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视域下法国卓越工程师培育机制及路径研究*

2024-02-05朱姗

当代职业教育 2024年1期
关键词:卓越产教工程师

朱姗

(天津城建大学,天津 300384)

产教融合指教育界和产业界之间高度参与的合作关系,能丰富教育过程,促进应用型人才在实践中学习和提升技能[1]。产教深度融合是世界工业强国培养工程师的共同显著特征。随着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演进正在加速,实际工程问题变得愈发复杂,培养具有强烈使命感的工程人才已成为教育行业的共识。回望近300年的工程科技创新史,产教融合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工程师,为世界工业强国的崛起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法国历来以精英教育模式著称,通过校企双方在课程、教学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工程师学校的学生得以更快地转型为企业工程师,催生了以空中客车为代表的世界知名法企,有效地助力法国成为工业强国[2]。

作为法国高等教育最闪亮的名片,工程师学校是法国社会既严肃又高贵的存在。2021 年,法国高等教育研究统计和分析部门关于Parcoursup招生平台(教育部和高等教育、研究与创新部共同设计的一种申请程序)的数据显示,工程师学校尤其是五年制工程师学校深受法国高中生欢迎[3]。法国被认证的有资格授予工程师文凭的院校大约有200多所,这些院校多为由国家拨款经营的公立学校,学费低廉且拥有优秀师资。其中最著名的工程师学校为登上各大榜单榜首的巴黎综合理工学院(Polytechnique),该校隶属于法国国防部,致力于培养领导型综合人才,毕业生大多进入国际知名企业及国家高级机关,代表了法国工程师的最高水准和精英教育的巅峰。实践证明,卓越工程师是推动法国工程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为工业兴旺发达和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力引擎。产教融合背景下对法国卓越工程师的培育机制及路径进行充分研究,能够很好地诠释法国推进卓越工程师培育的内在逻辑。

一、法国注重培育卓越工程师的动因

工程教育因其实践性与社会高度契合,深受经济与社会发展态势的影响。法国工程师教育体系由拿破仑在1774年创立[4],这种精英教育模式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在19 世纪欧洲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法国建立了许多工程师学校,以满足国家科技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法国从国家层面重视卓越工程师的培育,其动因随着时代与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变化与转换,既是对工业化转型升级挑战的回应,更是稳定国内劳动力市场的重要前提。这构成了法国卓越工程师的基本概貌,也是探讨其培育机制及路径的出发点。

(一)时代要求:经济转型对高水平工程人才的需求

工程教育为法国现代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持。20 世纪70 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改变了法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引发了其产业结构的变化,传统重工业逐渐衰落,生产力结构从“物质要素主导型”逐渐转向“智力要素主导型”[5],高水平的工程人才大量短缺。进入21 世纪,受2007 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加之新兴经济体崛起与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法国产业体系已融入全球价值链中,经济持续低迷。2009 年,传统的“法国制造”行业如航空、能源、时尚、奢侈品等领域日益衰落,法国已无力维护其世界产业领导者的统治地位,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对这些企业来说,确保劳动者快速适应新需求和环境、获得合适的技能是至关重要的。法国政府更加认识到工程教育对于经济社会的巨大作用,重点关注工程教育与产业的融合。2017 年,法国就业指导委员会指出,未来将有10%左右的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50%的工作将会面临巨大的变革[6],工作者的专业技能需要及时更新。资本、人才结构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契合与匹配,可以通过人力资本形成和供给与产业增长需求之间的适配关系来衡量。随着衰退产业向新兴产业、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的转型,法国工程人才的培育要求与职业岗位需求之间的契合度越来越小,迫使其转型为汇集高技能人才的知识型经济体。为推动国家经济转型,培育卓越工程师将有助于法国从内部形成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

(二)理论奠基:新人力资本理论对传统认知的突破

人力资本是国家发展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指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7]。21世纪初,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赫克曼(James Heckman)等学者将人力资本理论进一步发展,认为人力资本涵盖多维能力,包括能力、技能以及健康等[8],形成了新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由知识、技能和劳动熟练程度组成,各要素经过培养后的程度表现为人力资本的“质”,具有社会价值与意义。人力资本是联结教育组织与经济组织的价值所在,其结构和质量发挥效能的前提是与所处经济体的产业结构匹配[9]。后期因素可以改变人力资本的结构和质量[10]。随着法国与其他国家的联系不断增多,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工程人才的工作岗位与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工作要求愈加提高,完成工作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更加综合化、国际化。法国工程师学校与企业协同培育的卓越工程师不能局限于一般意义上的校企合作,不仅要合乎就业的教育逻辑,更要遵循国家战略的政策逻辑和社会逻辑。各利益相关方如工程师学校、企业、行业组织、政府等都应协同互动,才能培育高规格的工程人才。

(三)内部桎梏:应对结构性失业的迫切需要

产教融合是激发法国人才红利的重要途径。法国是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也是欧洲老牌工业强国之一,却长期受到大量年轻人失业问题的困扰。从1975—2016 年,法国年轻人的失业率从4.4%跃升至25.7%[11]。2017年,法国第三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0.6%;失业率却为9.7%,与第二季度相比增长了0.2%,并且失业人群以15~24 岁的年轻人居多,失业率达到了21.9%[12]。2020 年7 月,受新冠疫情冲击,法国损失了约80 万个工作岗位,还引发了消费疲软、社会分歧、社保失调等诸多矛盾[13]。大量的青年失业将会严重浪费该地区的社会劳动力资源,不利于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法国的失业问题具有明显的结构性,即经济结构的变化导致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存在“人才瓶颈”与“技能短板”的严重问题,劳动力供给呈现结构性失衡的特点,合格的技术人才严重断层。面对不断增长的青年求职者数量以及逐年递增的青年失业率,为即将走向劳动力市场的青年工程师提供必备技能显得尤为重要。为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师学校往往选择“小而精”的发展模式,尽管这些学校正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但仍面临教授的知识与产业需求的不匹配的问题。培育卓越工程师对于激发企业的活力、促进国内就业形势进一步转暖至关重要,也能够帮助法国抓住全球化的机遇。反过来,如果法国能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就可以为工程师提供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

(四)客观条件:欧盟的积极倡导和推动

伴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和教育思想的革新,欧盟逐渐认识到产教融合培育的人才对社会进步和经济腾飞的重要价值。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面对技术短缺、人口老龄化、全球激烈竞争等挑战,欧盟委员会于2010 年6 月批准了《欧洲2020 战略》,倡导各国通过知识和创新,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升劳动者的技能,实现智能、包容性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14]。为推动各成员国产业链与教育链的对接,欧盟先后发布了《反思教育:为获得更好的社会经济成果投资技能》《基于工作学习的高质量学徒制指导原则20 条》《关于建立欧洲高质量和有效学徒制度框架的建议》《欧洲社会权利支柱》《奥斯纳布吕克宣言》等文件,确定将高质量的学徒制和基于工作的学习作为战略优先事项。并从知识分享、资金服务和反馈监测等方面创造便利条件,为法国改革教育体系、加强大学和企业之间的联系提供了依据,也为工程师学校开展高质量的产教融合提供了支持。系统论认为,对政策行动的要求产生于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和冲突,并由利益集团、官员及其他政策行动者传递到政治系统;同时,政策环境也限制和制约着决策者的行动[15]。作为欧盟成员国,法国要在全球化发展和新科技革命中保持竞争优势,通过产教融合培育卓越的工程师来提升人力资源的质量是一条重要途径,能够规避“知识半衰期”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劳动者应对后工业社会和全球化挑战的能力,满足国民对提高收入水平及扩大中产阶层比例的夙愿,从而推动法国的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

二、法国卓越工程师的培育机制

产教融合是一个由多方利益主体合作建立的整体,其根本目的是从战略层面推动产业创新发展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保障各合作主体权利与义务的履行及核心诉求的实现,法国逐渐形成完善的目标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和反馈机制,为卓越工程师的培育保驾护航。

(一)聚焦卓越人才培育的目标机制,构筑产教发展共同体

目标机制是产教融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基础支撑,关系着卓越工程师的基本规格要求和质量标准。法国工程师学校在人才培育目标的设计层面,充分融入产业发展元素,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技术、能力和态度,以帮助他们适应科技发展与产业变革,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培养专业技术领域高层次的管理者、行业领袖[16],实现教育界与产业界的双赢。随着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工程师学校的毕业生可以不断优化自己的工程知识结构,创新工程实践方法和技术,保持终身学习,在入职后一般也无需企业再培训。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工程师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工程专业技术能力的培育,并积极听取行业专业人士的意见。一是依据行业人才需求,对工作需求进行分析,并明确传达给制定培训计划的委员会,由其进行人才培训计划的更新。相较于普通高等教育注重学生在某一细化领域的专业性学习,工程教育在更为广泛且高标准的科学技术培养的基础上,着力于塑造学生的企业管理和领导能力,提升其职业适应能力。二是及时更新与修订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文化等影响因素,增加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保障工程人才能够适应外部快速多变的工作环境,确保其科学性和时效性[17],从而增强培养方案与产业界工程人才需求的契合度,为学生今后创业或工作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二)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衔接的运行机制,强化产教人员互动

依托产教融合全面提升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质量,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运行机制。法国卓越工程师培育的运行机制是为了促进教育与产业共同发展,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建立校企双赢的合作模式(chaires industrielles),保证校企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达成一致。

费欧文(Irwin Feifer)指出,通过学校、企业与学生的合作,把工作实践与教育结合起来,把在校的学习与未来的岗位工作结合起来,有助于使学生成为有实际生产能力的、能承担社会责任的人[18]。因此,工程人才的培育有企业参与,企业的发展有高校支撑,方可形成产教融合的深层次发展。就工程科学研究而言,注重与企业开展合作研究。一是以工程师学校为发起人,邀请企业参与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大多数工程师学校,如巴黎高等矿业学院、里尔中央理工学院,在学期初就制定了详细的企业人员教学计划,将其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并形成教学惯例[19]。二是以企业为发起者,由企业工程师和高校科研人员协同进行项目研究,既能帮助企业开展工程科技研究和项目研究,又可以解决企业实际生产中面临的难题。就工程人员协作而言,以知识和技术为载体,加强校企人员之间的双向沟通与互动。一是高度重视企业工程师在工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通过“引企进校”促使企业人才加入工程人才培养之中。企业工程师通过向学生传授实践技术,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重视高校智库在高校发展建设中的作用,采取“引校入企”的方式,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阿尔斯通公司、施耐德集团等法国知名企业都成立了教授咨询委员会,为企业提供专业咨询,为提高生产技术提供建议。这种产教两端的对接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应用,有利于形成校企互助互利的良好格局。

(三)推行多维共济的保障机制,提升产教融合的可操作性

为推动卓越工程师的培育,有必要从组织、资金及法律政策层面建立一定的保障机制,从而相对全面地促进产教融合的稳定有效运行。运行良好的保障机制是推进产教融合的逻辑前提和现实基础。这种保障机制将软治理、硬治理的优势相结合,能够落实卓越工程师培育的灵活性,提升相关政策措施的执行力度。

第一,加强组织保障,确保卓越工程师管理主体运行的实效性。2013 年,法国建立了经济与教育跨部门委员会,研究教育与产业之间的关系,为政府的政策提供依据。大多数工程师学校成立了企业部,负责处理与企业的合作事宜,确保产教融合成为常态。同时,隶属于法国高等教育、研究与创新部的“欧洲及国际关系与合作处”推出“校企模式”,联合各政府部门、私企和地方教育机构开展工程教育,由企业提供“技术平台”[20]。第二,完善政策法规,确保工程教育与产业同步发展。21世纪以来,法国相继制定了“新工业法国战略”“未来工业计划”等政策,修订了《劳动法案》,推动法国系统性应对产业空心化问题[21]。为响应欧盟的《欧洲新技能议程》,法国于2018 年9 月颁布了《自由选择职业前途法案》[22],为所有工程师提供培训的机会,以更好地满足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技能需求。第三,完善经费保障,保障卓越工程师培育的质量。为促进卓越工程师的培育,2010 年法国启动“未来投资计划”,首期投入350 亿欧元,连续四期总投入金额高达770亿欧元,接近一半用于支持高等教育与研究,并同步发起“卓越大学计划”,努力推动高等教育、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形成大学共同体,共建共享资源和成果[23]。2021 年,为帮助企业应对新冠疫情的冲击,法国出台“国家恢复计划”,增加获得国家援助的企业范围,确保企业能够为工程师学校的学生提供培训并助其获得资格[24]。

(四)形成质量监控的反馈机制,提升产教融合效率

弗兰克·里尔·克努森(Frank Reier Knudsen)等学者认为,产教融合的最终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有院校本身、政府干预、合作企业[25]。因此,在产教融合共同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只有建立注重培育质量监控的反馈机制,才能够保证达到产教融合的目的。在学校层面,大多数工程师学校成立了与企业协调的专业部门,负责定期与企业联系,每月最多可达三到四次。通过与企业的频繁接触,工程师学校可以了解他们的需求并预测行业的未来发展,制定现实的学生培训计划和课程标准。为了赢得更多来自企业和行业协会的资金,学校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向他们推荐优秀人才,并解决企业的反馈问题。在企业层面,企业与工会设立了联合就业和职业培训委员会,根据就业的数量和质量确定各部门的优先领域,并提出关于就业和培训需要的建议。该委员会负责创建分支机构内认可的特定行业专业证书,并针对一个或多个部门进行职业分析。分支机构则负责编制工作图、工作说明、职业档案和评估标准[26],积极为工程师学校提供第一手资料,并将存在的问题向学校反馈。这种动态反馈机制可以帮助学生更为高效地掌握未来工作所需的技能,缩短职业磨合期,也契合了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的实际需求。

由上可知,为应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家战略需求,法国着重于培养适合国家产业需求的卓越工程师,其培育重心逐渐从就业导向的快速上岗能力转向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能力。其中,目标机制是基本导向,指引着卓越工程师培育的发展方向和规格要求;运行机制是实现卓越工程师培育的关键范式,力求确保产教融合中各系统之间的组织联系方式,是实现目标和任务的关键环节;保障机制是重要的外部支持条件,是推动产教深度融合顺利开展的动力之一;反馈机制能够收集产教两端对于卓越工程师培育的意见与反馈,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和风险,及时做出调整和解决,进而提高卓越工程师的培育质量和企业的满意度。目标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和反馈机制相互关联、互为促进,形成了对企业生产资源与教学资源的良性闭环管理(见图1),有助于实现工程师学校与企业间供需对接、资源共享和双赢发展。

图1 法国卓越工程师培育机制关系图

三、法国卓越工程师的培育路径

从本质上看,社会的技能供给是通过教育使劳动者获得能力,即以教育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在人力资本生命周期中,人力资本要呈现不断补充的状态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27]。因此,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工程师学校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的技能需求,全面重构卓越工程师的培育体系,与企业在学科专业、课程体系、项目配置和师资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力求从产教两端共同提升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质量。这些举措是法国基于卓越工程师培育的前沿改革实践,也体现了其在工程教育领域追求培育质量与培育效果之间平衡关系的不懈努力。

(一)创建产教融合式学科专业,瞄准产业需求

人才的培养要具有长远性规划。当技术以及产业结构面临转型时,应首先关注人才培育结构的调整。只有保证国家在不同发展时期对人才的不同需求,才能保证工程人才的不断档。为满足新工业革命下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法国建立了高等工程学科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保持适度超前,维系人才培育的前瞻性。

优势与特色的学科专业是工程师学校招生最好的名片,也是其发展与建设的核心因素。一方面,根据产业需求及时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工程师学校具有学科专业设置的自主权和灵活性。面对市场对工程人才的新标准和新要求,学校加快了对传统学科的升级改造步伐,加强工程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工程教育与产业发展要求的高度对接,确保培养的工程师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巴黎中央学院与法国罗纳布朗电力公司进行的“系统控制”研究,便是工程师学校根据企业需求调整学科专业的合作典范。另一方面,高度重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建设。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是实施工程教育专业证书的基础,也是工程师资格能够得到国际互认的基础。法国建立了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门机构,即法国工程师职衔委员会(Comission des Titres d'Ingénieur,CTI)。工程师文凭不仅是一种职业资格证书,还相当于硕士学位。由于自身的工业化经济对于工程类工作的依赖程度较深,法国社会对工程师文凭极为认可。工程师学校在制定专业认证标准时,综合考虑工程教育发展现状、社会经济环境和行业人才需求等因素,对企业和社会工程人才需求进行充分研究,积极采纳产业界和学术界专家的建议,极大地保证了认证标准的科学性。

(二)构筑产教融合特色课程体系,促进资源置换

莱恩(Laine)等人认为,在产教融合中,院校应该结合自身的优势,制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在教学模式上不断丰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更多的学生受益[28]。高等工程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工程实践活动,其人才培养过程应以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为重要抓手。法国工程师学校积极对产业发展进行科学预判,将校企合作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产教融合特色课程体系,以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工程人才。

一方面,理论课程与企业实践高度融合,强调知识的有效性,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理论课程的知识点主要针对工程实践,强调“通过实践学习”,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授课形式包括讲授课、习题课、实验或项目制课程。项目制课程往往是分组进行,包括1个法国学生和1~2个其他国家学生,各组需完成不同的题目。项目制课程内容能及时反映最新的知识和技术,使理论和实践之间可以互补,允许学生在课程和工作经验中获得的技能,从问题和错误中学习,还能促进同伴和辅导学习。另一方面,推行“三段式”实习课程。实习课程包括预科阶段两个月左右的企业实习、第一年或第二年暑期不少于三个月的技术员实习和最后一学年为期六个月的工程师实习,贯穿整个高等教育培育周期。三个阶段的实习侧重点各不相同,第一阶段的实习主要以感性认识为主,为今后的理论学习奠定基础;第二阶段的实习旨在帮助学生接触和解决实际工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第三阶段的实习力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工业生产中的难题。为了保护学生的权利,法国政府相关文件要求所有实习生与企业和学校签署三方协议,并通过免税政策和税率优惠鼓励企业定期招收实习生,实习生的使用成本仅为在岗工程师的20%[29]。这一举措在切实保障学生权益的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成本竞争力。学校通过专业名气和社会资源构建与沃尔沃、雪铁龙、香奈儿等知名企业不同层次的合作关系。企业对有潜力的实习生特别重视,往往在人力资源部的严格筛选和选拔后录用被推荐学生。这些优秀毕业生也将增强学校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有助于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资源交换。

(三)运用多样化项目培育,确保人才的职业发展活力

项目培育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技术科研能力和就业能力,帮助其顺利步入工作世界,满足企业的技术要求。基于此,法国工程师学校注重将多样化的项目融入工程教育中,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保证这些未来工程师在劳动力市场的就业能力。

一方面,通过开展创新创业项目,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法国教育部先后发布“创新与创业文化”倡议和ProFan 计划,高度重视学生企业家身份,并在课程中增加了创业精神[30],旨在支持培养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获得新技能以满足未来职业标准的新学习和教学环境。教育部每年还会组织一次全国“青年倡议”考试,奖励最好的企业创新项目[31]。在项目驱动下,不少学校成立专业组织,支持有意创业的学生。格勒诺布尔理工学院采取政产学研的合作模式,建立了机械工程科技创新园和企业孵化中心,支持学生从事相关的创业活动和产业研发[32]。另一方面,推行跨国企业实习项目,提升学生的国际化水平。巴黎高科集团的学生需要进行至少12 周的海外企业实习。尼斯—索菲亚综合理工35%的学生也会在最后一年选择到海外企业实习,为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供了条件。与此同时,法国50 余所工程师学校组成了Grande Ecole联盟,发起了N+i项目(“N+”表示工程师文凭,而“i”代表硕士文凭),希望招收优秀的国际人才,培育掌握多门外语、能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主持国际性项目的高水平工程师人才,并与企业合作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培训。迄今为止,该项目已经培养了来自全球80多个国家将近3 000名工程师,毕业生拥有良好的就业前景,直接就业率高达98%。此外,法国政府开设了埃菲尔奖学金,帮助工程师学校用于吸引最优秀的国际生源。

(四)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加强产教融合服务

萨米(Jamil Salmi)认为,“一所大学的卓越,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就是拥有众多优秀的学生和教师,能吸引最高水平的教授和研究员”[33]。一支具有工程背景的高素质教师教学团队的培养是培育卓越工程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保障高水平工程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也是保证学生毕业顺利融入社会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培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法国教育部每年都会制定一项国家培训计划,为包括工程师学校在内的教育工作人员的持续培训制定指导方针,支持地区教育当局与行业和专业人士就教师的职业培训和评估进行沟通,并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关系的发展[34]。学校鼓励教师开展小班教学,使用自行编写及修订的讲义,讲义内容与使用设备都更贴近模拟工业系统的真实情况[35],以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领导潜能。还帮助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探索使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使教学环境接近于工业界的实际技术环境。例如,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的学习工厂模式革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力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36]。大多数学校还致力于拓展全球合作,鼓励教师与世界其他大学合作进行跨学科研究,积极引进国际教师,促进全球知识网络的建设。另一方面,推行企业教席制,促进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高度融合。企业教席制是法国工程师学校与企业落实合作举措、推进产教融合的特色成果和有效机制[37]。据2021 年法国权威教育媒体L'Etudiant 的工程师学校排名,与企业合作紧密度前五名是中央理工—高等电力学院、巴黎高科路桥大学、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国立高等工程学院和巴黎高等电信学院[38]。企业导师深度参与工程师的培养,既能为学生提供最为实用的一线技能培训,培养学生的行业洞察力,又能专题讲解当下行业发展的瓶颈与困惑,帮助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使其能够提前融入和适应企业的氛围。

四、对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育的启示

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培养,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法国工程师学校注重与工业企业的良性互动,为工业企业输送了大批人才,实现了产教的完美融合。200 多年来,法国工程师教育体系已培养出了德斯坦、密特朗、希拉克和诺斯潘等政治家和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超过90%的工程师学校的学生在毕业前就已经获得了工作机会,首份工作的平均年薪为每年4万欧元。工程教育体系使法国成功地将基础理论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促进了大量工程师的卓越发展与高科技公司的成长。但需要指出的是,法国卓越工程师培育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其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隐忧,如具有浓厚的国家主义和功利主义色彩、教师的收入不均衡等。

2017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39],为工程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40]。当前,我国正处于从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通过产教融合全方位培育卓越工程师,是我国完善人才战略布局的重要机遇,可助力我国提升工程教育改革的成效、推动工程科技创新。尽管我国与法国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存在差异,所面临的工程教育发展目标也各有不同,但法国通过产教融合开展卓越工程师培育的相关经验,对我国探索工程技术人才培育的架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设定清晰的人才培育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加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深刻变化,工程技术人才应具备的知识水平与技能结构也应随之发生改变。基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规划,推动产业界与教育界开展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整合特定产业、行业的资源,实现产教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打造卓越工程师培育共同体,应是我国产教融合背景下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培育的长远目标。同时,还需要注重整体规划,关注省际、校际差异,找出符合地方工科院校和职业院校发展需求的具体目标。

(二)提供牢固的政策与资金支撑

从法国卓越工程师培育的实践可以清楚地发现,为确保工程教育与产业同步发展,法国制定并更新了相关政策法规,先后启动多项行动计划予以资金支持,最大限度地推动企业参与卓越工程师培育。我国工程技术人才的培育需要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在地方层面的法规中纳入工程技术人才培育的相关内容。省级教育发展规划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效力,但是可以成为工程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教育行政主体应对工程技术人才培育的具体内容、形式和实施办法进行规定,并赋予规划主体对规划方案进行定期修订的权力。与此同时,省级政府可以通过软性立法如行政协议、通知、意见、条例、办法等具有实际效力的形式,为产教融合的形式与发展前景指明方向,对参与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企业进行政策倾斜,并通过财政补贴、税费减免等方式对教育型企业进行扶持。

(三)强化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

法国卓越工程师的培育得益于政府、企业、工程师学校、工会、社会公众等多层级主体的参与。为推动工程技术人才的高质量发展,我国应努力遵循“政府主导、学校引领、项目驱动、合作共赢”的原则,建立利益相关者多元参与的伙伴关系[41],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学团队,建立人力资源共享机制[42],拓宽产教融合的广度与深度。以省级教育厅或教育委员会为主要依托,协商成立专门的工程教育发展委员会,配备由地方工科院校、职业院校、行业委员会、企业、专家学者等代表组成的专家咨询委员会,会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协调解决工程技术人才培育的一系列实际问题。专家咨询委员会还可根据不同的合作方向,成立科研合作、教学合作、师资交流等协调小组,由各个小组执行省教育规划的具体工作,并履行相应的监督职能。

(四)创建特色化的实践课程

法国工程师学校非常注重理论课程与企业实践的融合,强调通过实践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竞争力。我国应从实践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场地调整等方面进行改革。一方面,将产教融合的理念融入工程技术人才培育的教学方案和课程中,加大与企业的联系,使企业实习贯穿人才培育的全过程。同时,设计和实施创新性项目,强化学生创新能力与创业意识,增强未来工程师的职业技能与就业能力。另一方面,推动实训基地的共建共享。2020年12 月,国家发改委等16 部门出台《关于推动公共实训基地共建共享的指导意见》指出“指导支持各地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推动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共建共享”[43]。在政府的支持下,企业与工程院校、职业院校改进实训基地的管理方式,提升实训基地的智能化与信息化水平,推动区域工程教育实训基地的共建共享,拓宽实践教学的范围,共同为工程技术人才的培育创造有利条件。

猜你喜欢

卓越产教工程师
《机械工程师》征订启事
Kenoteq的工程师研发环保砖块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青年工程师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