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组织滴虫病的防治
2024-02-07韩永琴李永彬
韩永琴 李永彬
14 d的雏鸡和90~120 d育成鸡更容易感染鸡组织滴虫病,特别是雏鸡,易感性更强,病情也普遍较为严重,死亡率偏高。因此,在开展鸡养殖期间,必须落实对鸡组织滴虫病的重点防治。
一、病原
组织滴虫大多是多形性虫体,大小不一,一般为近似圆形和多形虫样,伪足为钝圆形。盲肠内虫体数量有限。在组织细胞内的虫体多为成堆存在或单个存在,呈卵圆形或圆形。
二、病因分析
饲养户饲养的鸡群过度拥挤,鸡舍及饲舍周围环境卫生差,消毒不严格或不经常,通风效果差及光照不足,饲料营养单一、不均衡,维生素A缺乏等都可能引起鸡组织滴虫病的流行和发生。
三、临床症状分析
组织滴虫病主要侵害的位置为鸡的肠黏膜细胞,并随着血液的流动转移至肝脏内部,从而形成病灶。染上鸡组织滴虫病的病鸡一般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双侧翅膀下垂、羽毛松乱现象;食欲表现出明显缩减的状态,精神萎靡不振;能够观察到病鸡缩颈,偶尔会发出异样的叫声;排出粥样粪便,颜色一般为黄绿色或淡黄色,染病情况严重的病鸡会出现便血现象;在发病后期或死亡前期,能够在病鸡的头部位置观察到皮肤变紫黑或暗紫的现象。
四、防治措施
(一)治疗措施
1.病鸡隔离饲养。及时隔离病鸡,对治疗中的病鸡实施集中饲养,对病鸡所产生的粪便进行集中堆积与发酵。病死鸡要深埋或焚烧,不能随意丢弃。
2.消毒粪便和环境。对病鸡散养场地内的粪便、垫料进行及时且全面的清除,投放高效消毒剂实施消杀,每天组织1次消杀,连续消杀3 d。在此基础上,还要对周边环境及时消毒。
3.药物治疗。第一,西药治疗。投放驱杀组织滴虫的药物。在向发病鸡群饲喂的饲料中加入甲硝唑,以25 mg·kg-1的用量拌料,连续投喂3 d后停止,并在间隔3 d后,再次组织开展持续3 d的药物拌料投喂饲养。也可以选用呋喃唑酮,以400 mg·kg-1的用量拌料,连续投喂7 d。若病鸡表现出的症状较为严重,观察到其停止采食,则可以选用1.25%的甲硝唑溶液,用量为1 mL,给病鸡灌服,单日灌药3次,且要持续灌药3 d。第二,中药治疗。采用3 g甘草、5 g焦山楂、5 g白芍、5 g木香、5 g大白药、10 g板蓝根、10 g大黄进行混合,并将其投放至发病鸡群饲喂的饲料中,投放比例为1%,连续喂药3 d即可控制病情。在治疗期间,可以搭配应用甲硝唑及口服补液盐,以达到更理想的治疗效果。
4.防止继发感染。选用5%的水溶性诺氟沙星,将其混合至清水内并以此作为病鸡的饮用水;还可以选用氟苯尼考、阿莫西林和氧氟沙星,将其混合至饲料内并投喂给病鸡,连续投喂5 d。
(二)预防措施
1.全面检疫。建立并应用更完善的检疫制度,针对所有外来引入的品种组织全面检疫,在判断检疫结果正常的条件下方可安排雏鸡进场。密切关注鸡群在养殖过程中发生的变化,确保可以在发现异常的第一时间及时介入处理,避免病情进一步扩大或加重。
2.加强饲养管理。应当及时对鸡舍内收集到的鸡粪便进行集中堆放与处理,应当将其堆积于固定的地方,进行生物热发酵处理,以杀死虫卵;定期清洁鸡舍,保证鸡舍环境卫生、干燥;应当定期通风并保持日照充足,避免异刺线虫虫卵在鸡舍环境中滋生,防止为组织滴虫的寄生创造良好环境条件。
3.定期添加驱虫药物。在预防鸡组织滴虫病期间,除可以使用常规免疫手段或投放抗菌药物之外,还可以通过定期将驱虫药物添加至饲料中的方式进行预防。组织滴虫寄生于盲肠内可侵入禽的异刺线虫体内,并转入其卵内,随同异刺线虫卵排到外界,组织滴虫因受到虫卵的保护,能够生存较长时间,成为重要的感染源。在选定驱虫药物期间,应当使用可以阻断组织滴虫传播媒介的药物(驱除鸡盲肠内的异刺线虫),如左旋咪唑等。定期驱虫能够消除养殖鸡体内的异刺线虫卵,破坏组织滴虫的寄生环境,从而有效防治鸡组织滴虫病。
4.避免混养。为进一步降低鸡组织滴虫病的发生概率,需要分开散养雏鸡与成年鸡;不能混合饲养鸡与其他禽类,降低互相感染的发生概率;不得使用蚯蚓喂鸡。
五、结语
综上所述,鸡组织滴虫病的死亡率相对较高,所以养殖户在养殖期间,需要密切关注鸡群在养殖过程中发生的变化,确保可以在发现感染鸡组织滴虫病后第一时间介入处理,应用消毒及中西药治疗等方式降低病鸡的死亡率。
作者简介:韩永琴(1979—),女,河南商水人,兽医师,本科,主要从事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责任编辑 劉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