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时期徽州私家园林植物造景探析

2024-02-04肖文珍冯艳

今古文创 2024年5期
关键词:私家园林植物造景徽州

肖文珍 冯艳

【摘要】本文以明清时期徽州私家园林为例,归纳常用植物种类,分析植物造景方法与类型,总结园林植物造景意趣。首先,概述明清时期徽州私家园林的背景和发展,分析不同时期的私家园林,对园林中植物种类进行对比;其次,对植物造景方法和造景类型展开具体论述;最后,总结出明清时期徽州私家园林朴而不拙的乡野意趣、纳境几席的精致意趣和高洁风雅的文人意趣。

【关键词】徽州;私家园林;植物造景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6-8264(2024)05-008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5.027

基金项目:2021年度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21CX126);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合肥市海绵城市建设及其雨洪管理助力平安安徽” (项目编号:SK2021A0350);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科学技术计划项目“基于城乡融合的乡村水景观构建策略、方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RK031)。

古徽州地区产生了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州文化,其中包含了建筑、园林、商贾等内容。其中徽州园林起源可追溯到宋,宋朝迁都临安,徽商登上历史舞台,为园林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明清时期伴随着徽商的迅速发展,不管是徽州私家园林的造园数量还是造园质量都达到历史顶峰。

植物造景是指利用植物花木等要素营造景观,借助植物的物理、生物、象征特征将园林本身的服务、观赏、境界加以提升。在私家园林中,植物景观的营造是表达园主人志向与园林特征的重要方式。因此选择徽州私家园林的鼎盛明清时期的植物造景的植物偏好、造景方法、造景类型来探究其表达的不同意境趣味。

一、明清时期徽州私家园林发展概述

(一)自然背景

明清时期徽州地域面积大约一万平方公里左右,具体包括歙县、黟县、祁门、绩溪、休宁、婺源六县。徽州自古就有“八分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可知境内自然资源丰富,耕地与建筑用地紧张。境内群峰耸立、河网密布,整个新安江水系穿过境内,形成了丰富的地形地貌。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适合许多果木、林木、观赏树种的生长。

(二)人文背景

从自从秦颁布郡县制以来,徽州经历了三次的人口迁移。因为封闭的地理环境吸引了大量躲避中原战乱的士族商贾在此定居繁衍生息,逐渐成为较为完善的宗族社会。到了明清时期,徽商抓住了盐法改革的机遇,加上水运便利的交通优势,逐渐成为经济文化要地,在两淮区域更是控制了整个盐业。在徽商的对外交流贸易过程中,同时也有不同的造园手法和造园审美的传入。徽商在外积累的大量财富,通常会回乡大兴土木,回馈乡梓,为徽州私家园林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徽州是程朱理学的发源地,理学强化儒家伦理,强调耕读传家。不断提升的文化修养与经济实力,形成了明清时期以商人和文人为主的私家园林造园主体。

(三)造园概述

明清时期徽州私家园林大致分为明中前、明中末、明末清初、清康乾四个阶段。在明朝初期,徽州政治经济在发展恢复,徽商也在此期间孕育发展。这个时期是徽州私家园林的准备期,其植物营造也相对简单,没有人工山石造景,更加注重花木造园与自然山水环境的借用。到明中末是徽商的繁荣期,徽商财富的积累和从商人口的大量爆发,使得这个时期的造园主多为商人,造园目的逐渐开始转向追求享乐。园内植物造景由俭入奢,掇山开始盛行。至明末,朝代更迭,徽州成为抗清战争的始发地,近二十年的战火将繁荣的造园风气扑灭,大量私家园林被毁。徽州自此处于百废待兴,徽商也受到重创。造园主又重新回到以文人志士为主,植物造景也逐渐追求淡泊雅致,开始回归山野田园。清朝康乾时期,政治经济逐渐稳定,徽州私家园林恢复盛况,但不复当年。这时造园开始仿制宫廷形制,造园主文人雅士形象逐渐弱化,造园风格也开始趋向小而巧。

二、明清时期徽州私家园林植物分析

(一)植物汇总

明清时期徽州私家园林达到鼎盛,特别是在明朝几乎出现家宅附园的风尚。坐隐园建于明朝万历年间,位于休宁县万安镇汪村,园主人为戏曲家汪廷讷,遗址无遗存。其是徽州私家园林为数不多的大型园林,占地面积16亩,以田野景、村庄景和庭院景三部分组成。从园记描绘的景色可知园内种植的植物有菊、桃、桂、芭蕉、山茶、柳、竹、梧桐、荷花、兰、松、梅等十余种。

与坐隐园不同的是碧园占地面积仅278平方米,是庭院式园林。碧园建于万历年间,原称衡皋轩,位于宏村水圳的源头,是祖籍为宏村的高官退隐回乡所建。1997年,由退休回乡的汪鹤年巨资购入,改名为“碧园”。其由四个相连的院落组成,分别为水景园、草药园、菜园、果园。从院落名称就可知其植物的种类有草药、蔬果、水生植物、果木等。

曲水园占地面积位于坐隐园和碧园之间,建于明朝,位于歙县丰南,也是面积较小的园林。根据《曲水园记》中描述景色的文字,园中植物种类丰富,不仅利用植物取亭名外,而且利用大量植物造景。这与其偏向于乡野的园林性质有关,例如通过“编柳为藩”,也就是将柳条作为篱笆材料编织成为围墙。既起到了屏障的作用,又使得墙面更具生命力。

建于清朝初期的水香园,占地三四亩,园主是潜口商人汪沅。水香园位于村郊,坐落于紫霞山麓,门前临阮溪。根据茅兆儒《归途过紫霞山》中“方塘峰四面,菱茨杂从鸢”;汪舟《九日秋水弟招饮碧把楼分韵得庄子》中“四座满尝霜解紫,三年不见菊花黄。”;鲍倚云的《重茸水香园图歌为汪亮瞻》中“咄哉梅坪等传舍吾乃泪没腥羊场。”文章描述景色的文字可知,园内种植有桃树、古梅树、翠竹、梧桐、松树、茭芡、莲花、菊花等植物。同时,盆景在徽州私家园林的运用也极为常见,盆景中常见栽植的植物有山茶、牡丹、南天竹、三角枫、梅花、榔榆、白榆、银杏、罗汉松、枸橘、杜鹃等。

(二)植物种类

从明清时期不同类型私家园林中植物汇总中可知,徽州私家园林的植物种类繁多。其植物大多数来自本土树种,常将所处地理环境中植被包括在内,地域特征显著。具有高雅品质象征的花类和乔木使用较为频繁,如菊花、梅花、莲花、桂花、梧桐、竹、松柏等。这些植物在从商、从政的园主中的较为常见,如商人汪沅水香园方塘有古而癯的梅树。各园中直而秀的竹子的使用最多,几乎每个园内都有出现。同时,果蔬和药草类等功能性植物也时常出现。桃、桑、李等常见果树的栽植可以满足生活实用,数年之后可惠及宾客邻里,体现园主归于山野、自给自足的乡野生活写照。

三、植物造景方法

(一)自然开放的平面构图

明清时期徽州私家园林重视天趣、重视借景的理景思想在植物营造中也有体现,植物景观布局运用外部自然式、内部不完全对称的平面构成和园林的造景思想相得益彰。较大的私家园林融于自然山水格局中,整体呈现开阔的风貌。通过群植接山引水将自然山脉转化为造园的基础,且群植曲折自然的林缘线使人工种植与原本的植被互相融合。在庭院内植物景观布局与外部粗犷的不一样,庭院内每一处空间经过精心设计,与外部形成对比。庭院内景观布局中的孤植或者丛植通常不在几何形式的中心点,而在偏左或者偏右,形成一种内外均衡的布局形态。

(二)层次丰富的空间构图

不同面积的空间植物配置也不一样,一般有独植、丛植、群植、散点植等。但总体来说都呈现出层次丰富的空间构图,私家园林中乔木树种丰富,观赏花灌木的栽植也较多,多为两种乔木辅以二至三灌木树种丰富构图的方式。从树种的立面层次上看,植物边缘线灵活多变,高大的乔木、灌木、低矮的地被和精致的盆景等植物和墙体山石形成完整的层次结构。形式丰富地盆景算是最小形式的园林,一般用来丰富空间。其可以灵活地布置在天井、水池等各个地方,主要以山石、植物为素材。在丰富空间构图的同时也具有几分文人气质。

(三)清丽淡雅的色彩构图

明清时期徽商虽然富裕但是徽人持商贾并重的观念,注重人文教育,造园人审美素质较高。在植物色彩的选择上搭配得当,以绿色为主,辅以彩色点缀。园内植物总体自然朴素,较少出现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色。虽然总体雅致但是在细节处理也不乏变化。因为经常运用果树与农作物,所以在四时景观色彩不一,有时会有果类点缀的丰收喜悦。在突出一季景观的同时,也兼顾三季,不仅不显得突兀,而且更有时令之美。春季主青、黄,夏季主绿,秋季主碧,夹红、黄,冬季主苍青。在徽州灰瓦、白墙、灰黑石的掩映下,融墨绿的山水绿树中,呈现出朴素大方、精巧雅致的意境美。

四、植物造景类型

(一)沼景——鱼戏莲叶、影叶相映

徽州私家园林池沼充分发挥了水的作用,一分水得十分用。较大的园林借天然池沼营造水景,较小的园林则引水入园或开垦方塘蓄水造景。碧园入口的水园通过出挑的美人靠和水台上的盆景打破规整的水面,借水上的莲花、水面的浮萍、水中的鱼虾、水岸的乔木形成丰富的池沼景观。其水面面积虽不大,但在植物的掩映和鱼虾的嬉戏中,显得格外神秘。

不管水面积大小,莲的种植较为普遍。较大的池沼几乎都有呈现“一池芙菜干茎”之景。虽水面常种植水生植物,但是水面仍留有一定空白。通常池中花开,池边置石、亭、台、栏等。留出的水面可见人、物倒影摇曳,见群鱼嬉戏。《荪园记》中“深水种鱼,浅水种莲”,可知园主对池沼空间进行划分,注重水生植物习性,兼顾水中鱼类环境。其中浅水菱角、菱白混植水中,自由生长,增加沼景层次的同时还增加了生态系统的物种。池沼中的鱼不仅可赏,待长大也可作食用,这种兼顾审美与功能的沼景体现出雅俗共赏的乡野趣味。

(二)盆景——蟠曲古朴、梅茶为上

在明清时期,特别是明中末的繁荣期,徽州私家园林盆景的运用非常广泛。盆景是栽植与开敞的容器中的植物造景方式,是最小单元的园林形式。徽州耕地土地不足,私家园林面积也较小,盆景这种将自然缩于几寸的方式可弥补空间上的不足。因为其不种植于土地,可随意移动,所以灵活性极高。通常在水台旁、天井、石条处都可以见到。盆景以植物为主、山石为辅、形态各异,代表了园主的寄托或品德。在造型上,因为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大多呈现正三角形,稳定庄重,以树桩大为奇,形态曲折,树皮粗糙古朴。盆景内较常见的植物有山茶、牡丹、南天竹、三角枫、梅花等,其中以梅花、茶花为上。其中植物更多的是象征意味的表现,比如象征雍容富贵的牡丹、象征高风亮节的梅花、寓意健康长寿的南天竹等。

(三)林景——良田桑竹、桃李成林

徽州私家園林数量众多,但是面积大多较小。并且园主人的身份也各异,因此形成了不同的造园风格,但是在植景造景上却表现出诗意栖居的世外桃源的追求却较为相似。林景是成片的乔木灌木形成的景观效果,更多的是出现在较大的私家园林中。其通常将周围的林木、田野、山体作为植物造景的背景,非常重视借景与天趣。首先会对现状林景作保留,将其借入园内景色。其次,通过园内乔木的自然式种植、配合栽种地方性花草,让私家园林逐渐隐于山林中。通过仿照自然粗放的方式进行大乔木果树或者竹、松的栽植,追求曲折随意的天然野趣。并且在植物类型的选择上选择常见的花果类乔灌木,如梅、枣、李、桃等,既可以观赏,也具有实用价值。

五、植物造景意趣

(一)朴而不拙的乡野意趣

明清时期徽商的繁荣给徽州私家园林的建造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使得位于深山中的乡村田野也形成了家宅附园的景象。虽然徽商富甲一方,但是地理环境条件的客观限制使得徽州私家园林不能大面积建造,所以在植物造景方面也更加考虑到实用性与功能性。但是徽商重视教育,亦商亦儒,也追求山水之趣味,所以逐渐形成了朴素而不拙的乡野意趣。在林景的营造中,不管是面积大的园林还是面积小的庭园,都出现了果树的运用,甚至在碧园中单独划分功能分区的果园,在赏景之余还可以体会生活耕作之乐。在沼景的营造中可食用的水生植物的运用和留白倒影摇曳之美的展现,在满足功能实用性的基础上又保留了对审美的追求。

(二)纳境几席的精致意趣

纳万境于几席是徽州私家园林在土地狭稠限制下的造景手法。一方面通过借外部秀美山川之景补内部之中,另一方面也可通过模拟自然之景缩小于一器。林景的营造就巧妙地将内部的视野扩大,通过疏密有致的林景将内外空间上分隔开,但同时不遮挡向外的视线,多了几分悠远深邃。外部植物造景的自然粗狂也与内部的多层次的精心栽植形成对比。盆景更是将自然美景直接缩移于器物中,更加方便灵活。盆景本身具有完整的要素构成与精心配置的植物造型与器型,似一焦点,可做画龙点睛之效。通过形态较小的植物与山石配合,留出更多空白的空间给游憩者。这样既减少了植物与人相争的压抑感,也满足了良好的观赏效果。

(三)高洁风雅的文人意趣

高洁风雅是许多文人雅士崇尚的优良传统,明清时期儒商并举影响了徽州造园主的审美趣味与生活方式,相应的也渗透到私家园林中植物景观的营造上。一方面,徽州私家园林通过具有心志象征的竹、梅、菊、莲等乔木花卉的栽植来表达主人风雅的心境。其中广泛用于私家园林中的竹常常与文人雅士的高洁谦逊相称。拙政园的梧竹幽居用梧桐、竹以及周围的石板暗示山的余脉,由此表达淡泊清雅之意。另一方面,这类比德植物在造园主中常常也表达了自身的心态或处境。通过植物的形态和神态传达出的物境来表达意境,使赏景之人引起共鸣。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徽州私家园林大放异彩,相应的植物造景也极其考究,但是留存下来保存完好的园林却较少。通过前人的研究与古籍文献在书画和景色描述中了解徽州私家园林藏匿于山野的植物造景方法与类型。充分诠释了明清时期徽州私家园林贵而不奢、因地制宜的高超造园植景艺术。充分认识与了解时代背景下的园林植物景观营造对古村与古园的修复具有一定作用。传统内向型的园林视角扩大至自然式、开放式的乡村野居,对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植物造景具有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泉,李笑盈,柳照娟.徽州风雅象征——潜口汪氏水香园复原研究[J].设计艺术研究,2023,13(01):57-61.

[2]王浩成.明清时期徽州私家园林空间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20.

[3]潘君亭.明代中后期徽州歙县私家园林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9.

[4]凌利宏.徽派古典私家庭园植物配置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

[5]章婷婷,李沛,朱建宁.基于园记文献的明清徽州私家园林流變研究[J].中国园林,2023,39(01):134-138.

[6]殷永达.徽州早期风景园林史概观[J].中国园林,1993,(01):28-31.

猜你喜欢

私家园林植物造景徽州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徽州绿荫
北京老城内私家园林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中国园林前世今生
浙江城市广场设计分析
植物造景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植物造景在园林绿化设计中的艺术手法
园林景观绿化中植物造景技术的应用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