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学校主阵地,强化随迁子女集体归属感
2024-02-08翟大伟
翟大伟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以举家迁移的方式进入城市务工或者经商,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儿童规模逐渐增大。随迁子女能否适应并融入陌生的学校环境,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集体归属感直接影响着随迁子女的学习和发展,其培养必须引起学校的重视。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渗透在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对师生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让学生在学校有一种自在感和愉悦感,可以促进其集体归属感的形成。
优化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完善教学基础设施,让随迁子女能够正常开展各项学习活动,享受优质教育。学校要根据实际进行合理规划、布局,种植花草树木,张贴校风、校徽等文化标识,建设文明优美的校园环境。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设校史馆,陈列体现学校发展历程的物件,供学生参观,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
优化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学校要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训、校徽、校歌、校旗,并让学生熟知,让校园文化成为一种强有力的凝聚剂,激发学生的集体归属感。
优化校园制度文化环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章制度的建立,能够维护良好的校风,规范师生的言行,保证学校各方面工作的落实和活动的开展。制度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师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完善,既要尊重文脉传承,又要重视创新进取。保证随迁子女享有公平的教育和平等的对待,是形成其集体归属感的基础。
在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时,可以向学生征集创意,在校园里增加与学生息息相关的要素,比如:在室外活动场地画上学生喜欢的“跳房子”,让学生课间能够尽情玩耍;在教学楼开辟成果展示区,专门用来展示学生的个人作品;等等。
学校要构建基于学生需要和个性发展的校本课程,让随迁子女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自主选择,在学习中逐渐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增强自信心,从而培养其集体归属感。
在课程设置上,学校也要关注随迁子女的共性,帮助他们树立比较统一的目标,学习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培养人际交往的基本素质和能力,通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其集体归属感。比如,开设入学课程,通过認识校徽、学唱校歌、了解校史、游览校园、充满仪式感的入学仪式等,让随迁子女感受教师和学长的友善,从而较快地适应新环境。
“教”指的是教师的教育方式。教师要尽快了解学生的优缺点,用发现的眼光欣赏随迁子女,用智慧的方法帮助他们改正缺点,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课后,教师可以通过谈话、观察等方式,了解随迁子女生活、学习等方面的情况,这样既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需求,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
“学”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活动中,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积极构建学习共同体。通过小组合作,打破学生个体的交往壁垒,帮助随迁子女实现学业融入和人际融入。
“教”“学”方式的转变,能够打破随迁子女在陌生环境中相对孤立的状态,促进随迁子女之间、随迁子女与本地同学之间以及随迁子女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互助互爱中增强其集体归属感。
集体归属感作为一种心理体验和感受,其培养需要依靠活动实现。学校可以举办科技节、艺术节、运动会、诵读展演、元旦会演等,当学生们团结一致为班级荣誉而战时,会强烈地感受到自己是班集体的一分子,从而产生集体归属感。同时,也可以开展班级特色活动,比如共建班级文化。班主任可以引导学生共同制定班规班训、共同布置教室环境、共同设置卫生岗位,让学生在互相尊重、合作交流的氛围中开展活动。当学生的建议被采纳时,其内心就会产生被认可的感觉;即使意见没被接受,但为班级建设进言献策,本身就是一个融入班集体的过程。班主任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设计并开展以增强集体归属感为主题的班会。比如,面向一年级学生开展“手拉手,交朋友”主题班会,让学生学习如何交友,增进彼此的了解。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设置班级“心语箱”、撰写循环日记等方式,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困惑和感悟、意见或建议等,以多元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形成和谐的班级氛围。
随迁子女中有部分学生因为家庭贫困、父母离异等原因,心理压力较大,学习比较困难,或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难以适应新学校的学习和生活。针对这部分特殊学生,我们需要在教育管理中持续关注并及时提供帮助。
关注学生的生活,为经济困难的家庭提供物质帮助。学校可以通过捐赠文具和生活用品、慰问走访等形式,为随迁子女送去温暖和关怀,帮助这些孩子尽快适应新环境。
关注学生的心理,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学校要成立心理工作小组,把心理辅导纳入学生管理教育的重要内容,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筛查工作,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如果发现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班主任和心理辅导教师要及时介入,给予更细致的关心和教育。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湖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