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来产业向未来

2024-02-09郭煦

小康 2024年4期
关键词:发展

郭煦

未来产业是把握未来主动权的关键抓手,有助于塑造区域发展新动能和产业竞争新优势。

未来产业是由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前瞻性、颠覆性技术产业化所形成的新产业,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的发展方向,是决定未来发展的先导性产业,也是影响未来发展潜力和提升未来竞争力的颠覆性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此前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

世界主要国家对未来产业高度重视,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已在战略层面对未来产业进行部署,旨在更好地应对未来挑战和抢占发展先机。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为我国未来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据国家信息中心统计,全国有超过20个省市围绕前沿领域推进未来产业。北京、上海、浙江、江西、山西、深圳等地陆续出台相关意见规划,绘制未来产业发展新蓝图。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当前,未来产业聚焦颠覆性、源头性技术,面向新领域、新方向,开辟出多条产业新赛道,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的着力点,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

2023年12月21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就2024年工作部署12项重点任务,2024年工信部将启动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未来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以及一批普惠性帮扶政策也将出台实施。

六天后,也就是2023年12月27日,國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中指出,要前瞻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从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到科技部、工信部、教育部等部门出台面向未来产业的专项行动方案,再到地方政府聚焦量子信息、新型储能、合成生物等重点领域,密集部署、频频发力,未来产业正在成为谋发展的重要抓手。

未来产业处于产业生命孕育期,技术策源、产品转化、产业培育、组织创新是题中应有之义,其核心技术、应用产品和产业规模都有待长期持续推进,投入大、风险高、回报周期长是其突出特点。因此,培育和发展未来产业要有长远眼光。

长远眼光要着眼于未来。目前来看,各地对未来产业的规划时间从3年、5年到10年、15年不等。布局未来产业,切忌长期战略短期化,应着力补齐产业基础能力短板,降低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先进工艺等关键核心要素对外依存度,形成更加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结合产业发展速度和成熟度,及时调整产业规划,分产业、分阶段、分梯次培育,推动优势未来产业有效衔接战略性新兴产业。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密集发声,释放加大力度发展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号。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已有所行动,纷纷出台支持未来产业发展的措施。

郑栅洁近期表示,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超前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适度超前谋划和部署创新基础设施建设。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2023年7月6日主持召开制造业企业座谈会时表示,2023年以来,国家释放出支持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强烈信号。会上,10家重点企业的负责人围绕加快布局新赛道、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等提出意见建议。

国务院国资委2023年7月5日召开国有企业经济运行圆桌会议第一次会议,研究国有企业提质增效稳增长的工作措施,强调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实际上,在全国工信会议上,对于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优势产业都做出了详细部署。

在传统产业方面,工信部将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支持企业设备更新,加快钢铁、有色、轻工等重点行业改造升级。推动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深化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进开源体系建设。

在优势产业方面,工信部将支持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发展,抓好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加强光伏行业规范引导和质量监管。促进稀土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领域高端应用。

在新兴产业方面,工信部将启动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推进北斗规模应用和卫星互联网发展。壮大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装备、安全应急装备等新兴产业,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的增长点。出台未来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瞄准人形机器人、量子信息等产业,着力突破关键技术、培育重点产品、拓展场景应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高速增长阶段,但体量与相对成熟的传统优势产业相比仍显不足,需要重视新旧动能转换期对于国民经济稳定的影响。在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浪潮冲击下,一些传统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而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产业高级化,简单通过“一刀切”产业政策将传统产业作为低端产业淘汰,会影响我国工业化体系的完备性。

“关于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不同部署也是尊重了‘先立后破’的产业演进逻辑,让新旧动能转换更加平稳。”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魏琪嘉表示,目前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作为着力重点,是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引擎、在新领域新赛道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也能够进一步维持我国多年工业化进程中积累的产业优势,有助于保障当前宏观经济整体稳定。

各地抢滩未来产业

早在2021年5月,山西省政府即印发了《山西省“十四五”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围绕“优中培精,加速直道冲刺”“有中育新,推进弯道超车”“新中求变,助力换道领跑”“无中生有,着力赛道竞赛”四大路径,重点培育未来数字、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装备、未来生活等五大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全力构建主导性、先导性、颠覆性、前瞻性等四层培育体系,着力形成“5+4”未来产业发展矩阵。到2025年,山西未来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将达到8000亿元。力争打造5个产业规模超千亿元的未来产业,形成一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长点。

2022年6月,深圳市出台了《深圳市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计划(2022—2025年)》。按照计划,到2025年,深圳实施“强基”“突破”“加速”“融合”“汇聚”五大工程,构建未来技术应用场景,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不断增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互衔接、相互融合,培育若干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构建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产业创新生态。

瞄准千亿级产业、最高给予1亿元资助,杭州市近期大手笔推出合成生物学产业专项政策,力争到2030年打造千亿级合成生物学产业集群。

杭州市是长三角抢滩布局未来产业的缩影。目前,长三角三省一市正全方位布局未来产业,涉及合成生物学、脑机接口、量子计算、智能仿生与超材料、深地深海等几十个细分赛道。

为拔得未来产业头筹,近年来,上海、浙江、江苏和安徽纷纷根据自身特色布局未来产业。

2023年以来,上海市对未来产业的培育正步入实操阶段。根据2022年9月发布的行动方案,上海市将打造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五大产业集群,发力包括脑机接口、生物安全、智能计算、量子计算、深海探采、高端膜材料等16个细分产业。《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推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快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

浙江省和江苏省紧随其后,均在2023年2月发布未来产业相关措施。浙江省提出优先发展9个快速成长的未来产业,包括合成生物、未来网络、仿生机器人、柔性电子等。同时,探索发展量子信息、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深地深海、可控核聚变及核技术应用、低成本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智能仿生与超材料等6个领域的未来产业。

江苏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提出构建“10+X”未来产业体系,力争到2035年成为全球未来产业创新策源地和发展高地。2023年9月,苏州市也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未来产业的工作意见》,关于未来产业的空间布局显示,苏州工业园区主攻重点领域为前沿新材料、光子芯片与光器件、细胞和基因治疗,其中前沿新材料领域侧重第三代半导体、纳米材料;光子芯片与光器件领域侧重光子芯片、光电子器件、光通信;细胞和基因治疗领域侧重细胞药物、基因诊断、核酸药物、生物和信息融合技术(ITBT)。

安徽省也不甘落后,已提出实施“4+N”未来产业培育工程计划,前瞻布局量子科技、人工智能、未来能源、生物医药等未来产业。

2023年1月30日,江西省人民政府网站公布《江西省未来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3—2035年)》明确,把握未来产业变革趋势,突出“有中生新”和“无中生有”,以延伸、裂变、融合等产业发展模式,打造“3+3”未来产业链群。“3+3”,即创新突破三大赋能型未来产业(未来信息通信、未来新材料、未来新能源)+做大做强三大先导型未来产业(未来生产制造、未来交通、未来健康)。力争到2025年,在未来信息通信、未来新材料、未来新能源、未来健康和未来生产制造等领域,形成一批500亿级、千亿级未来产业集群或产业集聚区。力争远期到2035年,未来产业成为江西现代化发展主导力量,部分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达到国际一流水平,集聚一批国际领军的龙头企业和创新平台。

为深入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抓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机遇,更好服务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近期,《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正式印发,通过布局各类新赛道,集聚发展新动能。北京市将面向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制造、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空间六大领域打造未来产业策源高地。同时,通过实施原创成果突破行动、中试孵化加速行动等八大行动,构建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生态。

未来产业如何向未来

从近期各地落地的新增投资项目来看,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占比明显提高。各地优质项目频频落地,我国新兴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未来产业发展的特征可概括为四个“新”,即依托新科技,引领新需求,创造新动力,拓展新空间。尽管这些产业当前尚处于孕育孵化阶段,但具有高成长性、战略性、先导性等显著特征,有望形成全球经济新的增长极并驱动经济社会变革式发展,不仅可以更好满足人们现有需求,还将创造新的应用场景和新消费需求。

目前,围绕元宇宙、数字孪生、未来生命健康、量子技术等新产业、新赛道,长三角抢先布局,“领跑”趋势已日渐明显,产业前景可期。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未来产业研究中心所长韩健表示,未来产业是把握未来主动权的关键抓手,有助于塑造区域发展新动能和产业竞争新优势。

据赛迪研究院无线电管理研究所(未来产业研究中心)统计,中国地方政府已密集发布了20余个未来产业相关政策。截至目前,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浙江、上海、山西、河南4个省市已发布未来产业政策文件,293个地级市中有16个发布未来产业相关政策。

此轮中国各地布局未来产业,在新机制方面进行了探索。例如成立高级别领导小组、组建专家委员会、探索产融结合新机制等。

资金投入方式亦是探索重点,浙江提出要发挥政府产业基金引导作用,建设若干功能性风险投资基金和未来产业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参与。上海提出要探索設立市场化主导的未来产业引导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产品和服务创新。山西则提出要积极探索建立未来产业投资基金,促进政府基金与市场基金协调互动。

事实上,2022年以来,我国对未来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在明确发展重点的同时,系列举措进一步推动产业创新策源,并完善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充分激发创新活力。

上述专家认为,未来产业由颠覆性前沿技术驱动,其发展具有高成长性,孵化过程具有不确定性,支撑技术具有多迭代性,技术成熟度、市场发育度都较低。这决定了前瞻谋划布局未来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需要走一步看三步,根据技术迭代与市场变化情况,分梯次布局推进。

目前,我国在新能源、新材料、通信技术、生物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已出现引领性工程技术,这是中期布局未来产业的重点领域。应发挥好超大规模应用场景的优势,把不断迭代成熟的工程技术与潜在的应用需求结合起来,开发出更多供需适配的创新产品,进而把工程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如何发挥应用场景优势?一方面,打造多领域应用场景,围绕未来医疗、交通、工厂、社区、农业等领域,构建多领域、多维度场景创新体系,探索行业级场景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开放多主体应用场景,支持各地各级政府、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等主动开放场景,推进未来技术在具体应用场景和行业领域的应用及有效验证。

从远期看,前沿基础研究是决胜未来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从“0到1”的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是制约长周期增长与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为夯实发展基础、打破科技瓶颈,我国积极部署重大科技项目,在核聚变、类脑智能、泛基因组等领域出现诸多前沿基础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仍需进一步向创新产品转化,其关键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定战略耐心,久久为功,推动重大工程技术突破与技术熟化、产品转化。

未来产业的远期布局,亟需强化全球技术变革的战略预见,加快组建国家未来产业技术研究中心,设立未来研究院、技术学院等,重点加强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交叉融合和颠覆性技术源头供给,打造引领未来产业的科技策源体系。

不过业内人士也表示,未来产业具有阶段性与成长不确定性的特征,需要持续强化政策引导,突出应用场景与早期市场支持,厚植产业发展土壤。

对此,韩健建议,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从国家和地方层面出台未来产业政策文件,明确产业发展重点方向和细分赛道,突出产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加强供需对接,从需求侧持续发布未来场景机会清单及建设指南,加大未来产业新产品、新应用、新服务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推广应用力度;探索包容审慎監管、鼓励创新发展的“容错纠错”机制,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猜你喜欢

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产前超声发展及展望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脱贫发展要算“大账”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身担重任 更谋长远发展
推进医改向纵深发展
谈发展
它会带来并购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