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端”发力 以产业升级构筑发展新优势
2024-02-07全威帆
全威帆
在供给端推动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在应用端推动市场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催动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在推进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发展领域、发展质量变革,以产业升级构筑发展新优势。”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政策法规处处长陈小良介绍。
供给端、应用端“两端”发力
陈小良认为,当前成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从供给端、应用端“两端”发力。在供给端推动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技术、人才是流动的、趋利的,始终向环境优、成本低、市场好的地区集聚。”他表示,成都科创资源丰富、宜居宜业宜创,具有打造科创高地促进本地科技就近转化、布局科创飞地吸引外地科技本地转化,做大新质生产力“储备池”的优势。
在应用端推动市场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硬核科技、黑科技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需要足够的场景测试、市场验证,例如‘十城千辆’‘百城千屏’、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都是促进技术和产业发展的现实举措。”陈小良表示,成都人口多、腹地广,是新质生产力转化的“测试区”。
据介绍,围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成都把发展立足点转到高质量和高效益上来,在产业提质发展方面,加快建设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着力在三个方面求突破。
在突出创新发展方面,实施制造业创新驱动行动计划,培育创新主体、布局创新平台、优化创新机制,推动资源驱动、项目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生态驱动,促进新要素融合、新产业迭代,增强企业创新、集群创新和协同创新能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在突出转型发展方面,实施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行动计划,大力发展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培育“高精尖特”企业、产品,打响“成都智造”品牌。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業,提升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比重。坚持绿色低碳引领,促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协同,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健全新型能源体系。
在突出融合发展方面,促进产业融合,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服务型制造,做强先进制造业骨干;促进数实融合,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发展,特别是以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发展、现代化建设,壮大智能经济、平台经济;推进军民融合,以航空制造、人工智能等“两集群三赛道”,推动先进技术成果协同创新、加快转化。
创新“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场景
推进形成新质生产力,如何与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协同联动,把实验室的技术落到生产中去?陈小良认为,应畅通技术供给端与企业需求端链接,增强政产学研用协同。要更大力度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一批企业技术中心、新型研发平台,支持链主企业牵头组建制造业创新中心等。
在促进供需精准对接方面,探索订单研发创新模式,全面梳理重点产业(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清单,创新“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场景,开展场景未来实验室建设,突破新技术新产品初期市场应用瓶颈。鼓励发挥产业联盟、技术联盟作用,沿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推动校院地企协同攻关、合作共赢。对于加快培育新场景,陈小良表示,聚焦构建未来产业识别机制和培育体系,特别是坚持场景牵引赋能产业发展,要着力建设数字技术、生物技术等支撑的场景实验室、场景街区,打造一批低空经济试验区、车联网测试区、元宇宙集聚区、生物经济先导区等,促进企业、平台、项目集聚,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加速落地转化。
“每次产业变革、科技革命都是一次金融革命、能源革命、交通革命。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人才、新能源和新材料保障,产品只会停留在实验室。”陈小良介绍,在强化新型要素保障方面,除了加快建设概念验证、小试中试、检验检测等平台外,要始终坚定科技、金融、人才服务实体经济导向,加大科技供给、金融创新、人才培育,特别是数据、算力等保障,构建与产业协同的能源基建体系、产业体系等,为产业发展提供新能源支撑。陈小良说,能源体系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和基础支撑。加快推动传统能源向新能源转型,需要大力发展光伏、氢能、锂电等新能源,统筹布局能源基础设施、新型储能体系、智慧能源系统,为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提供丰实能源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