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3W分析法”对高等教育评价中“破五唯”导向的研究
2024-02-07李欢莫欣岳
李欢 莫欣岳
一、引言
高等教育评价作为高等教育的指挥棒,决定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导向。多年来在高等教育评价中以“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为首的问题客观存在且愈发显著,严重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全国教育大会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都明确指出要坚决克服“五唯”的顽瘴痼疾,调整不合理的评价导向。因此当前的高等教育评价需要改革,急需扭转不科学的评价导向,“破五唯”更是迫在眉睫。本文基于“3W分析法(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How怎么做)”,结合国家政策方针和当前高等教育评价具体实际,对研究目标“破五唯”进行了初步探索,讨论了具体的实践途径,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提供参考。
二、What:“破五唯”的内涵
“破五唯”这一概念是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会议强调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处理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2020年9月,国家又发布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破五唯”做了总体安排和具体部署,旨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强国。
我国高等教育评价中“五唯”问题存在已久。“唯分数”常见于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个人能力,是以绩点说明一切,进而决定学生的评奖评优、升学出国的片面评价。“唯升学”原本是中等教育评价中的常见问题,如今也出现在了高等教育评价中。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高考的严峻形势有所好转,但应届生的就业问题又随之出现,升学便成了就业的一种重要途径,考研人数逐年攀升。“升学率”不仅是高校原有评价指标“就业率”的主要成分,而且作为教学评价的标准之一受到追捧。“唯文凭”的现象已被诟病多年,主要体现在高校毕业生应聘求职过程中。“海归”“985”毕业生常被另眼相看,而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这一现象充分体现了高等教育评价中的单一、孤立评价问题。“唯论文”单一导向不仅对高校教师评价影响十分突出,甚至还影响了在校硕士生、博士生的评奖评优、毕业、就业等方面,亟须调整。“唯帽子”出现在高层次人才的评价中,即各种学术头衔,例如“杰青”“优青”等。一旦拥有“帽子”,就能获得相应的学术、行政资源,这种功利化的导向必须及时调整。
“五唯”问题已是当前高等教育评价中的顽疾,而“破五唯”就是要改革这种不科学、不合理的评价导向,破除传统教育评价中单一化、功利化的弊端。
三、Why:為什么要“破五唯”
(一)国家政策方针的要求
从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到2020年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再到2021年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反复强调要改变当前不科学的评价导向,坚决克服“五唯”顽疾。从202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到2021年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再到2021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的《“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破五唯”首当其冲。所以“破五唯”是国家的大政方针,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
(二)社会的实际需求
高等教育评价中的“五唯”问题根深蒂固,长期影响着评价指挥棒的角色,带偏了办学导向,偏离了教育评价的初衷,限制了高等教育服务社会使命的发挥。以“唯论文”问题为例,“唯论文”是当前高等教育评价中的普遍现象,尽管论文作为科研成果的载体,其本身并无问题,但将论文与一切资源挂钩则显得评价片面化、功利化。后续又衍生出了“唯项目”“唯奖项”,与此同理。如此在论文指挥棒下,高校教师忙于追求论文,无暇顾及教学,不仅偏废了高校教师职责,产出的大量论文也未带来预期的效益。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2020年统计,中国发表的国际论文数量已超过美国排在第一。在这背后是逐年增长的国家研发经费投入,大量资金成为论文的发表成本,然而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6%,远低于美国的50%。巨额的研发投入并未很好地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反而在“唯论文”的迷途中越走越远。当前我国在很多领域依旧面临着“卡脖子”问题,例如高端发动机、常见病的关键药物、信息硬件等,科学研究应以是否推动社会进步为依据,绝不能被错误的评价标准一误再误。
(三)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期盼
事实上高等教育评价中的每一位角色都能感受到“五唯”问题的深远影响,尽管自身裹挟在“五唯”评价的洪流中无法独善其身,但内心深处也期盼更加科学、合理、全面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学校同时拥有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双重身份,为了获得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和划拨的办学经费,不得不在现有的评价指标上下功夫,一方面用“唯论文”“唯升学”指挥教师和学生,一方面拿出大量的资源引进有“帽子”的高层次人才,至于是否能真正服务于学校的建设发展还有待进一步评估。高校教师期盼尽快改变“唯论文”的评价现状,回归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初衷,而不只是作为一名“作家”。学生更是期盼能在大学这座“象牙塔”中自由地学习成长,发挥自身特长,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唯升学”“唯分数”的评价体系只会导致高校人才培养的同质化,不能满足社会的多元化需求,进而产生一系列问题。
四、How:“破五唯”的实践途径
新时代高等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庞大、复杂的工程,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中反复验证,循序渐进地改革。“破五唯”重在“不唯”,而非“不要”。对于当前评价体系中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科学合理的做法要保留和完善,对于不适宜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对办学导向起到负面作用的做法要坚决改正。对“破五唯”实践途径的初步思考如下:
(一)“过程评价”破“唯分数”
“唯分数”本质是一种只看结果忽视过程的评价方法,对于具有公平选拔性质的中高考来说或许无可厚非,但对于已经进入大学、一只脚已迈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就不合时宜。平时不学习,考前搞突击恐怕已是大学的普遍现象,为了提升绩点而反复刷专业课和四六级成绩亦是对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学校和教师应不断完善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方案,采取全过程考核,提高课前预习、课堂讨论、课后作业、实践成果的分值比重,淡化分数对学生评价的影响。
(二)“全面评价”破“唯升学”
在大学里应崇尚發挥特长,因材施教,而不是人云亦云地扎堆去考研。一些学校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起就灌输三年后考研目标,并将每年的升学率作为标榜自己的指标,让人不禁诧异这究竟是大学还是高中。喜欢科研的学生应多参加科技活动,为未来的研究生生涯打下坚实基础;热爱社会工作的学生应提升社交能力,为将来成为社会活动家做准备;热衷创业的学生则应投身创新创业实践,早日积累经验和资本。高校应给予学生自由选择和发展的权利,提供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价值的平台,对学生取得多元化的成果给予分类评价和肯定。百花齐放才是大学应有的色彩。
(三)“实际评价”破“唯文凭”
对于用人单位,“唯文凭”是一种简单粗暴的方法,而近年来高校扩招也为其提供了机会。事实上用人单位有时也是“唯文凭”的受害者。一些毕业生虽然有看似不错的文凭,但并无真才实学或真正适合于单位的需求。因此在选人用人方面,应该通过实习期或具体的工作任务来评价毕业生的实际能力和与岗位的匹配程度,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调整。同时,高校也要做好人才培养和输出工作,重量更要重质,为国家和社会培育出德才兼备的人才。
(四)“综合评价”破“唯论文”
高校教师苦“唯论文”久矣,不仅偏废了本职工作,更耗费了无数的时间、精力、经费去疲于应付论文指标。虽然教学和科研要并驾齐驱,但教师并非研究员,始终要把教书育人放在首位。对教师的评价更要体现综合性、全面性和科学性。将师德师风、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内容纳入评价体系,做到公正、客观、合理、科学的评价,杜绝“唯论文”的片面、功利评价。
(五)“贡献评价”破“唯帽子”
高校在引进高层次人才和资源分配时应扭转“唯帽子”的错误导向。国家已出台相关政策,“帽子”不随人走,即学者在原有单位取得头衔、荣誉、项目都将留在原单位。很多高校从有限的资源中拿出大部分来聘请这些学者,而不是根据入职后的实际贡献来分配,这点值得深思。此外“帽子”只能代表过去,对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实际贡献、青年人才的培养、科研成果的转化,对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的服务等,这些更应该作为评价的导向。
五、结论
高等教育评价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方向,而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就需要及时调整。多年来“五唯”顽疾影响深远,而“破五唯”则是国家的大政方针、社会的迫切需求和广大高等教育参与者的衷心祈盼。本文基于“3W分析法”对“破五唯”的内涵、原因和实践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为新时代高等教育评价改革和科学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2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国际学生网络舆情监测和应对机制研究”(22LH0409);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20902070162538);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623RC455,623RC457);海南大学科研启动基金项目(KYQD(ZR)-22096,KYQD(ZR)-22097);海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hdjy2364)。】
(第一作者:李欢,博士,讲师,从事网络科学和人工智能研究。
通讯作者:莫欣岳,博士,讲师,从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