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自主探究中提升学生语言建构及运用的能力

2024-01-30苏甜

求知导刊 2023年32期
关键词:语言运用自主探究

摘 要:自主探究是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的重要环节。在“五自课堂”中,学生能通过多维度的自主探究实践活动,发现汉字构字规律、语言建构规律以及语言运用规律,习得一定的语言建构及运用的方法,在不断提升语言素养的基础上,增强语文学习能力。为此,文章结合实践案例,对如何以自主探究提升学生语言建构及运用能力进行探究。

关键词:自主探究;语言建构;语言运用;“五自课堂”

作者简介:苏甜(1985—),女,江苏省南京市太阳城小学。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主要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就是在阅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逐步获得语言建构及语言运用的能力。

所谓“五自课堂”,核心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施展自主学习能力。“自主预习、自主质疑、自主探究、自主应用、自主发展”是“五自学习单”的五个组成部分,也是“五自课堂”实践的具体操作步骤。笔者将结合所在学校以“五自学习单”为载体的“五自课堂”教改实践,阐述如何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一、识字教学中自主探究汉字内在的规律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小学低年段的识字教学重在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促使学生产生主动识字的愿望,掌握一些基本的识字方法。为此,教师在“五自课堂”的自主探究环节中需要注重让学生自主发现汉字的规律、汉字背后的文化,从而喜爱汉字,愿意主动识字,建构简单的语言体系,乐于运用所学到的汉字。

(一)巧用汉字字源,探究造字规律

中国的汉字文化博大精深。象形字是历史上最早的汉字,与原始图画联系密切。许慎说象形字是“画成其物,随体诘诎”,这也表明象形字大多能表现事物本身的形状。指事字中的一些字以象形字为基础,有些则用一些比较抽象的指事符号,许慎对其的定义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会意字通常分为以形会意和以义会意的义符,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符组成,表达一种新的意义。形声字是现代汉字中占比最大、最富有活力的一类字,通常是由表示字义的形旁和表示字音的声旁两个部分构成。这些造字规律对于初识字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晦涩难懂,因此,教师可以从汉字的字源入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对比、探究、发现汉字造字的奥秘和趣味。

徐艳老师在《字说字画》这套书中提供了许多汉字字源解说的示例,教师可以参与应用。例如:在执教二年级公开课《大象的耳朵》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竿”这个字的字源图,并说说图上都有些什么。学生观察到了竹子,还有竹叶。接着,展示“竿”这个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结合字源图和演变过程在小组里讨论探究。学生发现竹字头就表示竹竿是用竹子做的,“干”表示的是读音。如此就可以通过字源发现形声字的造字规律。

(二)巧借汉字字理,探究汉字文化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道:“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虽然从古至今汉字在不断演变简化,但是汉字的构形造字存在一定规律,因此,根据汉字字理去识记、理解汉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识字方法。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是音、形、义三者的有机统一。以字理识字旨在根据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的特征,采用直观联系法探索汉字形义关系,进而了解和明确事物的本源。

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联系汉字的音形义,了解汉字背后的故事。因此,在执教二年级《狐假虎威》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威”字,了解“威”字背后的汉字文化,笔者首先出示了“威”字的字源圖,再结合字源给学生描述“威”的字理:原意是一个弱小的女子被巨大的兵器“戈”给吓得浑身发抖,受到了震慑。接着,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故事中的动物到底是被谁吓得拔腿就跑?从而理解原来老虎的威风就像这巨大的兵器把弱小的动物吓得个个魂飞魄散,慌忙逃命,能联系课文中动物们看到狐狸身后的老虎后那魂飞魄散的场景,感受“威”字真正的内涵。

二、朗读教学中自主探究语言建构的规律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其作用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语言建构和运用的能力。朗读是一种综合训练,它需要眼、耳、口、脑等多种器官协作,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训练学生的思维。同时,朗读是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主要形式,是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实践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表达出来的一个过程,是学生发现语言建构规律,形成语感的重要途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明确要求。对此,教师要在朗读教学中深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观感受,提高学生对语言建构规律的认识。

(一)关注词语结构,探究由字到词的语言建构规律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后习题和语文园地都编排有积累特殊结构词语、短语类型的题目,旨在使学生能够在朗读过程中关注到这类词语、短语,从而了解语言建构是有规律的。如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就编排了描绘声音的想象类短语、形容动作或场景的ABB式词语、含有身体部位和动作的四字词语、动宾短语等。

在进行朗读教学时,教师就要抓住这些词语,让学生反复朗读含有这些短语或词语的语句,在小组内合作朗读,边读边自主探究,讨论词语结构和其中的规律。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大自然的声音》这一课时,笔者便让学生将含有描述想象中声音的词语的语句画出来,同时把文中含有直接表达声音的拟声词的语句画出来,并在小组中进行合作朗读,讨论这两组词语的不同之处。学生经过探究,发现两组词语的结构不同,表达的声音却是相同的,从而体会语言建构的规律。

在教学语文园地中形容动作或场景的这类词语时,笔者先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词语,观察这些词语的共同点:都是ABB式词语。再讨论通过这些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场景,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描述相关场景。当学生交流完后,笔者便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场景写下来,在小组内依次大声朗读给同伴听。小组长还要组织组员探究在每个场景中最能体现词语含义的核心的字。经过探究,学生发现这类词语的第一个字往往就是表示内涵的核心,而后面的两个叠字意思接近,起到强调的作用。在这样的学习探究过程中,学生逐步发现从字到词的建构都是有一定规律的。

(二)关注句式变化,探究由词到句的语言建构规律

统编版教材中不仅关注词语的运用,也关注对学生认知从词语到句子的建构规律及方法指导。如统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就编排了模仿课文中的语句描写小动物的外形、转述别人的话、用表示神态和动作的形容词补充句子中的提示语、看到一种现象时把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写成句子等,旨在让学生在模仿中逐步掌握将一个个词语组成句子的方法,发现句式的构造规律,学习一些固定的句式搭配,在句式的变化练习中体会语言建构的奥秘和规律。

在这些课文的朗读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关键语句,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语言表达的逻辑、由词到句的组合序列,再抓住语句中的句型和关键词语进行自主探究,掌握语言建构遵循的基本规律。例如:在教学《燕子》一课时,笔者先是引导学生画出描写燕子外形的语句,让学生在小组内按照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观察燕子的外形,再圈出描写外形特点的关键词语,在小组内合作朗读,探究为什么作者要先写羽毛,再写翅膀和尾巴。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发现观察是要遵循一定顺序的,只有有序地把詞语连成句子,表达才更有逻辑和层次,语言才能更吸引读者。

三、习作教学中自主探究语言运用的策略

小学阶段是学生习作能力发展的起始阶段,也是学生习得语言、内化语言,将口语转化为书面语的初级阶段。习作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手段。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针对学生习作能力的不断进阶,系统、有序、合理地编排内容,使习作要素贯穿语文学习的始终。在大单元教学理念下,教师应重视教会学生在习作中展示单元所学语言知识。

(一)积累好词好句,探究转化为自我语言的方法

语言积累是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的第一步,也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方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通过阅读进行语言积累,才能在写作时文思泉涌。

教师要指导学生建立“词句记忆库”,通过对文本的赏析,从词句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引导学生从文学层面辨别好词好句。教师可以借助学校的“读书节”活动,带领学生在共读书目中寻找好词好句,并且指导学生按照动物描写、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分类摘抄,提升“词句记忆库”的质量。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习作:我的植物朋友”时,笔者引导学生从《荷花》这一课中积累的优美语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入手,在小组内进行自主探究创作。学生发现写梅花、桃花、杏花等都可以用这样的句式,由此写出“这么多的梅花,一朵比一朵娇艳,有的红似火,有的粉似霞,有的白如雪,真是千姿百态。”像这样,将课文中的优美语句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二)利用思维导图,探究多角度运用语言的方法

小学生从一年级的造句、二年级的写话,发展到三年级开始写片段、写整篇完整的作文,经历了逐步增量提质的过程。因为刚开始练习完整的习作,学生无论是在语言积累还是谋篇布局方面都有所欠缺,在写作时常常无从下笔,不知道写什么,从哪些方面着手写。对此,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思维用具象化的方式表达出来,使其理清习作中各个元素的关系,梳理作文框架,掌握写作规律,形成写作思路,培养写作思维。

例如:在进行统编版三年级下册《国宝大熊猫》的习作练习时,笔者让学生在课前搜集关于大熊猫的一些科普知识,在课堂上分享交流,并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将材料分类,指导学生从外形、动作、生活习性等方面入手,完成发散性思维导图。而后,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探究,讨论如何在写作时将关键词语组织成通顺优美的句子。学生经过探究,明白要想写好大熊猫,必须从多个角度将大熊猫的特点介绍清楚,如熊猫皮毛的颜色,吃竹子时灵活敏捷的动作,晒太阳和打滚时憨态可掬的样子等。思维导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构建作文的框架,而且有助于学生梳理语言表达的顺序,使其在写作时更有条理,更有层次,更有语言逻辑性。

结语

综上所述,在“五自课堂”的教改实践和统编版语文教材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建构与运用能力时,要把握好教材中的分层与合作内容,组织多维度的自主探究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海洋中习得自我语言建构和运用的方法,提升自我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许燕.探究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课堂教学,2022(5):188-190.

孙洪伟.儿童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J].中国教师,2022(6):57-62.

猜你喜欢

语言运用自主探究
2016年高考语文“语言运用”四大特色题评析
借助自主探究式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教学高效课堂初探
浅析威廉?布莱克的《老虎》
浅谈《警察与赞美诗》中的幽默艺术
关注句子教学 重视语言运用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自主探究 张扬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