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发展理念下普通高校专创融合体系构建与实践

2024-02-07张爱华张守波

高教学刊 2024年3期
关键词:专创融合新发展理念普通高校

张爱华 张守波

摘  要:高等教育以“立德树人”为办学宗旨,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历史使命。面对着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培养的人才数量急剧攀升,人才因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足遭到用人单位诟病的情况,该文以应用型高校渤海大学“双创”教育为例,分析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专创融合、思创融合虚化、产教融合泛化、专创融合协同育人弱化”等问题。构建新发展理念下的普通高校专创融合体系,经过8年探索与实践,形成四年一贯制的“三融合一协同五跨式”专创融合教育模式,打造了“3631”共生型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了“1+1+19+X”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提升了校校、校企、校地、校所协同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普通高校;专创融合;“双创”教育;专创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3-0081-07

Abstract: Higher education takes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as its purpose, and undertakes the important historical mission of "educating people for CPC and educating talents for the country". Faced with a long period of rapid rise in the number of talents trained by Chinese universities, talents have been criticized by employing units because of their lack of innovative ability and practical ability. This paper takes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f Boha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of applied universities to analyze the urgent problems fac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ch as "integration of monopoly creation and thinking, the virtualization of innovation and integration, the generaliz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the weakening of creative integration an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t has built a specialty integration system for ordina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After 8 years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a four-year consistent "three integration, one coordination and five-span" exclusive integration education model has been formed, creating a "3631" symbiotic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cosystem and "1+1+19+X"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platform whichhas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school-school, school-enterprise, school-local, school-institut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 training.

Keywords: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tegration of specialization and innov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ensurship" education; integration of specialization and innovation

2010年5月通過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中不仅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作为根本任务,更是组织高校依托优势学科和学科集群,大力推进校校、校所、校企、校地以及与国际优势创新资源的深度融合”。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意见》,各校陆续开展集研究生、本科于一体的全方位“双创”教育生态体系[2]。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高质量教育体系”[3]就是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教育体系,要求高校结合发展历史、优势特色、办学水平找准目标定位,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道路。

高等教育以“立德树人”为办学宗旨,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历史使命。面对着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培养的人才数量急剧攀升,人才因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足遭到用人单位诟病的情况[4],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社会所需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应用技术型人才,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成了全国高校共同关注的问题[5]。本文即在此背景下阐述已在渤海大学试行8年之久的新发展理念下的专创融合体系构建与实践情况。

一  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

学校各学科、专业知识条块分割,产、学、研、用间的“高墙”是阻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达成的壁垒[6]。增进学科、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实绩,打通产、学、研、用业界之间的界限,迫切需要探索建立跨越学科界限、跨越产学界限的专创融合教育模式。

学校各学科、专业对深度推进专创融合的教育教学思路不够明确,问题根源剖析不够[7-8]。导致两种倾向,一是单一一门专业课程的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因此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缺乏链条性;二是课程群式的专业课程的专业教育与与创新創业教育的融合,虽以专业为主线的创新能力培养具备了层层递进的完备性,但其缺乏多学科素养所带给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的保障。如何处理创新创业教育和现有人才培养体系的关系,迫切需要探索建立一种共生型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学校各学科、专业对保障专创融合的实践平台建设,还只局限于学科、专业实验室,未突破跨越学科界限[9]、产学界限、科教界限及校内外界限,迫切需要探索建立一种保障人才培养中助力“思创融合、专创融合、产教融合,产学研用协同”的全链条式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二  新发展理念下的专创融合教育

渤海大学作为一所省属地方应用型高校,始终坚持“特色鲜明的应用型综合性大学”的办学定位,在全面厘清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人格内涵的基础上,确定了创新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与目标,并一直致力于探索以专创融合引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学校结合“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规划,实施跨校、跨学科、跨专业、跨层次和跨年级的专创融合教育体系实施方案,追求“思创融合、专创融合、产教融合、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实绩,经过8年探索与实践,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新发展理念下的专创融合教育模式”,形成了四年一贯制的“三融合一协同五跨式”专创融合教育模式,打造了“3631”共生型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了“1+1+19+X”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解决了专创融合、思创融合虚化问题;解决了产教融合泛化问题;解决了专创融合协同育人弱化问题。形成了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系列成果,提升了校校、校企、校地、校所协同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获得了省内外高校同行及社会的持续关注与高度评价。

(一)  “3631”共生型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所谓“3631”即3个系统、6个体系、3个保障和1个产教融合构建的共生型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3个系统,即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系统、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管理系统、大学生创新创业学程单系统;6个体系,即课程体系、竞赛体系、社会实践体系、学生社团体系、服务体系和国际化体系;3个保障,即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经费保障;1个产教融合,即积极融合入 “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协调发展为基础的辽宁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  多元化的专创教育培养模式

一是推行“双创导师培训与课程教育”“专创教育”“经济、管理学科知识体系支持教育”和“专创教育与国际化”;二是建立起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以“学时”“学分(课程)”“学分累积转换”体系实现创新创业知识的贯通培养;三是形成了创新创业知识进通识课、进专业课、进实践课的课程群教学思想。有效保障“五跨式”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解决了校校、学科、专业、年级、层次交叉融合泛化问题。通过3个系统为全过程化学生参与专创活动的自我评价和发展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2  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方案

深化“三融合一协同五跨式”专创融合教育模式,完善“三全育人”和实践育人格局,形成新理念下的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案(详见图2)。通过6个体系提升“三融合一协同”实绩,淡化五跨的界限。

创新创业教育已建立以通识为基、能力为重、专创融合,思政教育贯穿整个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图3)。推进融合线上教学、项目训练教学的多种方式交叉融合的授课方式,倡导以问题为导向、项目为驱动的实践和理论教学融合的方法开展教学。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本科生培养方案设计注重学科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成为创新的源泉和各行业的栋梁精英。2014年以来,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基础之上,全面推进开设包含创新创业教育知识点的专创融合类课程、创新创业结合专业交叉的课程,开设课程门次数逐年递增,目前拥有面向全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核心课程4门、通识选修课程4门、包含创新创业教育知识点的专创融合类课程、创新创业结合专业交叉的课程200余门。批准建立19个院级专创融合基地,推动以专创融合基地为管理模式的创新实践班19个,开展创新实践能力培训及活动年均达300余次,覆盖全体学生。围绕人才培养,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紧密联动,通过竞赛、社会实践、学生社团,助推课堂与实践的无缝衔接,深化学生的专创能力。通过与国家留学基金委合作的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项目(ISEC)、与波兰华沙生命科学大学合作的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渤海大学布隆迪孔子学院搭建创新创业国际化教育接口,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国际交流。设立“创新创业知识产权支持中心”“创新创业法律实务支持中心”“创新创业项目支持中心”“创新创业宣传支持中心”,实现创新创业精准服务。获批辽宁省创新创业示范专业1个,“研”行合一专创融合基地“渤海大学辽西走廊博物馆”获批辽宁省高校“三全育人”开放基地,“思域众创”专创融合基地获评辽宁省三全育人示范案例,渤海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获评辽宁省高校“三全育人”示范院。

3  良好的制度保障,助力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形成

出台渤海大学大学生专创融合基地建设实施意见、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及大创项目奖励办法、大创项目管理办法、创新创业学分评定与管理办法及创新创业学程单等面向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保障制度性文件15个。为提高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学校先后出台了校际合作、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国际合作、教师岗位职责、师德师风、离岗在岗创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等9个文件。构建起了“教学模式、协同育人、深化双创教育”下的3个保障。

4  强化校企校地合作,助力辽宁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学校紧密围绕辽宁省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积极融入辽宁省经济建设大局,探索出1个产教融合发展机制。在强化校企合作办学方面,与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锦州笔架山食品有限公司、福建省平潭百川海运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渤海大学大数据产业学院、辽宁省生鲜食品产业学院,实施“订单定制式”创新人才培养,解决了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弱化问题;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以教育驱动服务锦州地方经济建设,联合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系列工作,提升了专创教育质量,就业率连续多年达99%以上。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校企地合作成果。与锦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联合获批科技部“打造特色载体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升级项目”。获批教育部首批现代产业学院渤海大学“大数据产业学院”、工信部首批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473项,与企业联合开展横向科研项目,项目经费达5 500万余元。

同时,学校制定了双师型教师队伍规划和培训方案,建成了一支具备有丰富理论知识、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年均校内外担任本科生创新创业竞赛、培训和项目的指导教师数约600人,其中18名导师为我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覆盖了全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和项目指导体系,为产教融合协调发展专创教育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二)  “三融合一协同五跨式”专创融合教育模式

紧密对接国家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社会对创新人才的新需求以及学校的办学定位,确立了普通高等学校转型发展的四年一贯制创新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与目标,优化了知识结构、重构了课程体系、强化了创新教育、加强了实践环节,将专创融合的教育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一是在全校性的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中,明确植入了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目标要求;二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明确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要求;三是构建了集制度、课程、奖赛和孵化等于一身的专创融合教育模式。以“四创+学科竞赛+社会实践”为驱动,以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为载体,强力推进“思创融合、专创融合、赛教融合、产学研用协同”即“三融合一协同”四年一贯制专创融合教育模式的有效实施。

(三)  一体化的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按照“资源集中、开放共享、层次融合”的原则,充分整合“校内外基础实践平台-校内外综合实践创新平台-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环渤海经济圈校校、校地、校企合作平台”四大实践平台资源,打造纵向覆盖本硕,横向覆盖各学科专业的“1+1+19+X”一体化的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即1个科技部众创空间,1个工信部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19个院级专创融合基地,X个省级及以上创新实践基地、实践教学中心、各类平台,目前X个各类平台已达263个。共生型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如图4所示。

三  应用推广

新发展理念下普通高校专创融合体系已完成的实施8年。该教学改革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统筹设计了四年一贯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五跨式”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解决了专创融合、思创融合虚化问题;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驱动,建立了校校、校企、校地及校所协同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提供了充足的教学资源、实践平台,解决了产教融合泛化问题;以机制创新为保障,形成了多部门齐抓共管的管理机制,营造了全员参与的专创融合教育校园文化氛围,解决了专创融合协同育人弱化问题。

(一)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新发展理念下普通高校专创融合体系受到同行关注及兄弟院校认可。受邀在第八届、第九届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峰论坛做经验交流报告。创新创业教育受到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工业大学、沈阳师范大学、辽东学院、大连大学、大连交通大学、大连工业大学、辽宁科技大学及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等二十余所高校关注,并给予肯定。近年来,共百余所高校、企业、政府等到渤海大学进行学习调研。2016年获评辽宁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2017年获评辽宁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孵化基地、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2018年获批辽宁省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辽宁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2021年获批首批工信部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及教育部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大数据产业学院”。2019年錦州市政府与渤海大学签定了《市校战略合作协议》,渤海大学制定了聚焦“校地融合、聚焦产业”《渤海大学全面服务锦州经济社会发展行动方案》,开启了一期、二期各63个项目,充分发挥了渤海大学深度服务地方发展上的科技创造力、校地人才引进和培养质的影响力。2019年至今获评国家级一流专业7个,辽宁省一流专业24个、国家级精品、一流课程、线上线下联盟精品课程6门、辽宁省级一流课程59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5门,推动跨校修读课程53门,获批省级、国家级校校合作教学改荐项目40项、创新创业类教学改革项目200余项,获批省级及以上优秀教材、规划教材25部。

(二)  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毕业生发展状况良好,用人单位满意度高,社会成就突出

渤海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在各类教学质量排行榜中持续提升,4个学科持续5年进入世界ESI前1%排行榜。

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表1为渤海大学2017—2021年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大创项目人数、获省级及以上竞赛奖项数据、获批省级及以上大创项目情况报表。表2为渤海大学2018—2022年推荐优秀应届本科生免试攻读研究生数据报表。表3为渤海大学2018—2021年就业质量数据报表。从表1—表3可见,以专业教育为主线的双创教育成效突显,学生参与各类双创活动人数逐年递升,获奖数量、质量也不断飙升。本科生获得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的学生中,全员拥有斐然的双创业绩,其中推免至211、985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或直博生占比达70%。

与此同时,除了2020年受疫情影响外,渤海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6%以上,且因专创能力的突出表现而获得月薪资6 500元/月及以上待遇的毕业生占比数也飞速提升。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院系,就业率更是高达99%以上。

四  结论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深入剖析普通高校创新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通过大量行业、企业调研,对接辽宁省“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协调发展以及社会、行业、企业对创新与应用型人才需求,科学确定了创新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实现了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创新、模式创新与机制创新。

(一)  理念创新

学校以培养“德能兼修”创新与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紧紧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引导教师关心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保障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形成了四年一贯制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理念。

(二)  模式创新

构建了“新发展理念下普通高校专创融合体系”,通过“三融合一协同五跨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3631”共生型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及“1+1+19+X”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大学生提供课程、竞赛、项目、社会实践、国际化、制度、激励及创新创业实践空间与平台等保障。通过提供4个创新创业类技术支持中心,助推融入辽宁省“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创新创业精准服务;通过提供创新创业管理数据,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自我评价和发展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解决了专创融合和思创融合虚化、产教融合泛化、专创融合协同育人弱化问题。

(三)  机制创新

为保障专创融合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学校在顶层设计上着力推进专创深度融合的机制建设。深化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及管理上的变革,注重教学目标导向、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多元和教学管理规范,制定了以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心理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的“五育并举”的系列文件11个;制定了以深化协同育人、畅通合作共享为导向的教育开放合作体系等系列文件6个;制定了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升质量、持续改进为保障的系列文件27个,从组织层面、制度层面、经费层面形成了三重保障系统下的人才培养机制。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

1904.html.

[2] 杨冬,孙士茹.内涵式发展视域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审视与路径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7):96-102.

[3]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迈向教育发展新征程[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20n/2020_zt25/zhuanjia/

202011/t20201127_502046.html.

[4] 陳强.产学研一体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6(11):83-84.

[5] 吴爱华,侯永峰,郝杰.完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J].中国高教研究,2017(12):44-48.

[6] 鲁武霞,沈琳.高职混合所有制“共享工厂”模式的架构与突破——“以学为体,产研为用”的生成性思维[J].大学教育科学,2020(6):1672-0717.

[7] 孙文琦,蒙长玉,王文剑.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20(7):75-81.

[8] 刘文杰.从“背离”到“融合”: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困境及其消解[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1(5):185-191.

[9] 徐立辉,王孙禺.跨学科合作的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工程教育的探索性多案例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0(5):107-117.

猜你喜欢

专创融合新发展理念普通高校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高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对策研究
浅析民办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基于“创新工作室”的高职电子类专业专创融合教育改革的研究
试论新发展理念下的创新型政府建设
当前形势下的新发展理念与全民健身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