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养老“3.0时代”袭来

2024-02-01谭保罗

南风窗 2024年1期
关键词:支柱储蓄老龄化

谭保罗

2022年11月,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启动。

2023年和2024年之交,是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启动一周年之际。2023年12月,民政部、全国老龄办发布了《2022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以下简称发展公报),对我国养老事业的诸多情况进行了披露。发展公报显示,个人养老金参加人数达到1954万人,作为养老金体系的“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体系正在稳步发展。

养老是一件大事。截至2022年年底的数据,我国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达到了2.8亿,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除了老年人基数巨大,还有老龄化加速的问题。

时间回溯到2021年,截至当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2.67亿。也就是说,在一年时间内,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增加了约1300万。

一个值得注意的数据是,2022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为1206万人。在现收现付制的养老金体系之下,老年人的数字增量超过了新增就业人口数字,无疑会引发一些关注和思考。

虽然以上数字并不意味着养老金的支付存在问题,但也不能否认老年人口增速和新增就业的缺口,的确是观察我国未来养老大格局一个富有信息量的切口。

目前,中国的养老金体系是健康、平稳和可持续的。与此同时,我国正着力构建三支柱的养老金体系,随着一系列改革的推进,养老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2022年,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启动,是我国养老金体系的里程碑式事件。它意味着我国的养老金体系在原来的两大支柱(基本养老金和职业养老金)之外,有了第三支柱即个人养老金,形成了三支柱的格局。

所谓第一支柱,指的是基本养老金,上班族所谓的“交社保”基本上属于这个范畴。基本养老金的缴纳为国家强制,可以看成是“国家级养老金”。这一支柱中,包含了两部分,一是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二是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截至2022年末,我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大约为10.53亿,比上年末增加了2436万人。在三大支柱中,它的覆盖面最广,保障人数最多。

顾名思义,基本养老金保障的只是退休人士的基本生活。因此,才有了作为补充的第二支柱即职业养老金。职业养老金的强制性低于基本养老金,它包含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两类。通常来说,效益较好的企事业单位会给员工购买年金,其中的企业年金更是主要覆盖高阶管理人员。

目前,我国两类年金的覆盖人群刚超过7000万,在总人群中的占比并不高。这说明企事业单位在提升员工的待遇和福利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开发。

第三支柱就是个人养老金。按照发展公报,我国的个人养老金参加人数为1954万,缴费人数为613万,总缴费金额为142亿元。基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这三项数据都说明,作为我国养老体系的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的发展,未来还有非常大的空间。

养老金三大支柱的运营模式有一定的区别。从个人缴费的角度看,基本养老金和职业养老金都有企业和单位缴费的部分,但个人养老金则完全是个人缴纳,凸显了个人自愿的原则。

从养老金的运营模式来看,区别更大。目前,包括我国在内,全球很多国家的基本养老金都采取现收现付制,简化来理解,指的是劳动者缴纳养老金(“现收”),然后当期即支付给已退休的人员(“现付”)。现收现付制的优点再明显不过,因为滚动支付之后,资金结余不多,所以它的运营成本较低,也可以避免通货膨胀对养老金的过度侵蚀。

现收现付制的缺点也顯而易见,因为它没有足够的储蓄功能。随着老年人口的增速高于新增劳动力的增速,养老金未来兑付的可持续性,就会引起市场的关注。因此,现收现付制必须要求老年人口增加和社保缴纳者的增加,要能够尽量匹配,最好不要出现后者低于前者的较大缺口。

和现收现付制相对的,是储蓄积累制养老金,即养老金并不当期支付,而是储蓄起来,进入一个虚拟的“资金池”,然后通过投资机构对资金进行投资,实现保值增值。和基本养老金相比,职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的储蓄积累色彩更重。

储蓄积累制养老金也有缺点。它的保值增值和资本市场的走向密切相关,如果以上“资金池”的资金一部分配置到股票市场,那么股票的涨跌就会直接影响到养老金的价值。2023年下半年,一些投资者表示其个人养老金账户出现了“缩水”,就和资本市场的同期表现有一定关系。

当然,账户资金的“缩水”可能只是暂时性的现象,资产价格的波动在任何市场都是存在的。今后,如果个人养老金所配置的底层资产出现价格上涨,那么“缩水”又会重新变成浮盈。这种动态的变化,也是储蓄积累制养老金的“风险”所在,也可以说是魅力所在。因此,在世界很多国家,储蓄积累制养老金的缴纳并非强制,而是企业和个人的自愿行为。

目前,我国三大养老支柱的建设正在快速推进,它们将成为国民养老最核心的基础设施。构建和完善这个体系的过程中,也不能忽略两个问题:首先是劳动人口和退休人口的匹配问题。同时,资本市场的收益率波动也是关键变量,它会对储蓄积累制的职业养老金和个人养老金产生持续影响,进而也会影响参保者的缴费积极性。

不过,这些是全球所有养老金体系都面临的问题,并非中国才有。通过改革和创新,尤其是发挥好金融市场的跨期配置功能,更可以给很多问题提供可行的方案。

按照全球通行标准,当一个国家或经济体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0%,或65岁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这个国家或经济体就进入轻度老龄化社会;如果这两个指标分别超过20%、14%,就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分别超过30%、21%,则表示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

根据民政部门的预测,到“十四五”的期末(2025年),我国可能会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3亿。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但是,养老问题绝不应该被视为经济和社会的负担,而是应该看作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成果,意味着人们更加健康长寿。

在三大支柱不断完善的同时,一些作为补充的创新养老模式开始迅速发展,金融工具在其中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

综合很多研究机构的统计,中国家庭的资产60%~80%配置在房产,也就是说如果依靠资产养老,那么首先考虑的必然是房产。实际上,中国城镇家庭,尤其是一二线城市的很多家庭,的确把房产视为了养老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至少,很多老人会把房子作为“养儿女防老”的补充,甚至是前者的应急替代。

房产养老有三个主要方式,一是卖房养老,比如卖掉城区的房子,租住更便宜的房子,用剩余资金来应对医疗和养护费用,或者直接付费,进入商业性的养老社区居住。二是出租养老,收取房屋租金,这种模式也很容易理解。

另外一种,则是一些金融机构力推的“倒按揭”模式养老。在实际操作中,“倒按揭”可以看作类似于一种现金流的跨期互换,即金融机构把房屋进行估值,然后折现到房屋所有人退休后的每一個月,他们每月领取养老金,直到离世。之后,房屋产权归于金融机构。

“倒按揭”听起来富有创新性,但在不少人看来,在国内还缺乏足够大的市场。原因在于,“倒按揭”最理想的场景是:现在的房屋价格较低,卖房和出租都不能筹集足够的,足以支撑养老金支付的现金流,但金融机构拥有大量的长期资金,可以长期持有房屋,等到房屋升值的那一天。于是,它以未来的高估值折现到现在,支付给产权拥有者足够的养老金。

然而,基于房地产市场目前的现实,现在的低价房产要等待未来的高估值,还是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于是,金融机构也更愿意持有那些高价值的一二线城市核心房产。然而,对于这些本来就估值较高的房产来说,“倒按揭”和卖房养老、出租养老并没有本质区别,只是估值的时点或者现金流发生的方向不同。相反,还会增加一些不必要的交易成本。实际上,国内一些城市“倒按揭”养老模式的发展速度,远远不及预期,也是基于这个原因。

也就是说,除了前现代的“养儿女防老”模式之外,无论是通过什么养老,本质只有一条,就是底层资产要增值,否则养老金体系很容易进入一种存量状态。

以房养老中,无论是现房租售养老,还是“倒按揭”养老,都需要以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稳定和长期看涨为前提。而在养老金体系的三大支柱中,储蓄积累色彩更重的职业养老金和个人养老金,同样需要其配置资产的价格不断走强,才能为养老金支付提供源源不断的现金。

欧美发达国家比中国更早进入老龄化。比如,早在1960年代,美国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数量就达到总人口的10%以上,并逐渐进入了中度老龄化社会。在这一时期,美国的金融市场也开始迅猛发展。由于政府在税收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作为基本养老金补充的储蓄积累制养老金体系迅速发展,这些养老金(pension fund)逐渐崛起为金融市场的巨型机构投资者。

储蓄积累制养老金的前三大资产配置,一般是美国国债、美国股票和房地产信托基金。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国债几乎没有违约,收益不高,但稳定。同时,美国股票市场尽管经历过多次股灾,但拉长时间来看,股市的确呈现长期上涨的势头。比如,道琼斯指数在40年的时间跨度里,从不到1000点涨到了互联网泡沫之前的1万点以上。

美股也多次大涨大跌,给投资者造成了不小的损失。但是,在世界很多发达国家的养老金体系建设中,金融市场的作用的确不可或缺。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债市和股市提供稳定的资产复合收益率,为储蓄积累制的养老金的滚动壮大,提供了最直接的支撑,是一些发达国家银发人士享受退休生活的物质保证。

目前,中国经济正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实体经济的韧性在不断凸显,同时,资本市场的改革也在不断推进。当中国经济不断向前,稳中向好,养老金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得以同步推进,就必将为“老有所养”提供愈发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支柱储蓄老龄化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爱心储蓄
储蓄方法面面观
试论民国时期外国在华有奖储蓄会
建一座带支柱的房子
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
健康老龄化与养医结合
应对老龄化 中法共同课题
她和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