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药并用治疗肺部手术后慢性咳嗽的疗效观察

2024-02-01陈友谋解明然吴生兵马佳孙叶晗张婉君张浩刘佳保刘畅刘新如王高祥吴明胜祝永福

上海针灸杂志 2024年1期
关键词:炎性证候气道

陈友谋,解明然,吴生兵,马佳,孙叶晗,张婉君,张浩,刘佳保,刘畅,刘新如,王高祥,吴明胜,祝永福

(1.安徽中医药大学,合肥 230031;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合肥 230001;3.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合肥 230022;4.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合肥 230031)

肺部疾病是胸外科治疗的主要病种之一,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胸外科医生治疗肺部疾病的主要手段[1-2]。肺部手术后慢性咳嗽是肺切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占所有手术患者的25%~50%[3]。肺部手术后的咳嗽,尤其是慢性咳嗽加剧患者术后切口疼痛,甚至会导致部分患者出现抑郁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4]。针刺治疗多种肺部疾病疗效较好,主要体现在哮喘[5-6]、慢性阻塞性肺疾病[7-8]、咳嗽[9-10]等疾病。目前广泛认为,针刺除了促进镇痛[11]、恢复机体功能[12]、调节免疫反应[13]外,还会促进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递质的释放[14]。世界卫生组织出版了多份关于针灸疗效和安全性、专业人员培训、研究方法以及补充和传统药物治疗效果评估的出版物,并向其成员国推荐针灸疗法[15]。近年来,笔者采用针刺肺经治疗肺部手术后慢性咳嗽,疗效满意。本研究采用针药并用治疗胸外科肺部手术后慢性咳嗽,并与对症治疗相比较。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收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同一治疗组自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受肺部手术患者60 例。治疗前检查包括胸和上腹部CT 平扫增强、上消化道造影、电子胃镜、心电图,年龄>65 岁患者加做超声心动图,术前化验为常规检查。所有患者均接受胸腔镜肺叶或亚肺叶切除手术。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16]中慢性咳嗽诊断标准,即咳嗽时间≥8 周。排除咳嗽变异性哮喘、鼻后滴漏综合征、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等疾病。

1.2.2 中医诊断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7]中肺气亏虚证的诊断标准。主要症状为咳声低弱,伴有喘息,痰色白,质清稀,食少,气短,胸闷。自汗畏寒,神疲乏力。舌淡嫩,苔白,脉弱。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年龄18~81 岁;接受胸腔镜肺叶或亚肺叶切除手术;术后慢性咳嗽诊断明确;患者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1 个月内患有急性呼吸系统疾病者;X 线摄片检查提示有肺部感染者;手术中中转开胸手术或二次手术者;不愿接受针刺治疗或有晕针史者;妊娠或哺乳期者;重度焦虑、抑郁等精神病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复方甲氧那明胶囊口服(长兴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0393),每日3 次,每次2 粒。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刺肺经腧穴治疗,穴位取列缺和太渊。患者取坐位,两手位于身体两侧,施术者双手和针刺部位常规消毒,选取直径0.30 mm、长度为40 mm 的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列缺斜刺20~30 mm,行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待得气后,留针30 min。太渊直刺10~15 mm,行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待得气后,留针30 min。每日1 次,每周连续治疗6 d。

两组均治疗8 周。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3.1.1 中文版莱斯特咳嗽问卷(Mandarin Chinese version of the Leicester cough questionnaire,LCQ-MC)

两组治疗前后分别采用LCQ-MC 对咳嗽进行评价,LCQ-MC 包含19 个条目,分别为8 个生理项目,7 个心理项目和4 个社交项目,总分为3~21 分。生活质量受咳嗽影响越小则评分越高。

3.1.2 中医证候积分

以《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7]作为依据。主要症状包括咳嗽、咳痰、乏力、气短、自汗和畏寒等。症状分4 个等级,由轻至重分别为无症状0 分,轻度1 分,中度2 分,重度3 分。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评估。

3.1.3 炎性指标

两组治疗前后分别采集被研究者空腹静脉血5 mL,3 000 r/min 离心10 min,分离上层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试剂盒均购自上海三渗生物科技中心公司,严格按说明书操作。

3.2 疗效标准

以《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7]作为依据。

治愈:咳嗽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

好转:咳嗽症状较前有所缓解。

未愈:咳嗽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总有效率=[(治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6.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治疗前后LCQ-MC 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LCQ-MC 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LCQ-MC评分较治疗前增加,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LCQ- MC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增加,中医证候积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LCQ-MC 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单位: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LCQ-MC 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单位: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1;与对照组比较2)P<0.01。

组别 例数 时间 LCQ-MC 评分 中医证候积分治疗组 30 治疗前 16.85±0.72 10.23±2.46治疗后 19.12±0.661) 6.30±2.711)对照组 30 治疗前 17.06±0.58 11.37±2.39治疗后 18.41±0.511)2) 8.50±2.711)2)

3.4.2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清IL-8、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L-8、TNF-α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指标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1;与对照组比较2)P<0.01,3)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IL-8/(ng·mL-1)TNF-α(pg·mL-1)治疗组 30 治疗前 49.51±6.84 3.39±1.14治疗后 24.91±5.471)2) 2.12±1.291)3)对照组 30 治疗前 48.79±5.44 3.49±1.23治疗后 33.75±6.401) 2.63±1.001)

3.4.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7%和63.3%。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单位:例

4 讨论

有文献报道,肺部手术后急性咳嗽发生率达到50%~70%。急性咳嗽控制不佳,部分患者会导致慢性咳嗽,其发生率达到30%~40%[18]。根据相关研究[19-20]表明,肺部手术后慢性咳嗽发生的主要机理包括,手术对肺组织和支气管周围神经和部分腺体的损伤,造成的局部慢性炎症性改变;手术后小气道的物理改变,如局部扭转成角导致的通气不畅;手术瘢痕、气道内缝合线等异物的慢性刺激;局部的胸膜炎和胸腔积液。以上因素最终导致大小气道的局部慢性炎症反应。

咳嗽作为身体的保护性神经反射,可清除气道中的分泌物或异物。咳嗽的发生机制涉及气道炎性反应、咳嗽高敏感性等,呼吸道感染细菌、病毒等引发气道上皮损伤,刺激气道产生炎性反应,可诱发一过性的气道高反应,导致咳嗽敏感性升高[21]。IL-8 是由Th1 细胞分泌的趋化细胞因子,TNF-α是由巨噬细胞分泌的一种肽类炎性介质,均是导致气道炎性反应的重要介质,可增强血管的通透性,引起气道产生炎性改变和黏膜水肿,使气道反应性增加[22]。有研究[23]表明,促炎因子IL-8 和TNF-α的表达水平和咳嗽呈正相关,并且可以作为相关症状的核心生物标志物之一。同时,研究[24]表明,感染后咳嗽大鼠血清中的IL-8 和TNF-α水平升高,抑制其表达可以明显改善咳嗽频率及减少肺组织损伤。本研究发现,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针刺肺经腧穴可以降低IL-8 与TNF-α的水平,抑制炎症因子的聚集和活化,降低气道炎症反应,从而达到控制咳嗽的目的。

肺部术后慢性咳嗽属中医学“久咳”或“顽咳”范畴[25]。太渊为手太阴肺经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是百脉与肺之气汇聚之处,位于手太阴肺经经气、脉气深藏的地方,具有疏通经络、调行气血之功效[26]。列缺为手太阴肺经络穴,属肺络大肠,又为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五脏有疾,当取十二原”理论,二穴尤善治疗本经病证,如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病证。肺朝百脉,诸身气血均受其引动,周而复始,布散全身。手阳明大肠经为多气多血之经,亦可通调周身气血,太渊配伍列缺可调畅气血,宣肺解表,治疗病证更广。《素问·咳论》所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五脏六腑受邪后均可传之于肺,令肺之气机失调,肺失肃降则肺气上逆作咳,列缺通任脉,与任脉生理、病理相关的病证取列缺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27]。韩睿等[28]认为肺部切除术病因正如《证治准绳》中“不因气动而病生于外,外受有形之物所伤”,手术使有形之“血肉筋骨受病”,又损无形之气精,进一步耗损人体气血阴阳,实为《医学入门·破伤》所述“其实乃气血俱虚也”。

本研究发现,对于出现慢性咳嗽的肺部手术后患者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施行针刺肺经腧穴(太渊、列缺)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咳嗽症状,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炎性证候气道
肥胖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体会
《急诊气道管理》已出版
《急诊气道管理》已出版
《急诊气道管理》已出版
《急诊气道管理》已出版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炎性因子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昆明地区儿童OSAHS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