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2024-02-04陈佳宁张佳颖
钟 敏,陈佳宁,张佳颖,宋 芳
(内蒙古财经大学 商务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创业能力既要有无中生有的能力,还要有将未来财富变现的能力,还应具备得当的管理能力和控制概率使风险降到最低的能力。大学生就业人数逐年增加,或因国家颁布的政策,或受学校双创课程的影响,或想通过实现自我价值,得到社会认可的自我驱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因此,在新形势下探讨影响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因素,增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实力,提高创业水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大学生创业属于创业的一个分支。创业是一种需要创业者及其创业搭档组织经营管理、运用服务、技术、器物作业的思考、推理和判断的行为。林强等[1]人从创业形式、创业风险、创业天赋以及创业研究等层面来论述创业的含义,Audretsch[2]认为创业领域应继续致力于关于什么是创业活动的各种方法和理解。创业的焦点针对在创业倾向层面,主要研究的是个体创业倾向与社会环境、个性特征等因素的关系[3]。马永斌和柏喆[4]的着重点是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引入“大学-政府-企业”生态网模式的理论体系,提出全面运用生态网模式解决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的具体思路。张凯竣和雷家骕[5]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来寻找我国在校大学生的创业动机,判断其对在校大学生创业倾向的显著影响。大多数学者的研究重点是大学生创业倾向和创业意愿,或进行定性分析,采用创业意愿的测量方式,对企业家特质、TPB模型、学生创业教育以及创业环境四个层面进行归纳分析[6],或进行定量分析,选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影响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因素[7],但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定量研究较少,大多数研究是从定性的角度来探讨增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
研究大学生创业能力时,学者们基于不同理论和视角进行研究。本文将韩力争和傅宏[8]的自我效能理论与段肖阳[9]的自我发展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前者通过自我效能理论,对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进行量表编制及问卷调查分析。后者基于以自我发展理论为轴心,借鉴其他学者的人格理论[10]、行动理论[11]和胜任力理论[12]的研究成果,将创新创业模型分为四个阶段,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和超越自我。王雨和王建中[13]基于社会网络分析视角研究有关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发现家人、学校、网络榜样力量等社会网络强关系,可以影响创业态度、创业自我效能感,随后对创业意愿产生积极的影响。从王洪才和郑雅倩[14]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分析来看,此前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向:一种是大学生自身因素对其创业能力发展的影响;一种是学校层面对创业能力的作用机制。大部分研究难以充分地了解大学生创业能力水平及其特征,很难找到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突破口。
综上所述,当前针对大学生创业行为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创业动机、创业意愿和创业倾向来展开,对创业能力的研究较少,致使提升创业能力来提高创业质量的问题缺乏充分解释。本文基于高校调研数据,选用Logit模型,基于国家政策、学校教育、家庭环境以及个人特质四个层面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展开探讨,并为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提供相关建议。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影响因素体系构建
本文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层面来探讨影响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因素,立足于国家政策、学校教育、家庭环境和个人特质分析其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整体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影响因素体系
国家政策因素。国家颁布大量大学生创业政策来激励大学生选择创业。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不仅能通过创业实体,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劳动岗位,还能降低失业率,有助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大学生提高创业能力从而增加创业行为是提高国家创新能力最主要、最活跃的重要步骤。
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教育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有关创业的实践课程是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形式。学校的创业课程对优秀的创业项目提供展示的平台,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人,家庭成员对大学生的培养以及家庭环境对其造成的影响均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产生影响。
个人特质因素。大学生的成就导向和自信度等个人特质影响着自身的创业能力,创新创业培养了大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使大学生得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增强自身竞争力,解决社会就业问题。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调查过程采用随机抽样法,面向全国各大高校统一发放问卷,最终共获得5998份,根据实证分析需要,剔除含有缺失值的问卷,得到有效问卷4640份,有效回收率为77.36%。
对有效问卷进行描述性统计,观测样本特征,结果如表1所示。从描述结果可以看出,男女比例相对比较均衡,女性占比为49.1%,男性占比50.9%。问卷全部来源于本科院校,其中985工程院校占比36.0%,非985的211院校占比30.3%,部属非211院校占比9.0%,地属非211本科院校占比24.7%,来自农村地区的大学生占比28.3%,来自城市地区的大学生占比71.7%。调查群体主要是本科在读学生,一年级的占比最大,为45.5%,在读研究生占比0.7%,已就业人员占比0.1%。此外,调查群体的母亲学历和父亲学历均集中在初中毕业、高中毕业(含中专)、大学毕业(含大学专科)三个层级上。
表1 样本特征描述表
(二)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
被解释变量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Innovation),本文根据韩力争和傅宏提出的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编制方法,参考Wilson,Kickul和Marlino编制的6个项目单维创业效能感量表,以及Schwarzer和Jerusalem编制的10个项目单维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进行问卷设计,采用 Lián和Chen使用的五分李克特量表,从五个不同的题项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进行测量:(1)您的大学教育使您更具有联想事物相关性的能力(联想能力);(2)您的大学教育使您更具有整合资源的能力;(3)您的大学教育使您更具有洞察能力(发现新商业机会、新问题的能力);(4)您的大学教育使您更具有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合作本身带来创新);(5)您的大学教育使您更具有个人实现的心理(建立私人王国的追求、对胜利的热情、创造的喜悦等等)。参照刘小元、林嵩等对创业量表结果的处理办法,对五个题项的反馈结果取平均值,得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样本值,其得分区间为[1—5]。
2.解释变量
根据理论分析,本文选取的解释变量包括国家政策、学校教育、家庭环境、个人特质四个方面,共计15个二级指标。
国家政策包含的四个题项为:创业鼓励政策、金融政策、财政政策、社会保障制度。
家庭环境因素包含的四个题项为:家庭氛围、父母工作性质、父母承担风险能力、父母的激励。
个人特质包含的四个题项为:对承担风险能力的自我培养、培养人格特质的方向、同大学朋友聊天的主题、对社会就业压力的看法。
学校教育包含的三个题项为:创新教育课程情况、教学方法、科研类型。
3.控制变量
本文选取所学学科、性别、年级、家乡状况、母亲学历和父亲学历等表示样本基本特征的变量作为控制变量。
四、实证分析
(一)模型建立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由于因变量是数值型分类变量,故采用Logistic模型进行实证研究。Logistic函数形式如下:
(1)
其中y代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等级(j=1,2,3,4,5),xi表示第i个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因素(i=1,2……15)。
下一步,建立如下Logit累计模型:
(2)
其中Pj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属于某一等级的概率,即:
Pj=P(y=j)j=1,2,3,4,5
(3)
αj表示模型的截距,β表示相关系数,ε为随机扰动项。在得到α和β的估计参数后,就可以计算某种特定情况(如y=j)的发生概率,计算公式如下:
(4)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影响因素的有序Logit回归结果
利用Stata14.0软件对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模型(1)表示加入控制变量后的拟合结果,模型(2)为未加入控制变量的拟合结果,两者高度一致。可以看出国家政策中创业鼓励政策、金融政策、社会保障制度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相应的积极政策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其中金融政策的系数为0.4244,是国家政策因素中产生影响效应最大的变量,而财政政策的影响效果并不显著。家庭环境中家庭氛围和父母工作性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效应均不显著,父母承担风险能力对其有正向影响,但其系数较小,可见产生的影响效应并不大,父母的激励系数为0.5597,且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非常大。个人特质中对承担风险能力的自我培养、培养人格特质的方向以及同大学朋友聊天的主题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个人对社会就业压力的看法对其有负向影响,但其系数的绝对值很小,仅为0.0626,说明学生个人因为社会就业压力无论是提升职业能力还是增加企业家能力,对未来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差别都不大。学校教育中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情况、教学方法和科研类型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表2 Logit回归结果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影响因素的异质性分析
由于院校性质的不同,培养方式与培养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学生群体之间的创新创业能力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对不同性质的院校分别进行Logit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分院校性质的Logit回归结果
从表3可以看出,所选的15个二级指标对非985的211高校学生的影响最为显著,而对于部属非211本科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指标呈现出影响不显著的结果。
(四)稳健性检验
1.平行性检验
为了检验模型的稳健性,进行平行性检验,其原假设为斜率系数相同,即模型满足平行性,结果如表4所示。P值为0.265,大于0.05,则接受原假设,模型通过了平行性检验,说明其具有很好的稳定性。
表4 平行性检验结果
2.最大似然比检验
对模型进行整体有效性检验,本文采取最大似然比检验的方法,其原假设为“是否放入自变量两种情况下模型质量相同”,结果如表5所示。P值为0.000,在1%水平上显著,拒绝了原假设,说明模型整体有效。
表5 最大似然比检验结果
3.更换题项数目
对因变量进行不同处理,从而检验模型的稳健性,将因变量的5个题项进行缩减,只取“变量选取”中所描述的前3个题项,并计算其平均值,结果如表6所示。可以看出选择3个题项设置因变量和原本模型中选择5个题项设置因变量,最终的回归结果高度一致,说明模型具有很好的稳健性。
表6 稳健性检验结果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从自我效能理论出发,根据全国高校的问卷结果,从国家政策、学校教育、家庭环境、个人特质四个维度出发,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展开研究。
第一,创业激励政策、积极的金融政策和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在这些政策下,更有利于大学生从愿景到付诸行动。
第二,大学教育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通过教导学生识别潜在风险,实行提高学生兴趣的教学模式以及开展创新性的科学研究,会使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有较大地提升。
第三,父母的激励是众多因素中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推动作用最大的,在此条件下,大学生更容易实现个人抱负。
第四,通过理论与实践学习提高自己承担风险的能力,平时注重向社会活动家、企业家方向培养自我,与大学朋友讨论话题主要与创新创业思想相关的大学生,其创新创业能力也较强。
第五,不同性质的院校之间,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受到以上因素的影响效果也有较大差异,结果表明,本文研究的影响机制更适合非985的211高校学生群体。
(二)建议
第一,国家应加大创业激励政策实施力度,例如鼓励设立天使基金,对开办企业的大学生进行资金扶持,实行积极的金融政策,对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发放申请条件宽松的小额贷款。
第二,学校应进行教学规范,积极迎合国家政策,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以邀请社会企业家开展讲座,对大学生如何在社会中识别潜在风险进行知识拓展,教师应当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加强与学生代表和学生个人的交流沟通,做到“因材施教”,确保学生对课程保持浓厚的兴趣。学校应当创造开展创新型科学研究的条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第三,父母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与引导,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切忌打击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第四,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可以通过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来提高自己承担风险的能力,如果未来有自主创业的规划,应及早地进行自我培养,并精确瞄准社会活动家与企业家的个人特质方向进行个人赋能,学生社团可以适当开展创业模拟大赛等活动为此提供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