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式”爱上经典文化

2024-01-31张苗

检察风云 2024年2期
关键词:马面花式余华

张苗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频频“出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圈粉,还有人深耕传统文化传播领域,用年轻人的独特视角、年轻态的传播方式,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加鲜活、更富感染力。

传统服饰受到年轻人青睐(图/视觉中国)

从愈加丰富的传统文化沉浸式体验活动到博物馆“打卡”热潮,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传统作品圈粉。从《唐宫夜宴》《兰陵王入阵曲》爆火,到国产动画《长安三万里》点燃暑期档,似乎“每个年轻人的胸腔里,都跳动着一颗横亘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心脏”。

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古诗中,有“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的搭配讲究,有“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的清新品位,也有“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的非凡气度。

据《人民日报》一项面向高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近八成的受访者表示喜欢传统服饰,喜欢的原因多为“样式好看,符合自身审美”和“重视其中所蕴藏的中华历史文化,希望透过服饰了解传统文化”等。其中很多爱好者不仅重视穿着体验,还会仔细了解不同时期的服饰形制及其历史背景,探寻服饰背后的礼仪文化。

比如,融合美丽与经典的马面裙近年来受到年轻人的喜爱,融入日常生活中。“爆火”的马面裙曾因为某奢侈品牌推出的一款中长半身裙被推上“风口浪尖”。这款裙子在设计上与中国传统的马面裙高度相似,却未在产品描述中提及其灵感来源。

记者查阅资料显示,马面裙源于中国古代,是汉族传统服饰之一,其名称源于裙摆两侧有类似马面的装饰。在不同朝代,马面裙的款式和装饰各有特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审美和文化。如今,越来越多的时尚达人和设计师将马面裙与不同风格相融合,打破传统的束缚,创造出多元化的穿搭方式,将古老的神秘感融入现代时尚的怀抱中,马面裙因此受到年轻一代的追捧。

服章之美,背后是礼仪与文化的底蕴。10多年前,身穿汉服挤地铁会成为新闻,如今三五好友穿着古朴走上街头,共赴一场文化市集,品一盏茶、点一炉香,曲水流觞、围炉而坐……已经渐渐成为了年轻人中流行的一种生活方式。在毕业季,拍照留念时身着传统服饰;暑期游,旗袍与古色古香的建筑、雅致清新的风景相得益彰;西安、洛阳等历史名城,不少景点提供唐装汉服租赁服务,方便游客沉浸式体验“穿越之旅”。

年轻人喜欢传统服饰,穿上身的不仅是服章之美,更是文化自信。那些服饰的面料、花纹、图案、形制,以及织造刺绣的工艺,无不传承着绵延的文化,诉说着古老的文明。

2023年,上海图书馆、《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阅文集团共同发布《Z世代数字阅读报告》,勾勒出Z世代(主要指“95后”和“00后”)的数字阅读画像。据这份报告显示,《论语》《红楼梦》《西游记》成为年轻人最爱的传统文化读物,《资治通鉴》创造了讨论度最高的纪录,全年留下近1.5万条评论,在这些评论中充满了Z世代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考。

除了传统经典受到欢迎外,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近年来也备受追捧。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在今天,鲁迅的热度也不曾褪去。比如那句“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在网络上口口相传。似乎当我们点开任何一个新媒体平台,相关图文、视频只要搭配有鲁迅的词条,就更容易引发关注。在年轻人集聚的哔哩哔哩网站,有人靠解读鲁迅成为“百万UP主”,即便图文形式再简单,“鲁迅系列”的播放量也一路狂飙。

网络上还有一句热梗是这样评价鲁迅先生的:“流水的金句,铁打的鲁迅。”年轻人喜欢借鲁迅表达情绪、分享观点,甚至出现了“鲁迅体”,这是因为鲁迅的文字有着犀利的谈锋,也有着一点儿“鲁式幽默”。“鲁迅体”原指鲁迅独特的文学风格,现衍生出新的涵义,是指模仿鲁迅文风,融入日常生活进行二次创作。这些充满想象的文案再创作,让鲁迅的文章重焕时代光彩。年轻人不仅从更多角度了解鲁迅,而且从更多维度重新阐释和解构鲁迅,塑造出更亲近的鲁迅形象。

在网络上如此出圈的,除了现代作家鲁迅外,还有一位当代作家余华。但在网络上,余华和传统意义上的作家形象截然不同。

比如让余华在微博上爆火的“潦草小狗”梗,就是因为他的一张发型中分、表情略显严肃的照片和网络上一只小狗的照片看上去相似。在韩国延世大学举办讲座时,余华回应了现场关于“潦草小狗”的提问,“我是接受这样的形象的”。穿了西装的他调侃自己:“今天是穿了西装的‘潦草小狗’。”

2023年9月,余华在韩国办了一场签售会,火热的场面不输明星见面会。为了第二天能够排队进场,不少年轻人提前一天抢光了活动举办场地周围的酒店。据统计,从2021年《文城》问世到现在,余华登上微博热搜50余次。

有一位热爱余华的读者说道,余华如今成为一些年轻人精神慰藉的很大原因在于,他知道现在的年轻人很累,但他并不指责年轻人的痛苦,单是看到与接受,就足够让年轻人感动。

事实上,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舞台上越来越被关注和重视。继莫言獲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劳马获蒙古国最高文学奖,刘慈欣获雨果奖,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刘震云获埃及文化最高荣誉奖。海外读者和主流媒体对中国文学也纷纷点赞。脸书公司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在阅读《三体》后,通过社交网站主动推荐粉丝阅读,麦家及其作品被《华尔街日报》《泰晤士报》等40多家英文主流媒体重点报道。

在很多“90后”“00后”看来,现当代文学不止深厚而且感人,阅读经典的同时是在找寻自我。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当代年轻人开始拾起传统文化,恰恰证明了我们对自己的民族文化越来越自信。优酷2023年发布的《2022传统文化节目数据报告》显示,“90后”“00后”是观看传统文化节目的主力群体,占比70%。此外,年轻人在观看节目的同时,还热衷于在弹幕、评论区交流。据《报告》显示,“民族自信”“国潮崛起”等近90万条正能量弹幕聚焦传承弘扬和文化自信。

记者打开哔哩哔哩网站,用关键词“传统文化”进行搜索,发现大量热门视频点击量过万。比如,北京语言大学制作的“走进中国传统文化”视频,时长约7个小时,25.4万播放量;匠人集的“致敬传统文化”专题,有24.4万播放量;央视频的“传统文化创意短片”有33.4万播放量。

可能在当代年轻人的眼中,代表大唐浪漫的李白是古今第一愤青;苏轼是个十足的“吃货”;李清照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代成为一代才女,乃当代独立青年之精神偶像。甚至,相比去健身房撸铁,年轻人似乎更喜欢去公园练气功,或者打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等,只是因为这些更容易心情愉悦。

年轻人喜欢传统文化,经典也在年轻人的手中变得“年轻”。在这场双向奔赴中,年轻人不但热爱,还会用年轻化的传播方式,既让传统文化有了新表达,也张扬了自我独特的风格。他们正积极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者。

猜你喜欢

马面花式余华
何为马面裙
花式卖甘蔗
一颗假糖的温暖
一颗假糖的温暖
“花式健身”要谨慎
农牧交错地带视角下史前马面研究
带不走的人
不懂松手求生的马面猴
花式冰激凌
活着,是生命的常态——读余华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