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学路上的苦与甜

2024-02-08葱花薄荷

留学 2024年3期
关键词:墨尔本数学课客人

葱花薄荷

从小我的数学就不太好,看到任何阿拉伯数字都会犯头疼。小学开始,我对数学的态度就是能躲则躲,数学课时我唯一感兴趣的数字是黑板正上方的电子时钟,似乎每看它一眼便会离下课近一些。

接下来,大学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课程就像是压在我身上的三座大山。读研阶段更令我难受。我的专业是环境工程,一个专业公式往往要牵扯出傅里叶变换、多重积分等多个知识点,我花在积分推导上的时间要远远超过阅读文献的时间。虽然“爬山”的路不止一条,但条条路上都有数学,这些都是我最难迈过去的坎。

家长们常说现在的学生越来越轻松,可我却觉得我的求学生涯越来越沉重,甚至一度有了休学的念头,直至出国留学。

研二暑假之前,我开始准备雅思考试,计划出国读博的事宜。因为开始得比别人早,我有了不错的英语基础,把考研和GRE、雅思的单词都背完的我,第一次考试就拿到了7.5分,不幸的是,口语只有6分,這大大缩小了我选择读博学校的范围,心有不甘的我只能再次报考。经过了一个月的苦练,我拿到了7分,这一次的口语是6.5分,正是这“多余”的0.5分,帮我敲开了墨尔本大学环境工程博士的大门。

准备资料和申请博导的过程顺风顺水,包括硕士毕业和墨大博士的入学典礼,都像剧本里写好的那样一气呵成。在同学帮我拍的照片里,绽放在夜幕中的南十字星好似挂在我脸上的一粒汗珠,这似乎是隐隐的预兆。本科和硕士时,很多时间被数学绊住了,但我不知道的是,除了数学之外,未来还有更多的“苦”在等着我。

博士课程中数学是必修课。口语较差的我在实际交流时,听、说都比较费劲。观摩实验时我居然把“read”和“red”弄混了,所有人都嘲笑我的发音和理解能力,这让社恐的我几乎崩溃。那天之后,我不好意思再当众说英语,天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对着镜子练习唇形和发音。

虽然英语能力不行,但在数学课上我居然成了“领头羊”。即便数学课上我并没有听懂,可得益于在国内本科累积的数学知识,在读博期间的数学考试中,前65分的题目我都能拿满分。曾经痛恨数学的我现在反而要感谢它,让我有了“降维打击”的机会。

留学期间,我一直努力练习听力和口语,英语弱项慢慢有所提升,数学强项也逐渐和其他同学拉开更大的差距。其他数学成绩不好的同学,起初会故意学我的发音,慢慢地,他们不再嘲笑我,而是开始向我请教数学问题。我用蹩脚的英语讲题,他们一知半解的目光有些像曾经学数学的我自己,那种知足感是角色互换之前未曾有过的体会。

在国外,语言关需要克服,打工也成为常态。二十七八岁的“风流少年”,在全家人的瞩目中来到“文艺之都”墨尔本,抛开诗与远方的光环,一头钻进了油烟呛人的厨房。我曾在一家火锅店刷碗。因为煮得太久,很多火锅底料黏在锅底,洗碗机冲不掉,我们只能戴着胶皮手套“下手”,但老板认为手套会影响对锅底清洁度的感知,无奈,我们只能徒手用钢丝球刷。半小时后,每个人的手上都像湿了的书页上的褶子,泛起来一条条白色的沟壑。这样的劳累甚至让我怀念起曾经刷数学题的日子,虽然很累,但也很有成就感,花半个小时解出来的答案就像是打出来的喷嚏,让人如释重负。而我刷小火锅,则如离离原上草,刷也刷不尽。刷锅刷久了容易“审美疲劳”,难免会思考人生。想想在国内,如果一个博士生去刷碗,是一定会引起轩然大波的,可是我们这些所谓的“高知分子”都囿于墨尔本的厨房,成为“为五斗米折腰”的廉价劳动力。在我叹气的时候,我身边的两位博士生,不知会作何感想。

随着我的口语和听力能力的提高,我在火锅店的角色从洗碗工变成了服务员,从“幕后”走向了“台前”。刚开始走到满是人的大堂里,我有点害羞,把菜放到客人桌子上,确认没问题后便迅速回到厨房。老板问我怎么能丢下客人就走,把我问得一脸疑惑。老板解释完,我才明白他的意思——作为服务员,不仅仅是传菜员,更重要的是要多和客人互动,不仅要让他们吃得开心,也要和他们聊得开心。我有点不敢相信,“带薪聊天”这种好事竟然发生在我身上。

我虽然社恐,但是和客人聊天除外,与他们对话让我觉得有点像雅思口语考试,反而能侃侃而谈。几个月后,我的听力和口语能力直线上升,拜就餐人群所赐,什么方言口音对我来说都不在话下了,每次站在客人们面前,我都感觉自己身处联合国大会。往往点菜5分钟、聊天10分钟,从火锅说到体育,再说到电脑游戏,老板拍手叫好,夸我越来越厉害了。

客人往往会问起我的年龄,我原本以为回答在读博士会令他们感到很惊讶,觉得餐厅“藏龙卧虎”或者“大材小用”,但他们只是说我看起来很年轻,不像是博士生。后来我才发现,在澳大利亚,也许某个大学的著名教授正趿着人字拖、一身邋遢地坐在草地上吃薯条;也许一些高中就辍学的少年正在农场里疯狂采摘树莓,一天赚的薪水比整个餐厅的利润都要高。这片土地上可以说不以学历论英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

在餐厅,我除了接触各地的口音,还学会了地道的英语表达。在此之后,我开始侧重学习一些生活化的场景,这种有针对性的训练让我对自己的英语能力更加有信心。

转为收银员后,我和客人接触的机会不像服务员那样多,但是每次“收零还整”的找钱办法都让结账的客人先是困惑不已,反应过来后则对我的数学能力大吃一惊。而事实上,任何一个学过简单数学的中国初中生都能胜任我的这份收银工作,也能够在英语和数学中找到最完美的平衡。所以无论是雅思还是数学,我都能深刻体会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智慧,曾经被我视为最无意义的餐厅打工,竟然成为我听力和口语能力提升的平台,也奠定了我在墨尔本开餐厅的基础。

博士毕业后,我去了一家环保公司,当打开软件设计工程图的时候,傅里叶变换和多重积分又回来了,它们仿佛一直没离开。半年后,我选择辞职创业,进入了自己熟悉的餐饮业,同学不禁惋惜我的数学天赋。但我知道,从餐厅打工开始,数学就给了我十足的信心,让我在创业中无论遇到什么苦,都相信只要坚持到最后,结果一定是甜的。现在,我是墨尔本一家餐厅的老板,店里并没有专职会计,每天我会来到餐厅和曾经讨厌的数学打交道。我从不用计算器,习惯口算和心算,一边和客人轻松聊天,一边快速计算着当天的营业额,繁复的数字对我来说变成了最简单的字母。我要感谢它们的存在,让我尝到了先苦后甜,也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作者曾在澳大利亚留学)

猜你喜欢

墨尔本数学课客人
小客人
初中数学课导入“八法”
做一个好客人
墨尔本Fitzroy双层住宅
城市改造30年如何重现生机勃勃的“了不起的墨尔本”
被蛇咬的客人
有趣的数学课
不常见的客人
让学生爱上数学课
“网红”数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