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好社区医疗资源“工具箱”

2024-01-31刘秉军

检察风云 2024年2期
关键词:工具箱社区卫生执业

刘秉军

“社区医护巡诊模式”能够打破医生在医院“守株待兔”式的诊疗模式。中国古代社会的郎中,及现代农村的赤脚医生,都能上门问诊看病。深入社区、深入乡村,是友好型基层医疗服务的一种全新模式。

探索建立“社区医护巡诊模式”结构体系。可以尝试选择一些有实力、有条件的大型医院,成立“专业社区医护组”,实行“一个医院对一个社区”的配对模式,建立定时定点下社区的人员和组织制度。后续可以根据社区巡诊的响应情况,以及医院自身的能力和具体安排,逐步提高社区巡诊的频次及扩大范围。同时将“互联网社区预约看病制度”与“社区医护巡诊模式”相结合,医院根据社区预约看病群体的分布和需求,定期定点到社区巡诊。

建议研制开发“社区医护巡诊移动车”。借鉴车载移动医院的装备,开发适合社区需求的车载移动医疗装备。它相当于一座小型移动医院,能够到社区、乡村乃至偏远地区,将医疗服务送到老百姓家里。老人在家门口就可定期接受诊治、体检、化验和开药等服务,有望解决60%—80%的老人去医院看病难的问题。

建立与社区合作、联系的巡诊制度。与社区合作,尤其是与居委会形成长期合作机制,通过长期积累的巡诊大数据分析,对社区老人的数量、居住和分布区域情况,进行科学分类、数理统计,制定更加合理的巡诊制度。对于难以下楼的老人,可以提供医生入户看病的特殊服务,更好地解决特殊群体看病难的问题。对于大型社区或老年人密集的社区,医院可以考虑培养属地化的“常驻社区医生”,建立社区与医院之间巡诊调研的桥梁和纽带。对于一些原本需要长期住院的病人来说,有望不再长期住院,在家里就能体验到住院服务和关护。

探索“元宇宙医院”模式。通过智慧化社区巡诊制度的创新实践,将医院的“触角”延伸到基层社区,帮助病人实现“家庭到医院,医院到家庭”的双向动态信息传递。让虚拟现实的“家庭医生”“居家住院”成为新的“在线住院模式”。

当前,院前急救体系的发展水平与城市医疗急救需求、重大活动保障、突发公共事件紧急救援保障等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日益突显。院前急救功能有短板,信息化程度不高,制约了院前急救处置率的提高,亟须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完善院前急救体系建设。

2020年9月,国家卫健委等九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提高院前医疗急救信息化水平,推动院前医疗急救网络与医院信息系统连接贯通,推动急救调度信息与电信、公安、交通、应急管理等部门及消防救援机构的信息共享与联动,提高指挥调度和信息分析处理能力。为此,医疗急救中心“智慧急救”系统、“120”云调度平台、院前急救 5G 专网等,应与公安、交通、应急管理等部门实现信息互联互通,从而能够实时进行数据传输、视频联通,提高政府在应对重大事故或突发公共事件时的决策效率和应急处置水平。

建立医疗机构、医保局、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信息互动机制,实现院前院内精准衔接、应急资源实时调控等功能。建立与综合类、传染病类、中毒类、核辐射等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的分类信息连接。

实现院前急救系统与医院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借助“政務云”等信息平台,实现医院信息系统与院前急救调度系统的数据对接。增设数据贮存和查询等功能,实时掌握各医疗机构急诊室的接诊能力,实现医院急救繁忙级别预警,提高交接病人的效率。

建立院前急救智能化大数据平台,收集各地急救中心的信息数据,实现实时联动、即时统计、智能分析、统一调配、自动预警等功能;强化调度指挥中心功能,着重加强分类预报功能设计,提高医疗急救反应水平。

社区卫生服务和家庭医生制度是落实健康管理、推进分级诊疗、实现医疗资源合理利用、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支出的重要举措。目前的社区卫生服务主要覆盖老年人群体。社区对于服务中青年的健康管理,虽有政策要求和实际需求,但总体上还缺乏有效抓手。为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全方位增强针对中青年强化服务的意识。

建议行业部门、工会组织鼓励已有或在建企业医务室的企业,可直接购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由社区医院家庭医生团队为企业建立流动医疗服务站,上门提供企业员工健康管理服务。通过社区医院的专业支撑,企业不仅能节省建设医务室的大量费用,还可获得更优质、更全面的专业服务。建议广泛宣传和鼓励企业,采购社区医院的家庭医生签约健康管理服务包,帮助企业员工做好日常健康管理。

支持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更适配中青年职业人群需求的医疗服务。建议充分总结疫情防治经验,进一步夯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医疗和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功能,加强体检等医疗场地和CT等医疗设施设备的配置。做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平台功能,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成为政府履行基本卫生服务职责的公共平台,以及引入商业保险和市场资源的整合平台。进一步拓展服务时间、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并允许社区医务人员在为签约人群提供增值服务时,获得相应的补偿。

支持引导保险公司和企业将社区医疗服务纳入赔付范围。建议卫生行业部门、医保和商保行业部门建立跨部门工作会商机制,搭建保险企业和医疗机构的沟通平台,研究和推动商业保险和医疗服务协同发展。鼓励保险公司拓展险种、扩大赔付范围,将家庭医生提供的员工健康管理服务纳入赔付范围,或直接购买社区医院的健康管理服务。建议工会组织引导企业,在为员工购买补充商业医疗保险时,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报销范围。

随着我国慢性病发病率的上升、特殊人群用药需求的增加,广大群众迫切希望能够得到更加精准、更加有效、更加个性化的用药指导。我国约有95%的患者在院外接受治疗,大部分人的居家用药存在较多问题。调研数据显示,86%的家庭存在用药问题,主要表现在:用药随意性大,有症状服药,无症状就停药;用药方法不当,如将阿司匹林随餐服用或碾碎服用,导致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药品存储保管不当,过期、变质失效药品多;药品治疗效果不达标、药物不良反应不能及时发现,如相当一部分服药患者的血压、血糖未控制在适宜水平。

为此,建议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有关社会药店药师开展药学服务的实施办法,指导引领社会药店执业药师开展药学服务。协调卫健委、医保局等部门,安排药店执业药师到大型医院进修,学习药学服务技能。推动医保支付药品调剂费、药学服务费等,从而让药店经营者把提供药学服务作为主动行为,让药店执业药师回归药学服务职业本责,为市民提供高质量的药学服务。

远程诊疗技术实现“智慧医院”下沉社区

开展执业药师药学服务技能培训,提升执业药师药学服务能力。制定执业药师进修学习实施办法,建立执业药师药学服务技能培训实践基地,开展社会药店家庭药师居家药学服务技能培训。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培训及考核,培训能胜任居家药学服务岗位的执业药师,为社会药店开展药学服务提供人才支撑,同时在执业药师继续教育课程中增加居家药学服务相关内容。

试点中医传承诊疗中心、中医传承门诊等医疗服务模式,旨在通过传承名医精华,集聚名家优势,更好地服务大众。这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患者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是值得肯定的发展方向。

依托合适主体,尽快建立体系。中医传承诊疗中心要借鉴分级诊疗和医联体等模式,在不同行政区域、不同层级的医院之间建立体系,形成“一总多分”或“一超多特”的节点网络。建议将德高望重的国医大师汇集于诊疗中心,并在不同医联体成员单位,如二级中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分中心,形成完整的树形架构。

依托聚集优势,精准完善功能。中医传承诊疗中心要以定期坐诊、教学、科研等模式进行传帮带,将不同流派的理论与临证经验融合,形成具有多个流派优势、机理清晰、特色鲜明的诊疗方案,提升中医临床诊疗水平以及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例如,“伤科诊疗中心”不同于传统的特需或名专门诊,而是集名中医师承、名中医工作室、人才研修项目及研究生教育等多种模式为一体,可大力推动骨伤流派的传承创新。

從服务意识、诊疗模式到体系建设,有效利用社区医疗资源“工具箱”。

依托多链融合,加快人才培养。中医传承诊疗中心要依托人才链、技术链、需求链和创新链的融合,加快人才培养,满足诊疗中心的人才需求和创新要求。例如,“伤科诊疗中心”将各大伤科流派传承人汇聚一堂,建立名老中医经验数据库,并通过导师组的模式,培养能够融合各流派特色的人才,探索建立区域专科流派传承模式,是值得效仿的举措。

依托品牌效应,提升服务质量。中医传承诊疗中心要注重品牌打造,以品牌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在自身建设方面,要做大做强名老中医及其流派的自我发展和流派间的共生发展,提升中医的整体影响力。在服务患者方面,要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不断优化筛选分诊、预约登记、审核、挂号通道、诊疗时段、便捷复诊、中药配送、微信随访等诊疗环节,提升患者就诊效率,突出集中全覆盖的诊疗优势,并提供医、养、康一体化咨询服务。

猜你喜欢

工具箱社区卫生执业
基于MATLAB优化工具箱优化西洋参总皂苷提取工艺
履职尽责加快社区卫生服务建设
Matlab曲线拟合工具箱在地基沉降预测模型中的应用
医师多点执业松绑
说说护士多点执业
社区卫生发展“老大难”还在
医师怎么看多点执业?
医师多点执业:2014再升温
搜狗分号工具箱 输入更便捷
社区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