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中“读思达”理念的应用策略

2024-01-31唐月梅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3年25期
关键词:读思达教学实践小学数学

唐月梅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授课教师可运用“读思达”理念开展教学活动,带领学生深度解读数学概念,组织开展讨论活动,引导学生在阅读、反思与表达中深刻感知数学内涵.为了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教师应积极开展“概念解读”活动,充分激活“读思达”教学理念;为学生创造多元应用情境,不断强化学生的“读思达”感知力;积极开展讨论与反思活动,不断优化“读思达”教学形式;共同交流解题思路,促进“读思达”理念的内化,从而设计出更多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活动及课堂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完善学生的数学思维结构,引导学生在探索实践中形成良好的综合技能.

【关键词】小学数学;“读思达”;教学实践

引 言

“读思达”理念是一种新型教育理念,其主要是将阅读、反思与表达等多种学习方式进行综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读思达”教学,能够为小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尤其是对于中高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自主阅读、自主探究以及实践运用能力,数学教师可以依托教学内容来设计针对性教学方案,创设概念解读、知识应用、讨论探究、经验共享等多种课堂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积极开展“概念解读”活动,充分激活“读思达”教学理念

很多学生反映数学概念十分抽象、晦涩难懂.对此,教师可带领学生深度解读抽象概念,创设多元探究活动,帮助学生梳理不同数学概念间的关联,为小学数学课堂注入新活力.

(一)引导学生参与阅读探究活动

“读思达”理念是一种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数学教师可鼓励小学生在“概念解读”环节进行自主阅读与合作探究,该方式可帮助小学生构建新的学习起点,让小学生自主进入深度学习环境中,并在反复阅读、深层思考中形成实践运用意识.研究发现,数学概念是解答疑难数学问题的关键因素,授课教师需指导学生深度挖掘数学概念的内涵,在阅读中思考,在理解的前提下记忆数学概念,为后续的数学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阅读环节与思考环节的充分融合,能够为学生带来深刻的数学学习体验.授课教师需提前制订阅读思考活动的学习目标,进一步明确教学要求,为学生呈现层次丰富的课堂内容.

例如,在讲解“简易方程”时,授课教师就可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本单元的数学概念,了解何为等式、何为方程、方程具有哪些性質、等式又具有哪些性质、什么是解方程等.学生在阅读完相关内容后,可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与思考,在交流与沟通中形成数学共识.在考查学生对本单元数学概念掌握程度时,数学教师可为学生布置一些训练题,引导学生在实践练习中反思概念内涵.上述环节中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概念、指导学生开展讨论活动,这与“读思达”教育理念的核心高度一致.教师应牢牢把握数学学科的教学特征,按照班级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小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学习契机,充分满足小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

(二)构建系统的数学知识网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储备量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效率.数学教师在带领学生解读数学概念时,需安排多种形式的深度阅读活动和交流互动活动,帮助学生有效对接阅读与思考环节,为后续的实践应用打下基础.学生在阅读与思考中能够有效梳理琐碎知识间的关联,最终构建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这对于提高学习效率有极大帮助,还能够提高知识的内化程度.在上述过程中,数学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与指导,帮助学生顺利构建学科体系,最终形成良性积累.数学教师对班级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越了解,其设计的教学方案就能够越具针对性,进而为学生创设更加贴合的教学情境.

例如,在讲解“因数与倍数”时,数学教师可在导入环节中使用方形卡片在黑板上摆出不同的图形,从而向学生讲解倍数与因数的概念,并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案例,从中摸索倍数与因数的数学规律.当学生对倍数及因数的计算方式有一定的了解后,授课教师就可自然而然地引出倍数与因数的概念.由于该单元涉及一般乘除法运算,小学生对相关原理较为熟悉,授课教师可直接通过计算案例来进行概念讲解,从而增强学生对倍数、因数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该环节学生经过阅读、探究与表达后,能够逐步构建数学认知体系.此时,教师可对学生的听课情况进行逐一点评,帮助学生有效内化相关知识.

二、为学生创造多元应用情境,不断强化学生的“读思达”感知力

新媒体背景下,数学教师可运用先进手段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积极开展阅读、思考和实践的学习任务,对学生进行多点触动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数学水平.

(一)精心选择教学情境

当小学生参与阅读思考环节后,数学教师就应积极开展教学辅助设计,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该方式能够有效完善学生的数学思维,为学生创造更多的阅读思考机会.数学教师可以运用经典案例来设计教学方案,让学生在解题中实现阅读、思考与实践,促进“读思达”教学理念的深度推进.为了让教学情境更加符合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认知,教师需要根据学科特征来精选情境,通过设计操作情境、展示情境、案例情境、媒体情境以及问题情境等方式为学生带来新鲜、直观、形象的课堂内容.此外,教师还应做好分层优化设计,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在讲解“折线统计图”时,数学教师首先可在课堂导入环节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展示一系列图表数据信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表内容,并对其中包含的关键信息进行讨论与探究,最终以小组为单位说出图表间存在的关联,并总结图表的具体制作方式.当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学习体验后,数学教师可鼓励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收集丰富的数据,并据此自主制作图表,最终在班级轮流展示.一般情况下,小学生对数据收集以及整合的数学活动十分感兴趣,只要数学教师能够提出具体的活动要求,并安排学生依据数据信息制作图表,那么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就能够逐渐丰满.综上所述,数学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示图表内容,能够为小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思考与表达平台,学生也会在该环节中积极响应,最终使课堂的整体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二)设计科学的“读思达”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导入丰富的“读思达”教学案例,并带领学生深度解读这些应用案例.实际上,“读思达”教学案例的相关素材十分常见,数学教师应具备一定的优化整合意识,在多重筛选中为学生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进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后就可以进入实践运用环节,其数学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授课教师就可开展针对性教学活动,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生活应用能力.

例如,在讲解“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时,数学教师首先可以带领学生探究相关案例,并在阅读与探究中解读分数单位、分数等数学概念,并组织学生观察图示类教学案例,鼓励学生根据案例信息总结分数的特征.为了充分激活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授课教师可以运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教具来设计活动方案,并列举一些典型的分数应用类问题.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设计形式感兴趣,才能自主投入探究活动,最终完成学习任务.此外,数学教师还可指导学生自主设计数学题目,不同形式的问题设计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读思达”学习机会.若没有充分的阅读与思考环节,学生是找不到设计起点的;而若没有良好的交流与互动环节,学生亦无法优化设计方案.数学教师需要适时为学生提供支持与引导,充分提高学生在“读思达”环境下的学习质量.

三、积极开展讨论与反思活动,不断优化“读思达”教学形式

实践发现,小学生在讨论、反思等活动中的积极性较高,数学教师可在每一模块教学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总结与讨论,从而促进数学应用、数学思考以及数学阅读的全面融合,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一)引导学生参与集体讨论活动

集体讨论环节具备“读思达”教育理念的基本特性,小组学生能够合作阅读数学概念,也能够针对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互动.数学教师可以在适当时机抛出集体讨论的话题,带领学生完成多元研学行动,进而保障“读思达”理念的顺利落实.很多小学生在数学实验中的思维更加活跃.因此教师可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操作型数学活动,进而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度.例如,在讲解“球的反弹高度”时,数学教师就可以在教室中选择一片靠墙的平地,带领学生共同记录皮球的反弹高度.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教师要求,运用钢尺和皮球来具体操作,记录每次反弹的数据,并共同讨论总结小球反弹的规律.在本次实验操作中,数学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基本的实验材料,学生则需要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得出实验结论,该过程就是对“读思达”理念的综合运用.

(二)有效延伸数学训练的维度

数学教师在设计训练内容时也可渗透“读思达”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开展实践训练,指导学生在数学操作、数学实验、社会调查以及生活观察中内化知识.无论设计怎样的活动内容,均需要具备“读思达”的教学属性,教师可在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时,为学生设定科学的讨论话题,帮助学生顺利启动核心思维,这样“读思达”的学习程序自然而然就能够打开.

例如,在讲解“和与积的奇偶性”时,很多小学生已经对奇数和偶数的概念有了一定了解,因此数学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思考奇数与偶数的特点,并选择任意两个自然数(不是0)进行求积运算或求和运算,并观察最终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从而总结出数学运算规律.学生在教师带领下进行自发讨论,最终汇总结论.在整个过程中,数学教师先引导学生仔细梳理所学知识,掌握奇数和偶数的特征,再带领学生在运算中分析和观察,最终通过讨论探究得出结论,这一过程十分符合“读思达”的教学特征.

四、共同交流解题思路,促进“读思达”理念的内化

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可引导学生在探究实践中总结学习方法,并鼓励班级学生踊跃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该环节能够为学生提供阅读思考与表达融合的机会,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建立深刻认知.

(一)积极开展经验分享活动

“读思达”背景下,學生能够深度感知数学知识,并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产生丰富的解题技巧,学习方法以及学习经验等.数学教师可在每一模块教学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经验分享,为学生的实践运用创造更多契机.

例如,在学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后,学生在习题训练中经常会遇到异分母加减运算的问题,这时就需要进行通分处理,在处理结果时还可能遇到约分情况.由此看来,学生能够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积累丰富的运算经验,并掌握一些解题的便捷方式.数学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学习经验分享大会,鼓励学生交流自身的解题心得.在活动中大多数学生能够从他人经验中获得学习启示,并不断完善自身的经验体系.从学生在分享活动中的表现能够发现,其获得的学习体验层次更加丰富,且能够在阅读、探究、讨论中形成学习经验.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设计经验分享活动,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有效培养学生的读思应用意识

数学教师可以依托班级学情以及课标要求对基于“读思达”理念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创新,从而为学生呈现更多的实践运用机会.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做好优化设计,在多元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感知课堂内容.学生在形成数学核心素养的过程中,需要进行阅读、反思与表达,更需要在深度学习中形成实践应用意识.数学教师应充分借助“读思达”理念,积极做好教学整合设计,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研学机会.由于小学生具备较多的生活实践经验,数学教师可据此开展生活化教学设计,从而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强化学生的数学认知.

例如,在讲解“圆”时,数学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课前时间仔细观察生活中存在的圆,并在测量和观察中写下自己的新发现.由于大多数小学生的生活周边有圆的痕迹,因此其对这一图形十分熟悉,很快就能够找到生活案例,并在实践操作中找出圆的特点.课堂中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活动,鼓励学生说出自己找到的案例,并互相交流新发现,这一环节就属于典型的基于“读思达”理念的教学活动.学生在讨论中遇到疑问时,可自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学习,并深度探究测量方案,最终形成研学内容.

结 语

通过上述分析能够发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引入“读思达”理念,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度与积极性,不断完善学生的数学思维与学习技能.数学教师需要做好教学分析工作,客观判断班级学情,综合多种要素设计“读思达”教学策略,从而引导学生自主投入数学学习,了解数学学科的核心内涵.阅读环节是数学课堂学习的第一步骤,而思考环节是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关键步骤,表达应用环节是学生开展数学实践的最终归宿.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好三方的融合,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振华.“读思达”背景下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J].名师在线,2023(16):79-81.

[2]郑妹贞.“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辽宁教育,2023(13):67-70.

[3]张俊杰.“读思达”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的探究[J].山西教育(教学),2023(6):54-55.

猜你喜欢

读思达教学实践小学数学
“读思达”教学法的数学学科实践
浅谈“读思达”教学法之思与行
营造“六和”数学课堂 彰显“读思达”魅力
“读思达”教学法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探究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