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程力学”课程思政教育的研究与思考

2024-01-30魏雷徐一沣空军勤务学院江苏徐州221000

安徽建筑 2023年12期
关键词:工程力学力学育人

魏雷,徐一沣 (空军勤务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育于民族、国家、社会、人民有益之人。这就要求高校要从时代担当、历史负责的高度,深刻认识和把握立德树人的内涵,把德育作为学校育人的“第一要务”[2]。

在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背景下,各个学科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发挥出其自身价值,将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渗透其中,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形成协同效应,促进知识传授和价值观引领的融合,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3]。

“工程力学”作为理工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学生入学后最初接触到的专业课程之一,它具有内容高度抽象、理论性强、晦涩难懂、难以培养学习兴趣等特点。而将课程思政小案例等德育元素应用于专业课程教学中,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鲜活性,同时因“工程力学”等专业课程在大多数理工类高校中均有开设,故其研究成果可以得到普遍推广,对促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和提高学生的政治道德素养具有重要意义[4]。

1 “工程力学”课程思政教学育人目标

德才兼备,方堪重任。课程思政的根本育人宗旨就是培养以德为先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工程力学”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紧密围绕这一宗旨,建立符合课程自身特点的育人目标。

1.1 培养学生的大国工匠情怀

“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5]。目前我国制造业处于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升级转型的关键阶段,要想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就必须培育一大批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大国工匠。因此将工匠精神融入“工程力学”课程思政中,是深化“工程力学”课程思政工作内涵、推进思政建设的必然要求。

1.2 培育学生正确的工程价值观

“工程力学”是运用力学知识和力学方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通过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实验验证等手段揭示力学现象本质,给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的关键问题提供科学指导的一门学科。它是高校面向绝大多数工科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是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在土木、机械、交通、材料等诸多工程和研究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培育学生正确的工程价值观是工程力学课程的重要育人目标,通过相关工程伦理教育,塑造未来工程师“关爱生命、质量第一、诚实守信、公平正义、积极创新、绿色发展”的工程价值观。

1.3 培养学生良好的岗位职业素养

力学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要走入工程师的岗位,需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相关岗位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抓好力学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将复杂的工程问题转化为简单的力学模型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规范意识,实现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与未来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

2 “工程力学”课程思政教学问题

自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要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以来,课程思政开始在全国高校范围内逐步开展。经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绝大多数高校教师已经具备了思政意识,认识到了课程思政对于培养人才的重要性,但教育实践及相关文献报道显示,在具体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

2.1 教师思政能力有待提高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德育能力将直接影响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目前,虽然多数高校教师具备一定的德育意识,但思政育人能力参差不齐,课程思政基础知识储备不足,思政自觉性相对欠缺,仅仅在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计划等教学文书中体现出一定的思政设计元素,但具体授课时却往往跳过相应环节。或者思政过程过于生硬、缺乏感染力,达不到应有的育人效果,更无法实现与其他课程协同育人的目标。

对于“工程力学”这门课,多数力学教师开展思政育人的教学方法、手段比较单一。教师大多通过讲述或者以图片、视频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力学发展史,在中外古代建筑、桥梁等结构中发现力学之美及其中所蕴含的力学原理,介绍我国超级建筑、超级工程等方式开展思政教学[6]。这种相对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相应思政要素,难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所以难以起到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另外,多数力学教师没有深入研究“工程力学”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育人功能,仅在某个单一环节中融入思政元素,且未能针对性设计思政要素,打通课程思政育人链路,难以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

2.2 学生主体地位不够突出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同样,课程思政教学也要遵循学为主体的思想,以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为根本目标。但在实践教学中不难发现,部分力学教师习惯采用灌输教育模式来开展课程思政,非但达不到应有的育人效果,甚至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另外,“工程力学”课程思政育人环节多数由教师独立完成,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学生课程思政参与度偏低,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7],“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未能融入思政教育中,导致学生对思政要素的感悟不深,育人功能体现不明显。

2.3 课堂思政元素相对单调

当前,部分高校“工程力学”课堂教学中,思政元素仅由任课教师单独设计,未在课题组或者教研室内部通过集体备课等形式丰富课程思政内容。另外思政设计仅在本专业内讨论,未能联合其他专业、学科等力量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素材库的建设。导致教师个人思政素材有限,无法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产生正面影响,而实践效果好的案例又无法得到很好的推广,影响力学课程育人效度最大化。

3 “工程力学”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路径

3.1 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思政育人本领

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要实现德育目标,教师的思政育人本领是关键。对于“工程力学”的思政教学而言,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力学专业基础,同时还必须从思想上加强德育意识,树立“工程力学”课程隐性育人的理念,在教学中做到“教书”与“育人”并重。这就要求力学教师需要同样具备深厚的思政理论基础,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加强与思政课教师的交流、学习和探讨[8]。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力学教师要能够将思政元素和育人理念全面融入各个教学环节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教学信息技术等多种教学手段,实现课程内容与思政内容的有效融合,创新思政元素的展现形式,将思政元素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给学生,构建多方资源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模式[9],实现专业课程协同育人的功能。

最后,课堂上思政育人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所营造的思政教育氛围和自身的感染力。周围环境和氛围对人的情绪有很大影响,教师通过自身肢体动作、抑扬顿挫的语言、饱满的情感所营造出的氛围可以有效感染学生的情绪。教师在自身所营造的正能量氛围中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可以有效地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相统一,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学效果[10]。

综上,力学教师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节中融入思政元素,运用教师自身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来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而要具备这种思政育人的本领,教师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真正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加深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认识,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学校要定期组织思政教学培训、教育研究等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德育能力,促进力学教师专业队伍建设,发挥工程力学专业课程思政的效用。

3.2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融合启发式思政教学

提高课程思政效果需要创新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确保做到课程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在兼顾课程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传统灌输式的教育难以使思政内容真正地入耳、入脑、入心,主要是忽略了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因此,思政教学可以与能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启发式教学相结合,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思政教学中,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增强“工程力学”课程的亲和力、针对性和趣味性,提升力学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教师可以通过插入思政议题,启发学生对其进行思考、讨论,分辨其中的是非曲直,在主动思考、探讨中,学生的思政素养得到提高,同时开始逐步具备辨别错误思想的能力。比如让学生讨论古往今来力学思想的发展及其在我国著名土木工程中的应用,从学科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来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形成强烈的文化自信。另外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育中常用的翻转课堂、主题演讲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感,比如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周培源院士的留学报国事迹、茅以升院士修建-炸毁-重建钱塘江大桥的艰难历程、凝聚古人智慧的中国长城所蕴含的力学原理等思政元素,让学生提前查阅相关资料,在课上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讲述的形式,加深学生对力学思政元素的感悟,从而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发挥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的统一,提高力学思政教学的育人效果。

3.3 整合教学资源,建立力学思政教育素材库

“工程力学”思政教育仅凭教师自己单打独斗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多方整合教育资源,在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之间、不同教研室之间、不同学校之间,建立双向联系,形成合力,发挥大团体的力量。深入挖掘“工程力学”课程内容中的育人元素和与之关联的德育思想,不断丰富课程思政元素和案例的展现形式,逐步完善和发展力学教育思政素材库。同时素材库在高校间资源共享,将其最大限度地推广应用,从而实现专业基础课与思政课“协同育人、同向同行”的育人新局面。

“工程力学”思政教育的相关素材非常丰富,往往一个思政素材可以对应多个育人思想,或者一个育人思想存在多个思政素材。对其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总结,建立“工程力学”思政教育素材库,实现育人思想与思政素材之间的双线检索,对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4 结语

“工程力学”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每一位力学教师从思想上重视德育教育,强化思政育人本领,以学生为中心,创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统一。同时不断开展教学团队、学校之间的联合,建立“工程力学”思政教育素材库,构建立德树人长效机制,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猜你喜欢

工程力学力学育人
力学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弟子规·余力学文(十)
《工程力学》微课教学模式探索
弟子规·余力学文(四)
力学 等
工程力学
虚拟仿真技术在复杂工程力学问题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大学物理和工程力学在机构运动分析中的应用