梁,打通资源壁垒,实现校企优势资源的无缝对接、深度共享,才能做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推动创新资源向现实生产力的快速转化。

2.3"能力融通机制

产教融合的核心要义在于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而能力融通机制则是打通两个链条的关键一环。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知识技能互融、能力提升同步已成为产教融合的必然要求。一方面,高校要积极主动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推动知识体系与产业技术融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企业也要重视人才的再培训和能力再造,引入高校前沿知识和先进技术,提升员工的理论水平和创新意识。双方在产教融合过程中优势互补、互学互鉴,最终实现校企人才的能力同步提升[3]。能力融通机制,既拓宽了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又打通了企业人才链接创新链的“第一公里”,为新质生产力时代的到来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3"新质生产力下推进产教融合的路径

3.1"顶层设计

高校作为产教融合的重要主体,要主动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从顶层设计入手,全面优化育人体系。首先,对标产业需求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高校要立足区域产业发展实际,前瞻性地布局新兴学科专业,及时淘汰或升级传统学科专业,推动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其次,高校要以育人为核心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深入分析产业发展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升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再次,高校要聚焦协同创新构建科研组织体系。打破学科壁垒,整合校内外创新资源,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推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深度融合,提升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最后,高校还要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学生成长为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领军人才奠定基础。

以泉州轻工学院为例,该校专注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作为实体化运行机构。期间,学院建立了\"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通过开设\"创新思维与设计思维\"等系列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依托\"创业苗圃\"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场所;联合本地优质企业设立\"创业导师工作坊\",由企业家定期开展一对一创业指导;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区\",设立创业基金,为优质项目提供启动资金支持。这一体系不仅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更实现了创新链、产业链、教育链的有机衔接,已累计孵化科技创新项目百余项,培育出多个新质生产力领域的创新型企业,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输送了大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3.2"模式创新

产教融合的深入推进离不开模式创新,高校要立足自身特点和区域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化的产教融合新路径。一是项目驱动,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工程项目开展校企合作,集中优势资源攻克技术难关,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二是平台搭建,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等载体,吸引企业与高校共建产业学院、联合实验室等协同育人平台,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三是创业孵化,发挥高校人才集聚、科技资源富集的优势,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立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助推高校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同时,高校还要注重产教融合模式的系统集成和创新升级,综合运用多种路径,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协同效应,破解“两张皮”的问题,以提升产教融合的广度与深度[4]。

以泉州轻工学院为例,该学院则以其独特的“基因裂变创业计划”(Co-Enterprise"Items,CEI)为蓝本,全方位赋能学生创业梦想。学院不仅构建了从创意激发到项目落地的完整创业教育体系,还通过“一三一四创业行动”为学生提供资金扶持、交流平台及专业指导。其中,“一个项目”聚焦创意创新,鼓励学子将想法变为现实;“三种形式”灵活应对资金难题,从入股支持到无息借款,再到对困难学生的无偿资助,确保创业之路畅通无阻;“一个平台”即约·咖啡(创业咖啡)馆,打造开放共享的交流空间,促进资源对接与合作;“四支团队”则涵盖了导师、财务、法律心理咨询及综合服务,全方位护航学生创业之旅。如此,泉州轻工学院正成为培育创业新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沃土,让每一位有梦想的学子都能在这里展翅高飞。

3.3"机制保障

产教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体制机制层面进行系统性设计和制度性安排,为其顺利推进扫清障碍、铺平道路。首先,要建立健全产教融合管理机制,成立专门的产教融合领导机构,统筹协调校企合作事务,制定产教融合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健全规章制度,明确责任分工,确保产教融合有章可循、有序推进。其次,要完善产教融合激励机制,深化教师考核评价改革,将产教融合绩效纳入教师评聘、职称晋升的重要指标,引导教师积极投身产教融合实践;同时要建立学生学分互认制度,鼓励学生参与企业实习实训,促进书本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最后,要优化产教融合运行机制,搭建校企供需对接平台,及时发布人才需求和科技需求信息,实现校企精准匹配、高效协同;定期开展校企高层互访、人员互派等活动,拓宽交流渠道,增进互信互利,打通产教融合“最后一公里”。与此同时,高校还要注重体制机制的集成创新,统筹推进管理、激励、运行等方面的改革,充分调动政府、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形成工作合力,破除制度藩篱,营造良好的产教融合生态,为新质生产力时代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坚实保障[5]。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质生产力时代,产教融合已成为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战略选择。高校要立足自身定位,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教育优势,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在顶层设计、模式创新、机制保障等方面精准发力,不断探索产教融合的新机理、新路径,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张淼.走向创新: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本质特征[J].中国远程教育,2024,44(8):88-96.

[2] 和震.产教融合本质内涵和基本规律的洞察与把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15):25-29.

[3] 倪睿思,许琦,孙立伟.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4(21):57-60.

[4] 张佳佳.产教融合视域下民办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路径探讨[J].新课程研究,2024(21):64-66.

[5] 段洪成,徐楠楠,柳佳.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深度融合发展的困境及突破[J].教育观察,2024,13(19):96-102.

猜你喜欢

内在机理新质生产力资源共享
以科创基地建设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何为“新质生产力”?
支持科技创新成财政提质增效新出口 发展“新质生产力”蕴含投资新机会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卫康与九天绿资源共享
多元与一统:中国传统政治整合的内在逻辑
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内在机理分析
教育部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公布
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内在机理与方法论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