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赋能戏曲课程思政建设

2024-02-07王有景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中国戏曲戏曲育人

中国戏曲文化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和美育价值,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源泉。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立足戏曲课程思政建设实际,让学生了解中国戏曲文化,品鉴中国戏曲作品,从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文化自信心。中国戏曲作为独立的戏剧文化系统,涌现出许多优秀的艺术家和经典戏剧作品。因此从戏曲课程教育实践中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从戏曲文化鉴赏中体悟崇高的精神力量,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盈内涵与人文情怀。

一、中国戏曲课程蕴含丰富的文化育人资源

戏曲课程以戏曲文化为载体,让学生了解、学习中华文化瑰宝。戏曲文化源远流长,在戏曲作品中,戏曲故事、人物的言行等蕴含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念,更有助于学生树立崇高的人格追求,坚定文化自信,塑造优秀道德品质。

(一)戏曲艺术源自生活,具有教化功能

在戏曲艺术中,说、唱、念、打等艺术形式都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戏曲创作体现了创作者的想法,其作品是对现实的映像,通过艺术手段来刻画戏曲人物,利用特有的戏曲方式来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戏曲艺术本身依托语言表达、戏服及舞台道具等手段来表达创作者的艺术理念。可以说戏曲艺术作品中的意识形态是其灵魂,支配并决定着戏曲作品的文化影响力和传播价值。立足新时代,辩证地审视戏曲文化,从中挖掘独特的艺术审美特色,让大学生从戏曲作品中获得审美鉴赏能力。

(二)中国戏曲独一无二,具有旺盛的文化传播力

在戏剧艺术范畴,中国戏曲、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三大古老戏剧文化。其中中国戏曲历史更久远。据史料记载,尧舜时期已存在戏曲的雏形,春秋时期,戏曲表演人员成为专门职业,及至唐代,戏曲更成为上流社会的主要文艺鉴赏形式。回顾中国戏曲文化发展史,宋代的杂剧、元代的曲,代表着中国戏曲文化的主要内容,也让中国古老戏剧文化得以发扬光大。据统计,现存的中国戏曲文化种类多达270种,京剧、评剧、豫剧、越剧、秦腔、昆曲、黄梅戏、晋剧最具代表性。从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层面看,融合了舞台、服饰、语言、音乐、绘画、舞蹈等诸多艺术形式,如京剧中的脸谱、唱腔等,更具鲜明特征。在戏曲作品方面,汤显祖的《牡丹亭》极具艺术鉴赏价值。这些丰富多彩的中国戏曲文化为推进高校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美育素养展现出独特的文化价值。

(三)中国戏曲蕴含丰富的思想意趣,具有思政教育价值

中国戏曲文化中的每一部戏曲作品都与其特定的历史时代相关。戏曲文化艺术折射着人们的意愿和向往,更是对人生的深刻观照。从中国戏曲文化中挖掘有价值的人文和精神力量,将之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从戏曲文化中领略丰富的情感,从人物故事中感受深刻的家国情怀,从跌宕起伏的情节中感知精湛的表演艺术。比如组织学生欣赏豫剧《程婴救孤》,让学生从中体认感恩图报的优秀品德;欣赏京剧《锁麒麟》,感知匡扶正义、扶弱救贫、舍生取义的大德大行。同样,欣赏越剧《梁祝》和昆曲《牡丹亭》,让大学生从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中树立健康的爱情观。从欣赏京剧《三娘教子》《四郎探母》中,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从豫剧《穆桂英挂帅》《苏武牧羊》等戏曲文化中,彰显爱国精神,升华大学生的民族气节。戏曲文化及其作品题材多样,更能引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更具有寓教于乐的思政价值。

二、戏曲课程思政育人的现实意义

中国戏曲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依托戏曲课程,让大学生了解、认识、喜爱戏曲文化,并将思政元素融入戏曲课堂,坚定学生文化自信,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发挥戏曲文化在“立德树人”实践中的积极作用。

(一)课程思政融入戏曲教育,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心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成为趋向。受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一些大学生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人。冯其庸在《珍惜和发展京剧艺术——迎徽班进京二百年》中强调“中国的戏曲如果灭亡了,中国传统文化也就灭亡了一半或三分之一;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传统文化,这个民族也就失去了它的独立存在的精神基础。”立足中国戏曲文化课程学习,让大学生深刻体认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特别是欣賞中国优秀戏曲作品,了解中国戏曲“德艺双馨”艺术家的故事,中国戏曲文化在世界艺术舞台上所彰显的民族精神与审美追求,从中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因此,戏曲课程思政育人,助力大学生文化自信。

(二)课程思政融入戏曲教育,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感

互联网所带来的文化多元化、文化混杂性,对大学生的文化认知带来冲击。文化认同感是人对特定社会文化关系的一种关系定位或自我确认,涵盖伦理价值观、语言、艺术、信仰、审美等诸多内容。文化认同感是增进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也是打造民族凝聚力的坚实文化基础。千百年来,中国戏曲文化传承至今,戏曲作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如忠孝节义、礼义廉耻等价值观念。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其深厚的戏曲文化底蕴,精湛的京剧表演艺术才华,坚定的爱国信念,推动了中国戏曲文化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京剧,热爱中国京剧。为此,戏曲教育课程思政在塑造大学生人格、品行及艺术审美力等方面要发挥其以“戏”育人的功能,传播中国戏曲文化精神,增进学生文化认同感。

(三)课程思政融入戏曲教育,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国戏曲文化及戏曲艺术欣赏活动将思政、美育、文化、艺术、人生等融入课堂,特别是通过挖掘戏曲文化中优秀的思政元素,实现“戏曲+思政”同向同行。如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品格高尚、以德立名。中国戏曲演员的表演艺术及才华都是在不断的历练中养成。正如“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欣赏戏曲文化,演员们相互配合,团结一致,彰显协作精神。在每个戏曲演员的心中,“戏比天大”的职业敬畏感,都是丰富的课程思政资源。在当前国际竞争大格局下,文化软实力成为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条件。1954年,周恩来总理带着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参加日内瓦会议,让世界各国代表见证了中国的浪漫爱情故事,被赞誉为“《梁祝》外交”。2006年,《牡丹亭》在美国巡演,2015年京剧程派代表张火丁赴美演出《白蛇传》《锁麟囊》反响空前。中国戏曲代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大学生了解戏曲知识,感知中国戏曲的时代意义。

三、中国戏曲课程思政育人实践路径

戏曲扎根生活,承载着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戏曲蕴含深厚的爱国精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师要拓宽戏曲课程思政育人途径。

(一)挖掘戏曲文化审美元素,提升学生审美情趣

在戏曲课程实施中,教师要聚焦令人耳目一新的审美元素。如美的唱腔,或轻柔,或豪放;美的舞台表演,动作张弛有度,既有舞韵,又含武术特色;美的唱词,充满真情实感,朗朗上口。带领学生学习、鉴赏、参与体验戏曲表演艺术,让学生从戏曲文化中感知健康的审美情感。戏曲课程不能单一地看戏,更不能空讲理论,要注重学生的亲历与体验。学唱词,学画脸谱,学打马扬鞭,从唱念做打中感受戏曲的美感。比如引入“戏曲身训”表演活动,结合经典戏曲片段,教学生跟着戏曲学表演,在表演中体会戏曲知识,掌握戏曲表演技能,体悟戏曲文化内涵。戏曲教育与思政的融合,让学生慢慢喜爱戏曲,认同中华优秀戏曲文化。比如在鉴赏京剧《拾玉镯》孙玉娇在表演刺绣技艺时,手里没有针和线,但却能让观众从其生动、鲜活、逼真的表演中感受到针和线的牵拉,别具美感。再如在川剧《秋江》舞台表演中,原本空空的舞台,在演员的翻腾与表演中,让观众从中看到波涛汹涌的江面,看到江上行舟的不易,这种通过戏曲艺术家的生动表演所达到的“无景胜有景”的美学手法,让学生体会到戏曲文化的美学精神。教师通过解析戏曲剧情,指导学生去体会不同角色的喜怒哀乐,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升学生戏曲艺术审美情趣。

(二)挖掘戏曲文化内涵,塑造学生良好品格

在戏曲课程与思政融合中,教师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深入挖掘戏曲文化所蕴含的丰富思政资源,让学生从中获得文化熏陶,增强民族自信和责任感。比如欣赏《红灯记》,让大学生认识李铁梅,了解其机智、勇敢的革命精神;欣赏《智取威虎山》,让大学生了解杨子荣,从戏曲故事中感受无数先烈前赴后继、顽强抗战的决心和意志。戏曲文化所展现的革命历史场景,将戏曲与红色文化相融合,让大学生担当起赓续红色基因的历史使命。戏曲课程思政育人,要关注大学生思想、观念、道德、品格的培养。鼓励大学生参与戏曲表演活动,从戏曲中领悟优秀传统文化。比如欣赏豫剧《花木兰》,花木兰替父从军,展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豪气;欣赏曲剧《卷席筒》,从中认识小仓娃,感知他的正直、善良等优秀品质;欣赏《铡刀下的红梅》,以可视、可知、可感的方式,让大学生认识刘胡兰,感受刘胡兰所具有的坚贞、自强、英勇就义的革命精神,让大学生在共情共鸣中坚定信仰,树立远大志向,争做可堪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戏曲舞台方寸之间尽显优秀文化魅力。清代李渔认为,戏曲文化具有劝善戒恶的作用。挖掘戏曲“以戏化人”的功能,从优秀、经典戏曲欣赏中,让大学从中观风俗,知得失,正人伦。比如欣赏《窦娥冤》,激活大学生的正义感;欣赏《牡丹亭》,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美好的爱情追求;欣赏《桃花扇》,挖掘其中的家国情怀,增强大学生的忧患意识;欣赏《包青天》,体会公正、廉洁、惩恶、扬善的民族大义。戏曲作品及戏曲文化以其高尚的艺术修为来感染每一位大学生,从中端正自我,塑造自我,养成良好品格。

(三)组织戏曲主题教育活动,拓宽优秀传统文化覆盖面

高校戏曲课程思政育人要围绕“戏曲”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如引入“戏曲进课堂”“戏曲进校园”活动,从戏曲文化、戏曲表演、戏曲体验等方式中,让大学生近距离接触戏曲,亲历体验优秀文化。戏曲课程要凸显趣味性、体验性、多样性,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体验机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戏曲文化中培植大学生的民族情感。邀请戏曲表演名家来校讲学,举办经典戏曲唱段比赛活动,实现“戏曲+思政”有效融合。解读戏曲人物及剧情,了解戏曲人物的精神品格。不同戏曲其创作背景、蕴含的思想具有差异性。认识包青天,感受其为国为民的一片赤诚与正义;认识穆桂英,感知年近花甲,毅然要为国出征的担当精神;认识银环和栓保,体会青年投身农村建设的勇气和志向。戏曲课程思政育人要从鲜活的人物、生动的表演中来诠释思政理论。比如通过讲解岳飞戏、杨家将戏,让爱国主义教育更具说服力。另外,要积极打造“戏曲+思政”精品课程,以戏曲方式来讲述优秀的文化、道德和传统,让大学生从戏曲表演中懂得“感恩”“爱国”“公正”“廉洁”。学习和欣赏优秀戲曲文化,以“古为今用”的育人实践,思政教育更具体、更鲜活。

四、结语

“文学必在道义中,而道义则求其艺术化。”中国戏曲文化将道德、审美、思政融为一体,在坚守“戏德”、提炼戏曲人物品格中彰显了中华美学精神,更为思政育人提供宝贵资源。将课程思政引入戏曲舞台,从“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等体验中,化育大学生的精神、情感和品格。戏曲教育除了鉴赏外,更要发挥其实践意义。从戏曲表演与体验中端正学生认知,规范学生行为,塑造崇高理想,养成正确观念,促进戏曲审美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视域下高校戏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编号:SGH23Y2620)。】

(王有景,硕士,副教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中国戏曲戏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昭往彰来——《中国戏曲志》编纂出版工作纪实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前海”与当代中国戏曲评论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中国戏曲为何形成多种声腔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