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纸质文献写本与刷印本文献的鉴识

2024-02-09张文军白亚丽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4年1期
关键词:写本

张文军 白亚丽

本文系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敦煌经卷装裱工艺传承与保护修复研究”(项目编号:20YB147);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纸质保护传统技能文化和美术学科教学有机融合研究”(项目编号:GS[2020]GHBZ011)的成果之一。

摘 要:文章以《甘肃工农业建设资料》为例,总结纸质文献写本与刷印本文献鉴识活动的内容:传统纸质文献鉴识方式方法注重材料、色料、工艺的特征特性;纸质文献写本与刷印本鉴识应当更多地加入微观细化分析。

关键词:纸质文献;写本;刷印本;鉴识

中图分类号:G256.1文献标识码:A

Identification of Handwritten and Printed Manuscripts in Paper-based Literature: A Case Study of Gansu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Construction Data

Abstract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content of identification activities for handwritten and printed manuscripts in paper-based literature: Gansu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Construction Data: Traditional methods of identifying paper-based literature emphas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terials, pigments, and craftsmanship; Identification of handwritten and printed manuscripts in paper-based literature should incorporate more microscopic and detailed analysis.

Key words paper-based literature; manuscript; printed copy; identification

1 引言

甘肃省图书馆创建于1916年,1928年张维(1889—1950年)任馆长。他任职期间曾为该馆购置圖书万余册,并为其编印藏书目录,又同函征访各省县方志,以宏馆藏。《甘肃工农业建设资料》就是其中一册文献,主要记载内容为章程、公函、草案等。《甘肃工农业建设资料》的第三页面“甘肃水利林牧股份有限公司章程”右下角钤有白文印章“临洮张氏”,卷尾书页有时间标注“三十一年元月二十八日”,说明这册文献是经张维整理,1942年入藏甘肃省图书馆的一件珍贵民国官方文献实物,对于研究当时官府行文、民国西北地域建设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对于研究纸质文献的保护、保存、分类装帧也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2 《甘肃工农业建设资料》用纸及书写刷印概况

《甘肃工农业建设资料》采用西文书籍装订方式,书壳用厚度1.1mm的马粪纸。原文献封皮封底保留,书皮用纸为兰州当地出产的两层托合在一起的麻纸,左上位置墨迹书写“甘肃工农业建设资料”。书页一共73叶,书叶用纸分别有淡黄色竹纤维玉扣纸,连史纸,甘肃本地出产的草纸、机制混料纸,安徽宣纸。第一至第八页为玉扣纸,毛笔行楷书写,字的四周有雕版刷印红色界栏,对折筒子书叶,红色料见水极易烘色洇化。第九页为单页,圆珠笔垫衬蓝色复写纸写印字迹(见图1)。第十五至三十四页为草料纸,字迹是写刻油印。第四十四至四十五页为宣纸墨迹书写。第六十至六十五页为机制木纤维、麻纤维和马莲草纤维等混合生产的皮纸,书叶小于其他书叶尺寸,金属铅活字排版印刷。第六十六至七十三页为褚皮纤维和沙田稻草纤维混合生产的安徽宣纸,字迹是墨色写刻油印,印油漫溢出字迹且变色加深(见图2)。

3 写本文献和刷印本文献的鉴识

3.1 写本文献

3.1.1 纸

中国传统手工制作纸张是以韧皮纤维、茎秆纤维、草纤维等为主料加工而成。纸类大致分为麻、皮、藤、草、竹五大类,纸性可分为生纸、熟纸、特种加工纸。清代光绪时期(1875—1908年)引进西方造纸机器设备,选用可以用来造纸的树木加工生产机制纸,用于书籍、公文、报纸的印制发行。西方进口的先进机器设备也可以使用传统的造纸纸浆生产纸张,这在《甘肃工农业建设资料》的第六十至六十五页书叶中有所反映,纸张厚度在0.785mm,透光观测无传统造纸经纬明晰的帘纹分布,纸背后有机制布纹特征,纸内不仅有木质纸桨,也有一定量马莲草纤维特征的纤维结(见图3)。

3.1.2 笔与书写的方式方法

用兔毛、黄鼠狼毛、羊毛、鸡毛等材料制成的软毫笔书写绘制文献时,笔的大小,笔肚内含墨量的多少,墨水的浓与淡,笔毫的软硬特性等,以及书写的人与所写字的状态,会使写本的痕迹渗化特征与扩散特性,结合书写载体介质的表面作用力,接触点与面,压力大小,行笔缓急,形成不同的书体样式和书写风格。写本书体的基本样式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民国时期兰州地区公文书写传统用笔主要是小狼毫毛笔,也有狼毫混杂羊毫的兼毫笔,硬笔有钢笔、圆珠笔、蘸笔、铅笔等。毛笔书写文献时字体常用楷书、行楷、行书,书写运笔有起笔,行笔,收笔。笔的力度,笔画横竖、连带交叉搭配的形态,因为水、色料、写本载体三者物理关系的结合变化,产生字迹或浓或淡,墨迹分布与扩散,色料渗化的形态,具有鲜明的民国时代风格。

3.1.3 色料特征

书写古籍文献的色料常见的是黑色碳颗粒混合胶料的悬浊液体,即墨水,墨有松烟、油烟、漆烟之 分。其他有矿物质颜料朱砂、赭石,金属颜料有金银粉、铜和铝,植物性颜料有藤黄、花青、烧制的烟黑,动物性颜料有胭脂,化工提炼的洋红色、铅粉等。和色料同时混合使用的有动物性胶,如虫胶和皮胶,植物性桃胶等,胶性基本都呈现酸性。书绘色料痕迹,直接反映书写原始形态,同时也见证其在历史存在中的必然变化,比如色料与承载纸张含水多少引起纸张形态的变化,色料中胶性减弱后发生的色料掉粉,色料中胶料酸性强造成对纸纤维的腐蚀破环,不同色料混合后产生的化学变化影响,等等。运用色度学研究材料的老化状况[1],色差对比分析是其中关键环节。如色料褪变与胶性的分解,湿涨干缩引起的色料层的变化,颜料层被其他物质罩覆或浸入变色。《甘肃工农业建设资料》的第一至八页,有刷印的红色界栏,色料为西洋红,对纸张、绢素有很强的吸入性和纤维的分解性,见水极易扩散,历经八十余年后色料层表面泛有白霜色,颜色浅于原初。所写行楷字迹,墨色浓黑,力透纸背,虽经岁月几无变化[2] (见图4)。

3.1.4 印章特征

印章使用早在唐朝时期用水调和朱砂,南宋时期用蜂蜜调朱砂,特点是不耐久,清晰度差。元代开始使用油印,基本解决了清晰度和耐久性的问题。印油通常是由色料、树脂、溶剂、助剂组成,印油又分颜色鲜艳,性能稳定,不易扩散的有机颜料性印油和本身耐候性较差,易扩散的染料性印油[3]。《甘肃工农业建设资料》的第十页钤朱文官印“甘肃水利林牧股份有限公司”,钤痕轻,印色浅,印油扩散不出1mm,属不扩散的有机颜料性印油。第六十五页书叶中间钤有一印,印油扩散,字迹模糊不辨,属染料性印油。

3.2 刷印本文献

早期刷印本拓本,主要对象是石质碑版、摩崖石刻等石面上的文字。字体有篆书、魏碑、隶书、楷书、行草等,拓本多能准确反映碑版的文献和艺术价值。隋、唐、五代时期有了木板雕版刷印,字迹为手写体楷书。木板分整块雕版和木活字,常用材料有梨木、枣木、黄杨木等,其中梨木质坚硬而细腻,不易变形断裂,所刻字口明晰,而且梨木易得价廉,刻字成本较低。宋代是中国雕版印刷技术历史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不仅创造了宋体字样式,而且发明了泥活字技术。宋体字和仿宋体字被后世人称为硬体字,字形方正,笔划横细竖粗,这种文字样式在刻制时标准好,辨识度高,版面统一整齐。元、明、清时期基本沿用历史已有的字体样式,只是在不同时间阶段有各自要求与崇尚的风格。清末、民国时期从西方传入石印、铅活字印刷、钢板蜡纸油印等技术,字体依据使用内容、对象、途径的不同,采用隶书、楷书、仿宋体、手写体、装饰体等。《甘肃工农业建设资料》第十五至三十四页字迹是写刻油印,第六十至六十五页是金属铅活字排版印刷。

3.2.1 纸张和痕迹特征

早期拓本采用麻料纤维造的纸张,覆于被传拓对象的表面,用黑墨或者朱砂色,采用擦刷、扑拓的方法制成拓本。拓印是雕版印刷技术的前身,拓本特点是拓纸紧密,着色匀称,色质稳定少变,反差明显,便于鉴赏和保存。拓纸未着色处呈显凹凸状,托裱装制后手背拂之有明显褶皱感。雕版刷印使用纸张比较广泛,有麻纸、竹纸、树皮纸、草纸、混料纸、再生纸等。由于刷色方式和色料浓度,使用的纸张性能的变化,制成的刷印本字痕有成片色料堆积溢色状、着色不匀、字迹生硬板滞等特点。泥活字刷印字迹时常见字模高低有出入,形成着色不匀、行列摆放不整齐、栏线断开、字形弯斜的特征,色料附着显现点渍状,有时候也会见到横字倒字。用钢针写刻文字图画于专用蜡纸,而后敷在印刷纸面,刷涂油墨,透过写刻纹孔使色料粘附在纸张表面,字形与手写体非常接近,其缺点是油墨溢油,掉色,不易长久保存(見图5)。

4 鉴识活动中相关仪器设备的运用

4.1 放大镜的运用

用50倍以上放大镜可观测纸面纤维分布与受色特征、色层状态、痕迹形状、书写与刷印等内容。放大倍数在100以上时,可以观察到纸张纤维基本形态,色料颗粒度大小,书写与绘制时用色因素、造纸工艺的特征,写本的色料侵入性和扩散性,行笔的节奏,笔力的轻重产生的特征,刷印时色料、字板、承载材料、刷印工具与方式产生的特征。以上特征在具体存藏环境条件和时间变迁过程中,也会产生不断的变化,通过放大镜也可以找到其变化的规律性特征(见图6)。

4.2 计算机辅助鉴定

人对纸张文献鉴识以眼见、手触、嗅感等经验性方法,结合已有文献记述的知识积累来完成相关活动。运用计算机技术建立纸张纤维微观分析信息资料的模板,地区文献信息资料库,纸质文献原料与加工信息库,书写刻画时的色料随时间变化的参数值,结合人的经验,实现鉴识活动的完善性与可靠性[4](见图7),这是纸质文献多层面鉴识工作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5 结语

写本文献具有久远的历史传承,形成卷帙浩繁、博大丰厚的内容。刷印形成的古籍文献也同样积淀深厚,尤其从民国时期产生大量新的古籍文献,有深具特征的时代性。传统的写本与刷印本鉴识侧重版本年代、文献校勘比对、时代与地域风格等内容。当下对于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纸质古籍文献的鉴识应当加强鉴识人员的经验积累认识,提升鉴识工作者的微观细化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蕙贞.文物保护学[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183-185.

[2] 纵浩.中国画颜料老化色值分析[D].合肥:安徽大学,2005.

[3] 张艾兰.打印盖印文件的溯源方法及字迹老化规律的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9.

[4] 李致忠.古书版本鉴定[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14-17.

作者简介:张文军,甘肃省博物馆馆员,研究方向为纸质文物文献保护与修复;白亚丽,西安市艺术研究所馆员,研究方向为文献资料管理。

收稿日期:2023-11-08本文责编:李芳

猜你喜欢

写本
伏俊琏著《敦煌文学写本研究》出版
关於宗喀巴传记手抄本和托忒文写本的关系
Clear cell sarcoma in unusual sites mimicking metastatic melanoma
西夏文写本、刻本文献中的小图案研
敦煌小说《黄仕强传》新见写本研究
西夏写本《佛前烧香偈》考
西夏文写本《整驾西行烧香歌》释补
宕昌家藏苯教古藏文写本来源探析
敦煌写本《曹议金重修开元寺功德记》考释
何谓“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