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潮起!东郊记忆

2024-02-07李奕陈婷婷

先锋 2024年1期
关键词:国潮业态成都

李奕 陈婷婷

如今东郊记忆的蝶变重生,正是向改革要活力、向创新要效益的结果

成都东,沙河畔,人潮涌动。一面3层楼高的红砖墙上,“成都”两个大字,吸引着天南海北的年轻人,为东郊记忆·成都国际时尚产业园(下称“东郊记忆”)打上顶流标签——“来成都,不去会后悔的地方”。

上世纪50年代,伴随成都现代工业起步,这片被老成都叫做“东郊”的区域,时代记忆火红。东郊记忆所在地成都国营红光电子管厂,造出了新中国第一支批量生产的黑白显像管,试制出中国首支有着“电子工业原子弹”之称的彩色显像管。本世纪初,随着成都东郊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搬迁,红光厂旧址作为工业遗址“东郊记忆”被完整保留。

在新时代喷薄的浪潮中,留下的“东郊记忆”厚积薄发,紧紧抓住城市工业文脉,2023年站上成都时尚“新C位”,以改革之笔刻画出属于新一代成都人的城市记忆,探索城市更新中人文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全新定义“东郊”这张城市名片——时尚产业新高地、城市形象新窗口、文化旅游新地标。

人潮·青春·国潮

一个平常的工作日。上午10点刚过,30多个年轻人排着队,聚在“成都墙”下做着“打卡”前的准备。说四川话的小情侣拿着手机比划,“等下我要从这个角度拍。”从2000多公里外飞来的吉林游客张俭夫妇约着广东的朋友一道,“几个月前就说好了来成都玩,抖音上说的在这儿打卡,老出片了。”从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来成都访友的西安人张翼,听了张俭的一番话笑了,“东郊记忆嫽扎咧(好极了)。”

东郊记忆“燃”了!“成都墙”下,工作日排队打卡,节假日更是“一位难求”……2023年,在小红书平台累计笔记数超20万篇、全网超70亿次的媒体曝光量“种草”下,东郊记忆完成了向成都文旅新地标的晋升。2024年元旦假日期间,东郊记忆共接待游客超16万人。正如一走进东郊记忆西大门,穿过人群抬头就能望见的6个大字“来东郊很当燃”,成为东郊记忆2023年吸引日均2.5万人次造访,创下年客流量近千万新纪录最生动的注脚。

在老“红光人”邹华卿记忆里,“红光厂里这么多年轻人,还是我年轻的时候了。”邹华卿的儿子,世界500强企业员工、45岁的王锐,乘着调休日带母亲“回来看看”,“除了致青春的city walk(城市漫步),我还定了蜀宴赋,感受一下古风雅韵。”

从“成都墙”出发,斜穿园区,走进位于东郊记忆南门的蜀宴赋,可以一窥东郊记忆人潮涌动的秘密。上世纪50年代的厂房里,仿古式悬山顶屋檐、古典雕花木质装饰、身着唐制汉服的侍者……用表演与饮食文化糅合汉唐宋三朝古典蜀韵的蜀宴赋时尚餐秀,集齐了3个“全国唯一”——全国唯一挑高超14米的汉风蜀宴文化图景,全国唯一工业风全景沉浸式汉文化主题盛宴,全国唯一集乐宴舞秀、光影餐秀、汉服走秀为一体的互动空间。受成都传媒集團加持的蜀宴赋,一举成为东郊记忆推动城市更新、活化工业遗产,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培育国潮原创力的代表作。

市场的反应更为精准。蜀宴赋2023年7月开业,后半个月的位置就被一抢而空;抖音上关于蜀宴赋的话题播放量已超1500万。在四川汉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兼蜀宴赋品牌主理人杨孜看来,蜀宴赋之所以吸引年轻人,表面上看是呈现了一场集乐舞演艺、光影艺术和餐饮美食为一体的文化盛宴,而其内核是在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蜀宴赋的火爆,也从一个侧面诠释了东郊记忆“造物”氛围的进化——用潮牌服饰、复古服装、跨界餐饮等刻有鲜明潮流标签的造物新消费场景,联合重构东郊记忆的创意生态,让这座昔日轰鸣的时代工厂,以“造我时尚”的激情,开启属于未来的“创我”生活。

如今的东郊记忆,苏式红砖厂房、烟囱管廊水塔,潮牌快闪店、艺术咖啡馆,厚重工业风与前卫潮流元素交相辉映。“修旧如旧,旧房新用”,基于工业遗存空间载体,2021年9月,东郊记忆正式开启了园区提档升级,风貌、业态和运营管理全面更新。

“我们从优化布局、活化业态及重塑品牌三方面着力,当前园区已呈现出音乐演艺驱动、数字赋能产业、跨界发展、青年聚集的特征。”东郊记忆运营方成都东方正火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总裁罗邴文说,东郊记忆以主题组团方式分批次打造,通过差异化功能分区、整体有机融合,将园区划分为展演艺术区、新文创艺术区、赛博朋克区、成都舞台、东山Re°est、7号创意集盒和北街美食街七大区域,多元而饱满,合理不杂乱,饱满度、边界线、氛围感兼具。

“东郊记忆以新国潮、原创力、青年+的发展思路活化了业态。”罗邴文兴奋地说,新国潮是2023年东郊记忆最明显的突破板块,通过国潮文艺、空间、商业的共同作用,东郊记忆被鲜明塑造为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潮流目的地。在“国潮原创”驱动下,2023年,东郊记忆运营方通过招调近200家品牌商户,在建筑面积约21万平方米的园区里,引进了9家全国首店、14家西南首店、30余家成都首店,形成了全业态、全年龄、全客群的全覆盖,构建了丰富的特色场景、互动体验的全新消费生态。

改革·创新·浪潮

从“成都墙”到“东郊艺术节”“新春汉服文化周”等一系列国潮IP火爆出圈,从蜀宴赋到东山Re°est、7号创意集盒持续拓展国潮空间,从“科幻世界·无限”到“三体沉浸式艺术展”不断滋养国潮艺展,年轻人社交、休闲、娱乐多元精神需求在东郊记忆得以满足,又以源源不断的人潮为东郊记忆注入新活力。

如今的东郊记忆,人潮涌动、国潮火爆、频频出圈。而就在几年前,东郊记忆也曾“不旺不火”。“变”从何来?源于国有资产运营机制改革,东郊记忆应时而动,以改革浪潮带来当下巨变。

东郊记忆蝶变的背后推手,成都传媒集团董事长,成都传媒产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母涛并不讳言,东郊记忆前些年面临办公业态多、高端业态少、园区消费应用场景落后、人气不够聚集等诸多问题。“之前,以房东思维运营,以租金收入维持运转,没有达到市委、市政府交给传媒集团,要求按照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初衷。”母涛分析,“经营机制缺活力、管理团队缺专业”正是此前东郊记忆诸多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破局,以问题导向为改革提供强力支点。

“园区运营是招商运营,是商管团队,而不是物管团队。”母涛说,成都传媒集团从2019年开始谋划改革,打出一套“组合拳”:成立文投公司和东郊记忆深化改革小组,评估东郊记忆资产为经营机制转换提供依据,广泛调研目标合作企业,反复研究经营机制转换路径及公开挂牌的方案。

经过反复研判,“重新对东郊记忆的产业进行定位,从办公业态升级为消费场景,瞄准以年轻人作为消费主力的消费场景,定位为国际时尚产业园。”母涛说,在“一个定位”基础上,还明确了“四个提升”即业态品质、品牌形象、经营效益、管理水平大幅提升,细化了5大类12个子项40多个指标的指标体系,“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效统一,尤其强调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全面考量运营方。

2020年10月,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打造“三城三都”、推进世界文化名城建设的决策部署,按照“内外兼修”的原则,作为成都传媒集团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东郊记忆园区运营机制转换改革工作启动实施。2021年7月,成都传媒集团党委多方调研、缜密决策,旗下成都传媒文化投资有限公司通过西南联交所,以“整体出租+公开挂牌+进场交易+综合评审”方式,引入成都东方正火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整体运营东郊记忆园区。

理念一变,气象万千。

从2021年9月引进专业运营团队,2022年开始改造提升,到2023年逐步呈现“正当燃”的东郊记忆。改革,激活一池春水:引进龙头企业、落地高端项目、激活社会资本,从风貌、业态到运营管理有序更新迭代,业态品质、品牌形象、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如今,华丽转身的东郊记忆,展示着成都构建时尚产业的品味与活力,书写着成都年轻形象的“当代记忆”,令八方游客流连忘返。

数据显示,东郊记忆2023年全年举办各类国际性、品牌性文化交流及展览演艺活动超1600场次,引进头部企业、行業顶尖企业近10家,吸引30多家潮牌主理人入驻园区,园区入驻企业(商户)近300家。世界顶级数字艺术展——ARTE全沉浸式美术馆中国内地首馆、全国首家汉服主题艺术空间——蜀宴赋、头部潮牌概念总店——1807CORP、时髦辣妹潮牌西南首店——Brandy Melville(BM)……涵盖餐饮、服装、演艺甚至酒店等多行业,打造出融合文商旅的全新业态。

“如果说之前的东郊记忆是文化创意园区的1.0版,那么现在的东郊记忆就是2.0版。”母涛说,如今东郊记忆的蝶变重生,正是向改革要活力、向创新要效益的结果。“经过大数据画像分析,现在来东郊记忆的年轻人占51%以上,外地游客占57%以上。东郊记忆已经不仅是成都的东郊记忆,也是全国的东郊记忆,还将成为世界的东郊记忆。”

以改革推动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东郊记忆,文商旅融合发展新态势凸显,深度挖掘城市文化内涵,人文与经济良性互动,以人文赋能高质量发展,以文化创意激发消费活力,引领文化创意园区新潮流奔涌向前,源源不断为城市经济发展拓展新视野、注入新内涵。 (李可欣对本文亦有贡献)

猜你喜欢

国潮业态成都
为新业态撑起“社保伞”势在必行
让国潮成为时代的主流
MADE IN CHINA
MADE IN CHINA
“国潮”崛起,东方IP趁势乘风破浪
这15种新业态、9 个新职业“拍了拍你聪明的小脑瓜”
穿过成都去看你
数看成都
成都
播客Podcast业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