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网络社会学》选修课教学改革设计
2024-02-07王淇沈诗懿
王淇 沈诗懿
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吹响了新文科建设的号角。从提升综合国力、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时代新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文科教育融合发展五个方面提出了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浙江万里学院作为应用型高校,《网络社会学》课程的开设,旨在结合专业知识的案例教学,让学生切身体会现实社会与网络虚拟社会紧密相连,提升自身真知,丰富个人素养。
一、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
本次课程改革受到大部分同学认可,经问卷结果:认为“很满意”与“满意”的同学占比94.28%;57.14%和41.43%的同学分别认为在思维层面与知识储备层面对自己有帮助。具体取得以下成果:
(一)与所学知识建立联系,实现学科融合
网络社会学课程以社会学为桥梁,与新闻学、传播学等学科知识建立联系,用汉语言文学知识举例子,便于不同专业学生理解网络社会学理论知识。在介绍网络社会学核心议题中引入“公共议程设置”等新闻学同学熟悉的概念,降低理解成本,在涉及符号学等较为抽象内容时,利用诗歌中“意象”这一概念进行解释。
(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建立课程层次体系
建立“个人-群体-社会”的课程层次体系,同时采用时效性较强,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案例,方便学生理解课程内容,学习进程由浅及深。以身份认同理论为切入点,逐步分析身份认同在不同层次中的体现,在社会层次中加入思政教育,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建立三级教学层次,使课程拥有了相对完善的教学体系。
(三)采用BOPPPS教学模式,为课程教学赋能
采用BOPPPS教学模式,师生互动机会增多,方式多样。不同课程阶段的设置,课堂有了更多互动机会,同学们对问题的思考更加深入。下课后通过线上平台,进一步促进师生交流。
(四)建立师生双轨考评制度,保证成绩客观公正
为保证成绩客观公正,该课程采用师生双轨考评制度。经过调查了解学生诉求后,本课程公开课程考评全过程,积极听取学生意见,回答学生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敲定最终考核机制,且不再修改。学生也能够积极参与到考评过程中,考评过程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让成绩更加客观公正。
二、网络社会学选修课课程改革原因
(一)从内部教学层面看
1.教学内部的相互关系不够明确。一个完整的教学课堂是由学生、教师和教学内容构成的,想要有效提高教学质量,需要较好地处理三者的关系。目前高校整体上仍然采取教师占主导的形式,未给予学生足够的灵活性,教学过程中缺乏学生思考的过程。
2.教学考试制度不完善。目前大学理论课程的考核方式一般主要以考试或课程论文为主,平时成绩为辅。这种注重结果而轻过程的考察方法,使得许多学生松散于平日学习,只需期末前临时抱佛脚就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
3.教学内容缺乏趣味性、互动性和实践性。网络社会学课程意在使学生了解网络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凸显的重要问题,如网络社会的新形态、网络对人们社会关系的改变等,但书本内容相对滞后,缺乏代表性。高校教学脱离社会实践,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健全的人格。
4.大学课堂参与者特征的多样性。学生学习目的各不相同,出于不同目的,对待课程态度具有差异性。并且学生自觉性、自律程度的不同,在课堂内做到因材施教难度较大。
(二)从外部其他因素看
1.网络的快速发展导致教学难度大。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较2021年12月增长3549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5.6%,网民规模的不断扩大、网络社会的变迁以及信息迅速更迭,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课程教学的难度。
2.教学设备缺乏丰富性。新时代下学生不满足传统固有的知识学习渠道,因此在课堂中需要对课程资源多方位进行开发,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由于学校资金、设备技术等各方面资源有限,缺乏实践运用的机会,难以将书本知识为实际所用。
3.教学时间的限制,网络社会学课程本身是一门学院选修课程,课时有限。一个学期仅有十六周教学周,教师难以在短时间内教学完所有知识。
三、网络社会学选修课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高校所开设的网络社会学选修课在教学实践中仍有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松散的知识点与严密的课程教学逻辑间的矛盾;灵活的课程内容与学生单向接受学习习惯间的矛盾;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设置与学生实际学习需求的矛盾。
(一)松散滞后的教材内容与日新月异的网络社会之间的矛盾
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书本内容不足以满足教学要求。在网络中新鲜事物与热点接连不断,网络社会的变化极快,而與之相对的是较为滞后的书本内容和松散的理论知识。
1.《网络社会学(第三版)》出版于2017年,其使用的案例既滞后于当今时代发展,也不能满足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需求。根据课程前期调查,在“您希望老师课程教学的内容更多来自哪里,可以满足您对本课程内容的需求”问题中,60.61%的学生希望课程内容中能增加更多的“新鲜的时事案例”。由此可见,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书本案例不足以满足其对课程内容的需求,不利于学生结合事件真正领悟网络社会学的相关概念。
2.网络社会学教学内容主线逻辑有待完善。网络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分支,却没有独立的理论范式和研究方法,尚未构建系统完整的网络社会学知识理论体系,使得其在教学过程中反映出知识点零散化、松散化的问题。
不断发展变化是网络社会的特点,这也要求网络社会学教学应与时俱进。课本滞后的内容和松散的知识点影响了网络社会学形成较为严密的教学逻辑,使得课堂教学表现不理想。
(二)学生单向接受的学习习惯与课程互动模式之间的矛盾
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教学即传递”的教学活动定位在人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这意味着人们普遍将人类认识成果设定为可传递物,将教师设定为传递者,而学生则是接受者,如此演化出的单向教学关系极大片面化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也弱化了教学应有的作用与意义。
1.教师主导的课堂影响师生互动关系的发展。在课程前期调查,“如果老师不会随机抽取同学回答问题,您会不会主动回答问题”的问题中,46.97%的同学选择“不会主动回答”,34.85%的同学选择“加平时分就会主动回答”,仅18.18%的同学选择“会主动回答”,近一半同学不愿主动回答问题,如果提出的问题没有加分,仅不到五分之一的同学愿主动回答问题,缺少互动的课堂不利于老师对知识点进一步展开,也不利于学生学习知识。
2.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缺乏主动性与创新性。在自学过程中,教师多次鼓励同学主动收集案例,并结合课堂所学加以分析,在调查中也有80.3%的同学愿意主动收集案例,但其自学过程浅尝辄止,大多数同学仅限于重复社交媒体中的一些观点,缺乏自己的思考。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课堂提问环节,在线上互动中,同学的回答也往往源于社交媒体与搜索引擎所给出的内容。
大部分学生仍然习惯单向接受老师教学,不善于主动思考,造成同学与老师互动效果不佳,课堂互动环节冷场,束缚师生教学关系进一步发展。
(三)教师成绩考评方式与学生完成考评方式方法之间的矛盾
以往由于缺乏交流与沟通,教师制定成绩考评方式往往与学生理解的考评方式存在着一定信息差,最终影响考评结果。
以期末考评方法调查为例: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期末考评过程不合理处的调查中,有43.94%的同学认为“评定方案死板,选择不同完成方式却使用统一方案,不能客观进行评定”,30.3%的同学认为“评定过程不透明,不明白如何进行评定”,还有25.76%的同学认为“没有固定、具体和严格的方案,经常进行改动”。在作业形式上,小组作业相对于个人作业选择较少,在调查中想要“小组共同完成”作业的同学仅占31.82%,希望“个人独立完成”的同学占比达68.18%。
学生希望得到公开透明、清晰明了、具体稳定的考评方案和能够自由选择的完成形式。而这些内容往往由教师在课前决定,当老师要求与学生诉求产生冲突时,往往会伴随着一方的让步或是对考评方案多次改动,给课程考评带来不利影响。
四、从新文科视角对现有问题的《网络社会学》课程教学改进建议
新文科理念的提出,打破了既往的学科壁垒,为学生提供全面的跨学科知识学习。反映出新时代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因此《网络社会学》有必要结合学科特点和新文科理念,根据课程特殊要求和师生需求进行具体的选修课教学改革。以下是教学改进建议:
一要结合时事建立教学大纲,制定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
为应对课本内容落后,缺乏既有体系的问题,本课程在开课前提前建立教学大纲,将课本內容同专业知识建立联系,并且随着课程发展不断更新课程教学案例。
本次课程采用以下方法:1.教师在开课前结合课本与热门事件制定教学大纲,构建“个人—群体—社会”层层递进的教学纲领,由浅入深,降低学习难度;2.将书中理论同新闻传播类专业较为熟悉的新闻学、传播学等理论建立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理论互通,降低学习成本;3.引入课外教学资源,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加入学科前沿理论和时事热点,在授课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降低课程难度。
二要采用先进教学模式,促进师生良性互动
为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本课程采用BOPPPS教学模式。BOPPPS模式共包含了六个阶段,依序为:热身暖场(Bridge-in)、学习目标/结果(Objective/Outcome)、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后测、总结。
具体实施办法以身份认同章节为例:(1)热身暖场,以斜杠青年、二次元、打工人等身份认同现象为例,介绍身份认同相关现象。(2)学习目标,本章节分为知识目标与课程思政目标。知识目标即掌握身份认同定义,并能够用其分析生活中相应现象;课程思政目标即学生学习如何构建正确身份认同及身份认同的重要性。(3)前测通过课堂举手和雨课堂回答问题,也可在微信群、钉钉群进行讨论,让学生举例并谈谈对身份认同的初步认识。通过前测使学生初步理解身份认同概念。(4)参与式学习,“将为什么现如今身份认同越来越成问题?”与“如何建构正确身份认同?”作为师生讨论话题,引发头脑风暴;(5)后测,将“如何理解身份认同现象”设为课后讨论题,鼓励学生课下寻找相关资料文献进行讨论,巩固所学知识。(6)总结,教师对课程理论进行整理,回答课程中所提出的问题,强调建立正确身份认同的重要性。
通过新媒体平台加强教师与学生联系。教师可通过雨课堂提问并收集全班同学答案,也可随机提问增加课堂趣味性与活跃度。为减少师生之间的错位传播,在微信群与钉钉群中,师生可以在线上交流,分享最新案例并对其展开讨论。
三要重视学生诉求,制定符合课程要求与学生需求的考评模式
为解决师生互不了解这一问题,本课程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需求,并制定相应考评方案。
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需求。本课程共发放三次问卷,在不同时间针对不同问题进行了解。(1)开课前问卷就学生基本信息、学习习惯、以往理论课程存在问题等进行调查,以便教师制定相应教学办法;(2)课程进行中问卷收集课程中仍然存在的问题,为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进一步调整收集建议;(3)课程结束问卷调查学生对课程改革满意程度、对个人思维与知识层面有无提升并收集学生意见。
针对学生反映问题重新制定考评方式,考评分为过程性考评、平时作业考评与期末作业考评,所有评价过程均向学生公开。平时作业考评与期末作业考评为满足学生不同需求制定三种考核方式,有个人完成与小组完成两种形式:(1)课程论文(个人作业),学生依据课程所学,选择课程相关题目进行深入分析;(2)视频形式(小组作业),结合相关理论知识,聚焦时事热点,独立编写视频脚本,通过视频反映学生对课程与选题的理解;(3)调查问卷(小组作业),关注当下热门话题,通过问卷进行社会调查,并结合课堂所学进行分析。最后,为保证期末成绩公平性,期末作业考评成绩由学生打分和教师打分两部分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