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育人实践探索

2024-02-03李永霞张建光张娟

成才之路 2024年3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育人产教融合

李永霞 张建光 张娟

摘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新时代下能够有效突出应用型本科院校优势的办学模式。产教融合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育人实践工作是服务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是促进院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推动国家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要通过打造协同育人模式、落实多角度共育共享、成立产教融合联盟、构建多元监管机制等路径开展相关育人实践活动,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通过多方同向发力提升育人质量。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共育共享;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03-0001-04

基金项目:衡水学院“十四五”教育规划专项重点课题“转型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协同育人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22SS W02);河北省教育厅2021年河北省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新文科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21GJXWK068);2022年度河北省教育厅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国防教育专项任务项目“新时代‘以美育人’的普通高校京剧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创新研究”;2021-2022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时代思政教育融入师范专业实训课的教学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1GJJG536)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新时代背景下能够有效突出应用型本科院校优势的办学模式。对此,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领域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力军,如何全面深化落实“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形成院校与区域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同频共振的局面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关系着能否担负起培养应用型人才、传承技术技能、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使命。

1.产教融合

从宏观层面来看,产教融合是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融合。从中观层面来看,产教融合是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的对接,可将其看作产业资源与教育资源的互动、互通,在弥补各自短板的基础上进行强强联合。从微观层面来看,产教融合是生产活动与教学活动的结合,核心是将产业生产活动与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衔接[1]。产教融合具有双主体性、跨界性、互利性、公益性、动态性、知识性等基本特征。其中,双主体性体现在产业与院校均为育人主体这一方面。跨界性表现为产教融合横跨产业与教育这两大领域,既可将其看作具有教育性的产业活动,也可将其看作具有产业性的教育活动。互利性表现为院校与企业均可通过产教融合获取一定的利益。公益性表现为院校、企业在产教融合中均需无偿承担人才培养责任。动态性表现为产教融合过程中,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影响、作用,并需要不断进行动态调整。知识性表现为院校与企业均是通过知识流动实现自身价值的。校企合作的主体是院校与企业,产教融合的主体是产业与教育行业,包括产业与教育资源互通、产业结构与专业结构的衔接等,后者相较于前者来说范围更广泛、深度更明显。产教融合也不等同于产学研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等,其侧重点在于人才培养与应用性研究,而产学研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等重点在于创新技术研究,涉及人才培养方面的内容较少。

2.应用型本科院校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便提出培养社会主义需要的专门人才,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了大规模大范围的高等教育院系调整,初步建成了专门人才培养体系。“为地方培养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根本任务,需要其满足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需求。根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应用型本科院校划分到“5A2”中,任务是根据行业划分专业,培养能够服务于各行各业的高层次专门人才。高层次應用型本科人才既需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又需要将其应用于实践中,并熟练掌握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各环节。这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

1.服务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

一方面,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呈正向关系,产业结构被看作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动能。应用型本科院校落实“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能够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具体来说,“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可使应用型本科院校主动适应经济结构与产业变革,密切关注区域产业情况、市场信号、技术前沿、企业用人需求等,并结合经济发展、技术发展、职业发展等调整人才培养结构,进而为产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革提供支撑[2]。另一方面,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多的优秀技术技能型人才。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可使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好地以产业与行业需求为依据调整专业结构,在扩大服务面的同时使专业设置更“新”,确保人才培养结构调整能够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需求相衔接。

2.促进院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应用型本科院校为社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其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凸显。但在高等教育规模日渐扩大的背景下,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工作难以适应产业、企业需求的矛盾逐渐凸显。这就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落实“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快速整合学校与产业的优质资源,深化师资、课程、实践等教学资源的建设,全面开展人才培养改革工作,以此推动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并且,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有助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结合产业与企业用人标准培养人才,确保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符合产业和企业需求,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3.推动国家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已由劳动力推动型转变为创新驱动型,创新成为国家发展的一大动力,创新驱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在国家大力倡导创新驱动的战略下,大数据技术、5G、人工智能等进入不断升级、发展的新轨道,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人才是创新的关键所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将人才链与产业链、科技链与创新链有机衔接,并切实将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融入创新链条中,建立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可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创新人才,更好地推动国家创新发展。

1.协同育人,共创产教融合新生态

基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构建育人模式需同步开展内在机制建设与外部环境优化工作,即政府、应用型本科院校、企业等主体共同制订对接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形成政府引导、院校谋划、产业指导的育人机制。

(1)政府参与协调引导。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中,政府应是创新型政府,在政、校、企之间做好协调引导工作,表明立场与态度。一方面,政府可设立专项经费,为在校企协同育人中具有较好合作经历与实践经验的产教融合型企业提供专项经费支持,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例如,学生实习实训专项补贴资金、校企技术技能合作开发经费等。另一方面,针对性减免税收。地方政府税务部门可针对各行业、各类型产教融合型企业制定不同的税收减免、税收抵扣政策等,并切实将政策落到实处,以减轻参与校企协同育人的产教融合型企业的负担。例如,为在产教融合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发放“产教融合劵”,按照规定抵扣税收等[3]。

(2)应用型本科院校主动寻求合作。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协同育人的重要主体,应积极转变育人理念,主动寻求合作伙伴,探讨协同育人模式建设路径,通过设立共同目标充分整合双方育人资源,并通过建立价值创造与利益共享机制强化双方依赖互动的良好发展关系,在合作中谋求超越。

(3)企业深化“参与育人”改革。首先,强化育人主体地位。新时代,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急需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尤其是能够服务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但是,仅仅依靠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力量开展育人工作难以真正满足市场人才需求。在此背景下,企业应主动转型,认识到自身在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主体作用,积极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学生实习、专业标准制定等方面开展合作,给予应用型本科院校切实的指导与帮助[4]。其次,拓宽育人路径。长期以来,部分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忽视培养的问题,在员工培养方面投入较少,虽然拥有丰富的技术研发与生产实践资源,但是无法将其有效转化为教育资源,影响学徒制培训、学生实习的最终效果。对此,企业应积极拓宽育人领域,建设既可应用于生产实践,又可应用于教学的实习实训基地、实验平台、大师工作室、产品研发中心、技术开发中心等,深化企业内部的育人改革。

2.多角度共育共享,精准培养产业所需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精准培养产业转型所需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明确指出这一培养目标是校企双方的共同愿景,以在实现共同愿景的过程中深化校企合作育人。企业在协同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育人活动时可通过携手制定育人培养方案进行共育共享。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院校与企业在育人方面的优势。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相关实践。

(1)共设专业。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应避免“一成不变”,也不能为追赶潮流增设大量与新兴产业有关的专业,需根据本校专业发展方向、区域经济发展现状、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等设置专业[5]。例如,5G、大数据技术等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人工智能、互联网、无人机等领域的发展,以此衍生出诸多新兴职业。对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围绕新兴职业与企业沟通交流,了解行业协会与企业新兴职业提出的岗位标准与人才需求,通过衡量本校师资力量,判断本校是否可支撑此专业,并根据政府出台与城市发展有关的报告衡量专业设置是否与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相契合,以此预测专业设置是否可保障学生就业率,再在行业企业与地方政府的指导下设置新专业。

(2)共定课程。在课程建设中,一方面要将企业要求与标准融入课程系统中,另一方面要紧跟产业发展步伐调整课程设置,保证课程针对性与时效性。首先,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根据企业典型产品,开发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课程,将专业教学与行业需求、企业生产项目有机衔接,并通过发挥院校与企业各自优势将企业元素、职业元素等转化为教育元素,切实使“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落到实处,培养综合素养较高的技术技能人才。其次,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组织本校教师与企业人才共同制订课程计划,将实用技术转化为课程资源,赋能专业建设与培养。

(3)共塑师资。首先,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与行业、企業携手搭建产业学院,将其打造成为锻炼教师技能的平台,并根据教学需要为其提供一定比例的岗位,使教师切实参与到生产实践中,深入了解企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帮助其掌握生产服务一线以及专业前沿知识与技能。应用型本科院校还可组织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研发,或针对企业技术人员制订培训计划,通过为企业提供服务的方式强化自身能力。其次,多途径引进各类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从行业协会聘请有实践经验与专业技术职务的应用型人才,还可从企业聘请技术人员、管理骨干、工程师等,通过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产业技术实验室等使其参与到育人活动中,负责指导学生开展生产实践等,弥补院校师资结构的不足之处,切实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

3.成立产教融合联盟,构建“四链融合”育人命运共同体

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视域下的育人实践中,可积极构建由产教融合型企业牵头,包含行业相关企业、应用型本科院校、行业协会、政府等的产教融合联盟,打造“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等融合的育人命运共同体,以实现产、教、研、用的协同,切实将企业生产实践、院校育人、技术创新、人才需求等融合对接。具体来说,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相关实践。

(1)制定契约,共同遵守合作秩序。为保证育人实践活动有序、有效开展,产教融合联盟参与主体均应遵守合作秩序,即在全面了解自身在育人中应承担的权利与义务、各方利益诉求外,还应在遵守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共同制定契约,通过践行约定实现主体间的互动。

(2)搭建平台,平衡人才供与需之间的关系。首先,产教融合联盟内的企业、行业协会等主体通常能够第一时间察觉行业发展新趋势,掌握行业最新动态,其可发挥这一优势,指导应用型本科院校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教学中,提高育人工作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契合度。其次,可借助产教融合联盟力量搭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招生与企业招工对接的平台,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大力推进现代学徒制[6]。

4.多元监管,强化协同监管力度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协同合作过程,做好多元监管工作可有效提升育人实践成效性。首先,校内理事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建设指导委员会要明确自身的职责,主动参与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全过程的监管中,监督落实进度与成效,及时提出调整方向与建议,为保证育人成效提供良好指导。其次,政府建立指导与监管机制。政府以国家宏观目标为前进方向,不会被校企各自的利益目标左右,具有较强社会公信力,监督过程更公正,更具有说服力。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践中,政府应定期监管相关工作是否有序推进、企业是否充分担负起自身育人主体责任等,并明确规定监督时间节点与方式。再次,引入以行业组织为代表的第三方评价机构。第三方行业组织独立于协同之外,可将外部资源与外部信息及时传递给“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执行主体,使其通过获取来自“旁人”的意见与建议明确认识到育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更好地实现育人与行业需求的对接。除此之外,第三方行业组织机构能为协同育人主体沟通交流搭建桥梁,避免出现因信息不对称造成误差,确保“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充分发挥育人价值。

总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是推动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打造协同育人模式、落实多角度共育共享、成立产教融合联盟、构建多元监管机制等路径开展相关育人实践活动,跨院系、跨层次整合教学资源,并充分发挥产业、企业、政府在育人工作中的职能,建设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共同体,以培养更多符合产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安强,刘芳,张广照,何经纬,李文波,郭宝春.产教融合的实践探索与思考———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为例[J].高分子通報,2023, 36(03):376-379.

[2]陶大伟.新时代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价值意蕴和推进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22(Z3):75-77.

[3]门超,周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机理、表征、症结及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3(03):45-51.

[4]李炎炎,池春阳.场景驱动:“空间生产”视角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模式优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3(02):54-60.

[5]王亚南,邵建东.产教融合视域的高职院校专业群治理模式及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02):140-145.

[6]李新生.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发展的逻辑、困境与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23,44(04):38-46.

Exploration of Education Practice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Li Yongxia, Zhang Jianguang, Zhang Juan

(Hengshui University, Hebei Province, Hengshui 053000, China)

Abstract: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s a school running model that can effectively highlight the advantages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rry out practical education work, which is an effective means of serv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s economy and society. It is an inherent requirement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mselves, and a practical need to promote national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arry out relevant educational practice activities by creating a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l, implementing multi angle co education and sharing, establishing an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 alliance, and building a diversified regulatory mechanism. They should deepen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education an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through joint efforts from multiple parties.

Key words: applied undergraduate institutions;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co-education and sharing;talentcultivation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育人产教融合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开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衔接的探析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