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新知热点全解析
2024-02-07全威帆
全威帆
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依靠创新驱动是其中关键。
新质生产力“新”在哪里?如何做好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产业选择?作为新质生产力代表的低空经济发展要注意哪些问题?新质生产力如何激发传统产业新活力?围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相关话题,本刊专访国研经济研究院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李扬帆。
如何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国家层面有着怎样的部署以及政策举措?
李扬帆: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要求,“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大论断,以“质的变化”高度凝练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动力更新、模式创新的全方位深层次变革趋势,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又一重要贡献,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支撑和关键的战略指引,也对下一步经济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在解读会议精神时指出,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要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用好新型生产工具、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具体政策举措包括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加快完善新型举国体制,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持续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改善营商环境等方面。
工业和信息化部积极对标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部署了多方面工作,其中在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方面,将出台“未来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瞄准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元宇宙、6G、量子信息、生物制造等领域,加快技术、材料研发应用,统筹推进标准研制;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升级和集群化发展等方面,坚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培育“北斗+”新模式新业态,支持国家高新区率先打造新质生产力。
如何做好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产业选择?近年来越来越热的低空经济发展态势如何?
李扬帆:在一定的要素投入和市场规模下,不断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是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关键特征,也是衡量新质生产力的主要标准。从产业门类和产业形态的选择看,培育新质生产力通常可从几方面着手:
第一,坚持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建立能源可再生、资源集约循环利用、生态环境友好的现代产业体系。以突破资源瓶颈、实现“双碳”目标为引领,持续巩固和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打造“绿色规模经济”,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及高效智慧储能系统、绿色氢能产业链,前瞻布局生物制造、生物能源以及生物基新材料产业链。
第二,开拓新赛道、创造新需求,特别是占据全球科技与产业制高点,在有效供给较为稀缺的细分领域确立先发优势。目前全球围绕下一代信息技术展开新一轮科技竞赛,一系列新兴产业推动人类迈向“数字文明”。其中,人工智能在各行业应用场景不断丰富,未来还将与脑机接口等生物信息技术融合发展;量子信息技术不断进步,有望加快产业转化。
第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适应我国人口与劳动力结构变化,推動就业形态升级。围绕人的全面发展、人口高质量发展、美好生活等目标,优化劳动环境、提高劳动层次。特别是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自动驾驶,提高远程操控、居家办公比例,将大量劳动力从环境艰苦、工作简单重复的生产运输一线解放出来。
第四,促进低效利用、未利用的经济资源释放潜能,转化为新的发展平台、市场载体。特别是着眼于空间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发展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既能牵引先进技术研发,又能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和配套服务的发展,有效释放内需增量。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我国迎来了低空经济的“全面提速”,许多省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提出发展低空经济或通用航空,一些地区还专门制定出台了支持低空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在无人机等细分领域的领军企业已经具备较强的全球竞争力,推出了具有全球首创意义的新产品。2023年5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公布《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今年1月起正式施行。《条例》明确了无人驾驶航空器的技术标准、分类监管机制,为低空飞行器载客载货运输的商业化创造了重要条件。在逐步完善的监管体系保障下,“飞行汽车”已成为产业投资的热点领域,并有望与智能网联汽车一道打造为我国智能经济的标志产业。
发展低空经济等具有鲜明“新质生产力”特点的新兴产业,要注意几个方面:一是坚持发展“硬科技”,在新概念、新场景、新应用的背后扎实做好技术体系的支撑,避免过度“炒作”,让长期从事基础研发的创新型企业、人才能够早日脱颖而出。二是打破学科之间、行业门类之间的传统界限,推动跨领域高水平协同创新;破除地区之间存在的隐性壁垒,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进程中构建服务于新经济的“新型市场”。三是监管机制创新要与产业创新同步,甚至要领先一步,解决新业务、新模式没有合法运营依据和监管模式的问题,让勇于开拓创新的企业吃“定心丸”,同时避免无序竞争。
如何认识传统产业与新质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李扬帆:传统产业在新技术、新需求的赋能下,通过业态变革、内核再造、要素重组、跨界创新,同样能够从中孕育新质生产力。例如,纺织、轻工等行业过去主要是满足大众化、同质化的需求,目前通过全方位的数字化改造,并且充分开发文化内涵的附加值,呈现出勃勃生机。例如,通过网络平台销售高度个性化、定制化的服装,开发“小众市场”、邀请用户参与共创,使服装行业过去“设计生产销售”单方向的产业链条转化为交互式、沉浸式、体验式消费的数字平台经济,成为具有鲜明服务业特点的新经济。一些文化用品、玩具厂商与旅游景区、城市文化品牌相结合,打造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色彩符号、突出本地特色、贴近年轻人消费喜好的“文创连锁店”,并结合时尚潮流,不断迭代产品谱系,从而转变为高附加值产业。
在重工业领域,同样出现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特征,主要体现为产品功能、生产过程形态、产业链组织方式的升级。例如,新能源和储能产业的需求正在重塑金属材料加工行业格局,一些过去用途有限的金属成为热门材料的候选。在材料加工成型过程中,更多采用增材制造(3D打印)的方式,能够简化加工步骤、拓展可行性边界,从而缩短研发测试环节的周期,推出高附加值的定制产品。一些化工企业实现了高水平的自动化生产,乃至进入“黑灯工厂”的阶段,一方面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另一方面节约人力成本、改善员工工作环境。部分煤化工产业链与生物能源、生物基材料产业链耦合,从而具备了绿色低碳属性。
国内先发城市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有哪些新思路新举措?
李扬帆:从近几年在国内一些先发城市调研的情况看,进入新发展阶段以来,我国已出现了产业加快升级、企业发展理念加快变革的趋势,不少新生事物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高度吻合。
推出智能经济“城市名片”。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均形成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同时以“无人出租车”等方式推动自动驾驶车辆在城市局部区域上路运行测试,展开一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培育、自动驾驶汽车应用的“城际竞赛”,共同推动自动驾驶商业模式闭环、探索完善行业监管模式。
着眼中长期发展,持久布局未来产业,推动颠覆式创新,力争占据产业制高点。在广州、大连等地,氢能装备产业链初步成型,甲醇经济、氨經济等氢能相关能源化工技术产业也在加快发展;北京、合肥等地大力推进量子信息技术产业化;上海等地出现了采用人工智能进行生物医药研发的企业,已取得初步成果并力争跑在全球前沿。
以高科技支撑高品质消费。在苏州、深圳等制造业发达地区,涌现了核心技术研发能力较强、产品性能位居全球前列的新型智能家电品牌,并迅猛开拓国内外市场。在我国走俏海外的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等“新三样”产品以外,有望出现又一个全球领先的产品系列,即“智慧生活设备”,包括智慧家居家电以及具有医疗保健功能的智能可穿戴设备等。
重视新型生产工具与新型职业技能人员更好结合。如深圳等地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培育,推进高水平产教融合。发挥龙头企业在行业内和全国各地的影响力,跨地区实施校企合作,为各地职业院校带来产业一线的新型实用技能、标准化的培训体系,将青年高技能人才精准输送到企业岗位。通过职业院校升格为职业本科、新建本科及以上教育层次的“应用型技术大学”、建设高技能人才园区等举措,培育创新型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