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教师党支部精神信念引领 推进“课程思政”长效机制建设
2024-01-31王若梅
*本文系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重点项目课题“高校教师党支部引导‘课程思政创新建设的机制研究”(JSJM210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教师党支部是高校基层党组织,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阵地。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将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于人才培养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途径。高校应发挥党建优势,突出党支部政治引领和组织保障功能,探索教师党支部党建与课程思政的互动融合,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长效育人机制建设,确保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到位。
【关键词】教师党支部;课程思政;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52-0023-04
【作者简介】王若梅,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南京,211168)文化旅游学院教师,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英语教育。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明确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教师党支部是高校基层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单位。高校教师党支部必须发挥政治引领作用,落实落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高度,全面推进课程思政进程,传递思政力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教师党支部引领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依据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高校教师党支部要在课程思政中突显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以及社会号召力,就必须加强机制建设,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高质量引导课程思政建设。
(一)建立制度机制,奠定课程思政建设的政治方向
教师党支部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主体,为推动“大思政”格局、推进“三全育人”提供重要的价值引领以及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首先,必须始终将政治方向立于首要位置,坚决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育,为课程思政提供坚强的政治导向。其次,坚持对支部教师党员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坚持理论学习,保障党员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敏锐的思辨能力。第三,在课程思政实施中起到积極的推动和督促作用,参与课程思政资源开发,跟踪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动态变化和真实反馈,对教学效果进行研讨、评价和考核,利用党建优势,提升课程思政的方向引领力。
高校教师党支部要严格执行建设标准。依托 “三会一课”制度,科学规范教师党员的学习教育管理,以制度形式加强党员政治理论学习,夯实与提高教师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党的理论方针政策涵养以及党性修养,打牢课程思政育人根基,为党支部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奠定牢固的政治基础,体现时代性。
(二)建立引领机制,聚焦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教师党支部需要聚焦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梯队建设,加强教师党员的信仰教育和师德师风教育,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政治素养。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师资队伍,以自身的道德品行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使教师成为立德树人的品格之师、精神之师,完成党和国家赋予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使命。
教师党员是学校教师群体中的先进分子,面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任务,教师党员的先进性必须体现在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在所承担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在课堂讲授上强化思想引领,在专业建设中担当育人责任。作为教书育人的引路人和实施者,教师在提高自身德行的同时还要立足对大学生的道德培养和思想教育。从广义的角度来说,思政元素不仅蕴含在课程知识中,也外化于教师的言行中。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教师是第一责任人[1]。
(三)建立指导机制,提升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明确高校教师党员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使命和担当,守牢课程思政建设主阵地,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对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教学并不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要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联系在一起。课程思政更多的是基于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对学生核心价值观和品德素养进行塑造,在知识传授中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积极的人生目标和职业取向。
真正的育人成效是由教师自身的育德意识及育德能力所决定的。教师党支部要在提升教师思政主观能动性上下功夫,搭建党建、教学交流平台,通过“三会一课”、教研活动、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共享课程思政的方法和经验,研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增强教师党员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面对课程思政教育,教师从项目构思到项目实施,再到效果评价,都需要站在一定的政治高度去把控方向,领悟课程思政本质,挖掘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之间的深度关联,将课程教学与学生的思政教育无缝对接。
(四)建立组织机制,确保党建工作的与时俱进
《关于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意见》指出,以发挥高校教师党支部在政治引领、规范组织生活、团结凝聚师生、促进学校中心工作等方面的主体作用为核心,重点抓好教师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设置支部结构,严格规范组织生活制度,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该文件为推进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提供了政策指导和组织保障。
教师党支部通过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多方面的良好条件。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对各类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整体设计和规划,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大纲以及教学内容、考核形式的重新设计,体现党建教学一起抓。把教师党支部建设置于学校党政工作的整体布局中来考虑,从不同角度和视野切入课程思政建设,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展示新时代中国教育的特色和自信 [2]。
二、教师党支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党建引领,营造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
高校教师党支部要积极参与育人氛围的打造,既要关注知识传播的育人“硬环境”,更要关注育人的“软环境”。“软环境”指学校人才培养氛围,包括校风学风、思政环境、爱国情怀、精神塑造、文化底蕴等诸多方面的要素,这些要素关乎人才培养的道德品行和人格修为。
教师对专业课程以及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的熟知度较高,要能在所承担课程中自觉优化课程思政素材,主动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思政教育内容,融入专业伦理精神类元素、爱国主义类元素以及社会责任感类元素,并且跨越时空、人物、事件等融会贯通地交叉使用。教师要将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自然恰当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从认知层面汲取知识,从思政层面汲取精神力量,从而创建良好的立德树人环境。
(二)挖掘思政素材,找准思政育人切入点
思政内容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是大道理式的一言堂,空洞说教,否则就失去了思政润物无声的意义,导致课程与思政脱节,变为“课程+思政”。教师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度和力度,找准思政育人切入点。
“大学英语”等语言类课程属于人文学科,具有思政教学的天然基础优势,更是素质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在组织教学中,教师党员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既要有坦荡学习的世界眼光,又要有客观辩证的鉴别能力;既要让学生明白外语在促进东西方人民交流、增进相互理解、推动共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要让学生清楚地明白加强母语优秀文化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对祖国文字美、文化美、文明美的认同,强化民族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让语言在国际活动中真正成为合作的帮手、友谊的使者和文化的桥梁,激励学生在世界舞台上用英语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敬的中国形象。
(三)树典型立标杆,传递育人精神和思政力量
教师党支部要将党建工作与创建课程思政标杆有机结合,这样既丰富了党建活动,为党建注入新的活力,又赋予了课程教学新的要求和目标。教师要高度重视榜样的力量,树典型立标杆,坚持把培育典型、宣传典型、关爱典型、争当典型作为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和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抓手,以典型激发动力,构成积极的正向链式反应,建设一批凸显课程思政特色的优质课程,引领示范,传递思政力量。
建立听课制度,通过直观式展示、公开课观摩、优质课视频录制等形式,评选课程思政表现突出的教师党员,提炼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和示范课程,形成可复制借鉴的经验,加以推广和宣传,形成标杆效应。构建基于师生反馈的教学评价量表,了解课程思政建设的真实效果,解决课程思政中“时”“度”“效”等问题[3]。
(四)搭建互动桥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多方联动
高校教师党支部要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将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的要求与支部党建工作联系起来;将课程思政的实施与教师党员的本职工作联系起来;将课程思政的成果推广与一线教师的教学实际联系起来。主动搭建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与学生、教师党员与普通教師之间的课程思政经验交流平台,构建多专业背景或多课程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创设全方位的课程思政师资合作机制,形成多维度协同育人的工作合力。
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是促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积极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党支部开展联学联建(共建)活动,认真学习思政课程的话语术语,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打破教师党员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基本处于“闭门”探索的状态,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频共振,优势互补,形成多部门协同育人效应,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筑牢思想根基,厚植爱国情怀。
(五)抓党建促教学,实现支部建设与教科研双融双促
抓党建促教学,教师党支部责无旁贷。改革教师党支部工作模式,树立支部党建与教科研工作有机结合的“大党建”理念,坚持“围绕重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教学”原则,鼓励、敦促教师党员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亮出党员身份、立起先进标尺、树立先锋形象,推进教师支部党建与教科研双融双促,相辅相成。
立体化打造课程思政,从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到课堂教学与课后训练衔接互动,再到线上与线下翻转教学设计,处处可思政,事事可思政。但在具体操作中并非思政讲解得越多越好,越频繁越好。课程思政的讲授须与课程教学相融合,分析课程的知识点以及基于课程内容所能拓宽和衍生出来的思政元素,课程思政的自然贴切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教师支部必须参与教科研活动,在课程设计、素材挖掘、实施途径等讨论中积极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充分体现支部党建在教学活动中的政治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兴.高校教师党支部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作用的机制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13(05):13-17.
[2]丁其乐,诸小妮.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路径分析及党建育人模式探索[J].南方论刊,2022(01):52-54.
[3]胡孝四.基于全面推进课程思政背景的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研究[J].改革与开放,2021(14):68-72.
责任编辑:朱从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