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改建项目室内旧物与地域特色的再生与应用
——川剧艺术中心改扩建项目室内设计
2024-02-04秦颖
秦颖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 四川 内江 641000
引言
现今,历史文化建筑已成为城市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城市对外宣传的重要文化媒介,历史文化建筑背后隐喻的文化、历史故事及艺术价值对当代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而破旧立新的意识深深地影响着对空间的思考,对于历史建筑的室内装饰会根据现今的使用需求对其进行拆改、扩建,改变其原有的室内装饰特点及文化符号,这并不利传承和保护当地文化。为了关注和保护历史建筑和文化建筑的设计,城市名片的概念逐渐兴起。这一理念强调“重塑”和“共存”的设计语言,打破新旧设计的界限,更加注重共生的设计理念。在实践中,设计师需要结合旧物的艺术语言和空间艺术的表现手法,将建筑的动态流线、空间界面、主题颜色、材料质感等元素融合为一体。通过构成重塑的手法,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将建筑室内的功能融入空间中,同时尽可能地与原有室内旧物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空延续性、空间历史感和文化意义的趣味空间,形成一种全新的空间形态。近年来,一个关于改扩建的建筑室内项目——川剧艺术中心的设计实践表明,新旧共存的设计探索不仅是时代符号的体现,也是文化的传承和城市名片的展示。这一项目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让人们深入探索新旧共存的设计理念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可能性。
图1 锦江剧场旧貌
1 川剧艺术中心改扩建项目室内设计改扩建项目的必要性与目标
1.1 能够提升文化品质
改扩建项目将为观众提供更舒适、更现代的观演环境,进一步提升川剧的艺术魅力,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文化的需求。
1.2 可以传承文化
川剧艺术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改扩建项目有利于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文化遗产。这样既能保存好这项宝贵的传统艺术,又能把它推广开来,使更多的人认识并领略到它的独特魅力。改造工程既是对建筑物、设备进行改造,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形式,使其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光彩。
2 改扩建目标
2.1 功能定位
改扩建后的川剧艺术中心,将不仅是一个表演场所,更是一个集川剧演出、观众观演、文化交流和艺术培训于一体的多功能平台,可以提供一个既适合专业演出又适合大众参与的文化空间,让更多人能够近距离地感受川剧的魅力,并参与到川剧的传承与发展中来。
2.2 环保与节能
将积极采用环保建材和节能技术,以降低改扩建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比如采用可再生资源,采用节能灯具,采用高效的空调系统,保证房间内的舒适和能量的有效利用。为了达到绿色发展的目的,在污水及废物处置方面,也将遵守环境保护的标准。
2.3 文化传承
在改扩建过程中,高度重视川剧历史文化的保护与挖掘。通过对历史建筑的修缮,对传统装饰要素的保存,对有关的文化活动进行规划,使传统的川剧在当代生活中重新焕发生机。另外,还应大力促进四川地区戏曲与其它地区的文化的相互沟通和融合,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3 室内设计方案详述
3.1 空间时代背景
老川剧艺术中心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市交通便利、人口密集的锦江区核心位置。而今,频繁的文化演出和艺术交流,使这座老旧的建筑早已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对全新功能空间的使用诉求,这座经历了历史的积淀、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老旧建筑何去何从,成为此次改扩建工程一个重要的时代背景因素[1]。
3.2 地域情感
川剧艺术中心的改造工程,是在巴蜀地区特有的地域特色基础上进行的。经过对悦来茶楼、锦江剧场等历史场所的深入研究,其目标不仅仅是改造建筑,更是要弘扬川剧艺术的文化精神,传承这一珍贵的艺术形式,要尽可能地保留这些建筑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和历史特性,同时融入地域的情感。在改造过程中,运用了多种设计手法,如形态对比、抽象转化、序列排序和色彩对比等,以突出建筑装饰所传递的时代记忆和未来的畅想。这些手法不仅展现了地域特色,更突显了川剧艺术的文化精神。通过这样的改造,期望能够为川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也为巴蜀地区的文化繁荣做出贡献。
针对项目特殊的地理位置,对建筑周围环境进行剖析发现艺术中心位于西部中心城市成都,并且位于成都市核心位置,周边覆盖四川科技馆、天府广场、成都IFS广场、成都远洋太古里等成都标志性建筑,其用地北侧为桂王桥西街,西侧为悦来巷,东侧与西部文化中心隔一条小街,南侧与王府井百货相邻,处于城市中心的中心。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建筑特点成为了该区域特有的文化建筑,地域情感也无疑于成了空间表现的一个重要手段。为此,结合川蜀文化以及艺术中心独特的背景特点,从中提取蜀锦、竹、盆景的表现元素,以川西独特的林盘文化作为表达介质,将川剧演绎过程中的冲突与包容、高腔曲牌的丰富元素、美妙动人的唱腔音节,转化为富有川剧印象的图形元素,并表达在室内空间中,用线条的重组的设计手法表达地域情感,呈现出一个全新的川剧艺术殿堂[2]。
3.3 空间重塑
历史时代赋予了老建筑特有的生命力,依托于建筑空间独特的文化背景,运用新旧互生共存的设计理念对原有锦江剧场室内装饰进行了一次系统的空间剖析,发现老建筑带着时代特殊的印记。从内部空间的装饰构成中找到了空间独特的造型结构、质感肌理以及色彩构成,这些建筑内部已有的元素映射出了建筑以往的演出场景、文化情感,充分地反映出当年艺术中心带给每位观众的情感共鸣,从而让川剧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入人心。对于老建筑的内部空间中的老旧材料,或许独立于空间之后它只是时代的遗留物品,免不了被丢弃的命运,但是依托于旧建筑独特的场景构成当中,它带有时代的美学特点以及情感依托,触发了对物品的情感寄托,由此开始着眼于对室内环境进行模型重塑与推敲,寻求设计中某种特别的表达方式来重塑全新的内部空间。
空间自身独特的脉络是过去年代生活印记的凝和,具有较强的符号特点和象征意义。通过找寻各类的资料文献,并不能完全还原老建筑带给时代的全部印记,为此,通过对老一辈川剧艺术家的探讨中逐步拨开迷雾,逐步了解关于锦江剧场的前世今生。并且更进一步了解了川剧艺术的独特之处,为在空间构思过程中指引了一个方向。川剧艺术不仅有着“昆、高、胡、弹、灯”的特殊唱腔、“生、旦、净、末、丑”的舞台角色及其精妙奇绝的“变脸”“吐火”特点,并且融合巴蜀地区独特的地理、历史、经济、文化特点,形成了此剧种独有的鲜明艺术特征。而移民入川以来的兼收并蓄、多文化融合,塑造出川剧特有的五腔共和的戏曲特征和茶园、戏园的场景式空间形态,这让的空间能依托于川剧特有的文化特征作为切入点,将旧物与文化置入于空间当中,演变成空间表达重要的精神及情感手段。即存老建筑的流线形式记录了过往川剧爱好者们的行为习惯,是时空的另一种延续。因此最大限度保留过往的空间流线方式,将此纳入到整个空间的设计范畴当中,并运用原有室内的文化符号、丰富多元的川剧艺术特点融入全新的空间当中,重塑内部空间,打造更具有场景式的川剧圣殿[3]。
3.4 注重新旧共存
新与旧的结合是时代的碰撞与融合,感恩过往给记忆留下的美好,憧憬未来带给的欣喜,提升人们对过往的追忆,对事物的关注度。新旧两种截然不同的时代符号带给生活的是视觉画面的冲击,形成人们怀念过去的一个缩影,从设计理念的微观细节中挖掘旧物带给室内空间的价值。为此,建筑设计初期就保留了原有锦江剧院主楼部分,对两侧建筑进行了拆除,运用现有的建设标准及设计手法新增东西两座塔楼纳入整个建筑的使用功能当中,并重新规划了新的使用功能,将已有的主楼动线与东西塔楼动线相互联系起来,构建出崭新的川剧艺术中心。而室内通过对原有空间的使用特点及剧场使用流线进行解构,将局部室内流线进行重新调整,尽量规避已有流线问题,将动线进行整合,达到剧场使用的动线标准。通过前期对老建筑的实地勘探寻找到过往时代的印记,如材料的纹路、构件的形态、艺术的植入,这些都是岁月遗留的宝贵记忆,也正是寻找的川剧记忆痕迹,如何能用设计的手段留住这些印记,成为了所探寻的目标。在经过深入思考之后,将保留建筑室内独具特点的装饰构件进行了保留,将存于仓库中的老旧物品进行重新启用,并对其进行重新上色处理,已满足现有室内空间的设计需求。同时,针对空间流线的主次关系及后期使用的行为方式,将旧物作为空间特殊情景的再现,植入与空间的特殊视点当中,将旧物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激发川剧爱好者们的追忆情绪,强化空间的情感特质,通过空间色彩、灯光烘托营造新旧共生的空间环境,打造适合于当下使用群体的精神空间[4]。
4 结束语
随着改扩建项目日趋增多,对于老建筑的保护与传承也在不停探究更加适合的方式。而此次对于川剧艺术中心的室内设计通过对不同角度、设计手法以及微观思维的探究,尽可能地寻找出旧事物循环利用的可能性,以及后期对于空间适配程度的可行性。旧物并不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它承载着时间和历史的痕迹,是年代的延续和繁衍,为在今后的改建及扩建项目的室内空间探索当中寻找到了更多的可能性,其后衍生出对地域文化、历史事件、文化传承的表达。并且通过这些方式展示出改扩建项目不同的经济、政治、人文特点,最终呈现出室内新旧交融的独特空间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