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城市经济运行态势与展望(2023—2024年)*

2024-02-02高国力赵坤鲍家伟张晓明徐勤贤孔翠芳王女英白玮倪碧野杜澍杨颍王凯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特大城市

高国力 赵坤 鲍家伟 张晓明 徐勤贤 孔翠芳 王女英 白玮 倪碧野 杜澍 杨颍 王凯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 北京 100038

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城市发展带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把握好城市经济形势、做好城市经济工作,对稳住全国经济大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我国297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含4 个直辖市,15个副省级城市、278个地级市)[2]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回顾发现,2023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国城市经济持续恢复,积极因素不断增多,各领域亮点热点频现,但出口下行明显、房地产风险频发、地方债务风险加大、消费需求释放不足等多重压力叠加,城市经济运行向好基础仍不稳固。这既受到宏观经济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上升等大环境影响,也有部分城市经济系统韧性不强、前期累积风险集中释放的原因。展望2024年上半年,房地产在政策支撑下有望逐步筑底企稳,“三大工程”①“三大工程”是指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中村改造。、城市更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等对投资拉动作用将逐步显现,供需精准匹配将进一步释放城市文体旅消费,多领域开放机制将助力城市提升开放经济水平,同时冬春之交城市稳定安全运行或面临突来压力,宜以前瞻举措因应城市经济形势变化。

1 2023年我国城市经济运行总体情况

1.1 城市经济总体回升向好,产业结构“二退三进”

2023 年上半年,97% 的城市②本文城市经济运行相关数据来源于各城市公开发布的经济运行情况报告,由作者收集整理。已公布2023年上半年及2022年上半年GDP增长速度数据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共269个。国内生产总值(GDP) 实现同比增长,跑赢同期全国GDP 增速(5.5%)的城市有138 个[3];GDP 超5000 亿元的城市有24 个,与2022 年“万亿俱乐部”城市数量持平;成都成为第7 个半年GDP 超1 万亿元的城市。从三次产业结构看,不同规模城市③按照《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以2020年“七普”城区常住人口为依据,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包括超大城市、特大城市、Ⅰ型大城市、Ⅱ型大城市、中等城市、Ⅰ型小城市和Ⅱ型小城市。报告暂未将武汉纳入超大城市、苏州纳入特大城市;由于II型小城市数据样本较少,将Ⅰ型小城市和Ⅱ型小城市统一归并为小城市。三产增加值占GDP 比重均有提高,二产增加值占比均下降(表1)。

表1 不同规模城市的三次产业结构对比Table1 Comparison of thre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cities of different scales

1.2 投资消费保持增长态势,进出口同比基本持平

2023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过全国水平(3.8%)的城市有150 个[3],占比60%④已公布2023年上半年和2022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数据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共252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8.2%)的城市有121个[3],占比47%⑤已公布2023年上半年和2022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数据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共250个。。201个样本城市⑥已公布2023年上半年和2022年上半年进出口总额数据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共201个。的进出口总额191700.2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554.6 亿元,增长0.3%;分项看,进口总额同比下降0.9%,出口总额同比增长0.1%。

1.3 公共预算收入增长快于支出,财政自给率明显提升

2023年上半年,209个样本城市⑦同时有2022年上半年和2023年上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数据的城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平均为216.9 亿元,同比增长19.8%;支出平均为348.1亿元,同比增长4.4%;有8个城市预算收入超千亿元,10 个城市预算支出超千亿元,5 个城市实现公共预算盈余。城市财政自给率⑧财政自给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0%。平均增长3.1 个百分点,有156 个城市财政自给率高于去年同期,占比74.6%。

1.4 不同规模城市分化明显,超大特大城市增长势头强劲

从GDP 增速看,2023 年上半年超大城市GDP 平均增速为7.2%,特大城市平均增速为5.6%,其他类型城市增速均低于全国水平。从人均GDP 看,超大城市、Ⅰ型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均GDP超过6万元(图1),其他类型城市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2 万元)[3]。从产业结构看,超大城市、特大城市、Ⅰ型大城市三产增加值普遍高于二产增加值。从进出口看,超大城市进出口总额72277.7 亿元,是特大城市和Ⅰ型大城市的2倍多,是Ⅱ型大城市的约2.6倍,是中等城市的3倍多(表2);同时,外贸城市主导地位突出,进口、出口总额50 强城市中,外贸依存度超过10%⑨按2022年外贸依存度数据计算。的城市分别有33 个、34 个。从财政自给率看,超大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平均财政自给率分别为79.2%、59.4%、46.0%、30.5%,分别增长5.9、3.4、2.4、2.7 个百分点,超大特大城市财政自给率提升最多(图2)。

图1 2023年上半年不同规模城市GDP指标比较Figure 1 Comparison of GDP indicators of cities of different scales in first half of 2023

图2 2023年上半年不同规模城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增长情况比较Figure 2 Comparison of general public budget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growth in cities of different scales in first half of 2023

表2 2023年上半年不同规模城市进出口总额及增速Table 2 Total import and export volume and growth rate of cities of different scales in first half of 2023

2 2023年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亮点热点

2.1 开局呈现新气象,多地争夺新能源产业高地

① 开年“拼经济”力促经济复苏。武汉提出2023年突破2万亿元GDP目标,烟台、常州提出冲刺万亿元GDP;逾40 个城市发放消费券,刺激餐饮、文旅、夜经济等率先恢复。② 政府企业“组团出海”推动新订单新项目签约。重庆实施“百团千企”国际市场开拓计划,青岛制定《2023 年青岛市全球招商行动计划》。③ “新能源汽车第一城”“锂电池之都”成为城市竞逐焦点。上海、广州、深圳提出2025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突破200万辆,宜宾、宁德、宜春、常州等8个城市加入“锂电池之都”争夺。

2.2 开放平台、通道建设加快,激发城市开放经济新热潮

① 国际赛事展会有效拉动城市经济。成都、杭州“以赛营城”点燃城市经济活力,北京、上海、西安“以会聚力”提升国际影响力。② 开放通道焕发新生机。海南洋浦3月首次迎来南美洲际航线“新福州”轮,江西赣州3月开通首趟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专列。③ 开放平台创新发展。海南海口4月拓展封关压力测试范围,上海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构建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④ 开放试点取得新突破。沈阳、南京等6 个城市获批全国第二批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4],上海浦东率先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取得突破。

2.3 文体旅经济频繁现身热搜,成为城市消费复苏最大亮点

① 网红文体旅热潮屡被点燃。2023 年3月,“淄博烧烤”登上抖音同城榜热搜第一,淄博一跃成为2023年最热门城市之一;暑期,天津“跳水大爷”火遍全网,狮子林桥成为全网皆知的“8A级网红景点”;12月,第25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开园当天即迎来4万多名游客,北方城市冰雪消费持续升温。② 文化娱乐消费潜力释放。暑期“博物馆热”促使多地调整场馆开放时间,演唱会、音乐节等“演出经济”带动城市旅游收入量级增长。③ 新型文旅业态兴起。“特种兵式旅游”备受关注,“两天跨四省”“五天登五岳”等攻略在小红书平台浏览量过万;以行走品味城市特色和文化的微旅行“City Walk”兴起,北京、杭州、上海、西安、苏州等地成为热门旅游城市。

2.4 高品质生活空间获关注,带动城市建设投资有效扩大

① “保交楼”带动住宅竣工面积增长。2023年前3季度,TOP50房地产企业累计完成“保交楼”超293万套[5],全国住宅竣工面积35319 万平方米,增长20.1%;全国保障性租赁住房筹集建设任务全年完成200余万套。② “三大工程”加快推进。8月,上海、济南、青岛、福州、长沙等城市已开工一批保障性住房项目;12月,国家开发银行全国首笔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成功落地福州。7月至10月底,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相关信息系统已入库项目162 个。“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在北京、上海、武汉、杭州等超大特大城市陆续推进。③ 新型城市建设方兴未艾。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5月全面启动,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8月开展试点遴选,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城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城市等相继开展。

2.5 一些热点问题引起社会关注,城市治理面临新要求

① 人口变化引发“抢人”“抢娃”“抢学位”热潮。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地放宽落户限制或引进技能人才落户,多地因“一孩难求”出现幼儿园关停潮,成都、长春等城市因首批二孩“入学高峰”到来发布小学公办学位预警。② 城市公共交通遭遇发展瓶颈。商丘、保定、郸城、黄石、衡山、南充等地发生公交停运,兰州、平顶山、泰安等地公交公司停发工资,上海、天津、天水等地有轨电车停运拆除,昆明、贵阳、广州等城市拟通过提升票价、降低优惠等手段缓解地铁运营成本压力,引发社会舆论广泛关注。③ 极端天气灾害频发影响城市安全运行。2023 年春季北方沙尘天气频繁,夏季持续极端高温天气、持续强降水,冬季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对城市安全韧性提出挑战。④ 新型灵活就业市场趋于饱和。2023 年我国外卖骑手总数超1000 万人,已接近饱和状态;4月起,济南、温州、三亚、长沙等多地发布网约车饱和预警。

3 2023年我国城市经济运行的突出问题

3.1 出口下行明显,外贸依存度较高城市面临更大压力

2023 年1—11月,在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国外主要经济体增速放缓及汇率波动、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影响下,外向型城市出口下行,经济回暖承压。24个万亿GDP城市⑩指2022年我国GDP超万亿元的24座城市。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的达17个,占比超7 成。外贸大市苏州、东莞、佛山出口总额同比分别下降3.8%、10.5%和13.2%。

3.2 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下行压力加大

2023 年1—11月,全国住宅施工面积、新开工面积、投资分别同比下降7.6%、21.5%、9.0%,11月末住宅待售面积同比增长20.4%[6],房地产开发建设整体呈现下行态势。同时,房地产行业风险频发,上半年先后有25只房企债券出现实质违约,74只房企债券展期。受此影响,各地土地出让收入纷纷下滑。1—11月,地方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42031亿元,同比下降17.9%,不足2021 年同期的6 成、2022 年同期的8成[7]。

3.3 城市财政收入疲弱,进一步推高地方债务风险

从城市财政收入看,2023 年上半年财政收入占GDP 比重低于10%的城市有188 个,在有数据城市中占比达74%,收入能力不强问题突出。从地方债务风险看,11月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406386 亿元[8],总量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限额之内,但部分经济发展落后、财力薄弱的中西部地区债务风险上升,一些地方公开表示化解债务艰难,仅依靠自身能力无法有效解决。

3.4 消费需求趋于理性,城市消费潜力仍有待挖掘

从供给看,城市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丰富,但多元细分市场仍有待发展,特别是“她经济”“银发经济”等产品还存在品质不高、针对性不强的问题。从消费看,2023年电商“6·18大促”惨淡收场,中秋国庆假期旅游消费增长明显低于出游人数增长,电商“双11”期间低价成为消费者热议话题,凸显出当下消费者追求“性价比”的理性消费新趋势。反映到城市消费数据上,仍有53%的城市2023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市促进消费主战场作用需进一步增强。

4 2024年上半年我国城市经济运行展望

4.1 房地产在政策组合拳下有望逐步筑底企稳

① 2023 年以来首套住房“认房不认贷”、降低首付比例和利率、延续实施支持居民换购住房有关个人所得税、降低二手房买卖中介费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陆续出台,房地产政策环境已接近2014 年最宽松阶段,为楼市企稳释放了积极信号。② 市场过热时期出台的限制性措施渐次退出,一线城市均已调整优化楼市调控政策。展望2024年,前期政策调整将加快释放居民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房地产供需两端政策也仍有发力空间,预计一线城市新房销售面积或继续小幅增长,二线城市市场有望底部企稳,三四线城市新房销售规模预计将继续下行。

4.2 “三大工程”、城市更新、民营经济等对投资拉动作用将逐步显现

① “三大工程”持续推进,一批项目有望进入实施阶段,是拉动投资和内需的重要动力,预计将对2024年稳投资起到重要作用。② 以新一轮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为代表的城市更新力度将持续加大,在政策推动和各地提前谋划下,相关投资将明显提速。③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增发1 万亿元国债等政策举措的落实也将有效拉动城市投资增长。上述政策举措对城市投资的拉动效应有望在2024年上半年逐步显现。

4.3 供需精准匹配将加速释放城市文体旅消费潜力

从需求端看,城市文体旅消费新趋势进一步清晰,深度游、舒适游、文体游成为当代年轻人游玩新方向,并催生出全新消费模式。从供给端看,各地因地制宜推动商旅文体健相互赋能,开发新业态新供给,推动赛事活动与旅游文化场景深度融合,更加重视在社交媒体上“出圈”。未来,深度匹配各类人群需求的城市文体旅产品供给不断丰富,将推动城市新型消费潜力加速释放。

4.4 多领域开放机制将助力城市提升开放经济水平

① RCEP 全面生效,将极大促进区域内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推动形成更加繁荣的区域一体化大市场。② 我国同中亚国家关系迈入新时代,城市间合作具有广阔空间。③ 全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扩容至165 个,将进一步提升有关城市外贸运行效率。④ 随着国际航线持续修复,入境航班数量有望增加,入境游市场恢复具有较大潜力。

4.5 年初城市稳定安全运行或面临较大压力

① 2023年末全国多地出现强雨雪天气,已对电力供应、交通运输和群众生产生活带来较大影响,2024年初发生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风险仍然存在,可能对城市抢险救援、能源保障、保暖保供和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等带来较大压力。② 2024年元旦、春节假期消费出行集中释放,新冠、流感、肺炎支原体感染等多种呼吸道疾病叠加流行的风险仍然较高,宜提前做好重要物资保供储备。③ 就业压力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仍然较大,待就业群体存量和增量的双重挤压可能导致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猜你喜欢

特大城市
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特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研究基地简介
聚焦全周期管理 聚力全要素治理——南京市书写特大城市高质量发展“安全答卷”
我国特大城市增至15个
跻身特大城市,郑州跨河发展大郑北箭在弦上
北京的特大城市巨灾情景构建
特大城市快递垃圾增量占垃圾增量93%
资源紧约束下特大城市耕地占补平衡的思考
利用个人碳交易机制缓解首都特大城市运行压力的初步思考
特大城市卫勤保障人员能力素质培养初探
关于创新特大城市社会治理新模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